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供认他是英国的国王。
”
古比雪夫州委第二书记揭露的第一书记也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一个典型:“在波斯特舍夫同志身上出现了一种新作风。他开始
到处大喊大叫说,哪里也没有正派人,敌人却很多。。波斯特舍夫
经常把区委代表叫来,然后便拿出放大镜仔细观察他们用的学生
练习本。所有练习本的封皮都已被撕掉,因为波斯特舍夫曾在一
个封皮的图案上认出了法西斯德国纳粹党党徽。所有的市委书记
和区委书记都配备了放大镜。
”
党的道德的堕落使一些没有什么信念、道德品质低下的人在
党内官运亨通。卡冈诺维奇无疑就是其中的一个。布哈林对这个
人的评价是非常辛辣的:你只能遗憾为什么老天爷把这么多的聪
明才智赋予了这么一个道德品质为众人所不齿的人。在党内这个
人是以言而无信著称的。他的诺言从来靠不住:自食其言、睁眼赖
账和许愿保证来得同样容易。这也许应当由他上台的时代环境来
负责。但从另一方面说,对于这种口是心非风气的盛行,他的贡献
比谁都大
。
在人的品行方面,叶若夫怕是更比卡冈诺维奇有过之而无不
及。说到叶若夫,布哈林的评价中充满义愤:“我活了这么大岁
数,从没遇见过比叶若夫更叫人讨厌的个性。我看见他,禁不住想
起拉斯捷拉也夫大街上的小无赖。他们最爱干的营生就是把一张
蘸了石蜡的纸系在猫尾巴上,把它点燃,然后兴高采烈地看着这只
吓坏了的小动物一溜烟窜到大街上,绝望而徒劳地躲避愈烧愈近
的火苗。我确信叶若夫小的时候一定爱用这种方式取乐,他现在
①[美]爱德华
拉津斯基:《斯大林秘闻》,新华出版社
年版,第
页。
《论布哈林和布哈林思想》,贵州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
第 179 页
不过是用另外的形式继续干同样的事而已。你只要观察他一遇机
会就怎样欣喜若狂地整治任何一个老反对派分子就明白了。曾有
好长一段时间,他在党内的官运似乎并不那么亨通。他遭人厌恶,
遭人藐视。他对那些原先在党内身居高位的人有能言善辩的
知识分子(而他自己不会演说)、有出名作品的著作家(而他自己
除了打小报告,别的不会写)、有光荣历史的老革命家(而他自己
在地下时期还没有参加工作)蓄积了一肚子的怨恨。到了打
出使布尔什维克党‘年轻化’的正式旗号,对老布尔什维克进行迫
害的时期,没有人比他更适合在这方面大显身手了。大自然绰绰
有余地赏赐给他的惟一才能,就是在幕后施展阴谋诡计。凡有发
挥这种才能的机会他从不错过。在组织局和中央监委机关将近十
年的工作,使他对党的机器中的主要干部的个人特点了解得十分
透彻。他天生嫌恶有丝毫独立见解或坚持自己看法的人,一个一
个地撤掉这些人的职务,换上那些惟上司之命是从的人。”以布
哈林这样的思想理论道德素养,恐怕不能说布哈林表达的只是个
人受委屈后的不满和怨恨。
“左”的东西也需要“事实”的支撑,尽管这些“事实”实际上
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存在
这样,撒谎、说假话就成了党内和社会上
的流行病。个人迷信的泛滥和国家权力的滥用极大地加剧了这一
病症。对此布哈林有深切的体会。他描述了高压政治下自己的心
情“:要做个忠诚的人吧,党要我们做什么就做什么吧,这几乎是
不可能的;那就等于要当情报员,偶然听来几句反对派的言论,碰
巧发现一份反对派文件,你就赶紧跑到中央监委去报告吧。一个
要求它的党员做这种事情的党,绝不能要求人家把它看成是一个
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团结在一起的相同观点的人们的自由联合。我
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撒谎,否则混不过去,然而撒谎也不应超过一定
《论布哈林和布哈林思想》,贵州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页。
第 180 页
限度。
”
大家都讲假话的政治是“泡沫政治”,如同大家都不顾效益的
投入是泡沫经济一样。这种泡沫政治,迟早要导致人们对政治的
幻灭。列宁绝对反对向人民掩盖真相。他强调:“用美好的词句
掩饰令人不快的真相,对无产阶级事业来说,对劳动群众的事业来
说,是最有害最危险的事情。不管现实如何令人痛心,必须正视现
实。不符合这一条件的政策是自取灭亡的政策。”他认为“,迄今
