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 >

第43部分

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第43部分

小说: 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月《西伯利亚报》所作的一项民意调查很能说明问题。在这
份调查中,当人们被问及“苏共代表谁的利益
”时,回答代表苏共
党员的人占被调查人数的
,回答代表全体人民的只占
,回
答代表工人的只占
,而回答代表党的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到

第 271 页
①。

苏联的官僚阶层产生于计划经济模式。计划经济的理念要求
有一整套按这一理念运作的机制,以及所需的一大批管理人员和
机关工作人员。由于对党的领导的认识有误,党的机关、各级党组
织和整个苏共都被紧紧地绑在了这个机制上。这些人由于掌握权
力而有了自己的特殊利益,逐渐形成了特殊的官僚阶层。
这个阶层反过来成为政党活动科学化的障碍。它改变政党活
动的目的,而以自身的存在甚至发展为目的,千方百计地维护自己
的既得利益。改革要触动这个机制,也必然危及这些人的利益。
因此,这个阶层对改革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抵制和阻挠。当抵挡不
住改革的正面进攻时,这个阶层的第二个反应,就是在改革中处处
维护自己的利益,甚至通过改革的名义使自己的利益合法化。改
革成了他们维护自己利益的旗帜,这就必然导致改革的变形。在
官僚阶层的支配下,改革往往退化为政治权力的争夺。在这种情
况下,观点和主张的争论往往只是权力之争的外在的“话语”。这
些“话语”实际上包含着利益的内涵,但又往往被贴上政治标签,
掩盖了利益的内容。给任何争论都贴上政治的标签,使各种观点
之间的相互靠近和影响变得十分困难。
只要国家存在,官僚机构就会存在,就会有官僚,就会有官僚
主义。因此,取消官僚机构,根除官僚主义,在很长的时期内是不
现实的。官员是施权者,官僚主义则是对权力的滥用。官僚主义
必须反对,公务员的利益却是客观存在,应当予以承认。官员、公
务员本来就是一种职业,有着和其他职业不同的特点。他们的职
责应当是为人民服务。但这种服务不可能、也不应当是无偿的。
过去苏共不承认这一现实,对显然由利益矛盾引起的各种问题视
而不见。这种情况导致的是另一个极端,即机关和官员往往把自
《莫斯科新闻》




日版

第 272 页
己的利益隐藏在公共利益的后面,把它等同于国家利益,以党和国
家的名义发号施令。这在客观上为党的官僚化、为形成有特殊利
益的官僚阶层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很显然,只有正视他们的利益,
才能正确解决由此带来的矛盾。当然,应当通过建立相应的机制,
把这种利益限定在合理的范围内。既然机关的职责是为人民服
务,那么人民满意不满意就是机关工作的尺度。机关工作人员的
利益应当得到满足,但前提是要服务得好。既不能只谈利益、不讲
服务,更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这就给建
立机制提供了基本的原则。明明有自己的利益,却非要说成是没
有任何私利的“公仆”,老百姓是不太相信的。他们更能接受的是
那种不避讳个人追求、同时又能正确地处理个人利益与公众利益
之间关系的公务员。苏联的情况是如此,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情
况也是如此。
由戈尔巴乔夫发起的改革,本意是要纠正以党代政的模式。
从这个角度看,党把国家管理职能交还给政府的构想,大体上是正
确的。但是,苏共的改革没有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盖
在于没有理顺党政关系,使执政党回到正确的位置,因而也无法使
苏共重新担负起应尽的历史责任。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苏共
自身的改革没有能够把这个党建设成一个团结的、能够与其他政
党竞争的党,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前面的有关章节中已有谈及;其
二,由于作为执政党的苏共不到位,政治体制出现了真空,导致国
家权力运作的失控。苏共党内的许多当事人在总结
年代以后
的改革时都有这样的认识。例如,曾在当时任总理的雷日科夫,虽
然赞同党政关系的改革,同时却认为:“由于几十年间形成的制
度,无论在组织上,还是在法律上,国家权力机关都未作好立即承
担这些职能的准备。需要时间来确立法治国家的全新制度,需要

第 273 页
时间来让社会按照法律运转。”利加乔夫也有类似的思想。他强
调,应该“有计划地把管理和经营职能移交给各级苏维埃,但一切
应当从加强苏维埃的物质基础及其威信开始。实际上却反其道而
行之:尽管苏维埃还是软弱无力和没有经验的,但却着着实实地强
迫党放弃管理权。其结果便是无政府状态”。他作了一个形象的
比喻
“:当农民筹足资金和人力后,他开始建造宽敞的新房,在他
从事这项不简单的事情时,他继续住在老房子里。只有当一切都
准备就绪后,他才拆除老房屋。而我们呢,却反其道而行之:没有
建造起任何新东西,却匆匆忙忙地摧毁旧东西。”利加乔夫是把
这种改革战略的错误看得很重的。他指出:由于转向政治体制改
革“:民主化进程已不可控制,社会丧失了政治稳定,不受约束性
占了上风,纪律急剧下降了,法制崩溃了,法律不执行了。在经济
改革最复杂的阶段,社会稳定是成功的决定性条件,而把国家抛入
急风暴雨的政治斗争是明智的吗?”事件之后的这些反思,都有
一定的道理。
启示之二:从机制上保证党和群众的密切联系
社会主义国家无一例外地都宣布自己是无产阶级(后来称工
人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但是,实际上,无产阶级不可能整个
阶级都坐在体现统治的职位上。例如在一个国家中,政府首脑只
能有一个人,行使决策权的也只是人口中的极少数。这就产生一
个问题:这么庞大一个阶级,如何才能体现自己的统治阶级身份?
[俄]尼
雷日科夫:《大动荡的十年》,中央编译出版社
年版,第
页。
②[俄]叶戈尔
库兹米奇
利加乔夫:《戈尔巴乔夫之谜》,吉林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
③[俄]叶戈尔
库兹米奇
利加乔夫:《戈尔巴乔夫之谜》,吉林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

