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游戏竞技 电子书 > 非典型好莱坞生活 >

第274部分

非典型好莱坞生活-第274部分

小说: 非典型好莱坞生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玛格丽特抽着嘴角丢开那份上面印着她跟丹尼尔手牵着手靠在一起私语照片的法文报纸,看标题就知道肯定是无节操的八卦小报,这里可是法国!为什么还会有追逐好莱坞明星恋情的报纸?一点儿都不科学好吗!

    冷静了一下之后翻开了一本时尚杂志。这本杂志刊登的是她单独一个人的红毯照,上面详细的分析了一下她那条红裙子的来源,下面还有一张她跟亚历山大·麦昆在酒店的时候被拍下的照片。以此为题目,编辑大大的赞美了一下本国的时装产业。要知道玛格丽特是出了名的红毯长礼服只穿纪梵希,简直比代言的女明星还要敬业!现在居然身穿伊夫·圣·罗兰走戛纳红毯,这真的是太不容易了!所以ysl本季的新品又被挖出来扒了个遍。

    当初这条让人惊艳的裙子一出现就有很多明星看中,但是一直没有见到哪个明星真的在什么红毯上面将它穿了出来,现在人们才纷纷恍然大悟,原来早在之前的秋冬时装周上面这条裙子就已经被玛格丽特·简定下了。这可真是跟她以前简约优雅的风格不同,张扬艳丽到了极点。如果说以前的玛格丽特走的是高雅郁金香风,带着一些含蓄,那么在戛纳红毯上面的她则是更像一朵盛开的玫瑰,肆意的发散着自己的魅力,压得一群女明星们颜色尽失,完全抬不起头来。

    就连一向被大众们称为艳丽美人的妮可·基德曼都在这股如火一般的气势下面被衬的黯淡无光,玛格丽特·简果然不愧是被称为黄金时代后最美丽的女人,名不虚传!

    不过玛格丽特自己倒是完全没有被杂志夸奖的话迷晕了头觉得自己真的非常适合ysl的风格,确切的说是亚历山大·麦昆的风格。

    这位ysl的创意总监非常聪明,他从玛格丽特过往的穿着打扮上面得出了这个姑娘并不喜欢那种太过特立独行的穿衣服风格,因此他这次带来的十几件服装中除了红毯开幕式上面的那条长裙跟两三件裙子之外,剩下的那些作品并不是完全出自他手,也因为这个原因,这些衣服虽然风格跟玛格丽特以往相异,但是成品上面却是惊艳而不是惊吓。

    ysl旗下有足够的设计师来完成当季的作品,创意总监需要的是把握住一个大的方向跟主体概念。麦昆此次的行程只是为了在戛纳电影节上面推广ysl的品牌而不是他自己的设计理念,没有必要让大老板穿上自己不喜欢的衣服。更何况对方可不是旗下的模特跟代言人,玛格丽特要是讨厌一件衣服是绝对不会勉强自己将它穿到身上的。

    而即使是玛格丽特很欣赏麦昆在设计上面的不拘一格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但这并不代表她就觉得这种风格适合自己,也不代表她喜欢把麦昆那种惊爆人眼球的设计穿在身上。

    真要说的话,约翰·加里亚诺的设计风格都比麦昆的设计风格实用性强。然而单论华丽繁复风的品牌,玛格丽特最喜欢的其实是来自意大利的杜嘉班纳。那种洋溢着地中海热情跟精致的巴洛克设计风格明显比麦昆的设计讨喜多了,她自己私下里就有几件这个牌子的衣服,而且或许到了明年这个来自意大利的牌子就会属于她了。

    i在扩张版图上面的脚步在得到了玛格丽特的支持之后越走越快,得益于当初哈利·克罗夫特老狐狸跟gucci管理层们的坑人策略,很多lvmh暗地里下手收购股份的奢侈品都对这家公司提高了警惕并且反感,这就给了gucci趁虚而入的机会。杜嘉班纳就是这股大潮中的一个成员i去年就对这个品牌发出了收购邀请,想必很快就会把这个意大利的明珠收入囊中。

    相比较穿着麦昆设计的那些‘艺术家’思维的礼服,玛格丽特很显然更愿意在红毯上面穿上这种带着浓郁的复古风情的礼服。偶尔的换一次口味儿也不错,不是吗?

