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梦醒与嬗变--戊戌百年沉思 作者:张鸣 >

第12部分

梦醒与嬗变--戊戌百年沉思 作者:张鸣-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二年)前后,我们一部分同官,常常在陶然亭聚 会,谈论朝政,参加的共有数十人。当时并没有会的名称,只是 每隔几天聚会谈谈而已。在一起聚会的人,我现在记得有文廷式、
':1〕《王文韶日记1,第882、&86页。 1:2 :(郑孝胥日记夂第以8页。 〔3〕任二北:(优语集》,第243页,
67
黄绍箕、陈炽、汪大燮、徐世昌、沈曾植、沈曾桐等,那时候康 有为还不在北京。”〔。这些京官不在陶然亭诗酒酬喟,而是议朝 政,谈改革,当然他们一时半会还议不出什么名堂来,但这七嘴 八舌本身也莺造了一种求变的气氛。
其他的人似乎更热衷于探求究竟,他们把热情和精力投身到 钻研西学上去。年少通经史,文极古藻,以“怪八股”著称的翰 林蔡元培,甲午后“开始涉猎译自外、国I书报刊物,并留意世界 事物”,致力西学。〔2:|后来以小说暴^大^的曾朴,年少科第,曾 深得翁同龢的赏识。然而《马关条约》的奇耻大厚;使他“觉悟 到中国文化需要一次除旧布新的大改革,更看透了故步自封的不 足以救国,而研究西洋文化为匡时救世的要图。”。〕民国时期的著 名军事家蒋方展,那时年纪还小,不过也算是读书人了。他童年 的好朋友张宗祥回忆道:“甲午中日之战,深深刺激了我们两小的 思想0但是我们当时连旅厥、大连和马关究在何处,尚有点认识 不清,何况日本所以强大,中国所以衰弱的种种大道理,而书房 中桌子上所摆的书是不会告诉我们这些道理的。我们急,没法,只 好找报纸,查地图,相约各人知道一点,就互相告知。&着又是 戊戌变法〖指整个戊戌变法时期一一笔者注八我们这个时候已经 能考书院,得到一点奇火之资了。恰好双山书院购进了四大橱经、 史、子、集和时务、策论、箅学、格政等书。我们听见了这一消 息,真如穷人得着了宝癍,连忙请求老师每天早一二小时下学,到 书院中看书。……我们第一次争先要看的是《日本国志》和《苷 天忠愤录》之类,因为我们急于要获得关于甲午一役的知 识。”“)
0〕张元济:《坟戌政变的0忆》,《戊戊变法》(四、第322页; 〔2〕高平叔:《蔡元培年谱夂中华书局,第8页。 〔3〕魏绍昌《華海花资料、箄159页。
〔4〕《文史资料选辑》,第十辑,第89页,
68
在这种对西学的渴求之中,原来鲜有问津的广学会的译著大 行市利,李提摩太自然十分高兴:“本会刊书之始,未能显著效验。 洎乎近岁〔甲午年^笔者注、中国读书士子,多知会书书籍之 善,平居偶语,恒盛称广学会不置,起征深闭固拒之心,日渐融 化广〔3据广学会统计,他们1893年才售出价值800余元的书,而 1895年一下子翻升至2000余元,1896年再翻一翻有余,达到 5000余元。1897年为12000余元,到戊戌变法的当口,则为13000 余元。而旦,广学会的书在这一阶段还被大量的盗版翻刻,仅四 川一省;“翻板至十有九种显然,买书的并非对传教士感兴 趣,他们让传教士发财,只是因为他们手里有译成汉语的西书。
值得注意的一个苗头是,洋务系统的某些人开始关注西洋人 文和历史;不再把目光只局限在声光化电或者至多看点万国公法。 招商局的上层职员一下子就买了一百多部由李提摩太译的《泰西 新史揽要》。在令人难忘的1895年,张之洞主动捐银1000元,请 广学会译一部西国通史,译出后,又资助3000元助其印刷可 见他想要看到这类书的急切心境。与此同时,中国的一些学贯中 西的通人也开始翮译西方社会科学著作。严复以漂亮的桐城笔法, 着手翻译《天演论》和《法意》等西学名著。中国人终于能看到 了出自自己人之手的酉方先进的政治、经济、社会学经典。
另一种痛定思痛的结果,是有些士人开始弃仕从商,由为国 家求富的着眼点,投身近代工业。最著名的是两个状元办厂。一 为南通的张謇,一为苏州的陆润庠。张審很明确地把他的此举与 甲午刺激联系起来广张春农家而寒士也,自少不喜见富贵人,…… 而以读书励行取科名守父母之命为职志。年三四十以后,即愤中
