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适用于最高苏维埃、工会和共青团;在更换总书记时,也改组政治
局,中央机关也要大体上进行改组;政治局和书记处的工作,应当
让广大党员知道;党内经费的使用应当由中央委员会来确定;取消
给那些所谓“饥饿的官员们”的食品“特供”,废除社会上的等级制
度;把党的州委机构裁减
至
同时要取消各专业部。戈尔巴乔夫则针锋相对,强调“反对一切
假革命的脱离生活的口号,盲目冒进的过高要求,想一蹴而就改革
一切的尝试”,认为“任何一种极端,从科学的观点看都是错误的,
从政治角度看则是不负责任的
”。他指出,有些人“逐渐地抛出了
政治多元化、多党制乃至私有制的思想。还说什么通过改革挖掘
社会主义的潜力似乎是不可能的。无论是这种或那种情况,都是
对我国的制度、对我国人民、对党、对我们的社会主义体制的不信
任”
,把党中央裁减
或
。
当然,理论服从于实践。理论上看来基本没有什么问题,不等
于实践也没有问题。从苏共这一阶段的实践看,党的作用事实上
的确在不断弱化。
戈尔巴乔夫逐渐弱化了政治局、书记处的作用。据利加乔夫
说,到
年
月,书记处已有一年左右没有开会。党内各种委
员会建立后,书记处的会议便自动停止了,虽然谁也没有明确说过
要取消书记处会议。这样,在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中,苏共就失
去了指挥中心。
①《戈尔巴乔夫一叶利钦政治对抗
天》,新华出版社
年版第
页。
第 238 页
戈尔巴乔夫对事关苏共政治声誉的毁灭性舆论显得软弱,抵
制不力。反对派抓住苏共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某些错误和失
误,对苏共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有人把列宁描写成暴君,说他策动
了恐怖行动,建立了集中营。有人根本否定十月革命的必要性。
对这些舆论,苏共由于怕压制民主而没有给予必要的反击。
削弱了组织力量的苏共,颓势渐显。
年
月
日,举行
了首届苏联人民代表选举。选举首次实行竞选制。参加竞选的苏
共党员干部中,大约
的人落选。其中,参加竞选的
名党
委书记中,有
名落选。在列宁格勒州和列宁格勒市,州委第一、
二书记,市委第一书记,市苏维埃执委会主席、市计委主席落选。
在莫斯科市,市委第一书记和市苏维埃执委会主席落选。在基辅
市,市苏维埃执委会主席落选。对于党组织在选举中的表现,利加
乔夫称之为“共产党候选人自相残杀”。雷日科夫在评论这个选
举结果时认为“,党在选举中输了。理由是有
个按民族区域性
选区和区域性选区提名的地方党组织领导人落了选,而且败得很
惨,败给了资历不深、名气不大、但自信心很足的对手”
“。从表面
看,落选的只是
个人,实际上落选的是整个苏共。因为这
个
人代表的是苏共。
”就选举本身而言,这句话讲得不全面。因为
在竟选的条件下,落选是正常现象。没有落选才是专制体制下不
正常的现象。如果因为过去从来没有过落选、现在有了便是不可
容忍的失误,甚至是没有坚持党的领导的体现,这恐怕是一个观念
还没有转变的问题。不过,如果这段话目的在于提醒党的领导人
对苏共威信正在下降的事实予以重视,那么它是对的。
①[俄]雷日科夫:《背叛的历史》,吉林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页。
第 239 页
第十三章
从改革走向毁灭
年
来了个转弯,使本来有可能出现的良好趋势没有变成现实。虽然
这个转变原因复杂,但起了决定性作用的是两个因素,即多党制取
代一党制和党内派别的泛滥。它使苏共无法担负起改革时期执政
党应当担负的繁重责任,因而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
在老百姓心中垮掉的苏共,最终也从组织上垮台了。
年开始,风云骤变。看上去有希望的改革,在
从
从一党制转向多党制
如果根据实际情况把苏共党的建设改革划分成不同的阶段,
那么大体上以
年年底和
年年初为界,可以分成两个大
的阶段:年
