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 >

第27部分

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第27部分

小说: 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多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然而,苏共不但未能达到这一目标,
而且在这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广大干部、党员和人民群众对
这一理论日益怀疑和疏远。其原因,在于理论本身被“左”化了。
斯大林时期以“左”为突出特点的意识形态,不但不可避免地带来
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重大失误,而且导致引起了人们思维方式、价
值观念等的畸形化。
苏共
世纪
打个比方
政党的领导不同于国家的管理,其中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政
党必须有一个为社会大多数所接受的意识形态。一个党被人民所
抛弃,首先在于它所主张的意识形态被抛弃。对苏共来说亦是如
此。苏共失败的深层原因在这里。
现在的问题是,苏联老百姓抛弃的是哪个意识形态:是苏共改
革后产生的被称作“新思维”的那套理论体系,还是改革前的那套

第 166 页
传统理论,抑或两者都是?
关于这个问题,人们可以有几种不完全相同的答案。
第一种答案是:改革以前,苏共坚持或基本坚持了马克思主
义。改革以来的这一套理论搞乱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马克思主
义的指导地位。人民群众看到苏共变了,不再代表他们的利益,于
是纷纷抛弃这个党,从而导致了苏共威信全面下降,执政地位丧
失。
第二种答案是:苏共长期以来,特别是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放
松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各种非共产主义、非社会主义的思潮一直
在传播,侵蚀了人们的思想。是人们思想上的演变,为整个剧变准
备了思想基础。苏共性质的渐变早已开始了。
第三种答案是:苏共理论脱离实际,思想僵化,在社会主义建
设过程中始终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与苏联的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党很难适应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在和西方各种思潮较量
的过程中,这种状况不可避免地要吃败仗。
对问题的回答,还可以有许多方案,但归结起来,实际上就是
一个基本问题:从思想理论方面而论,到底主要是右的东西,还是
“左”的东西葬送了苏共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我们打个比方。就好比一个产品。如果卖不出去,生产这个
产品的企业就要垮台。如果真的出现了这种危机,那就需要我们
探索产生这个危机的原因。我们请来专家进行分析。
一个专家说,产品卖不出去,是因为它本身已经过时,必须换
一种全新的产品。整个企业应当破产,全部设备,甚至包括生产者
在内,都必须更新。
第二个专家说,产品卖不出去,是因为产品的质量有问题。应
该想方设法提高产品质量,使它从人们不喜欢的东西变成人们喜
爱的东西。
第三个专家说,产品卖不出去,不是产品本身的问题,而是销

第 167 页
售渠道不畅,销售方法不科学。人们对你强买强卖的方式反感,对
你言过其实的广告持怀疑态度。应当改变形象。
第四个专家说,产品卖不出去,是因为别的产品挤占了你的地
盘。你应该用强制手段把它们消灭或赶走,保持你的垄断地位。
第五个专家说,产品卖不出去,是因为人们不愿意买,是因为
人们没有认识这种产品的重要性。因此,要加强教育,大力强调它
的价值和意义。
对苏共来说,有三种观点是无法接受的:完全放弃自己的意识
形态产品,就等于使自己退出市场,让别的党来干;用强制的手段
推销产品,对思想这种特殊的市场几乎难以奏效;加强教育则已几
乎没有什么余地,因为苏共进行思想教育的力度之大,一如所有执
政的共产党一样,任何其他类型的政党都自愧弗如。因此,第一、
四、五位专家的建议属于无效建议或有害建议。
剩下的还有两条,即产品的质量问题和推销方式问题。苏共
的问题正是出在这两个方面。
首先,苏共向苏联老百姓宣传并希望他们接受的理论本身存
在着严重的质量问题。这里指的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共产
主义信仰,而是苏共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演绎出来的那套社会
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的理论。这套理论的基本特点是“左”。苏
共党内的“左”早已存在,但把它变成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指导理
论、使之有了完整体系的,是斯大林。
其次,这套“左
”的理论在斯大林时期占了上风,被强行推销
给社会。把这套理论与苏联的实际结合,同时又要求实践服从理
论,而不是根据实践的变化修正理论、发展理论,结果产生了一系
列怪胎和异化现象。正是这些异化现象,不是巩固和坚定了人们
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仰,而是使人们对它的科学性产生了
怀疑,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发生了怀疑。

