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梦醒与嬗变--戊戌百年沉思 作者:张鸣 >

第25部分

梦醒与嬗变--戊戌百年沉思 作者:张鸣-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J怪泄N玻∪跷浚植恢掠蟹魇ヒ狻6扔肓中瘛⑻防煌⒘豕獾诩爸睢⊥镜韧姿俪锷蹋茜品庾啵删蟪即荩铍奘焖忌蟠Γ佟⌒邪炖恚奘挡皇そ艏毕肱沃痢!薄2〕在风声紧急几乎人人皆知将 有“宫闱之变”的当头’光绪的密诏(给杨锐的)竞是如此软弱 无力,而且言语絮乱,可见其内心的软弱与空虚。又据时人记载, 光绪被囚于瀛台之后,“(瘰台〉殿中之室均悬挂德宗(即光绪) 御笔,以为纪念。然所有御笔,均托称臣全忠敬书。盖自戊戌政
〔1〕《戊戌变法》(一),第331页, 112〕(戊戌变法》(二、第91一92页。
151
变,宫闱间常有责言,故德宗托名全忠,表明心迹,称臣不敢以 帝自居也广“'好个可怜的皇帝!
此外,光绪的政治经验也远远不如西太后,当然,这是一种 没有办法的事情,长在深宫成于妇人之手的他,没有多少机会来 磨炼自己。虽然1889年,光绪年满1&岁,在名义上西太后已经 “归政”,但西太后指使礼亲王世铎等人炮制的《归政条目》却仍 然以法规形式让光绪的“亲裁大政”名存实亡,所有奏折,甚至 “呈递请安折,仍应于皇太后、皇上前各递一份”。用人,也仍需 “请懿旨遵行。”〔“归政仪式完后,西太后退居颐和园,但是她 “身在頤和园,而精神实贯注于紫禁城也。”〔3〕没有最终决定权的 光绪,面对的是一个烫手的烂红薯;一团乱麻式的朝政,日见困 难的财政,却要面临修頤和园和准备西太后60大寿。而更为现实 而严峻的问题是已经大大落后于日本的海军建设。这些难题顏太 后一股脑都丢给了光绪,而她将最后决策权收在怀里,隔岸观火, 利用光绪有心修好联和园让西太后“頤养天年”从而真正放权的 心理,把大修园林殿堂不恤民生的屎盆子让光绪来顶。光绪亲政 之后,身陷于繁难的具体事务中,而且比未亲政之前还多了一项 “劳役”,每隔几天必须至頤和园请安,风雨不误。实际上是去请 示汇报。这样一来,尽管到变法时光绪已名义上亲政近十年,但 阅历和经验却没有多少长进,西太后政治经验方面的优势依旧很 大,也许,这止是西太后潜意识里所希望的,她就是要让光绪什 么事也做不成,还焦头烂额,从而向朝臣显示,清朝离了她不行。 大太后小皇帝的政治架构是一种失重的二元结构,对于政治 运行,这种结构显然是不利的。但是,这种局面却是维新变法活
〔1〕适国主人丨《三海见闻志丨,^戊戌变法)(:四、第215页6 〔2〕朱寿朋:《光绪明东华录I (三〕,总第2542页。 〔^濮兰德、白克浩司:《慈禧外纪》,第112页,
动所不得不面对的,不整合好这一不合理的结构,变法的政治运 行就难以成功地启动。
二、难产的交班:归政及其他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政权的继承和交接是一个大难埋,它困 扰着几乎每一个朝代,造成无数的逼宫、夺嫡的骨肉相残的慘剧, 面且,只要掌权的先一辈一息尚存,和平交接就几乎不可能。
儒家经典?周礼》为了维护宗法封建制度,规定了 “立嫡不 立庶,立长不立幼”的继承制度。然而,东周以后,宗法封建制 度就变得残玻不全从而变形了。因此,这一制度很难再不走祥的 执行下去。嫡长子不再承负西周时代的大宗的意义,或者至少这 种意义巳经淡化0所以对他们的能力、德行诸方面的要求就突出 起来,老国君的喜好也往往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在实际的皇位继承中,常常出现这样的局而,老皇帝在自己 尚年富力强时,就预先选定太子,安排专人培养救育乃至专人辅 佑(这种太子可能是鏑长子,也可能不是〉,往往老皇帝尚未现老 相,而太子却已成年,有的甚至聚拢了一定势力。这样一来,储 君与现君之间,虽然是儿子与老子的关系,也不免隐然出现权力 之争。即使并无真正的冲突,双方也会十分敏感,一有风吹草动, 就会敢成骨肉相残的权力冲突。汉武帝与卫太于之同的悲剧,是 老子处理掉了儿子,也有儿子逼宫弄死老子的,如齐桓公困死别 宫。
