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素微蕴-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八味治小便不利,是无下热者。
后世庸工或以承气泻火,或以六味补水,或以四物滋阴。述作相承,千秋一例,而
《金匮》立法,昭若日星,何其若罔闻知也。至喻嘉言解《金匮·消渴》厥阴为病一条,
以为后人从《伤寒》采入,其于《伤寒》、《金匮》,一丝不解,是又庸医之下者矣。嘉
言谓伤寒热深厥深,与杂证不同,是袭传经为热之说,不通极矣。又以下消为热,更谬!
经义渊微,固属难解,仲景八味之法,与岐伯二阳结义同符,特①庸工不悟耳。
智渊病用肾气丸料煎汤冷饮,覆杯渴止,积年之苦遂除。
①特但。
·
47 ·
素灵微蕴卷四
气鼓解
田龙章,初秋病痢,服药数剂,痢愈而腹胀,得食更甚,胁内气冲作痛。用温中散
滞之方,胀消,心绪烦乱,悦怒不平。又以忿恚而发。数发之后,脐内肿胀,遂成气鼓,
喘呼不卧,溲溺艰涩,诸味俱绝,食甘稍差。
此缘脾土湿陷,木郁不达。肾司二便,而粪溺之输泄,其职在肝。阳衰土湿,脾气
郁陷,抑遏乙木升发之气,下冲魄门,泄其积郁,而传道阻梗,是以病痢。过服寒泄,
伤其脾阳,痢止土败,不能升运,木气犹遏,故多忿怒。怒伤肝气,贼虚脾土,肝脾郁
迫,不得发舒,故清气壅阻而为肿胀。脾主消磨,肝主疏泄,饮食入胃,脾阳升磨,谷
精上运,则化气血,谷滓下传,则为大便。而水之消化,全赖土燥,克以燥土,蒸而为
气,雾气降洒,化而为水,以输膀胱。粪溺蓄积,泄以风木之气,水利于前,谷行于后,
则后不至泄而前不至淋。水利土燥,脾升木达,清阳旋转,肿胀所以不作也。土湿不能
蒸水化气,乃与谷滓并入二肠,水停湿旺,土陷木郁,木气冲决,但冲二肠而为泄利,
不开膀胱而导闭癃,是以后窍滑而前窍涩。前窍不开,湿无去路,肝脾日郁,此肿胀所
由作也。
肺主气而行水,脾气陷塞,胃无下行之路,则肺金逆上,不能下降而为水,雾气堙
淤,故生痰喘。气位于上,水位于下,上不病气鼓,下不病水胀者,气水各得其位也。
惟水逆于上,则病水胀,气陷于下,则病气鼓。《金匮》:腰以上肿,当发其汗,腰以下
肿,当利其小便。发其汗者,使积水化气,泄于汗孔,利其小便者,使积气化水,泄于
膀胱也。
膀胱通塞,司于三焦,三焦之火,随太阳·下行,温肾水而约膀胱,虚则遗溺而不
藏,实则闭涩而不通。所谓实者,三焦之火陷于膀胱也,火陷于膀胱者,肝脾之不升也。
肝木下陷,郁而生热,传于脾土,土木合邪,传于膀胱,膀胱瘀热,故小便淋涩黄赤。
黄者土色之下行,赤者火色之下现。肾主蛰藏,三焦之火秘于肾脏,肾水暖则上生肝木,
木之温者,秉于水中之火也。肝木温升,则化心火,肝木不升,温气遏陷,故生下热。
温气下陷,生意不遂而愈欲疏泄,故相火失藏。
此宜燥土升陷,而达木气。土燥阳升,消化水谷,水能化气而气复化水,下注膀胱;
水道清利,湿气渗泄,肝脾升达,肿胀自消。庸工见其小便热涩,而以黄柏、知母清泻
膀胱之热,脾阳更败,湿陷益增,是拯溺而投之以石也,岂不谬与!若脏腑之中,湿旺
·
48 ·
素灵微蕴卷四
气结,久而不行,化生腐败,腐败瘀填,则用疏涤五脏之法,去其菀陈。腐败全消,脾
阳升布,则精气动薄,神化回潏,寿命永固,长生不老。此除旧布新之法也。
人生于火而死于水,以阳生而阴杀也。土者,火之子而水之夫,所以制水而救火。
太阴湿土,虽名克水,而湿性易发,辄为水侮,故仲景立方,第有泄湿之论,而无补水
之条。至刘朱二家,专事泻火,而鼓胀一门,亦谓湿热。不知湿热之原,何由而成,此
并蛙夏虫之见耳。薛氏加减肾气之法,地黄滋其土湿,牛膝陷其脾阳,附子不能补水中
之火,反以益肝胆膀胱之热,服之病轻者效,病重者死,非气鼓之良法也。其减地黄、
附子,增车前而倍茯苓,亦恐其滋湿而生热,而不知为湿热之媒,譬犹遗盖而逃雨也,
无之而非湿矣。庸工见八味助火,改事寒凉,杀人更捷。此刘朱之遗祸,至今不息,良
可悲夫!
