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滓。他毫不尊重农民和他们的工作。他认为要使农民干活的惟一
办法就是向他们施加压力。
”赫鲁晓夫如是说
。
不能小看斯大林关于农民的观念。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一观
点是斯大林全部主要主张的基础。俄罗斯学者卡尔宾斯基对此作
了有说服力的说明。他认为,斯大林主义的全部实质都躲在所谓
农民必然有“小资产阶级性”这一教条里。这一教条包含了他的
主要论点,包括所谓阶级斗争随着社会主义建设成功而不断加剧
的理论在内。这一教条又派生出关于市场和价值规律的“资产阶
[苏]罗
亚
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上册,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
《斯大林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页。
《斯大林全集》第
年
月版,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页。
《斯大林全集》第
月版,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页。
月版,第
赫鲁晓夫回忆录最后的遗言》,三联书店
年版,第
页。
第 127 页
级性”、关于一切国有的都比集体的好、关于阶级的利益高于全人
类的价值等公理
。
斯大林的观点深受被列宁批评的“左派”的影响。在斯大林
时期,在对待农民的问题上,列宁时期存在的布尔什维克党的
“左”的情结再度膨胀了。他们的思想没有跟上列宁思想的变化,
始终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一些“左派
”人士
年表达了这样的
观点:万小农户是俄国资本主义势力的根源。逐渐从这一
大批人中间出现的富农阶层,正在重演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
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下埋藏一个大地雷。”党内大多数人都受到这
种观点的影响。在党的十四大上,斯大林作了这样的估计
“:如果
有人向共产党员提出问题说,究竟党更有准备的是剥夺富农,还是
不这样做而去同中农结成联盟呢,我以为,在一百个共产党员中就
有九十九个人会说,党最有准备的是这样的口号:打击富农。
”应
该说,这个估计是正确的。
在许多方面,斯大林思想上是和这类观点气脉相通的。
年俄共十五大通过的决议反映了这种思想。决议强调:在苏联社
会主义经济向前推进的同时,“随着国民经济发展而来的特殊矛
盾、特殊危险和困难也日益增长。这就是:私人资本在其作用相对
降低的情况下有了绝对的增长,尤其是把业务转向农村的私人商
业资本更是如此;农村富农经济随着农村分化的加剧而日益增长;
城市资产阶级也在日益增长,力图在经济上同商业资本主义经济
和富农经济勾结一起来征服基本中农群众”。
要制止这种状况继续下去,除了放弃新经济政策,别无他途。
从这一需要出发,斯大林开始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进行不符合列
①马尔科维奇、塔克等:《国外学者论斯大林模式》上册,中央编译出版社
年版,上册第
页。
《真理报》
日。
③《斯大林全集》第
年
月
卷,人民出版社
年
月版,第
页。
第 128 页
宁本意的解释。他停留在列宁最早的思想上,即停留在把新经济
政策看做是向农民的让步和向资本主义的“退却”上。不但没有
任何前进,而且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了发挥。斯大林宣称
“:新经
济政策是无产阶级采取的一种特殊政策,它预计到在经济命脉掌
握在国家手中的条件下,容许资本主义存在,预计到资本主义成分
同社会主义成分的斗争,预计到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
预计到消灭阶级和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谁不了解新经济的
这种过渡性即两重性,谁就离开列宁主义。”为了保持忠于列宁
