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 >

第33部分

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第33部分

小说: 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个人崇拜现象。传统党建模式本身就是一个
制造个人迷信与个人崇拜的体制。赫鲁晓夫把反对个人崇拜作为
自己改革的突破口,多次发起反对个人崇拜,最后还是不可避免地
陷入了个人崇拜中,只是用对他自己的个人崇拜代替了对斯大林
的个人崇拜。从赫鲁晓夫权势日盛的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权力
由“三驾马车”向赫鲁晓夫个人的集中。这同由列宁逝世初期的
“三驾马车”向斯大林个人集权的发展如出一辙。到赫鲁晓夫权
力达到顶峰的时候,他已经一言九鼎,没有人敢提出与他相左的意
见。相反,一大批应声虫式的人物往往使事情变得更坏。例如赫
鲁晓夫把党委一分为二时,不但没有人表示反对,反而马上有人断
言其重大意义。麦德维杰夫是这样描述赫鲁晓夫后期逐渐走向专
断的:“以往凡属大规模的组织变动,哪怕是为了纯粹走个过场,
也还要经过全国范围内的广泛讨论;可是最近这些改革却连个招
呼都不打,不经全国协商人民首肯便开始实施,所需要的只是同党
中央主席团委员简单交换一下意见而已,而且这种意见交换也只
不过是摆摆样子,因为很少有人愿意斗胆同赫鲁晓夫争个长短是
非。
”赫鲁晓夫执政后期的苏联舆论中,颂扬、吹捧之词和斯大林
时期一样充斥其间。这种状况,不但使赫鲁晓夫无法清醒地看到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甚至连一些人串通起来反对他、试图从组织上
①罗
亚麦德维杰夫:《赫鲁晓夫传》,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年版,第
页。

第 205 页
罢黜他的迹象也无法觉察到。这是很具讽刺意义的。
由于没有看到个人崇拜产生的体制性根源,赫鲁晓夫也就无
法根除由此产生的种种弊端:他的集体领导制对于防止个人专断
无异于杯水车薪,而没有成为“可靠的关卡
”;他的干部更换制可
谓用心良苦,但干部由于更换过于频繁失去安全感,转而反对他,
并导致了他的最终下台;至于把党组织分成工业党和农业党,则纯
属草率的和脱离实际的决策,在实践中形成了多头领导,使党组织
更加具体地管理生产,加重了党政不分的弊端。赫鲁晓夫本人也
没有把握好改革的分寸。一方面,他在某些方面做得很冒险、很不
周到,如对斯大林的评价,干部任期制的改革等;另一方面,他又谨
小慎微,固守旧的教条和体制。在他的呵护下,赫鲁晓夫斯大林时
期形成的高度集权的党的建设模式仍然延续了下来。

第 206 页
第十一章
“停滞时期
”的苏共
赫鲁晓夫下台后,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共新领导接受教训,停
止了赫鲁晓夫开始的在党的建设方面进行的改革。同时,为避免
重犯斯大林时期的错误,苏共新领导也对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作
了一些探索。总的说来,这些探索不但没有超出斯大林时期形成
的模式的基本框架,而且也没有超过赫鲁晓夫时期的党的建设实
践。这一时期的苏共实质上是在剔除斯大林党建模式中的极端部
分(如阶级斗争扩大化、领袖个人权力绝对化等)的前提下,在相
当程度上恢复了这一模式。旧弊端加上新弊端,终于结合成了苏
共难以治愈的沉疴
平平淡淡的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
勃列日涅夫也意识到,要改善党和群众之间的关系,巩固党的
执政地位,就不能不在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方面作某些改进。所
以,这一时期,对传统模式所有值得改的方面,苏共几乎都作了强
调:科学地选拔干部;建立严格的监督制度;处理好党政关系,党不
要包办政府的工作;发扬民主,扩大公民权利;等等。尤其值得一
提的是,苏共特别表示了对人的地位的重视。勃列日涅夫在