龙章病,用燥土达木、行郁升陷之味,十余日全瘳。
噎膈解
李玉林,因积忿病膈,喉紧胸痞,饮食艰阻,焦物稍下,右胁胀痛,腹满气逆,环
脐痛楚,酸水泛溢,日呕胶痰,得酒更多,便干,完谷不化。病将半年,日月增剧。医
教以多饮牛乳,或欲以甘遂下痰,迟疑未服。
此缘肝脾湿陷,肺胃壅阻。人之中气,左旋而化脾土,右转而化胃土。中气健旺,
阴阳不偏,则胃气下行,浊阴右降,清虚而善容,脾气上行,清阳左升,温暖而善消。
枢轴运动,水谷消磨,精华上奉,渣滓下传。旧谷既腐,新谷又至,气化循环,仓禀常
开,所以不病噎膈也。
中气在阴阳之交,水火之分,不燥不湿,不热不寒。脾升则阳气发生而化温,胃降
则阴气收敛而化燥,清阳化火乃为热,浊阴化水乃为寒。然则坎离之本,是在戊己,戊
己之原,实归中气。中年以外,戊土之阴渐长,已土之阳渐消,往往湿增而燥减,水旺
而火衰。寒水胜火,入土化湿,水寒则乙木不生,土湿则肝气不达。重以积怒伤肝,克
贼脾土,肝脾郁陷,水谷不消,则肺胃痞升,饮食不纳,相因之理也。
肺位于胸,胆位于胁,皆随胃土下行。胃气上逆,肺胆无下行之路,食下而肺胆愈
壅,故胸痞而胁胀。背者胸之腑,肺气壅遏,胸膈莫容,逆冲肩背,故肩胛之痛生焉。
·
49 ·
素灵微蕴卷四
痰饮者,土金湿旺,雾气湮郁所化。饮食入胃,水谷之消磨,赖乎脾阳,精华之洒陈,
赖乎肺气。饮食腐化,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气飘扬,氤氲布
濩,所谓上焦如雾者也。肺气清肃,将此水谷精华,宣布于毛脉脏腑之中,化为津液精
血,所谓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者是也。足太阴以湿土
主令,手太阴从湿土化气,燥衰湿旺,木郁金革,水谷在脾而消磨不速,精华入肺而洒
陈不利,则气滞津凝,淫泆而化痰涎。肺胃上逆,浊气填塞,益以痰涎瘀阻,胶黏不下,
此噎膈所由来也。肺与大肠,表里同气,肺气化津,滋灌大肠,则肠滑而便易。饮食消
腐,其权在脾,粪溺疏泄,其职在肝。以肝性发扬,而渣滓盈满,碍其布舒之气,则冲
决二阳,行其疏泄,催以风力,故传送无阻。脾土湿陷,风木不达,疏泄之令弗行,则
阴气凝塞,肠窍全闭,关隘阻隔,传道维艰。而饮食有限,糟粕无多,不能冲关破隘,
顺行而下,零星断落,不相联接。大肠以燥金之腑,而津液上凝,不复下润,故粪粒干
燥,梗涩难下。膀胱者,津液之腑,津液之源,化于肺气,气滞痰结,不获①化生津液,
下注膀胱,故水道枯竭,小便不利。阴阳别论:三阳结,谓之膈。三阳者,太阳也,足
太阳膀胱结则小便癃,手太阳小肠结则大便闭。前后闭癃,浊气不能下泄,因而上逆。
浊气冲逆,上脘痞塞,是以食阻而不纳。肝脾升达,则下窍疏通而善出,肺胃降敛,则
上窍空洞而善入,脾陷胃逆,升降颠倒,则上下不开,出纳俱废。病在饮食便溺之间,
而总以中脘之阳虚也。
朱丹溪以下愚谈医,于噎膈一门,首开滋润之法。阳虚湿旺,再以牛羊乳酪败脾阳
而助土湿,无不死者。赵氏《医贯》,更扇其虐,乃以六味补阴,吕用晦赞扬而刻行之,
致使群愚诵习,毒流天下后世,可胜叹哉!