思想的外观,斯大林把新经济政策曲解为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退却阶段,第二阶段是进攻阶段。他把第一阶段预计得很短,认
为,到
年代末,退却阶段已经结束,开始进入进攻阶段。他强
调:“新经济政策是党容许社会主义成分和资本主义成分斗争并
预计社会主义成分要战胜资本主义成分的政策。其实,新经济政
策只是以退却为开始,但它预计在退却过程中重新部署力量并举
行进攻。其实,我们已经进攻几年了,而且很有成效地进攻着:发
展我们的工业,发展苏维埃商业,排挤私人资本。
”在
年
月《论苏联土地政策的几个问题》的演说中,斯大林更进一步认
为“:新经济政策问题,阶级问题,集体农庄问题,过渡时期的经济
问题,现在都有了新的提法。
“”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
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
候,我们就把它抛开。
”斯大林这些话明白无误地传达了这样一
个信息:抛弃新经济政策是早晚的事情。
这就给党和农民之间的关系定下了错误的基调。
《斯大林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版,第页。
《斯大林全集》第
年
卷,人民出版社
年
月版,第
页。
《斯大林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月版,第
年
页。
第 129 页
“贡税”制度
年,斯大林真的让新经济政策“见鬼”去了。
这一年,斯大林决定对农民重新转入进攻,因而被看做是大转
变的一年和新的历史时期的开始。这个新的转变时期的两个基本
方面,就是高速工业化和全盘农业集体化。这两个方针,从经济上
说是斯大林为国家发展提供的对策,从政治上说则是他为理顺党
和工农两大阶级的关系下的重药。这里面,农业大转变的含义,主
要是农业集体化和消灭富农阶级。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列宁确定的
新经济政策和对待农民政策的基本思路。正是从这里,开始了大
规模地剥夺农民和用暴力消灭农民的进程。
“贡税”制度,是这个进程的两项基本内容之一。
何为“贡税”?简单概括,就是靠榨取农民、用行政手段逼农
民拿出钱的办法来积累资金,发展重工业。斯大林对这种政策的
解释是: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工业化,而工业化的资金,既然不能从
国外得到,那就只能从农民那里得到。农民不仅应向国家交纳直
接税和间接税,而且应该让他们购买工业品时“多付一些钱”,在
出卖农产品时“少得一些钱
”,这可以被看做是向农民征收的“额
外税
”
“、贡税
”和“超额税
”。斯大林的这套“贡税论
”,实际上是
被列宁批判过的“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论”的思路。这种观点以普
列奥布拉任斯基为代表。他认为,只有剥夺农民,才能使工业发展
获得必要的资金。
需要强调的是,列宁反对这种靠挖农民来发展工业的“原始
积累
”,绝不仅仅是发展经济的方法问题。列宁清楚地认识到,虽
然这种方法有可能使工业得到迅速的发展,但其代价却十分巨大,
甚至得不偿失,因为这会破坏工农联盟,使布尔什维克党与农民的
关系大大恶化,从而削弱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换句话说,列宁关心
果然,到
第 130 页
的是共产党的政权能不能长期巩固的问题。这体现了列宁思维的
特点:每当对一个重大问题进行决策时,都要考虑到国情民情,考
虑群众是否跟党走。斯大林则不去想这一点。极左派那种好大喜
功、急于求成的毛病,在苏共党内又一次发作了。不过这一次不是
发生在反对派身上,而是发生在已经掌握了党和国家大权的斯大
林身上。这注定对苏共的未来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具体操作中,农民经受的痛苦实际上远远不只是“多付”和
“少得
”的问题。因为规定农民要交的粮食,不仅仅是定额,还有
所谓“超额完成定额”。其含义,如赫鲁晓夫所说
“,就是要由一位
党委书记跑到集体农庄去,决定集体农民自己需要多少粮食,交给
国家多少粮食。常常是连当地的党委也不能决定征收额,而要由
国家来为整个地区规定定额。
”斯大林要求农民把自己收入的一
半交给国家,同时又把粮食价格压在成本以下。赫鲁晓夫描述了
斯大林时期这方面的情况
