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者的初心-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情,这些事情不是为了别的事在做准备。
菩萨的道路称为“一心一意的道路”或“长几千里的铁轨”。铁轨的宽窄保持始终如一。如果铁轨时宽时窄,就会酿成巨大灾难。不管你到了多远,这条铁轨始终都是一样的。这就是“菩萨道”。
所以,哪怕太阳从西边出来,菩萨的道路仍然只有一条,他的道路就是在每一时刻表现他的本性与真诚。
沿着真诚的铁轨前进
虽然我们说“铁轨”,但实际上并没有那样的东西。真诚本身就是铁轨。我们在火车上看着窗外的景象,那是随时会改变的,但我们却始终沿着同一条铁轨前进。这条铁轨无始无终,没有起点,没有目的地,不为什么而延伸。沿着这条铁轨前进就是我们仅有的目的。这是我们禅修的真正精神。
但要是你对铁轨本身太好奇,危险就会随之而来。你不应该看着铁轨,你紧盯着铁轨不放,马上就会头昏眼花,你只要欣赏从火车上看到的沿途景致就好了,这就是我们的禅道。火车乘客是没必要对铁轨好奇的,有人会替我们照管好铁轨:佛陀会把它照管好。但有时我们还是会谈谈这条铁轨,因为一种始终如一的东西难免让人好奇。
对于“为什么菩萨能够始终如一?”“他的秘诀何在?”我们感到相当好奇。但事实上也没什么秘诀,每个人都有着如铁轨般的相同本性。
喝茶去吧!
《碧岩录》记载,有两个名叫长庆、保福的朋友,一起谈到菩萨道的问题。长庆说:“宁说阿罗汉有三毒,不可说如来有二种语。”保福说:“虽然你这么说,但是你的看法仍然不够完美。”听到这两句话,长庆问道:“那按照你的理解,如来之语是什么呢?”保福没有回答,只是说:“我们讨论够了,喝茶去吧!”
保福没有给朋友回答,是因为要用语言说明佛道是不可能的。然而作为修行的一部分,这两个好朋友还是会讨论一下何谓“菩萨道”,只不过他们并不期望得到答案,所以保福才会回答说:“我们讨论够了,喝茶去吧!”
这是个很好的回答,对不对?我的谈话也应当作如是观:当我的话讲完,各位就应该把这些话给忘掉。没有必要记住我说过的话,也没有必要去了解我所说的话。完全的了解就在各位本身,就在各位里面,一点问题也没有。
2 日复一日打坐
为了研究面团如何才能变成上好的面包,佛陀把面包烤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做出上好的面包为止,这就是他的修行方法。
佛陀时代的印度思想与修行都是基于一个观念一人是精神与肉体两种成分的结合。印度人认为,人的精神层面受到肉体层面的束缚,所以在宗教修行上致力于削弱肉体的成分,好让精神得以强化和释放出来。
因此,佛陀在印度所找到的修行方式相当强调苦行。但是,佛陀在试过这种修行方式之后发现,身体的欲望是无边无际、涤荡不尽的,一味地针对肉体下工夫,将会使宗教修行变得非常理想主义。这种对肉体之战,只有到我们死的那天才会结束。
苦行不是个好主意?
