[励志]"逃离"大学 作者:吴苾雯-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海军浸淫在异彩纷呈的人文著作中如饥似渴。上大一时,他在《中学生文学》杂志一连发表了三篇文章,在《陆军·空军·海军》这篇自我介绍里,他宣称要成为能创作、能翻译、能搞学术研究的“三位一体”大作家。此文和同时发表的另一篇散文被郑州市教委制作成了高三语文统考试题,此题又发表到了《语文报》上。朱海军的宏伟理想后来实现大半:150万字的网络作品、诸多异端的奇异理论,只是译作较少,但曾经翻译过勃朗宁夫人的十四行诗。当然,这是在他成为网络作家以后的事。
四年大学生活,朱海军过得多姿多彩,他常与三五学友把酒高谈,但更多时间还是用在疯狂的读书与写作中。
大学毕业后,朱海军被分配到洛阳一家大公司的子弟中学当初中语文老师,他说他很喜欢教师这个职业,
从朱海军后来在网上发表的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文章来看,他是一个思考型的教师,也是一个离经叛道的教师。
教语文就教语文吧,有教材、有教辅,照着讲就行了,可朱海军却别出心裁地要搞“汉英双语教学”。这使他成了教师中的另类,人们对他侧目而视。在中学呆了不到三年,朱海军就被调到了一所小学。
在小学,朱海军仍然是教语文。从他自己的一段回忆文章可以看到,虽然从中学教师降为小学教师,朱海军似乎并没有吸收教训,他仍然是那样桀骜不驯、我行我素。
“我给五年级学生读了作家汪曾琪的儿子汪朗写汪曾琪的一篇文章。在家中,汪曾琪叫‘老头儿’,他的老伴儿、儿子这样叫,连孙女也这样叫。有外人来家里,他们一不留神也常把‘老头儿’冒出来,弄得人家直纳闷:这家人,怎么回事,没大没小。
“我读到这里,朝学生笑了笑。
“‘朱海军!’
“‘小朱老师!’
“‘大朱老师!’
“‘大个子朱老师!’
“‘猪八戒——’
“全班学生对我没大没小地喊起来。”
“在三年级的语文课本里,有爱迪生的故事。学校发给老师的教学参考书上印着爱迪生说的一句话:成功是1%的灵感加99%的血汗。老师们给学生讲爱迪生的这句名言时,往往重点强调99%的血汗,而忽略1%的灵感。我却认为,1%的灵感更重要。我将学生带到学校的操场上,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灵感”VS“血汗”的论战。”
朱海军痛感现行教育体制对学生天性的戗害,他希望学生不要循规蹈矩,不要磨灭了自己的天性,他希望老师和学生是伙伴、是朋友,而不仅仅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
在网上,我曾读到朱海军的另一篇文章:“童话化”——小学作文教学改革新思路。署名是:河南省洛阳市工程公司子弟学校朱海军。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已成为当今世界主流儿童教育思想的支柱理论。在我国,皮亚杰学说的影响正在深入教育实践。可以预期的是,皮亚杰对儿童思维特殊性规律的揭示将给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提供崭新的思路。
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的一个重要发现是:儿童不能把精神的东西和物质世界相区别,在成年人看来无生命的惰性事物,在儿童眼里大部分是活的、有意识的。他把这一现象称为儿童的“万物有灵论”。
皮亚杰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向儿童提问和与儿童谈话,他的书中有丰富的儿童话语实例。例如:六岁半的Dei问:“为什么只有在湖边才会有波浪呢?”想了一会儿,他自己说:“波浪是在湖里淘气吧?”四岁的Cli走路时看到一些白云在很快地移动,就自发地做出了如下的解释:“一定是某个开机器的人使白云移动的。”八岁的Gal说有个力大无穷的人隐藏在山后,太阳是他玩的火球,每天早晨他把太阳抛到空中,晚上再收回来。
这些儿童思维“标本”与原始人创作的神话和作家写的童话非常相似。下面是我“采集”的几则儿童想象“标本”。我的女儿珠江五岁时说,甜的豆腐脑是一碗云彩,而天上的白云是一大碗甜的豆腐脑。一个幼儿园小朋友拿着饼干,另一个小朋友想吃又不好意思要,就说:“让我给你咬个月亮吧!”一个一年级女生对我说:“我脑子里的话用蚂蚁一样小的字把天都写满也写不下!”