“:农民出售自己产品所得的价钱,比这
些产品的成本还低。有时,甚至从集体农庄运送产品到国家收购
站的运输费用也高于农民出售这些产品所得到的收入。例如,斯
大林所规定的土豆收购价格简直是象征性的。一公斤土豆国家常
常只付给三个戈比。
”斯大林甚至对每一棵果树都征收特别税。
赫鲁晓夫在他的回忆录中讲到的一件事很有代表性:有一次,赫鲁
晓夫去看他在农村的表妹。这个表妹对他说,到秋天,她打算把自
己的苹果树全部砍掉。赫鲁晓夫无比惊讶,觉得这很可惜。表妹
回答得也很简单:因为她种的苹果不足以抵上苹果树按新规定应
缴纳的税。所以,可以肯定,这种制度其实是战时那种余粮收集制
的再度复活,只不过换了“税收”的名称而已。
在实践中,对农民征税还使用了“阶级方法”:对富农课以重
《赫鲁晓夫回忆录最后的遗言
,三联书店
年版,第
页。
《赫鲁晓夫回忆录最后的遗言》,三联书店
年版,第页。
第 131 页
税,对“贫苦农民
”免税,而对政权机关一贯指望的经营管理形式
如集体农庄、土地共耕社、公社等实行特别优惠的征税制度。
年每一个农户平均需要缴纳的农业税税额分别是:集
体农庄庄员
戈比,个体农户(“劳动”农户)卢布
卢布
戈
比,富农
戈比。有关规定的明显特点是阶级歧视:不
但向富裕农民和部分中农征收高额个别税,而且还有种种其他的
限制,如取消他们的贷款和购买机器设备的权利;如果他们在市场
出售自己的粮食,那么将以投机罪向法院提起刑事诉讼;取消选举
权等。这种情况无异于杀鸡取蛋,带来的后果是显而易见的。农
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再度丧失。为摆脱沉重的税赋,也为了不当
富农,农民们减少播种面积,宰杀和变卖牲畜,变卖机器设备,放弃
经营,大批农民跑往城市。
虽然富农成了专政和被剥夺的对象,然而奇怪的是,苏共认定
富农成分的标准却相当含糊。在这个问题上,斯大林和苏共轻率
得令人吃惊。
卢布
年
月,在党的代表大会上,粮食人民委员米
留亭指出
“:什么叫富农?从根本上讲,至今分析这一问题还没有
一个清晰的、准确的定义,而流行的划分富农的方法是不准确
的。
”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无法弄清富农的确切比例和人数。莫洛
托夫在代表大会上说
“:对于全苏联来说,确定农村资产阶级(富
农)的整个比例数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米留亭主张“富农可以
按以下特征划分:第一,使用雇佣劳动力;第二,看是否从事买卖,
即将资本转化为货币,或者出租农具,靠他人劳动获取剩余价
值。
”如果翻翻列宁的著作,就会发现,这恰恰是列宁描述中农时
使用的标准。人民委员会在
年
月最后确定的标准是相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土地关系》第
页。
②苏联《十月》杂志
年第
期。
《列宁全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
年
月第
版,第页。
第 132 页
当笼统的:一是连续雇佣工人者(未规定人数);二是使用动力设
备加工农产品者;三是经营或季节性出租设备、房屋和企业者;四
是出租动力机械者;五是从事贸易、放高利贷或充当中介人者。这
就完全切断了农民扩大生产的可能,给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无情
的打击。
带来消极后果的,不仅是对富农的重税,还有对“贫苦农民”
的免税。显然,这是布尔什维克党政治上扩大自己在农村的社会
基础的尝试。按照有关政策,年免缴农业税的农户占
全部农户的年这个比例提高到
年已达年完全免税的农户占全部农户的
(其中根据最低标准免税的占
,根据折扣总量免税的
占
。但是
“,免税
”政策的结果,看似赢得了贫苦农民的拥
护,实际上却是,这部分人的社会寄生性受到了鼓励。他们不愿发
展自己的经济,或因害怕政府方面的惩罚措施而不敢这样做。因
为如果他们上升为富裕户,就会使昔日的贫农地位丧失,从而丧失
一系列的优惠和特权(特别还包括政治方面的权利,如受社会歧
视,子女在上大学、参军等方面受到限制等)。所以年
农村中很快出现了一系列消极现象:消费需求过剩,生产积累不
足,农民经济分散化的速度加快,外出做零工和各种副业的人大量
增加,而农业因此受到损害:用副业收入而不是靠出售农产品来支
付税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