但是,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老皇帝出于各种原因,还没有 死就提前把皇位让给儿子,自己去做太上皇。赵武灵王是出于一 种理想主义,而唐高祖和唐明皇则是出于羌奈。清代的乾隆居然 是出于他的誓言,他发誓不超过他爷爷康@的在位年限,因此退
居太上皇。
153
至于老皇帝死得太早而阑君年幼无法亲理政事的情况,在清 執之前有太后临朝的惯例,在清朝则由摄政王或辅政大臣来代行 “君职”。如果是太后临朝,因为这是一种非制度化行为,没有什 么归政不归政的问题,除非野心极大如武则天,可以干脆作了女 皇,其余的’早晚会将决定权交给儿子,而所谓的摄政王和辅政本 身就不是君;王,除非想篡位,否则也不存在赖住权柄不放的问题。
西太后与光绪之间,从表面上看有点像清以前的汉族政权的 太后临朝,但实际又不是,因为汉族政权没有什么阜帝亲政不亲 政的问题,但清朝却有幼君成年〔16岁)必须亲政的严格制度规 定,这是满清的祖制。西太后面对长大成人的光绪,既像是临朝 称制的汉家太后,又有点像当了太上皇但仍不肯放权的乾隆。此 时的西太后,其心态其实与太后的身份并不相符,倒像是执政的 老皇帝。亲裁政务三十几年,突然之间要交权,心有不甘其实很 正常。
传统王朝每逢新老交替,总要大拆大换,改弦更张,俗称所 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老子信任的宠臣,往往是儿了的眼中钉,肉 中刺,只要一朝大权在握总要有一班儿新人袍笏登场,一些儿新 政出台。什么“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对于皇权来说那都 是儿戏。如果前任已入黄泉,眼不见心不烦,倒也没事,只是倒 霉了那些没有随老皇帝于地下的宠臣们。可是如果老的还在,眼 睁睁看着自己的政策被“篡改”,自己政绩被人享用,自己信任的 人七零八落,这口气怎又能咽得下?如果是后来人以实力逼宫夺 的权,当然也只好容忍,但对方并没有实力,全由自己把权交出 去,然后再任凭后来人在自己开出的田地上折腾,叫人怎么能心 甘情愿呢?西太后从1889年光绪亲政大典之后,面临的就是最后 的一种情况。
我们前面说过,西太后是一位政治野心极强,权力欲极旺盛 的女人。秉政以来她的政治才能所带来的所谓“同光中兴”的政 154
绩,水涨船高般地煽旺了她的杈力欲。为了把持权力,甚至她的 亲儿子她也不放手交权。同治死后,为了能继续垂帘,她不惜让 她亲儿子绝嗣,偏要立一个与儿子平辈的人当皇帝,她好接着当 太后。这件事很快就引起了朝野的议论纷纷。再加上同治皇后阿 鲁特氏以“不得宠于慈禧皇太后,穆宗〔同治〉崩,慈樁皇太后 训责备至。后本已恸极,誓以身殉,遂不复食,考是崩。距穆宗 之崩未百日也。”〔1 ^ 一时间,居然沸沸扬扬,竟有御史借给同治后 上溢号的名义,说三道四。到了给同治下葬的时候,前御史(时 任吏部主事)吴可读居然“自清随赴襄礼。还次莉州,宿废寺,自 缢未绝,仰药死,于怀中得遗疏,则请为穆宗立嗣也广〔2〕以尸谏 的方式表示抗议。
但是,事情涉及她能否继续掌权的“原则问题”,她半步都不 让。她一面靠亲信大臣的弹压,一面靠宝廷、张之洞这些清流党 的巧舌如簧,再退一步说旲可读“以死建言,孤忠可悯,著交部 照五品官例议恤广〔3〕还是将物议压了下去。不过,通过这场风波, 也让朝臣们再清楚不过地意识到了西太后揽权的欲望和决心。
但是尽管如此,“凡鸟偏从末世来”,西太后毕竟没有俅武则 天那样做女皇的魄力,她^不敢公然不让光绪亲政。太后临朝,虽 然汉家朝廷习以为常,但清朝却从无先例,也就是说,在制度上, 她的权力没有丝毫的合法性依据。所以,她一方面死死抓住权力 不放,一方面又要不断放出空气,好像她自己也不愿意这么做。再 三声称“垂帘听政之举,本属一时权宜”,“一俟嗣皇帝学有成,即 行归政。”〔4〕甲午战败后,一次与光绪同在养心殿召见翁同龢,居 然假惺惺地表示:“热河时,肃顺似篡位,吾徇王大臣之请,一时