〔1〕4戊戌变法)(四、第216页。 〔2〕《戊戎变法》(四:),第217页。 〔5〕《戊戌变法》(四:),第236—237页。
69
国之不振。四十年后,中东(即甲午战争^笔者注》事已,益 愤而叹国人之充常识也,由教育之不革新。政府谋新矣而不当,欲 自为之而无力,反复梏究,当自实业始。然兴实业则必与富人为 缘,而适违素守,又反复推究,乃决定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认 定吾为中国大计而貶,不为个人私利而貶,庶愿可达而志不丧。自 计已决,义无反顾。”〔1〕
二、学习日本,东学之渐
“东学之渐”的说法来自于孙宝琯的《忘山庐日记》,它十分 恰当而有趣地概括了甲午过后中国出现的学习日本的热潮。
“以敌为师”这种做法实际上从鸦片战争以后就开始了。但十 分明确地放下架子,大张旗鼓地形成一种学习的时尚,却是在甲 午以后。在大失面子之后中国人也就不要而子了,顽强的实用理 性再一次占了上风。
学习日本是战争再给中国人的一个礼物,当时在中国的外文 报纸这样说道:“战争和賠款迫使中国人民相信他们之所以不如曰 本,是因为日本采用了新法,所以有今日的强盛。”〔2〕清末民初文 名大著的小说家包笑天,甲午时是苏州水乡的一位年少秀才,他 晚年回忆这段不寻常的经历,仍旧生动如昔:“那个时候,中国和 日本打起仗来,而中国却打败了、这便是中日甲午之战了。割去 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这时候,潜 藏在中囯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一班读书人,向来 莫谈国事的,也要与闻时事,为什么人家比我强,而我们比人弱?
〔1〕张謇:《大生沙厂股东会宣言书I《铱季子九彔丨实业录X
〔2:!^ 493 ^:。
70
为什么被挫于一个小小的日本国呢?”〔1〕这种“为什么”在当时大 多数士人心中都有。不过答案也是很明确的,一时间过去十几年 零零星星片片断断关于日本学习西方,“脱亚人欧”的种种事象逐 渐明晰起来,以前被我们讥笑的一些事情,比如日本人不伦不类 地学穿西服,吃牛排,现在都有了不寻常的意义。结论自然是:以 敌为师。
不过,从极度的看不起到由衷的佩服,而且在刚刚被迫签订 城下之盟的情况下,低下头去拜胜利者也是无理蛮横的侵略者为 师,委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这个时候也恰是日本人极 其狂妄的时候9日本学者实藤惠秀先生说:“在中日甲午战争 0894—1899中,日本赌以国运,诚惶诚恐地悉力以赴,结果大 获胜利,从此,日本人对中国的态度为之一变,不论在政治上、经 济上或文化上都轻视中国,并侮厍中国人为‘湥Ч
在那个社会达尔文主义流行的时代,国际上的 道义是不被人看重的。这种对中国人的轻视,实际上是当时日本人 的普遍情绪。在这种情形下向日本学习,所受的屈辱将是加倍的。
这时中国士人之所以要学习日本,首先是由于日本是一个颇 具可比性的成功榜样。日本的战胜说明了它的强大,而它的强大 则说明了它学习西方战略的成功。在那个时代,尽管中日两国是 一衣带水的近邻,有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但中国人对日本的了 解却不多,理所当然认为中日同文同种,历史文化背景相近,日 本能成功,中国“循迹而作”,自然也会成功。很少有人注意到日 本与中国不同的社会结构与某些大相径庭的文化传统。不过,在 学习之初,有这种想法也是很自然的,只能随着学习的深人,才 会逐步意识到两国的差异。
门〕包笑天:《剑影楼回丨乙录I笫145页,香港大华出饭社,19”年。 〔2〕实薷惠秀1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三联书店,1983年;第11页。
71