所谓“童话”,字面意思就是“儿童的话”,它是作家揣摩儿童心理,模拟儿童语言而创作的文学作品。其实儿童自己就是“天生的童话作家”,比喻、拟人在儿童那里不是一种修辞方法,而就是他们说话的方式。以上六例,谁说不是原汁原味的“童话”作品呢?
童年是充满幻想的岁月,儿童并不像成年人那样现实,他们更多地生活在物我一体、精神现实不分的状态。而现行的小学作文教学的核心思想、其出题所依据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却是违背儿童思维规律的。儿童是天生的“浪漫主义”的“童话作家”,可现行的小学作文教学法却用僵化、狭隘、几十年不变的作文题强迫他们“反映”他们太熟悉而感到没多大意思的现实生活,做蹩脚的“现实主义作家”,这就像捆起天鹅的翅膀,让它们当家鸡!
近几年,我通过大量实践,摸索出了一种小学低年级作文教学新方法。用这种方法,只需给随机挑出的学生出一个好题目,不用多讲解,他们就能写出好到可以发表的作文。其“秘诀”一言以蔽之曰:放飞他们的想象,让天生的“童话作家”写童话。所以,我把这种方法称“童话化小学作文教学法”。
例如,我在黑板上写了这样一个题目:“书包背着我上学”,让学生静思默想一会儿,然后问他们用不用我讲,他们异口同声地说:“不用讲!”中国小学生书包之沉重当属世界之最,我的出题意向是要让他们艺术性地“诉苦”。他们“诉苦”诉得都不错,有让爱迪生发明这种书包的,有让孙悟空“变出”这种书包的,还有让外星人用超光速“寄来”这种书包的。
学前班和一年级学生,我让他们脱口而出地说“童话”。例如,我问他们:“假如你有大象的鼻子,你想干什么呢?”有说要把大灰狼卷起来扔进河里的,有说要替小朋友够下飞跑的气球的,有说要开洗澡堂为小朋友洗澡的……他们用一句话说出的每个主意,实际上就是一篇口头作文的提纲。我让他们说得再详细一点,具体一点。比如,为什么要把大灰狼扔进河里?小朋友的气球是在哪里飞跑的?大象怎么给小朋友们洗澡?把他们第二次脱口说出的录下音来,变换成文字,就成为顶好的“童话”了。
这是真正的愉快教育,学生写作时有创造的愉快,作文发表时有成功的愉快。这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它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更能直接培养学生热爱人生、热爱世界的情感。
或许有人会说,哪有那么多“童话”题目给学生出呢?这需要教师自己进行创造性思维。其实只要教师自己在心理上“屈就”学生(为什么不呢?不是讲学生的主体性吗?),自己当一当儿童,“童话”题目就会汩汩涌现。
象朱海军这样的语文老师,在只盯着升学率的教育环境里并不受欢迎。语文老师没干多久,朱海军就被改做了劳动课老师。
即使这样,朱海军似乎仍不思悔改。他这个劳动课老师还兼着保健课老师。他教的第一节保健课是“我们的学校”,里面有一句话是:你们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要“扶老携幼”。朱海军将教材严厉地批驳了一通,他对学生说,你们就是“幼”,你们一年级学生去扶什么老,携什么幼?他还对学生说,学校门口就是闹市,车来人往很杂乱,你们只要保证自己的安全,让家长和老师放心就行了。
他的劳动课也别出心裁。那年春天,正上着劳动课,窗外突然下起了雪,这是多年难得一见的雪景。朱老师对他的学生们说:“还上什么课,春天下雪很难得的,都给我出去看雪去吧。”孩子们呼拉拉冲出了课堂,玩雪去了。
在这样的环境里,朱海军一定很压抑很痛苦。
1998年底,网上开始出现“小学劳动课教师朱海军”的帖子。他不象其他人那样,取个“手被脑袋抓住了”或“六月天下雪”等怪异的名字将自己伪装起来,也不象许多人那样,本是七尺男儿,却要戴上娇柔的面具扮作美眉,本是一柳眉杏眼的女子,却要说男声腔扮男儿状。朱海军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连自己是小学劳动课教师的身份也公之于众。
也许是压抑得太久,不甘如此碌碌一生,也许是当作家的梦久久不能实现,不甘于生命就此凝滞静止,而努力寻找超拔之道。朱海军一出现在网上,就以他的真诚、坦率,他的离经叛道和桀骜不驯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他的才思象火山一样喷发出来。他“象吸毒一样地迷上了因特网,迷恋网络写作,几近不能自拔。”
朱海军在一篇《我在因特网的强势存在》的文章中说:“因特网无与伦比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我一下子拥有了巨大的发言权。这一发言权不是任何人、任何机构赐予我的,而是我自己争来的,完全是凭写作实力争得的。”
有人去过他的家。那是距洛阳市区十多公里的一套两居室混砖结构的房子,已经显得很破旧,屋内阴暗潮湿,十分拥挤,家里的摆设异常的简陋,找不到几样象样的家具。但就是在这样简陋得仅仅能够维持基本生存的家里,却拥有最现代化的通讯工具——电脑与互联网。还有满屋书香——不但那用砖头和木板搭成的简易书架里填满了书,连他的床下也都堆满了书!
