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一代帝王刘义隆 >

第5部分

一代帝王刘义隆-第5部分

小说: 一代帝王刘义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傅亮的楼船渐行渐远。站在岸边的蔡廓仍然茫然地望着在江水中艰难航行的楼船。

    望着蔡廓仍然站在岸边一动未动,傅亮突然想起了该询问些什么,或者说“讨教”,向这个比自己还小三四岁的下属讨教些什么。于是他示意让楼船再次靠岸。

    “蔡尚书——”

    蔡廓仍然泥塑木雕般地站立着。

    “寻阳一别,卿岂无一言相告?”还没有靠岸,傅亮就站在甲板上仰望着蔡廓。

    蔡廓欲言又止。当说不当说?他看了看傅令。傅令的“讨教”是诚恳的,这从傅令的脸上,从傅令一贯的为人都可以看出。待傅亮上岸站稳,蔡廓把他往僻静处拉了拉,然后诚恳地说:

    “营阳王今在吴县,应该厚加供奉。营阳王一旦有不测,卿等则有弑主之名;有弑主之名,卿等想立名于世,和这逆水行舟相比,更加艰难!”

    是不曾考虑过这样做的后果,还是有了数日航行的艰难才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是不曾有人给过这样的警示,还是将这类警示置若罔闻?傅亮如梦方醒。他既醒悟了自己或许陷入了一件糊涂的事务之中,也省察出了蔡廓为什么称病不愿前行。

    他急急回舱内写下了一纸密件。

    那封密件很快被送到寻阳的驿站,然后就在通往京都建康的驿道上传递着,一站又一站,白天连着夜晚。

    薄暮时分,江中的船队在艰难而缓慢地逆流而上;岸边的驿道上传递急件的驿马在飞也似地朝相反的方向驰去。

    火急!火急!

    使者汗如雨下;驿马累死于道者相继。

    三天以后,建康宫中的谒者从使者手中接过急件,也顾不得从奔马身上倒下的使者,就跑步把它送到徐羡之的案边。

    徐羡之一眼扫过急件,勃然大怒:

    “与人共计,为何才转背就卖恶与人!”

    撕毁的急件散落在地板上。谒者惊愕地望着他,虽还不知道出了什么事,但觉得一定非同寻常。

    快地踱了几个来回以后,徐羡之又顿了顿;看着散落在地的碎片,他也像悟出了什么,然后慢慢弯下腰,又把它们一片一片地捡了起来。谒者赶忙走上前去,也弯下腰帮着拣拾那些碎片,然后把它们放在案上。徐羡之凝视着它们,思索着。

    半个时辰以后,又一份急件,在皇都建康东方的驿道上传递着,一站又一站,白天连着夜晚。

    火急!火急!

    使者汗如雨下;驿马累死于道者相继。

    不过,这份急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在吴县的城门口,还没来得及进城的使者就遇到了刚出城门口将回建康的中书舍人邢安泰等人。邢安泰等人也是使者,他们刚刚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这一天是六月二十四日。

第七章 朝廷用意究竟何在

    在驿马向吴县飞驰而去的同时,徐羡之就立即召见了领军将军谢晦,和他商定身后之计他自出录命,匆匆决定谢晦接任荆州刺史——原荆州刺史就是即将入京登基的新帝。

    这时,傅亮刚出寻阳三天,还在迎驾的途中。这样实际上就有了两个荆州刺史:江陵一荆州刺史,京城建康一荆州刺史。急有此授,是因徐羡之担心新帝即位后会把荆州刺史授予他人。

    荆州,要地!

    录尚书是何官,竟可任命荆州刺史?

    晋、宋之际,朝廷禁省被称为台,皇宫所在地禁城被称为台城。因此,朝廷派出的使者就叫台使,朝廷派出的军队就叫台军。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即尚书省,又叫尚书台,中台,下设祠部、吏部、左民、度支、五兵、都官六曹。每曹一尚书,合为六曹尚书。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故地位重要。尚书省的最高长官为尚书令,其副职为左、右仆射。一令、二仆射、五尚书(若设右仆射则不置祠部尚书),称之为“八座”。既有尚书令,还要录尚书干什么呢?东汉时,每当立的是少帝,朝廷就设置太傅录尚书事——这个“录”字就是“统领”“总管”的意思,实际上就是代替皇帝处理一切事务。自汉魏以来,这录尚书就由公卿中权重如曹操、诸葛亮者担任,现在徐羡之就担任着这个职位。