当然,印度思想认为人是有来生的,所以人在来生可以对肉体再一次展开作战,但既然身体的欲望涤荡不尽,那么不论你有多少个来生,你都不可能达到开悟。
这种思想的另一个问题是,即便精神力量可以透过苦行释放出来,那也只有在你持续苦行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一旦回到日常生活,肉体力量又会再度受到强化,而你当初所做的努力,也将付诸流水,你得不断地从头来过。
我上面对佛陀时代印度修行方式的说明,或许太过简化,而且,我们或许也会觉得这种方式很可笑,但事实上,时至今日,还是有人在做这样的修行。有时候,苦行的观念甚至会不知不觉潜人我们心灵的“背后”。但以这种方式修行,是不会有任何进展的。
佛陀的方法相当不一样。起初,他研究了他那时代与地区的修行方法,并从事苦行。但不管是对于构成人类的成分还是有关存在的各种形而上的理论,佛陀都不感兴趣。他更关心的是怎样活在当下。这就是重点。面包是面粉做的,但是面粉在烤箱里是怎样变成面包的,这才是佛陀最关心的。
我们要怎样才能得到开悟,这才是佛陀的主要旨趣。开悟的人具有一种完美的、值得追求的人格。佛陀想找出某些人是怎样发展出这种理想人格的,也就是过去时代的各个圣者是怎样成为圣者的。
为了研究面团如何才能变成上好的面包,佛陀把面包烤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烤出上好的面包为止,这就是他的修行方法。
当面团变成了面包……
但我们也许会对于“每天烤一遍面包”的做法没有兴趣。“那太乏味了!”各位也许会这样想。但如果失去重复的精神,你的修行就会变得困难重重。要是你充满活力与精力,你的修行就不会有困难。毕竞我们不可能静止不动,总是得要做些什么事情。
一且你明白了面团是怎样变成面包,你就会明白什么叫做“开悟”。我们不关心面粉是什么、面团是什么,也不关心圣者是什么。圣者就是圣者,对人性的任何形而上的解释都是无关宏旨的。
所以我们强调,修行不能太过理想主义。一个艺术家如果太理想主义,到头来只有自杀一途,因为在他的理想与他的实际能力之间存在着一条大鸿沟。因为没有够长的桥梁架接这条鸿沟,他就会绝望。这是一般的精神道路。
但我们的精神道路却不是这样的理想主义。在某些意义上,我们也应该是理想主义的,起码我们应该想办法把面包烤得好看又好吃!实际的修行是重复再重复的,直到你找出把自己变成面包的方法为止。我们的禅道毫无不平凡之处:只管打坐和把自己放入烤箱里,就这么多。
3 远离兴奋
禅不是某种兴奋,禅只是全神贯注于我们一般的日常事务。
师父在我31岁那年入寂。尽管我希望可以到永平寺潜心禅修,却不得不留下来继承师父的禅寺“住持”一职。我变得十分忙碌,而且因为年轻,所以我碰到很多困难。这些困难带给我一些经验,但与宁静祥和的生活方式相比,这些经验的价值不值一提。
学禅不是要你兴奋
把我们的禅道持之以恒地贯彻下去是很必要的。禅不是某种兴奋,禅只是全神贯注于我们一般的日常事务。当
你太忙或太兴奋时,你的心就会动荡不安,这并不好。如果可能,应该让自己保持宁静喜乐,远离兴奋。但通常我们都会一天比一天忙,一年比一年忙,现代社会的生活更容易让人如此。
现在,每隔一段时间,重访一个熟悉的老地方,我们常常会讶异于它的变化如此之大。这是无法制止的,但如果我们让自己太兴奋,我们就会完全被卷入忙碌的生活,然后迷失方向。如果你的心是宁静、恒常的,那么哪怕你身在喧闹的世界中,仍然会不为所扰。尽管身处喧嚣和变迁的中心,你的心仍然会静默而稳定。
禅不是一种要让人兴奋的东西。有些人会修禅,纯粹出于好奇心,这样,他们只是使自己更忙。如果修行会让人变得更糟,那真是荒谬之极。我想,各位一星期只要坐禅一次,就已经够忙的了。不要对禅太感兴趣,一些对禅太兴奋的年轻人往往会荒废学业,跑到深山野岭去坐禅。这种兴趣并不是真正的兴趣。
忙个不停很难有好修行
只要能够对宁静、平常的修行持之以恒,你的人格特质将可建立起来。如果你的心老是忙个不停,就不会有时间去建立你自己的人格,而你也将不会有所成就,修行得太卖力尤其会有这种危险。建立人格就像做面包,你只能把面粉少量、少量地搅拌,一个步骤接着一个步骤来,而且烤面包时必须是用中等的火候。
最清楚各位的人是各位自己,你们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火候,你们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些什么。反过来说,要是你太兴奋,就会忘了什么样的火候才适合你,你将会失去方向。这是非常危险的。