可以想象,当朱海军在网络上找到了表达的空间和对象时,当他在网络上找到了自己渴望已久的生存方式时,他是多么地兴奋和激动,这使他迅速成为中国最多产的网络作家。
2000年初,深圳一家网络公司向他招手,朱海军终于离开了他站了近10年的讲台。他在致昔日学生的一封信里写道:
“在上一个千年的最后一天,我参加了你们自己组织的欢庆会,那是我最后一次以教师的身份走进教室。本来想发表一个‘告别演说’的,看你们玩得那么开心,我也就完全融入你们的欢乐中了。你们离校回家后,我整理完办公室的物品,又来到了你们教室门前,站在那里黯然神伤:一条路被我走到头了,一扇门对我永远地关闭了。
天堂里依然是一只自由鸟
天堂里依然是一只自由鸟。
2000年4月的一天,辞去教职的朱海军来到了深圳,担任某网络公司文字总监和首席作家。
在这里,朱海军找到了自己的最佳位置,找到了一个广阔的生存空间,也找回了做作家的梦想。他说:“我爱因特网,因为在这里我拥有了发表自由。这自由来得太突然了,也太彻底了,让我都有点措手不及。缓过神来之后,我便一头扎进了网里,要充分利用这一自由把我过去有的和正在不断产生的思想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朱海军在互联网上顽强地发言,几乎所有的中文论坛上都能找到他的帖子。其内容除了以朱海军力为主打外,还包括对哲学、文学、教育以及当下社会事件发表的高见。
朱海军衷心地感谢这个让他尽情发言的庞大网络,他的目的甚至只在于发言。
《西湖评论》是朱海军踏足网坛、横扫千军的前阵,查找他在两年不到时间里的作品,竟有200余篇文章,而且有许多文章都是万言以上!他没日没夜地创作,日产两三万字。他高擎枪矛到处论战,闯到哪里,哪里就水涨船高、硝烟弥漫。从读书笔记到生活随感,从奇谈怪论到儿童诗歌。他甚至在网上操起了旧业,办起了“朱海军虚拟课堂”,“听”过他课的人说,那有点儿象美式学堂,每堂课就是一次主题讨论,有环保,有蓝牙技术、有克隆人,讨论的题目五花八门,但都是很有意思的话题,他绝不搞满堂灌,题目抛出来后自由讨论,目的是通过课堂辩论提高认识水平。
在现实的课堂里,朱海军向僵化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一次次发起攻击,却屡战屡败。可是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朱海军挣脱了种种束缚,他可以随心所欲地实现他的教学理念,他可以快乐地开辟出一块块教育的试验园地。
朱海军说“虚拟课堂”来源于他在小学的教学实践,它的前身是“我这样当老师”。
他说:“我感到很高兴,我不当老师了,却找到了一种通过写作当更大的老师的方式。我看过很多批判语文教育的文章,这样的文章我就不写,我崇尚建设。我写“虚拟课堂”,就是在进行建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