    #

    戛纳期间的各种报纸杂志上面的言论并没有影响到玛格丽特。正如凯瑟琳·德纳芙猜测的那样,在表演上面她确实所欲的很,这种随意的态度甚至蔓延到了各种奖项上面,既然并不在乎得不得奖,那么她在戛纳的行程就变得非常轻松了起来。

    每天早上起床锻炼,吃早餐,打开报纸跟杂志,看那些影评人们跟媒体对正在放映的电影的评论也是挺有意思的生活。在戛纳这个节奏缓慢的小镇,玛格丽特难得的放松了一下心情,连在《天使艾米丽》的首映式上面被问到跟前男友的复合问题都笑眯眯的回答了。

    此外就是每天穿梭在各个放映厅里面去观看电影展中的那些她感兴趣的作品。当然,也有一些她不感兴趣却不得不看的电影。

    虽然她不怎么喜欢看一些主题沉重的影片,但毕竟是进入了主竞赛单元的电影,如果被人问起来却回答不出那就尴尬了,所以玛格丽特还是耐着性子跟寥寥的几个观众们一起蹲在那些看起来就好高深的电影放映厅里面一起半昏半睡的消磨时间。反正是来度假的,完全不用太过在意时间的问题,高兴最重要。

    期间还抽空去了一趟《红磨坊》的首映,无论是作为男主角伊万·麦克格雷格的朋友还是导演巴兹·鲁赫曼的朋友,这部电影的首映她都不能不参加。看完之后对克里斯蒂安跟萨汀的之间的爱情倒是没有什么感觉,反而对电影里面的珠宝设计赞不绝口。

    “萨汀身上的珠宝太美了,凯瑟琳,你绝对会因为这部电影拿到一个小金人的!”电影放映到后半段的时候玛格丽特凑到凯瑟琳·马丁的耳边悄悄的说。

    那些漂亮的头饰跟项链真的是美得不可思议。玛格丽特其实对珠宝没有什么偏好,也没有莉莉安的那种电影道具收集癖。她自己拍过的电影那些穿过的服装不算,在珠宝首饰上面唯一收集到手里面的也只有《泰坦尼克号》中的‘海洋之心’跟《魔戒》中盖拉德丽尔夫人带过的头饰跟戒指。

    但是《红磨坊》中女主角身上戴的那些珠宝却让她有一种想要收入囊中的冲动,考虑到玛格

第361章() 
“‘萨汀’;澳大利亚珠宝设计师uri的作品;镶嵌了1308颗钻石;总共134克拉,切割工艺来自于闻名世界的比利时钻石切割磨光公司rosyblue。二十世纪福克斯打算在电影上映之后把它送到纽约佳士得进行拍卖;如果你想要的话可以跟他们沟通一下提前买到手。”

    凯瑟琳指的是那条被电影的大反派莫诺公爵送给女主角萨汀的同名钻石项链。

    电影公司拍卖道具的历史由来已久;基本上都是为了让资金回笼做出的行为。至于到底能够拍出什么价格要看电影的影响力,比如说《泰坦尼克号》中的那件海洋之心,电影在世界范围内大火之后曾经有人出到超过三百万的价格来求购那条坦桑石制成的项链。不过可惜的是在电影刚刚完成拍摄之后那条漂亮的项链就被玛格丽特给买到了手,让很多人大为扼腕。

    而这条‘萨汀’;凯瑟琳可没指望《红磨坊》能够像那条大船一样在世界上横冲直撞。她再清楚不过歌舞片的局限性;其中的道具也不可能像《泰坦尼克号》中的海洋之心那样大红大紫。‘萨汀’本身的价值在于它所镶嵌的钻石跟艺术上面的表现力;这种东西上拍卖的话真的不好说价格。

    人们对珠宝的认同感品牌大于设计师,如果当届的拍卖会上面没有欣赏的人出手;那么这条项链也不是没有流拍的可能性。与其这样还不如让玛格丽特买到手里面呢,至少真金白银到手了。

    “至于其他的珠宝;如果你喜欢的话我可以授权给你;单独定制。”除了那条‘萨汀’之外;剩下的珠宝设计版权都在她的手里面;如果玛格丽特喜欢的话她也不介意对方请人定制;这也算是另类的一种宣传。

    玛格丽特颇有深意的看了凯瑟琳·马丁一眼,聪明的女人。

    “好啊,那就真的非常感谢了,其实凯瑟琳你有没有考虑过自己创立一个品牌?我觉得你在这方面真的很有天赋。”玛格丽特微笑着说完了一段话之后就缩回了自己的位置,放这位聪明的女士自己去慢慢的思考。