第 207 页
年一次对选民的讲话中讲道
“:一切为了人的幸福,为了人民的幸
福,这两句简短的话包含着极其深刻的意义和共产党活动的目
标。
“”它把提高苏联人的福利置于党的实际政策的中心。
”甚至可
以说,在意识形态方面,和过去相比,也有相当程度的开放。例如
《真理报》为康德
周年诞辰发表文章。这是过去从未有过的。
但是,由于计划经济的思路没有变,由党作为绝对正确的力量代替
人民做一切事情的思路没有变,这些方面更多的只是强调强调而
已,并非真的要付诸行动。这一时期的苏共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
总体说来,显得清汤寡水,平淡无味。
在这平淡无味之中,有两个方面算是有点特色,因为它对赫鲁
晓夫的思路作了改变。
其一,进一步强调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苏共继续沿用赫
鲁晓夫的“全民党
”观点,同时也给党的阶级性以醒目的位置。勃
列日涅夫时期的苏共把所在阶段确定为“发达社会主义”时期。
与此相应,对党的定性也有了一个稍加改动的说法
“:在发达社会
主义的条件下,在共产党已成为全民党的时候,它决没有失去自己
的阶级性。就其性质而言,苏共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工人阶级的政
党。年苏共二十三大强调,“党把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
中最先进的代表团结在自己的队伍里
”,党的社会成分中,工人阶
级仍应占主导地位。
年二十五大更明确地指出:“在发达社
会主义的条件下,在共产党已成为全民党的时候,它决没有失去自
己的阶级性。就其性质而言,苏共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工人阶级的
政党。
”在
年通过的新宪法中,苏共的领导地位和作用有史
以来第一次被写进第
条:“苏联共产党是苏联社会的领导力量
和指导力量,是苏联社会政治体制以及国家组织和社会团体的核
心。
“”苏联共产党规定社会发展的总的前景,规定苏联的内外政
《勃列日涅夫言论》第
集,上海译文出版社

月版,第
页。

第 208 页
策路线,领导苏联人民进行伟大的创造性活动,使苏联人民争取共
产主义胜利的斗争具有计划性,并有科学根据。

勃列日涅夫纠正了赫鲁晓夫的所谓改革,把赫鲁晓夫的工业
党、农业党重新合并成了统一的党组织。

月,苏共中央
全会通过决议,决定恢复统一的边疆区和州党委会。《真理报》发
表的社论指出
“:两年前,根据所谓生产原则,对党组织进行了改
组,结果把绝大多数边疆区和州的统一的党组织分为两个党组织:
工业党组织和农业党组织,各自成立了自己的领导机构。成立了
集体农庄国营农场生产管理局党委和工业生产(地区)党委来代
替农村区党委。后来,对苏维埃、工会和共青团组织进行了同样的
改组。生活并没有证实这种改组是适宜的,这种改组是在缺乏应
有的准备、不考虑它的全部后果的情况下没有必要地匆匆忙忙地
进行的。。。把党组织分为工业的和农业的,引起了许多困难和
麻烦。改组同生活发生了矛盾。生活表明,实际上不可能划清工
业党组织同农业党组织的活动范围。用所谓生产原则代替按地区
生产特征建立党组织的原则,客观上使党政机关和经济组织的职
能、权力和义务相互混乱,使党委会代替了经济机关。改组的结
果,作为行政经济单位的区,在党和国家的关系上应付不过来。

这里讲的是事实。
其二,废除干部更换制,形成了事实上的干部职务终身制。赫
鲁晓夫确定的定期更换干部的制度危及了干部的切身利益,遭到
了许多人的反对。根据这种情况,苏共二十三大简单地删去了党
章中规定领导干部任期制的第
条,把它简写为:在选举一切党
的机关时,必须遵守经常更换其成员和领导继承性的原则。抽去
了具体内容,抽去了任何可操作的东西
“,经常更换”就变成了一
句典型的空话。这是屈从于党和国家机关中官僚阶层利益的一个
《真理报》