0〕《涛鉴舞览I第24卷第〗2页。 〔2〕《清史稿I中华书局,第41册,第12462页。 朱寿朋,《光绪軔东华录》(?入总第749页。 「4〕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一夂总第4贾,
155
糊涂,允其垂帘。”〔1〕虽然一肚皮不情愿,她还是得让光绪“大 婚”,亲自为之操办“亲政大典”,然后自己无限恋栈地离开紫禁 城,住进了颐和园。
尽管只是交出了处理琐碎事务的权力。她还是可以照样在奏 折上批“懿旨”,但离开紫禁城和臣工奏折上出现另一个人的批语 还是令她十分不快。“一日荣禄侍西后看宫内扎花,西后问此花我 扎,你看好不好,荣谓后不独扎花好,西后即谓我亦只可扎花广〔2〕 无限的惆怅和感慨,当着亲信荣禄随着这一声艮叹! “我亦只可扎 花”都发了出来。
对维新变法来说,最可悲的事是随着光绪亲政这几年的磕磕 碰碰;光绪与他的“皇爸爸”之间已经开始出现裂痕(这种情况 是必然,只要有二元体制,就必有不和与矛盾,除非有一人是木 头、在西太后眼里,光绪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来愈不听话,越来 越碍吸。而且,在光绪周围由于政务的需要,也开始出现一批朝 臣,这些人被开始称为“帝党”。显然,这种情况是西太后所不愿 看到的,因为她从中依稀看到了一旦她全部失权后“一朝天子一 朝臣〃的远录。更为令西太后难堪的是,几年归政,她满心让光 绪出丑的计划并没有实现,大家都明白真正行使权力实际上是她, 因此,事情办得不好,大家嘴上不说,可心里都想着坏事的缘由 必定是她的牵制和掣肘。特别是甲午战争的失败,舆论将罪过一 方面归于李鸿章,而另一方面就怪罪于她西太后,这倒是她始料 未及的。甲午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奉召进京,她忍不住对刘发 牢颍担骸拔疑屠詈枵履卩蜃骶茫哉咚煳轿掖嬉佟⊥颍凰嘉掖嬉斡茫壳按箦喙送饧遥彝饧乙率炒肿悖〔恢愎艘换岫炙担骸拔冶灸晟皆聊谕庵畛疾恍砩侠瘢
〔】〕(翁文恭公9记》《戊戌变法》(一)。第508页。 〔2〕赵风昌:《戊庚辛纪述》《戊戌交法》(四〉,第319页。
尔何竟至过费。”当刘坤一劝她不要听信宦官的话时,“语未毕,太 后谕曰:‘我不似汉太后,听信十常侍辈,尔可放心,但言官说我 主和,抑制皇上不敢主战,史臣书之,何以^^天下后世?,”〔1〕从 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当时朝中舆论对西太后贪财好货,借寿聚敛, 不恤国难,大开寿庆,以及信用宦宫,抑制光绪种种倒行逆施已 经很不满了。不仅有御史高燮曾、安维峻的上奏,还有大批官吏 的腹诽,连刘坤一也在婉劝西太后不要宠信太监《实际上等于指 责她:),无怪乎西太后要大光其火,不等刘把话说完就打断滔滔自 我辨解。当然,这些舆论有出自幵明者一方,也有出自顽固派的 一方,更有那些纯然看重传统义理之人。但不管怎么说,经过近 六年的亲政摩擦’尤其是甲午战争中的政务纠纷,一方面舆论对 西太后彻底交权的压力更大了,另一方面帝后也开始真正出现了 矛盾的裂痕。在甲午战争期间,因军费短缺,光绪曾请西太后暂 停颐和园工程;而西太后则将光绪的二妃(珍、谨、降为贵人,还 以颜色、这一切都为日后到来的变法政治,蒙上了不祥的阴影。
三、帝党与后党的界线
帝后党争是晚清的一个话题,也是后来治近代史的人每涉及 中0甲午之战与戊戌维新必然要谈及的问题。大家你一言我一语, 帝党云云,后党云石,甚全开列『名单,还点出谁是魁苜,谁是 中坚,谁是尾巴,
这样的说法,其实来自于晚清的文人闲谈。尽管雍正帝曾将 欧阳修的《朋党论》加上按语与《圣谕广训》一道下发,而后的 清代诸帝也三令五申严禁朝臣与士大夫结党结社。但是,士大夫 在平时饭后茶余的闲谈中,特别喜欢用XX党这一说法来进行政
〔1〕刘坤一(恭遍恭纪I《戊戌变法)(四、第300页6
157
洽界限的划分。巴结蜜拜的自然叫整拜一党,巴结和坤的叫“和 党”,靠近穆彰阿的叫“穆党”,晚清好发议论的言苕与词官被称 为“清流党”,然后就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