那些已灭亡的革命政党,它们之所以灭亡了,就是因为它们骄傲起
来,不知自己力量之所在,因为它们怕说出自己的弱点。可是我们
不会灭亡,就是因为我们不怕说出自己的弱点,而且能够学习克服
这些弱点”。
但是,在斯大林时期,掩盖、欺骗和粉饰成为实现党的领导的
基本手段。在全世界享有盛名的法国作家罗曼
罗兰,年
月曾应高尔基之邀(实际上也是斯大林的邀请)对苏联进行
访问。尽管访问期只有短短的一个月,但凭着作家的敏锐观察,他
还是看到了这方面的问题(当然他只讲到了一方面,即如何看待
超出苏联国界的外部世界方面),并正确地预见到了问题的严重
性。他写道:不仅工人的个人自尊或者工作自尊“,而且苏联公民
的自尊,都以歪曲真相的代价而得到强化。来自国外的消息本来
能使苏联劳动者对他们国境之外的世界上的事态具有正确的概
念,但这种消息却遭到系统的隐瞒和歪曲。我确信,他们倾向于低
估,并且有时甚至过分低估其他民族的生命力。即使资本主义政
府和制度是他们的敌人,也不能低估它们的生存力。千百万正直
的苏联劳动者坚信,他们拥有并且亲自创造了一切最美好的东西,
而其余的世界丧失了这些美好的东西(学校、卫生设施等)。青年
①《论布哈林和布哈林思想》,贵州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页。
《列宁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月第
版,第
页。
第 181 页
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的成就
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这样的事,就会产生动荡。”
罗曼
罗兰毕竟是世界级的大师,对人性把握得极其深刻。我们
看到,后来,在整整
年之后,这种动荡果然发生了。
到此,似乎有必要谈谈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关于共产党人的
价值观,可以写一整部的著作。但是,无论什么价值观,实际上都
不能离开人这个核心。资产阶级价值观之所以进步,就因为它一
反以前社会使人从属于封建专制的状态,把人树为整个社会的中
心。无产阶级理应比资产阶级更进步,因为它能够把资产阶级说
了但做不到的东西做到、做好。如果社会主义社会没有把人放在
应有的地位,忽视、甚至轻视人的价值,忽视甚至轻视人的尊严的
价值,那么,这个社会主义至少要打一半的折扣。而这正是斯大林
模式的最大缺陷所在。如果社会主义连人性都不放在眼里,那么
这个“社会主义”是绝对站不住脚的。处于这样一种状态的党,注
定要退出历史舞台,只是时间的长短先后而已。一个实际上鼓励
党员说假话的党,道义上首先就已经灭亡。
布哈林对“左”的思维对人的心理和道德的毒化给予关注。
他曾尖锐地评论了斯大林时期的党内状况给政治道德带来的消极
后果。一位会见过布哈林的民主党人谈到这方面的情况。他讲到
布哈林的观点:最坏的演变还不在于集体化当中那些可怕的事。
最坏的演变在于那些参加了这个运动没有发疯而变成了职业官僚
的共产党员们心理面貌的变化。从此以后,在他们眼里恐怖手段
成了正常的行政方法,对上的惟命是从变成了最大的优点。“他
们不再是人,他们真地成了一部可怕的机器上的齿轮。”他认为,
现在正发生着苏维埃机关工作人员们的真正的非人道主义化,一
①[法]罗曼
罗兰:《莫斯科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
第 182 页
。布哈林的目光是忧虑
而深邃的,但他无法扭转这种状况,因为连他自己在这种已经成气
候的毒化气氛中都自身难保。
鉴于上述情况,党本身的性质,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性
质,都变得十分可疑。历史已经表明,对人的尊严的侵犯,往往会
使社会主义取得的所有成就都相形见绌,变得次要,甚至付诸东
流。
斯大林的镇压政策使得一些老革命家忧心忡忡地看着局势的
变化,有些人想通过非常的手段把斯大林从领袖的位置上换下来。
例如,布哈林就曾经与加米涅夫等人秘密商量过这类事情。议论
布哈林等人是不是在搞阴谋、搞派别活动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斯大
林的高度集权已经使得任何通过正常的渠道辩明是非的设想都成
为不可能。
不过,这种尝试还是失败了。
综上所述,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这套传统党建模式,及其难以克