第 168 页。。
“左
”道德堕落之滥觞
如上所述,苏共党内的“左
”的思潮由来已久。在夺取政权时
期,在列宁时期,这种思潮都曾经形成过一定的气候,对党的方针
政策发生过影响。可以这样说:在布尔什维克党内“,左
”的产品
一直有不错的市场和销路。虽然在列宁时期,列宁有效地遏制了
“左”的思潮的泛滥,但是,离这种思潮和思维方式被清除、被多数
党员放弃,却还远得很。在斯大林时期“,左”的思想终于获得了
大发展的契机。对此,苏联著名学者齐普科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不妨大胆地说一句,在
年代初,斯大林比号召人
们学习经商和进行有盈利的工作的列宁更能讨好大多数党内积极
分子、大多数新的苏维埃知识分子。要知道,列宁在晚年抛弃了对
纯洁社会主义的天真信念,党内大多数理论家因而大失所望。”
斯大林的优点在于,他能够把列宁的思想接受下来,不急于推翻列
宁的设想,这使他能够战胜托洛茨基的挑战;同时他又特别强调列
宁思想的临时性,许诺将随时从这种状态中转变过来。所以到了
年代末,斯大林能够迅速放弃新经济政策。这一切,靠的都是
在全党普遍存在的“左”的思维。
斯大林把有关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左”的思维,系统化地构
建成了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完整体系。通过
年代末和
年的《论列宁主义
基础》
年《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以及
年他审定的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等一系列著作及其他一些文章,斯大林
确立了“左”的思维的核心内容和价值取向。这里仅举其要。
例如,一国社会主义的理论。在与反对派的斗争中,斯大林坚
①马尔科维奇、塔克等:《国外学者论斯大林模式》上册,中央编译出版社
年版,第
页。

第 169 页
持认为,一国可以建设社会主义。应该说,这个结论,对于树立人
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是起了积极作用的。但是,真理多跨出一步
就会变成谬误。由一国可以建设社会主义出发,斯大林进而得出
了一国可以建成无阶级的社会主义社会甚至可以建成共产主义的
结论。
年斯大林在答记者问时明确表示
“:‘一个国家内的共
产主义’,特别是苏联这样的国家的共产主义,是完全可能的。

这显然是把共产主义的实现看成了指日可待的事情,因而也不可
避免地造成了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简单化、庸俗化的理解。后
来苏共越来越迫切地提出多少多少年内“建成社会主义”,再过多
少多少年开始“建设共产主义”,以及诸如此类的豪言壮语,都无
疑与此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
又如,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化的理论。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剥
削阶级,但阶级斗争依然会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与此同时,更重要
的是,不同社会阶层、集团、群体的利益之间仍然会发生矛盾,需要
协调和解决。两者相比,后者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斯大
林却完全颠倒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用革命战争时期的那套思维方
式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矛盾,一方面仍然把无产阶级和剥削
阶级的矛盾看做主要矛盾,另一方面,又把各种矛盾都简单地归结
为阶级斗争的反映,把由于党采用“左”的错误政策而引起的普遍
不满归结为阶级敌人的反抗。由此,斯大林得出了随着社会主义
的前进、阶级斗争必然尖锐化的结论
“:随着我们的前进,资本主
义分子的反抗将加强起来,阶级斗争将更加尖锐。
”这一结论,还
被运用到了党内矛盾的处理上。
再如,简单、教条、僵化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斯大林把自己称
作列宁的忠实学生,并以这种身份和反对派对垒。作为斗争的结
果,在斯大林时期
“,列宁主义”的概念得以形成,并被赋予了特定
《斯大林文选》下册,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