第 274 页
怎样才能保证作为领导者的党和作为被领导者的人民群众之间的
和谐和一致?
苏共,包括同时期的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都没有
解决好这个问题。以往对这一问题的解释是不周延的。例如人们
习惯于这样的观念:工人阶级通过自己的政党共产党来实现
统治;共产党能代表工人阶级,因为它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
来的;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求解放的理论,是工人阶级的“圣
经”;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能成为工人阶级解放的指南,是因为
它的科学性: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规律。
从原则上说,这些观念没有错。然而,共产党是否掌握了马克思主
义,应由谁来判断?工人阶级听从共产党的领导,通过什么途径来
体现?工人阶级选择共产党替自己掌权,又是通过怎样一种形式
来授予这种权力的?所有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就
是说,在理论上,苏共是人民的代表;在实践上,苏共和人民之间代
表和被代表关系的机制和渠道并没有解决。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
党,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体现在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党应当充分
代表和反映人民的利益;二是党支持人民做国家的主人。如果在
这两个方面都缺乏科学的体制、机制和渠道,党群关系的融洽便无
从谈起。
苏共的问题,也恰恰出在这两个基本方面。它们导致了党和
它所代表的群众之间的矛盾和隔阂。
首先,苏共的党群联系和沟通机制难以充分反映它声称所要
代表的那些阶级和集团的利益。
对利益问题,列宁有非常深刻的见解,并始终注意解决这一问
题。从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角度去确定和调整党的任务,根据各
方面的利益去修正党的政策和目标,是列宁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
这样的范例比比皆是。例如,制定新经济政策,就是同时考虑农民
利益和党的目标之后作出的选择。但是后来,苏共在这个问题上

第 275 页
逐渐陷入了教条化。斯大林以及后来的苏共领袖在这方面有严重
的失误。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把理论看成是绝对正确的,实践,
包括群众的利益,都要无条件地符合理论。这种思维,使苏共不能
马克思主义地对待党的理论与群众的实际的关系,从而把理论与
群众的利益对立起来了。党的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党所制定的
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是为实现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利益
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体系万万不能离开这个基础。苏
共却不是这样。在苏共看来,为了“理论
”本身的“纯洁性
”,甚至
可以去牺牲群众的利益。在这种教条化倾向不断强化的情况下,
理论不但逐渐脱离了群众的实际,而且逐渐变成了与群众利益相
矛盾的东西。当这一现实为广大群众所认识时,它对苏共作为人
民利益代表的地位的冲击是可以想见的。有一种普遍的观点,认
为苏共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没有发展上去。这是对的。但是,
苏共不是不想发展经济。问题的关键不是想不想发展,而是用什
么思想、站在什么立场上来发展。不能摆正政党和民众之间的位
置,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是错的,经济发展就缺乏正确的方
向,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对利益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关键在于对个人合法利益认识
有误“。左
”的理论误读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忽视个人利益,实
际上是掏空了这一理论“为了人”的基本内涵,这就把公共利益建
立在了虚无的基础上。美国前驻苏大使戴维斯曾正确地预测:
“由于这是个建立在无私观念基础上的社会,所以目前它正遭受
着无法消除的人类谋私本性的威胁。这些埋藏在人类的生理器官
中的本性,是几个世纪来隔代遗传的结果。如果这些本性不能在
一两代人中根除,那么政府的试验就会失败了。”如果不把对个
人利益的追求都笼统地看做“谋私”,而看做是必然需要的话,那
①[美
约瑟夫
戴维斯:《出使莫斯科》,红旗出版社
年版,第
页。

第 276 页
么我们就不得不承认,后来苏联的发展被他说中了。
苏共在作为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方面不成功,在作为执政党
对社会各集团利益进行整合方面同样不成功。执政党和领导夺取
政权斗争的党有一个显著区别。作为与执政党对立的党,党的主
要职责在于表达所代表阶级或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而作为执
政党,则要尽可能代表社会多数,以使自己有比较牢固的执政基
础。因此,由国家机器的社会功能所决定,政党在执政之后,一方
面继续作为本阶级的政治工具,另一方面,作为执政党,而且是惟
一执政党,它的政策不能不更多地体现社会各部分利益的一体化。
苏共不是如此。就利益表达功能而言,苏共更多起的是一种普及
作用,即自己制定政策,然后用思想的和行政的手段迫使人们接
受。在这样的情况下,党的政策是否真的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是
很难判断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即是一个典型事例。就利益综
合功能而言,在后列宁时期,苏共消除社会矛盾的主要思路受
“左”的“在野党思维
”的支配,往往倾向于依靠一部分人,而对另
一部分人(有时是社会的多数)实行强制和压制,其政权的巩固以
损害相当部分群众的利益为代价。这大大削弱了党执政的基础。
其次,苏共没有从制度上支持和保证人民的民主权利,保证人
民群众的国家主人翁地位。
苏共以人民的名义取得政权,并把人民当家作主作为党的旗
帜。苏共执政的合法性,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列宁曾明确指
出“:苏维埃虽然按党纲规定是通过劳动者来实行管理的机关,而
实际上却是通过无产阶级先进阶层来为劳动者实行管理而不是通
过劳动群众来实行管理的机关。”列宁明确这一点显然是想说明,
共产党政权的发展方向应是逐步实现劳动群众的管理,劳动群众
的民主权利应是不断扩大的。但是,由于建立的体制缺乏表达民
主的渠道和途径,苏共与群众的隔阂,在列宁当政晚期就有所显
露。为此,列宁曾对当时的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脱离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