    因有此显赫地位,人们就敬称录尚书为“录公”——像蔡廓那样对徐羡之不仅不敬之反而直呼其小名的,少见。录公做出的任命就叫“录命”。

    经过近一个月的航行,行台到达江陵:前往奉迎大驾的朝廷文武百官终于登上了位于长江北岸的荆州府所在地江陵。在江陵城外,百官依照皇都的模式,在城南建立行门,题门名叫“大司马门”。行台,是在特殊情况下设立的代表中央的政务机构;大司马门,是建康台城的南门。

    傅亮率领百官准备好了一切迎新帝的礼仪。

    在即将上表劝进、献玉玺的同时,那个即将被奉迎的荆州刺史、武帝第三子宜都王刘义隆,正和他的僚佐们聚坐在议事厅里。

    他们不是在静候着那个热闹非常的时刻。

    他们正在商议着对策。

    但此时还无人言。一切都静默着。

    事态的展并不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顺利。因为,就在傅亮们登岸立行台的同时,两条令人惊恐的消息也先后登上了江陵城:

    营阳王被杀!

    庐陵王也被杀!

    营阳王即被废的少帝,杀了他,也许是为了断绝后患;可是,庐陵王为何也被杀?

    庐陵王刘义真,是武帝刘裕的次子。武帝爱念诸子,欲广固根基,即位后,封义真为庐陵王,镇守东府城,次年又迁义真为司徒。司徒,是宰相的职位。

    义真聪明,又爱好文史典籍。他与太子左卫率诗人谢灵运,员外散骑常侍诗人颜延之以及慧琳和尚结为密友,并宣言“得意”之日,以颜、谢为宰相,以慧琳和尚为西豫州都督。他又曾扬言:“灵运为人放纵,延之性情散漫,这就是魏文帝所说的‘文人不顾细行’。二人性情,正与我相得!”义真之所以说“得意”之日,是有原因的。

    武帝时,太子刘义符居东宫,整日与群小狎游,缺少储君之德。在一次宫廷酒宴中,中领军、侍中谢晦曾借酒壮胆,走到御座前跪下说:“臣有话说。”武帝问:“卿想说什么?”谢晦虽年轻气盛,但在这种非闲居场合,总有顾忌,于是欲言又止,止又欲言,反复者三,然后才用手轻拍御座:“此座可惜!”武帝有所醒悟,但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不想使谢晦说出那样的话,就装作不解其意:“卿真的喝多了。”谢晦也就不再说。

    后来,武帝略知太子东宫所为,又想起侍中谢晦的“醉言”。闲居时,武帝召谢晦到太极殿西堂,摒退左右,重提宴会时事。谢晦说:“陛下春秋已高,应该为万代作长久计。神器至重,不能让非才者继承。如今像太子这样……”武帝又问:“庐陵王如何?”谢晦请求允许自己去东府看一看。后二日,谢晦乘牛车到司徒府东府城见义真。义真与谢晦谈论文史,古往今来滔滔不绝。谢晦多听而少言,日暮时分入宫见武帝:“庐陵王才有余而德不足,不堪主神器!”神器,指皇位。

    这中领军乃是保卫京师的将军,而侍中又是直侍皇帝左右掌管奏事的亲要,加之谢晦一向紧紧追随自己,所以谢晦的话武帝是声声入耳,句句在心。不几日,朝廷就出义真外任为南豫州刺史,镇守历阳。

    武帝驾崩,义真在历阳又多向朝廷求索财物,执掌朝政的徐羡之等人常裁减其所求,于是义真怨怒至于责骂,并上表求还京都,认为历阳不堪居处。

    那时候少帝失德,徐羡之等密谋废黜他。若废少帝,按兄弟行次就应该立义真;但义真既然所言所为如此,不堪任社稷,又因武帝过去曾经打算立义真的事后来被少帝知道了,少帝怀恨在心,并对左右侍从扬言要如何如何,从而构成兄弟之隙。徐羡之乘此兄弟之隙,利用少帝不亲理政事而委政大臣的机会,于二月初一下诏废义真为庶人——由诸侯王一下子变成了普通百姓,并把他流放到新安郡(在今浙江淳安)。

    五月二十日,徐羡之等人依过去废黜皇帝的故事,使帝母皇太后令,宣布少帝过失,废黜他为营阳王;六月二十四日,兄弟二人分别被从皇都派出的二路使者诛杀于吴县和新安。

    二王既被杀,下还是不下?宜都王刘义隆的僚佐们各陈利害。

    长史王昙之兄王弘是宫中统率宿卫营兵的卫将军。王昙先陈述符瑞之征:

    “年初,江陵城上有紫云,望气者皆认为是帝王之符。另外,江陵西至上明,东至江津,其间江中有大小九十九洲。楚地谚语说:洲满百,当出王。今忽有一洲自江中露出。这都是殿下龙飞之应。”龙飞之应就是要当皇帝了。古代谁要是想当皇帝,就一定要弄一些符瑞之征,以应君权神授的鬼话。

    “附会之说,”宜都王摆手阻止他,声音变得更小,“附会之说。”

    为了掌控南部蛮民,朝廷在江陵设置南蛮校尉——它的官品和刺史一样是四品。南蛮校尉到彦之说:

    “二王已薨,朝中奉迎殿下用心如何,是否有诈,尚不得知。不如坚守荆州以观朝中变动,暂不可匆忙而下。”

    “不然,”司马王华接过到彦之的话,“先帝有大功于天下,四海叹服。如今少帝失德,但人望未改。朝中执政五人,下官在此为殿下一一分析。王长史之兄是徐、傅等从江州刺史任上征调回京的,他不是谋,檀道济也是刚从南兖州刺史任上被征调回京的。檀虽有干略,并拥有兵众,但他也和王弘一样,都因是先朝旧将,名望大,徐、傅等召他们不过是要以他们的名望来压服人心。此二人不足虑。另外三人,徐羡之中才寒士,傅亮布衣书生,无司马懿、王敦篡夺之心是很清楚的;谢晦年少,虽多次随从先帝征伐,又识机变,但他难以凌驾于徐、傅二人之上。徐、傅等受托孤任重,不敢转身背德,只是畏惧庐陵王严刻专断,担心将来无容身之地,又因殿下宽厚仁慈,有名望,朝野远近所知。况且越过兄弟行次而千里奉迎,也正表明他们希望展露废立之美德。今江陵士民人心不定,议论纷纷,但势必不然。再说,徐、傅五人功位并同,谁肯相让!纵有一二敢图谋不轨者,其势必不能行。废帝若存,徐等害怕将来受祸,因此加以杀害;杀二王,皆因诸人贪生怕死,并非敢心怀逆谋,不过想握重权以自保。殿下应该顺流而下,以副天下人所望!”

    王昙极力赞同:“他人不敢说,家兄志趣异于徐、傅。纵有阴谋,家兄定不同!”

    宜都王沉默良久,然后起身,走到王华、王昙座前:

    “长史、司马想做今之宋昌吗?”长史和司马是刺史的主要僚佐,长史负责民事,司马掌管军事。

    既说到那个劝说汉文帝应该回京继大位的宋昌,中兵参军朱容子高声陈辞:

    “周勃、陈平等既平定诸吕,安刘氏,备法驾迎立代王刘恒。远在北方的代王遥不知宫中虚实,郎中令等人疑惧朝中大臣,担心以迎代王为名,实际上不可信,建议代王称病勿往以观其变,其势同于今日。中尉宋昌独以三事力排众议,劝代王勿疑:秦末豪杰并起,人人自以为将得天下,然而最终登天子位者刘氏,天下绝望,此其一;高帝广封子弟为王,封地犬牙相制,所谓磐石之宗,天下畏其强,此其二;第三,汉兴,去除秦之暴政,约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难动摇。因此,诸吕欲作乱,太尉周勃持一节入北军,一呼,士卒皆左袒为刘氏。此天授,非人力。然而今日之事,有异于宋昌所言。汉迎立代王时,刘氏已统治天下二十余年,影响已很深远;又,汉高封王子弟,有‘磐石之宗’,根基已坚固,天下服其强。今则不然。先帝有大功于天下,四海叹服人望未改,这是事实;但今皇宋有天下不过只有四年,又,殿下兄弟七人,二王已薨,如今长者只有殿下,七皇弟年方十岁,至今封王者只有殿下和彭城王,宗室虽尚有临川王、长沙王,但这远不能称‘磐石之宗’。”

    争辩一时未决。

    这时左右禀报:

    “尚书令傅亮率行台百官到所立行门大司马门拜表劝进!”拜表劝进,就是恭请宜都王去做皇帝。

    应该有的笑语及“万岁”的欢呼之声不闻。

    室内一片寂静。

    在知道了前来江陵的文武百官中有左卫将军殷景仁、员外散骑侍郎潘盛、侍中程道惠、中书侍郎何尚之、羽林监萧思话等人之后,宜都王又从左右侍从处知道了另一条令人不安的消息:

    五弟义恭已被迎入京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