年年底是苏共探索新路的阶段,
年年初至
月至
年
月则是苏共发生剧变、迅速走向瓦解的阶段。
短短几年时间,苏共就从一个高举改革旗帜、走在时代前列的
党,变成一个迅速失去党员和群众、最后被停止活动的党,乍看上
去,这显得非常突然。是什么因素促成了这一结果?对这个问题
的探究越深,就会发现回答越难。苏共执政
余年积累起来的种
种弊端,改革过程中发生的错误和失误,共同造就了这段历史。苏
第 240 页
共的失败,体现了各种因素相互间形成合力的作用。
只是在这个认识基础上,我们才可以说,有两个方面的趋势对
这一进程起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一是多党制的发展,二是党内派
别的泛滥。
我们先看多党制的发展。戈尔巴乔夫举起“民主化”的大旗,
作为摧毁传统模式的武器。因此,他对“民主化”是不加任何限制
的。这导致了成千上万个政治组织应运而生。根据苏联官方的说
法,到
年中,各种形式的政党、阵线、运动已达
万个。据《莫
斯科新闻》估计,当时苏联已有个政党。这些组织
羽毛渐丰之后,进而提出了和苏共在政治上平起平坐的要求,主张
实行多党制,取消宪法中规定党的领导作用的第六条。
苏共最初断然拒绝了多党制的主张。例如,早在
年,著
名持不同政见者萨哈罗夫呼吁苏共放弃一党制、取消宪法第六条
时,戈尔巴乔夫称之为“挑衅行为
”,认为在多党制条件下同样有
出现专制的可能性。直到
年年底,戈尔巴乔夫都是坚持一党
制作为政治体制基础的。在
年
月为《真理报》写的“社会
主义思想与革命性改革”中,戈尔巴乔夫强调一党制的历史性,强
调一党制适宜于苏联国情。
但是,从
年开始,面对迅速发展的各种政治组织和他们
提出的实行多党制的要求,戈尔巴乔夫的调子逐渐发生了变化。
年
月,戈尔巴乔夫访问立陶宛。在谈到多党制时他表示:
“如果多党制是一种正常历史进程的结果,并且是符合社会需要
的,我们不应当像魔鬼怕烧香一样地害怕多党制。”同时他也指
出,多党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在苏共中央二月全会上,多党
制的思想前进了关键的一步。二月全会通过的向党的二十八大提
交的行动纲领草案明确承认
“,我们社会民主化的同时,会产生公
民的新的社会政治团体。社会的发展不排除创建政党的可能
性
”,认为“建立政党的程序将由法律确定并在苏联宪法中得到相
第 241 页
应的反映”。全会进而表达了同其他新出现的政党合作的愿望,
明确地站到了多党制的立场上。
既然承认多党制的可能性,那么,规定苏共是社会领导力量和
指导力量的宪法第六条就不适宜了。这正是反对派们的一致要
求。由于在“民主化”上未设任何防线,苏共不可能守住这块阵
地。经过步步退却,苏共最终认可了反对派的这项“民主”要求,
提出了修改宪法第六条的动议。苏共对党决定放弃宪法第六条作
了解释:“党根本革新的必要条件是根本改变党同国家机关和经
济机关的关系,放弃向它们发号施令和越权代行它们的职能的做
法。在进行革新的社会中,党只能作为民主承认的力量而存在和
起到先锋队的作用。这意味着,党的地位不应当依靠宪法来强行
合法化。苏共自然要为取得执政党地位而斗争,但是这样做要严
格限制在民主程序范围内,放弃某种法律和政治优越地位,提出自
己的纲领,在辩论中捍卫自己的纲领,同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合作,
经常在群众中工作,以群众的利益和需要为重。
”②
根据苏共的建议,年
月召开的非例行的第三次苏联人
民代表大会对宪法第六条进行了修改。该条表述的关于苏共是苏
联社会的领导力量和指导力量,是苏联社会政治制度核心,关于用
马列主义学说武装起来的苏共规定社会发展的总的前景、规定内
外政策路线,领导苏联人民争取共产主义的胜利的斗争,以及序言
中关于苏共作为全体人民的先锋队其领导作用增强了等内容都被
取消。第六条的新条文是:“苏联共产党、其他政党以及工会组
织、青年组织、其他社会组织和群众运动通过自己的被选入人民代
表苏维埃的代表,并以其他形式参加制定苏维埃国家的政策,参加
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
