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醒与嬗变--戊戌百年沉思 作者:张鸣-第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光绪采纳维新派的建议一改乃祖遗风,力图广幵言路时,头 脑里的映象更多的是从谏如流的古代贤君。而维新派(至少其中 一部分人)则肯定还有想借此走向西方式民主议政的心思。孙宝 瑄当时就与友人谈起许士民上书事,他认为扶民权霈要有次序, “要在居上者之渐散其权而已。今之许士民上书言事,6卩散权之机, 而议院之先声也广〔
不言而喻,如果是第一种含义的广开言路,那么开与不开,开 多大的缝隙全由皇帝一人作主,一且皇帝心惰不好,再贤明的君 主也可能会以言罪人,言者无罪的境界不可能是制度化法律化的。
〃:1」孙宝瑄:《忘山庐口记》(上八第249页。
293
而作为后一种含义的广幵言路,势不可免地要包含“言论自由”的 意思。臣民上书言事,不仅仅是提建议,更重要的是批评和监督, 上书自由与新闻自由和议会(各级〕中的民主议政是相联系的。在 梁启超等人的意中,理想的境界当然不会仅满足于可以自由上书, 虽然没有亲眼见过,他们对西方那种言论自由的“民主”氛围还 是不胜向往的,这有《时务报》、《湘报》、《知新报》的种种言论 为证。
不是拮越淮北而变枳,而是在当时的情况下,维新派也只能 做到这一步。即使是这样,已然令守旧大臣非常不快,他们顽强 地祗制光绪这其实并不过分的诏令,激起了光绪与维新派的反弹, 光绪一怒之下过重地处罚了礼部六部堂。如果放在一般情况下,君 主口衔天宪,发起火来澳说摘掉臣子的乌纱,就足摘掉他们的脑 袋,也没得什么话说。可是,光绪这个皇帝是有人管的,走错了 半步也是不行的,何况这次出了 “大格”,将该降二级的处分变成 了革职。这件事使光绪遭逢了一次严厉的指斥,9月6日光绪前去 颐和园请安时,据胡思敬记载,说慈禧面责光绪:“九列重臣,非 有大故,不可弈。今以远间亲,新间旧,徇一人而乱家法,祖宗 其谓我何?”从前从来不敢回嘴的光绪,居然也敢于坚持自己意见 了,他不禁回答道:“袓宗而在今日,其法从不若是,儿宁忍坏祖 宗之法,不忍弃祖宗之民,失祖宗之地,为夭卩后世笑也。”〔1〕 (光绪这段话的意思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将之放在百日维新 之前夕、敁然不确,光绪不到忍无可忍,是不会跟西太后回嘴的。 况巨,我们可以从光绪交给杨锐的密诏:“近来朕仰窥太后圣意, 不将法尽变,并不欲将此辈老谬昏庸之大臣罢黜,……即如十九 曰之朱谕,皇太后&以为过重……”之类的语言中,得以印证胡 思敬的记述。〉
I ^ 德戊变法1…(… :)。第贞。
294
这次摊牌,暂时光绪嘴上并没有输,柜光绪已经就此嗅出了 火药味,他心里明白变法快要“休矣:令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是, 由士民上书所引起的种种变故’居然成为变法失败的一个信号。
295
第九章戊戍遗下的政治课题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以政治改革为主要特征的历史事件。这 场政治改革,无疑是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最大、意义最深远 的变局,它标志着中国传统政治向近代政治的转化。
在持续了几十年的洋务运动中,属于近代意义的政治变革不 能说没有,但就整个政治体系而言,确是微乎其微的。在与西方 国家打交道的过程中,被动地建立了近代性质的外交体系,并且 由这个体系来兼管与洋人、洋务有关的事宜。这个体系的建立不 仅在实质上只是不触动原有政诒体系的“补丁”,而且在名称上还 是显示出中国对原有天朝体系(天下狄夷观以及朝贡体制》的眷 恋:明明是外交机构,非叫“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不可,在称谓 上以文化自大的虚矫,显示对西方人的“优势”。