第 209 页
典型例证。这样做的结果是,干部队伍更新的速度明显减慢,更新
比例越来越小,干部结构日益老化。许多人只要不犯大错,就可以
一直呆在领导岗位上,事实上就是终身制。干部队伍的老化对党
的事业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这一点,在进入
年代后越
来越清楚地显现出来了。
从这两件事情可以看出勃列日涅夫时期党的建设的基本思
路:不是要在赫鲁晓夫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当然这里面也不排
除对赫鲁晓夫已经改了但却不成熟、需要再改的方面),而是继续
奉行革命时期形成的那套高度集权的模式。当然,至少在字面上,
勃列日涅夫不能不顾及全党的情绪,保留赫鲁晓夫改革的某些成
果。例如,勃列日涅夫在不少讲话中都肯定苏共二十大的地位,谈
到要继续反对个人崇拜、加强集体领导等。但是,党的建设方面的
真实情况是,勃列日涅夫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恢复被赫鲁晓夫改
掉的东西上。而在恢复原来领导体制的同时,也恢复了原有体制
的弊端。就好比:赫鲁晓夫认为现体制不行,应该改,但却没有改
成功,于是勃列日涅夫就说:你改错了,说完,就又恢复了原来的那
套东西,就好像它本来就是正确的。大体上看,勃列日涅夫在党的
建设方面所做的事情,仅限于此。这就使党的病症进一步加重了。
世纪
传统党建模式的固化
勃列日涅夫时期伊始,苏共似乎下定决心要进行经济体制改
革。但是,今天看来,这个改革远不是针对计划经济体制本身的。
就是这样一个改革,后来也停了下来。在这种基础上,可想而知,
经济体制改革的毛毛细雨,真正落到党头上的,几乎觉察不到。相
反,既然体制和模式都是旧的,那么这套模式在形成之初就逐渐暴
露出来的弊端就无法得到克服,并且愈演愈烈。像个人崇拜、个人
专断、官僚主义、党政不分、不正之风盛行等,都在不断地定期重复

第 210 页
且形成恶性循环。它使苏共与人民的隔阂日益加深,越来越难以
担负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这也正是为什么戈尔巴乔夫一提
改革就能够得到八方呼应的根本原因。
在这一时期,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状况继续发展。和赫鲁晓
夫时期一样,这一时期的苏共也一开始就反复强调列宁关于党政
分开思想的重要性,并就党政职务分开作了具体的规定。但在实
践中,党具体干涉行政事务的现象有增无减,越来越严重。到
年代末,苏共中央共设置的职能部已达
个,与政府各部相对应,
进行具体领导。其中就包括像农业部、化学工业部、建筑部、重型
机械制造部、能源部这类的纯经济职能部。党的干部兼任行政和
经济组织的官员、党组织代替这些机关行使决策权的做法也越来
越普遍。
至于党内民主,可以说是对扭曲的形态习以为常。

《共产党人》杂志第
期发表的一篇社论,把“共产党员要遵守严
格的纪律,要有责任心
”,说成是“党内民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
共产党要强调纪律,这毫无疑问。但是,纪律是纪律,民主是民主,
两者并不是一回事。因为纪律重要,就认为它可以代替党的活动
的其他所有方面,正是集权体制赖以建立的一个重要借口,是典型
的斯大林式的逻辑。党的权威性杂志的认识尚且如此,党内民主
的稀缺程度可想而知。麦德维杰夫正确地描述了当时党内已经形
成的状况,给党内的选举制蜕变成变相的任命制作了生动的注脚:
“党的区委会的选举实质上早已是形式主义的、不民主的行动。
在基层党组织的总结选举会议上,一般是普通党员详尽地讨论所
提出的支委会的候选人,而在选举苏共区委会的时候,情况就不是
这样。众所周知,这样的选举在党的区代表会议上两年进行一次。
这种会议不会用民主方法提出候选人。代表会议的一个代表宣读
一份区委机关早已准备好了的、上届区委常委会和苏共市委机关
赞同了的区委会成员候选人的长名单。通常,另一个代表接着宣

第 211 页
读党的市委代表会议的代表候选人名单。按莫斯科区的范围,这
两份名单包括
个人
名。尽管代表会议的普通代表对这些候选人中的绝大多数人并不
了解,但谁也不对所提出的候选人作介绍,不对他们进行任何讨论
了,如果考虑到名单是如此之长,即便进行讨论也是不可能的。秘
密投票的名单确定之后,代表会议的每一个代表都得到预先铅印
好的区委会和市代表会议候选人的名单。代表会议的代表匆忙浏
览一下这两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