佛陀说过:“善于修行的人就像牛车夫。”牛车夫知道他的牛能拉多重的东西,绝不会让牛负荷过重。你知道自己的心灵状态和能力范围,千万别负荷过度!佛陀还说:“建立人格就要筑好堤坝。”筑堤坝必须非常小心,如果急于求成,堤坝就会漏水。小心翼翼去筑堤,最后你就会有一座可以蓄水的好堤坝。
我们“不要兴奋”的修行方式听起来很消极,但事实却非如此。那是一种明智而有效的方法,而且非常显浅。但我发现人们很难理解这一点,尤其是年轻人。另外,或许有人觉得我在谈的是渐悟法门,其实也不是。实际上,这就是顿悟法门,因为如果你的修行是宁静且保有平常心,那么日常生活本身就是开悟。
4 要努力,不要骄傲
如果你修行得很好而因此心生骄傲,这个“骄傲”就是多余的成分。你表现得很好没错,但你却把某种多余的东西加在你的表现上,你应该丢掉那些多余的东西。
修行中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有正确的努力。朝正确方向所做的正确努力,是不可少的。如果你的努力指向不正确的方向,尤其是你也没觉察到的话,你就会白忙一场。修行时,我们的努力方向应该从“有所成”转向“无所成”。
不以追求结果为目的
通常在做一件事情时,我们都是想要成就些什么,得到些什么结果。而所谓“从有所成转向无所成”,则意味着我们的努力不应该以追求结果为目的。如果你以“无所成”的心态去做一件事,它就会包含正面的素质。相反的,如果你投人一些特殊努力去做一件事,它就会多出一些不必要的、多余的成分。
你应该丟弃多余的成分。比方说,如果你修行得很好而因此心生骄傲,这个“骄傲”就是多余的成分。你表现得很好没错,但你却把某种多余的东西加在你的表现上,你应该丢掉那些多余的东西。这一点非常重要,但是我们往往不够精细,也不了解这一点,以至于让自己的修行走向错误的方向。
不知道自己犯了错,就会犯更多错
因为我们全犯了同一个错,所以不了解自己是在犯错,因为不了解这一点,我们就会犯更多的错。我们为自己制造了各种麻烦,这一类不好的努力称为“法缚”。你被某些错误的修行观念缠住了,走不出来。当你被卷入某些二元观念,就表示你的修行并不清净。
所谓“清净”,不是指擦拭某样东西,使其从不干净变回干净。所谓“清净”,指的只是让事物“如其所如”。
当有多余的东西加到其上面,它就不再清净。当某样东西变为二元,它就不清净。如果你认定“坐禅”可以让你得到些什么,你的修行就已经不清净了。
“修行可以带来开悟”这句话并无任何不妥,但我们不应该被这语句本身所囿限,不应该被它污染。如果你在坐禅,就只管坐禅,如果开悟来到,就只管让它来。我们不应该执著于得到开悟,哪怕你察觉不到,但坐禅的本质#、是存在于你的坐禅之中,所以不要去想你也许可以从坐禅中得到什么。只管打坐就够,坐禅的本质会表现出它自己,而你也会得到它。
有人问我,何谓不抱持计较心理的坐禅?而哪一种努力又是这种修行的先决条件?那一种努力就是:“把多余的东西从我们修行中除去。”如果有多余的观念闯进来,你应该制止它,你应该让修行保持清净。这是我们的努力要指向的目标。
一只手也可以鼓掌?
有一句禅语说:“聆听一掌的鼓掌声。”我们通常以为鼓掌需要两只手,而一只手是鼓不出任何声音的。但实际上,一只手的本身就是声音。哪怕你听不到声音,声音还是会在那里。如果你用两只手鼓掌,就会听到那声音。但如果那声音不是在鼓掌之前就已经存在,你也不可能把声音制造出来的。在你制造出声音来之前,声音就已经存在,因为有那声音存在,你才能把它制造出来,然后你才能听见它。
这声音无所不在,如果你练习一下,自然会听见。不要刻意细听那个声音,如果你不刻意细听,声音就会无所不在。如果你只是去听听看,声音就会有时在,有时不在。
各位明白这个道理吗?即使你什么都不做,坐禅的本质都随时与你同在。但如果你企图把它找出来,企图看看它的本质,结果就是什么都找不到。
修行使你无惧于失去
各位是以人的形体活在这世上的,但在你拥有人的形体以前,各位本已存在。你以为你出生前并不在这里,但如果本来不是有一个你,你又怎么可能出现在这世上呢?因为你早就已经存在,你才能出现在这世上。同样地,任何不“存在”的东西也就不可能“消失”,一样东西之所以会消失,是因为它存在。
也许你会以为,你死的时候就会消失,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