正是处于对洋务运动“改制”乏力的反思,维新运动幵始将 制度变革视为改革的重中之重,全力推进政治制度的变革。这标 志着中国的近代化运动,由外发转向内发,有了充分的主动性。由 此,揭幵了中国搜长的近代政治演变的序幕,虽然时间非常暂短, 可所昭示的政治课题却具有久远的意义。
一、精简的沉滞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涉及机构精简者颇多,北宋的庆历新政 与王安石变法,精简都是其重要内容。对于任何政权机构而言,精 简问题的核心就是一个行政效率与政治稳定间的平衡。而政府机
296
构的精简的真正实行,有赖于经济的近代化、市场体系的建立与 完善,有赖于在此基硇之上的政治民主化。 一、效忠原则与权力平衡
但凡有点作为的君主,都很痛恨行政效率低下和办事拖沓、推 诿与层层扯皮的官僚习气,常常会在整饬吏治的诏书中加以痈诋。 但是奇怪的是,传统官制的设置与安排,却恰恰与提螅实囊∏笙喾矗紫瓤悸堑氖切е以蚝头乐棺ㄈê团牙肭阆虻娜ζ健『猓四芄晃痔逑档奈榷ǎ肝省V挥性谏偈那椤】鱿拢什呕嵊胄е也⒘#重视,如战争年景或者像战国那种 螅染赫氖逼凇6诖成缁岬某L此教侥昃啊担僦啤∩系囊恢岸喙伲嗤犯涸穑嗷デV频南窒蠹负蹩梢运凳潜s遍性 的。秦与西汉为政尚简,但相权已由三公分享,东汉已明显地出 现三公与尚书台的分立,中枢相权再度分散I以凸现皇权的分量。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书省与门下省与尚书台三足鼎立,分掌中枢, 原来的三公九卿成为虚衔,三省的地位较卑的长官及厲曹,成为 围绕皇权的决策与行政实施的官员,三者之间的相互牵制,使大 权旁落成为更加困难的事,
隋唐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三省体制,具体分工的六部出现6但 是原来作为与君权起平衡作用的相权继续被削弱,原来作为当然 宰相的三省长官如不加“中书门下三品”衔,就不箅宰相,而非 二省长官,倒有可能行宰相之职,宰相之多寡,全由皇帝之意,多 的时候可能有十余人,少的时候就一二人而已。
宋代将这种集权宰相制与中央政府的相互牵制机能发展到极 致,政出多门,冗官冗吏成为一大痼疾。而且,鉴于唐代藩镇割 据的教训,“杯酒释兵权”之后,中央禁军分设枢密院与三衙来管 理统辖,三衙有统兵之权但无调动之权,而调兵之权则由皇帝认 可后由枢密院发出。枢密院长官有多人,而三衙(殿前司、侍卫 马军司、侍卫步兵司)职权也相互参差,各自内部也有牵制功能。
297
地方军制以文官为经咯安抚使掌军,以武将总管、铃辖、都监等 职实际管理军队,实行文武相互牵制。结果,终宋之世,大权旁 落和地方割据之事是消失了。但行政机构臃肿、军队无战斗力,使 得北宋以积弱积贫闻名后世,在北方少数民族的人侵打击下,只 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最后连招架之功都丧失了。
明清两代官制设置上有意制造牵制效果的现象仍然十分严 重,其总的指导思想就是不容许除皇帝之外另有一个哪怕只管处 理日常事务的权力中心,中央与地方的政府机构对政府事务均没 有决定权,职权的交叉与渗透使得政出多门,谁也负不了责,干 不成事,一切均需取决于皇帝的裁决调配。为此自明代开始取消 相权,代之以名不符实,实际上只起咨询参谋作用的内阁,而内 阁又受制于太监当家的司礼监。由于内阁井无法定的“相权〃,六 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所以六部与内阁之间又形成牵制。地方官制 取消元代中书行省制度,代之以布政司、按察使司与都司三司并 立的格局,三司职能交叉,上面又缺乏一个统一的协调机构,结 果三司只有相互牵制而无相互协调,很快就暴露出事权不一,运 转不灵,效率低下的弊端,又不得已派出临肘、监詧性的巡抚与 总督去协调,