    电影结束还有一会儿功夫,足够她完成最初的考量了。

    #

    《红磨坊》的首映式结束之后玛格丽特又跑到《怪物史莱克》的展厅去看了一遍制作完毕的成片,看着那位以张曼玉为蓝本制作的女主角形象忍不住笑了起来。这可跟电影的结局形象不太一样,有种翻转喜剧的感觉。不知道这位女士看到了之后会有什么想法。

    之后她走进了《钢琴教师》的放映厅,凯瑟琳·德纳芙说得对,多跟前辈学习一下还是有好处的,演技这种东西需要积累,并不是闭门造车就能冲上云霄。所以玛格丽特乖乖的坐在了电影院里面等着开场。

    电影的剧情其实很简单,讲述的是一个长期禁欲的女钢琴教师,在年轻帅气的男学生猛烈天真的追求下展开的一连串的病态暴力的爱情故事。电影跟原著故事差不多,基本上表现出了小说的精髓,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惊喜,值得人称赞的是伯努瓦·马吉梅跟伊莎贝尔·于佩尔的之间的互动很有张力。

    不过看在玛格丽特的眼里这其实就是一个精神病跟一个中二病的爱情游戏,典型的法国艺术片,剧情乏味的让她昏昏欲睡。

    对于一个长年遭受病痛折磨、心理阴暗的要命的人来说女主角的病态心理完全算不上是什么值得人惊讶震撼的东西,某种程度上来说她还觉得这位于佩尔女士演得其实有点儿假,因为她看起来太精神病了,完全不像是一个真正的精神病!

    好吧,或许这么说有些奇怪,但实际上玛格丽特对精神病的了解可不是于佩尔这种完全靠自己的想法塑造角色般的肤浅,她可是有切身的经验体会的。天知道如果不是这小妞儿的生长环境跟长辈的教导和自己极强的控制力她会变成什么样子,要知道无数个午夜梦回之间她都在那个梦世界中剖开别人的胸腔掏出心脏一刀一刀的切碎。真的要感谢她的爷爷跟奶奶,给她塑造了一个强大的道德框架又灌输了一大堆的正义观念,否则的话没准儿这家伙就成为了新一代的连环杀手了!

    然而即使如此,在漫长的跟病魔奋斗的日子中也不能指望她有多么的阳光灿烂,又不是励志小说中的主角,总是用着一种伟大的心态看世界。

    所以现在的那些表现精神病人内心的电影中也只有她的好友李奥纳多·迪卡普里奥的《美国精神病人》真正的让她感同身受,而伊莎贝尔·于佩尔,这位法国的国宝可没有跟一堆精神病人相处上好几个月的经历,即使演技不错,但依然跟真实性相差甚远。

    实际上玛格丽特以前是看过这位女士的作品的,她在演技上面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基本上都是一个模板演下来,几十年都不待改变的。但影评人们就是吃她这一套,观众也觉得好,可谓是典型的一招鲜闯天下。

    这位女士自己曾经说过她不喜欢过度表演,生怕自己的过度演绎会破坏电影,尤其是艺术电影的真实氛围。

    影评人们评价于佩尔的演技强大之处往往会这么形容,“很多时候,我们在观看伊莎贝尔·于佩尔演出的电影时往往觉得她的表演并没有什么亮眼之处,但电影表现出来的效果却都很有说服力,无论是饰演楚楚可怜的女人还是变态的老太婆她都能让人接受而不会有任何的违和感。”

    欧洲演员一直有遵守真实感的自觉性,在这里你很难找到十分外放或者是很夸张的表演方式。很多人在演绎的手法上面都非常内敛,无论是伊莎贝尔·于佩尔还是凯瑟琳·德纳芙都是这方面的代表性人物。阿佳妮那种震撼式的演技在欧洲的常态中是种例外,可谓是少之又少,不能作为一个类别来谈。

    而于佩尔的这种表演方式则是让玛格丽特想起了电影史上那个很有名的效应,来自前苏联的电影导演列夫·库里肖夫。

    他为演员莫兹尤辛拍了一个无表情的特写镜头,并且将这个镜头分别和一盆汤、一口安放死者的棺材、一个小女孩的镜头并列剪辑在一起让观众们观看。结果这些人对演员的表演大为赞赏。他们认为分别莫兹尤辛很好的表现出了饥饿,悲伤及愉悦的感情。但实际上三组镜头中,莫兹尤辛脸部表情是一样的,在不同的环境中观众会自发感受到演员传递出完全不同的心理活动。

    在玛格丽特看来,伊莎贝尔·于佩尔的演技跟那位莫兹尤辛的剪辑镜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她面无表情的表演时,与其说是她让观众感受到了她的心理活动不如说是观众们自己脑补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人的思想中也有一千个脑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