服的种种弊端,显然成为后来苏共发生党内危机和党的执政地位
受到挑战的根本原因。实事求是地描述传统党建模式的这些弊
端,不是刻意要贬低苏共作为一个伟大的党取得的成就,不是要把
斯大林描绘成一个暴君,更不是要否定已有的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描述这些,是为了让今天仍在探索的我们牢记历史的惨痛教训,不
再犯同样的错误。
不难得出结论:对于列宁的建党思想,斯大林主要是继承了其
中强调集中的一面。在实践中,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逐渐形成了一
个以高度集中、缺乏民主为主要特征的党的建设模式。这种过度
集中的模式是与党执政的要求不相适应的。它没有摆脱党领导革
命暴动时形成的那种机制的窠臼。尽管在特殊情况下,例如在为
个把苏维埃政权变为“铁蹄”帝国的过程
《论布哈林和布哈林思想》,贵州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
第 183 页
防御外来干涉加速建立国家工业基础时期,在卫国战争时期,这个
模式都有值得肯定的历史功绩,但总的来说,这个模式和计划经济
模式一样不适应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其弊端越来越明显地
暴露出来。它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建设实践都带来了严重
的、消极的后果。斯大林为苏共建造了一个外表强大、内部却问题
成堆的大厦。这座大厦会不会坍塌,要取决于时间,取决于有没有
政治地震。
而时间是要无情地前进的,政治的运作也不会始终一帆风顺,
一如地壳运动是地球生命力的所在一样。
第 184 页
斯大林死了。但是,斯大林留下的那套传统党建模式,却在苏
共身上牢牢地扎下了根。这套模式曾使苏共得到了许多,但也使
它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基本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怎样利用
这套模式来推动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二是怎样利用这
个模式继续保持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因为实践证明,在
这两个方面,传统党建模式都越来越显露出某些严重的缺陷和难
以胜任的征兆。斯大林之后的苏共领导人不得不正视现实,对存
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改革的道路。但是,和经济
领域的改革一样(确切些说,还不如经济领域的改革),这种探索
总体说来都没有成功。不仅如此,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最终还导致
了苏共执政地位的丧失和党本身的解体。这种流星陨落般的改革
轨迹,是苏共自己所不曾预料到的。不过,它留给其他政党、特别
是执政的共产党的,却是极其深刻而丰富的教训。
第 185 页
第十章
难逃束缚的改革
赫鲁晓夫时期苏共进行的改革,本意是想改掉传统模式中已
经出现问题的方面。赫鲁晓夫本人也并非像有些人所认为的那
样,是演变党的罪魁祸首,而是社会主义国家领袖人物中的第一个
改革家,也是尝试对传统党建模式进行改革的第一人。但是,赫鲁
晓夫的改革并不成功。不成功的原因,不是因为他放弃了传统模
式,恰恰是因为他不能跳出传统模式的窠臼。在传统党建模式的
改革方面,亦是如此。总的说来,赫鲁晓夫在党自身的改革方面,
起点不高,立意不深,没有完整的理论作指导。靠这点东西,他是
无法制服传统模式的巨大风车的,相反,他自己倒是成了被这架风
车弄得遍体鳞伤的堂吉诃德。
新的出发点:利益原则
关于赫鲁晓夫要改变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某些东西的起因和动
机,大概是一个有趣的、值得认真探究的问题。在这里我们没有篇
幅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过,说赫鲁晓夫想改掉斯大林制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