清承明制,相互牵制的机能甚至过之。开始决策机构以内阁 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并列,后来设军机处,但内阁仍存。面军机处 设在内宫,其作用类似明代的司礼监,不过主事者不是太监而已。 六部分设满汉尚书各一,汉满侍郎各二,而侍郎并非尚书的副职, 各自对皇帝负责,均有单独奏事权。地方上也一样,设总督、巡 抚主管一省之政,但同时设布政司(藩司X按察司(臬司》、提 督、学政等军政省级官员,分管一方事务,各无统属,他们的品 级虽然低于督抚,但并非督抚之下属,各有独立的奏事权,直接 对皇帝负责。兵制也类似之,总督巡抚与提督、总兵有统兵之权, 伹无调兵之权,调兵之令由兵部出,另外还有八旗兵分镇各地以 298
0
在这样一种体制下,政权的中心问题变成了能否保证?姓统 冶的稳固,所以要尽可能地利用体制结构来防止大权旁落和叛离 倾向。即使有了制度上的保证还嫌不够,在选拔官吏的时候,首 要考虑的是效忠原则,官吏的忠诚可靠成了必要和首选的条件,才 能只是第二、三位的因素。明。清两代之所以坚持以7、股取士,其 核心就是八股以程式化的方式贯彻理学精神,不仅强调对君主的 无条件忠诚,而且贯穿以“代圣贤立言”的揣摩风习,保陣了取 中之士,即进人仕途的后备官宦的听话、顺旨与可靠,裉本没有 胆气反判朝廷。既然从一级级的科考中就学会了如何播摩“圣 意”,如何顺从听话,那么做了官以后也就只好当个“维持会”的 太平官了。
而且,更为令人气闷的是,官职实际上成为了皇帝对臣子忠 诚与效劳的恩赏。任高官享厚爵者,多半不是由于其才华出众,而 是由于任官多年没有差锗熬来的,就是说尽管你什么本事没有,只 要不生贰心,也会熬到公卿之位。甚至于官员的贪污腐化,只要 不搞得过分,皇帝有时也会容忍。能以腐化换取忠诚,在特定情 形下也是合算的。秦将王翦出征楚国,屡次故意表现出贪財好货, 这样才能令秦王放心,汉相萧何也有过类似的表现。他们这些人 并非真的贪婪之辈,但他们知道只有表现出贪婪腐化,广置良田 美宅以“自汙”才会使君主觉得此人无野心,也就是说只有如此 胡来才会使君主相信他们的忠心。
由于在传统政治体系里官职不仅仅是办事的,也意味着社会 地位和实际利益及荣耀,成为皇帝的一种恩賜。所以冗官浮吏现 象的存在尽管损害行政效率,但皇帝不一定都有消灭它的积极性。 有时为了安置人员,还有意保留一些闲衙与虚职,明代至成袓朱 棣己将首都迁到了北京,可南京仍然保留一套没有用处的中央政 府机构。清代也如此,人关之后,也在盛京保存了一个微型的六
299
部体系。清朝不立太子,但作为东宫属官机构的太子詹事府却依 旧存在。乾瘗说得好:“储贰未建,其官原可不设,第以翰林叙进 之阶,姑留以备词臣迁转地耳广〔1〕为了安置人员,官僚体系往往 毫无必要地增设新衙门,添加新宫职。明代弘治年间,仅半年功 夫,为新开没的衙门开祷印信、关印、铜牌已有八十余个,而且 “似此增设,无岁无之”。〔?〕新设的官员随便加上二技民、督粮、兵 备、水利、理刑、提学、管屯、管矿、劝农”〔3〕等名目,实际上 根本无事可做,新增衙门,添加冗员,皂隶与胥吏也得相应增加, 明代参政一员例用皂隶十员,但实际多用至二四卜个。光养闲人 这一项,就使得官僚体系臃肿不堪,这些散衙冗员虽无事可办,但 搅乱却有余,平白添加了行政的混乱与无序。
现在我们可以明白了,对于传统王朝来说,政治稳定是政治 的首要目标,维持一姓世袭的传承,保持皇室的地位,是设置官 位和官职首先必须满足的条件。而担任各种宫职的人,也必须将 稳固皇权视为首要任务,既不需要过分地勤政,追求政治效果,更 不需要有什么创新意识。
尽管反复强化三纲五常的效忠意识,完善了以儒家文化为主 体的传统伦理体系,统治者依然不敢轻易将未来交给受这种教育 的士大夫,中国传统政冶中的权力制衡机制与其说是防止权力的 失衡,以便监督,倒不如说是预先给图谋不轨者制造障碍,使权 力的失控在制度上就成为不可能。除了在职务设置上的相互牵制 而外,还有专门的监察机构以及特务机构(东西厂与锦衣卫)和 特务手段〈密折制度)加以防范々愈是到封建时代的晚期,皇权 就愈尊,而对臣子的防范就愈严,行政效率也就愈不讲求。当然,
〔1〕(光绪会典事例)畚一0五七。 ”:2〕(明孝宗实录》,卷75。 〔3〕《明经世文编》,卷81
300
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有宋一代,从没有出现过地方割据的现象, 明清两代,除了清初的三藩(这是在原有体系之外军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