所以,在学习曰本的热潮中,日本的经验最为中国人所看重, 大家最关心也是最想知道的是日本“变政”的经过和内容,所以 这段时间最先流行的是《日本国志》和《明治维新史》这样的东 西。在这方面,孝有代表性的言论是康有为的话,在他看来,妒 国要想由弱变强:最方便易行的办法,就是取法日本。曰本就像 中国维新的向导之卒,測水之竿,探险之队,尝药之神农,识途 之老马,“彼与我同俗,则考其变政之次第,鉴其行事之得失,去 其弊误,取其精华,在一转移间,而欧美之新法,日木之良规,悉 发现于我神州大地矣。” 正因为如此,康有为详尽而不无某改地 编辑了叙述日本明治维新经过的《0本变政考》,逐条、遂事地向 光绪介绍“日本经验”。这本书的主要参考书就是他和他的长女康 同薇一同收集的原安之的《明治政史》、坪谷善四郎的《明治历 史》、和木村芥舟的《三十年史》等日本史学著作和黄遵宪的《日 本国志》,
学习日本的第二个目的,是想通过日本这个中介,更方便地 学习西方,更实用地单握西方。甲午后第二年,光绪在一份上谕 中说:“现在讲求新学,风气大开,惟百闻不如一见,自以派人出 洋游学为要。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诚以路近费省,文宇 相近,易于通晓,且一切西书,均径日本择要翻译,刊有足本,、何 患不事半功倍。”这段时间大量的日本翻译西方的著作被再次 翻译成中文引进,不少士人还积极地学习东文(日语〉,力求直接 阅读0文书籍,由于那个时代的日文汉字颇多,如果不追求所说, 仅仅是阅读,很容易达到目的。当时黄遵宪、孙宝瑄还有孙治让 等人都变成了 “东文通”,孙治让还打箅办一个“东文馆”并托人
^ 1 ^《康有为政论集》上册,第223页。 〔2〕《戊戌变法》(二)第49页,
72
“延一华友樁通东文者为教习/…〕康有为自己虽然不学“东文”, 却让他长女康同薇学。并由她协助于1897年编成《日本书目志》。 据统计,在丨—1889年间,从口文翻译著作占总翻译著作的 15。15^,而1902 —1904则达到占60。2外。〔2」而在中间间段的 1895—1895年,可以肯定只会比15。 1兴的比例高。这段时间被介 绍到中国来的外国史书中,有不少是从日文转译的,有些还出自 日本人的再编辑,像冈本监辅的《万国史记》、冈千仞的《米利坚 志》等等。康有为后来回忆说他之所以大力引进“布学”,是缘于 他1879 —1880年间他的两游香港,那时他邂逅一乡人陈焕鸣,陈 氏精通英文才华出众,曾受聘任中国驻日公使馆英文翻译,后弃 官隐居于香港。他在日期间,收罗了不少日本所翻译的西学书,这 些书籍被应邀至陈家的康有为看到。于是“吾(指康有为^笔 者注〉于君所见日本书目,乃惊日本之治学,而托买群书。自幵 译局后,请译日本书,派游学,因缘实自君来也/夂”在那个时代, 康有为的确是名符其实的早慧者,有这种“先见之明”应该是情 理之中的事々
20世纪初的中国留学日本渐,也在这个时间开始涌浪,由于 费用低,交通方便且文字相近,去日留学从一开始就有迅速上升 之趋势,这一趋势虽然被政变和随后到来的庚子之变打断,但未 几就达到高潮,1905’⑶06年间,留日学生攀升至万人。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种引进外加游学的东学之渐中,大量 的由日本转口的西学名词进人中国。湖南名绅也是劣绅叶德辉曾 抱怨说:“自梁启超、徐勤、欧榘甲主持时务报、知新报,而异学 之波词,。西文之俚语,与夫支那、震旦、热力、压力、阻力、爱
〔门《汪康年师友书札》,口)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476页, ^ 2〕《剑桥晚清书国史》下,第409页,
〔3〕《南海先生诗集丨延香老屋诗粲》,上海广智书局^ 1911年,第16—17页。
73
力、抵力、涨力等字触目鳞比。”〔1〕不错,令老学究们头痛不已的 新学的名词概念,相当大一部分都来自日本的转口。诸如科学、经 济、政治、国家,社会阶级、主义、政党等等,有的名词引人还 经过一番曲折,比如“经济” 一词用来对应&:0110017,在时务报 1896年第十四册的一篇文章《日本名士谈经济学》中已引进,但 接下来却又极力回避,因为经济一词在中国古已有之,表示的是 “经国济世”,为怕引起误会,时务报一段时间内尽可能用资生、生 计、平准、理财等词来代替,可借都流行不起来,最终还是回到 “经济” 一词来,以它来对应50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