第 170 页
的内容。然而,也正是在这时,作为行动指南的马克思主义开始被
僵化、教条化,变成僵硬的、失去生命力的东西。就许多方面而言,
斯大林所说的“列宁主义
”,看上去是使用了列宁的观点、提法,实
际上却抽去了这些观点、提法的客观环境、时代背景和具体条件。
因此
“,列宁主义”更大程度上是按照“左”的思维对列宁思想进行
取舍的产物。僵化导致绝对化,而绝对化又必然导致不宽容。斯
大林所说的“列宁主义”显然具有惟我独尊、排斥一切不同意见的
特点。这和真正的列宁主义的精神本质恰恰是相违背的。被重新
组合之后的列宁思想突出了“左”的特征,成了斯大林用来推行错
误路线方针政策的工具。
此外还有国家观念,对农民的看法,对商品货币的认识等,无
一不来自“左
”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并构成了这一体系的要素。这
些内容,我们前面已有提及。
斯大林时期党的指导性理论的全面“左倾”化,带来的不只是
工作中的失误。以往人们比较关注的往往是这一点。但是实际
上“,左倾
”化给政治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产生的消极后果,绝不
在因工作失误造成的损失之下。“左”并不仅仅是一种可供选择
的主张,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看法,一种用现实诠释理论的
思维方式。“左”的东西一旦与权力结合,通过国家权力强制推
行,就会变成一种可怕的、使人异化的力量。例如,它本身造成的
理论和实践的脱节,迫使人们生活在空幻的未来,而对现实生活中
的种种问题视而不见,百般掩饰;它强求思想的“纯洁”、统一,不
允许思想的多样性,实际上也就是不允许人们有自己的思考,只能
用一种声音说话,用一种思维方式认识问题;它把目标和手段的关
系绝对化,似乎只要有助于目标的实现,任何手段(包括各种卑鄙
手段)都可以采取。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局,即几乎在所有方面,理
论和欲通过它达到的目的都适得其反:想建立人人相亲相爱、消除

第 171 页
了利害冲突的人际关系,实际上却加深了人们之间的相互戒备和
敌视;想倡导共产主义道德,却使全社会的道德水平急剧下降;想
把人们都改造成“苏维埃人
”、共产主义新人,却使撒谎、背信弃义
等资本主义社会都不齿的恶行在社会上习以为常;想用曾经指导
布尔什维克党取得政权的理论继续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却
发现人们对被奉作“革命圣经
”的马克思主义怀疑日增;等等。在
这种情况下,要维持人们对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信任是非常
困难的。斯大林时期造就的,就是体现了这样一些特点的政治文
化,就是这样一种作为领导者的党所不愿看到、无意为之、却又实
际存在的政治文化。
畸形化的思维
由于“左”的意识形态的强制而导致的社会关系、社会心理、
社会道德和人的思想的畸形化,体现在许多方面。
首先,它毒化了政治气氛和人际关系。斯大林几乎使用了所
有的手段,来消灭党内和社会上的不同意见。关于几次大的路线
斗争,如反对托洛茨基,反对布哈林,反对联合反对派等斗争,在这
些斗争的过程中使用的手段,以及由此带来的消极后果,已为我们
所熟知。窒息党内和社会的思考空气的,除上述斗争之外,还包括
斯大林掀起的其他一系列思想、理论领域的斗争。例如,

在工业部门追查“沙赫特分子”
年在
“乌克兰解放联盟事

”中,把一批历史学家、科学院院长打成“民族主义者
”,给他们
扣上在“发展乌克兰语言学、术语学、正字法和字母表方面从事破
坏活动”的罪名;年发难“劳动农民党”事件和“工业党”事
件,打击党外新老知识分子,对他们的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