”与此同时,宪法第五十一条被相应修
《苏联问题资料》,东方出版社
年版,第
页。
《苏联问题资料
,东方出版社
年版,第
页。
第 242 页
改为
“:苏联公民享有结成有助于发挥其政治积极性和主动性、满
足其各种利益的政党、社会组织、群众运动的权利。
”至此,多党制
的基本原则得以确立。
多党制原则一经认可,政治组织便像雨后春笋一样迅速破土
而出。
月,克格勃主席克留契科夫在发表电视讲话时透
露,非正式组织已经发展到
年
万多个。
苏共由坚持一党制转向多党制,逐渐放弃领导党的地位,既有
主动的因素,因为苏共以为不承认多党制就会落后于时代;也有被
迫的因素。关键在于,在
年
月出现第一个准政党组织
爱沙尼亚人民阵线后,多党状况就作为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迅
速形成。从这个角度看,实际上,与其说二月全会主张多党制,不
如说它是对现状的承认。如雷日科夫在全会的发言中指出的:
“依我看,讨论是否需要多党制的问题已经为时过晚,实际上多党
制已经存在。不管各种社会政治运动的动机如何,这一主张正在
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反响,这首先是由于社会上对经济、社会和政治
局势不满的情绪日益增长,以及由此而在一部分人中出现不相信
我们党能使局势正常化和实现自己的计划。在这种条件下,党在
自己的纲领中应当明确地说出自己的意见,确定自己对于这一极
为迫切问题的立场,这一问题能够改变我们社会发展历史的整个
过程。
”正因为此,连被称为保守派领袖的利加乔夫,也表示不反
对多党制。若干年后,他还表明,自己恰恰是提出多党制的第一
人。
笼统地说苏共选择多党制就是选择资本主义是不对的。多党
制也不意味着共产党必然失败。因为列宁也曾探索过在俄国实行
社会主义导向的多党制的可能性。列宁不是在违背马克思主义的
基本原理,而是根据实际,试图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进行创新。
①
苏联问题资料》,东方出版社
页。
年版,第
第 243 页
即使后来,社会主义制度中实行多党制的可能性也仍然没有完全
消失。我们知道,在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初,除苏联以外的东欧其
他国家,都存在两个实力相当的工人阶级政党。只是由于斯大林
用强力手段推行一党制模式,这些国家才无一例外地走上了一党
制的道路。但是,只能根据一个国家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是一党制
还是多党制更适合本国的国情,但一党制和多党制不是划分资本
主义政党体制和社会主义政党体制的标准。
在政党体制问题上,苏共和戈尔巴乔夫的错误在于,其没有把
多党制的设想与苏联转型期的特殊国情相结合。对多党制的肯定
意味着对一党制的否定,而对一党制的否定又意味着对苏共整个
执政历史的否定。这样,选择苏共,还是选择多党制,至少在越来
越多的人眼里成了二者择一的选择。这就使苏共在已经开始的多
党竞争中处在极其不利的地位,成为苏共衰落的始端。
党的派别化
如果在实行多党制的同时,苏共自身也通过一系列相应的改
革在组织上变得更牢固、更有影响力,可以断定,苏共同样能够保
持执政党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或许历史真的会是另一种写法。
利加乔夫寄希望于这一点。他警告不要把党变成一个无定形的组
织,变成政治俱乐部。他强调,党应当在民主的基础上,从思想上、
组织上加强党的队伍,严格纪律。他的设想是明确的:在多党制的
条件下,党应当更像个党。雷日科夫也表达了类似的想法。但是,
历史没有朝这个方向发展。
社会上的政治多元化导致了多党状况的出现,党内的多元化
则导致了党内派别的迅速崛起。党内对改革存在不同看法,这是
很正常的现象。然而苏共把党内民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