丹溪论病,悉归于痰。不知痰饮化生,全因土败湿滋,乃于噎膈痰多,竟以为燥,
此狂夫之下者。是后医书,皆袭其讹,以为阴亏燥甚,遂使病者多死。此自中古以来,
庸流立法之误,并非不起之证也。
玉林病,用燥土行郁、升陷降逆、温胃滑肠之法,十余日后,二便皆通,逆气悉下,
饮啖如常。
①获得。
·
50 ·
素灵微蕴卷四
反胃解
林氏,怒后胸膈热痛,吐血烦闷,多痰,头疼作呕,因成反胃。头面四肤浮肿,肌
骨渐瘦,常下紫血。夏月心痛恒作,腹中三块如石,一在左胁,一在右胁,一在心下。
痛时三块上冲,痞满嗳浊,心烦口渴,旋饮旋吐。手足厥冷如冰,交秋则愈。经来腹痛,
遍身皮肉筋骨皆痛,上热燔蒸。初病因丧爱子痛哭,泪尽血流。后遭父姑之丧,凡哭皆
血。鱼肉瓜果,概不敢食,恃粥而已。粥下至胸即上,时而吐蛔。少腹结塞,喘息不通,
小便红浊淋涩,粪若羊矢。半月以后,嗽喘惊悸不寐,合眼欲睡,身跳尺余,醒梦汗流,
往来寒热。凡心绪不快,及目眶青黑,则病发必剧。病九年矣。滴水弗存,粒米不纳,
服药汤丸俱吐。
此缘脾陷胃逆,出纳皆阻。胃主降浊,脾主升清,脾升则清气上达,粪溺无阻,胃
降则浊气下传,饮食不呕。脾陷而清气填塞,是以涩闭,胃逆而浊气冲逆,是以涌吐。
而出纳废弃,上下关格,总由中脘阳虚,脾胃湿寒,不能消水而化谷。盖水谷消化,糟
粕下传,胃无陈宿,故不呕也,即呕亦无物。脾胃湿寒,水谷不消,陈宿停留,壅碍阳
明虚受之常,则中脘郁胀,升降倒行,胃气上逆,故呕吐不存也。胃以下行为顺,上行
为反,上行之久,习为自然,食停即吐,永不顺降,故曰胃反。饮食不存,无复渣滓入
于二便,而肝脾郁结,肠窍塞闭,是以便溺不利。胃气上逆,肺胆莫降,相火刑金,故
上热郁蒸,嗽喘燥渴。辛金不收,则气滞而痰凝。甲木失藏,则胆虚而惊作。相火升炎,
泄而不秘,皮毛开滑,斯常汗流。神气浮动,自少梦寐。六月湿旺,胃气更逆,愈阻胆
经降路,甲木郁迫,贼伤胃气,则胃口疼痛。少阳经脉,自胃口而下两胁,经腑俱逆,
不得舒布,两气抟塞,因成三块。甲木升击,则三块齐冲。土木纠缠,故痞塞嗳气。交
秋燥动湿收,是以病愈也。
血藏于肝而敛于肺,阴分之血,肝气升之,故不下脱,阳分之血,肺气敛之,故不
上溢。血以阴体而含阳气,温则升,清则降,热则上流,寒则下泄。下温而上清,则条
达而红鲜,上热而下寒,则瘀凝而紫黑。凝瘀之久,蓄积莫容,乃病外亡。相火升泄,
上热下寒,阳分之血,已从上溢,阴分之血,必从下脱。经脉败漏,紫黑不鲜,一月数
来,或半月方止者,血海寒陷而不升也。经血寒瘀,月期满盈,阻碍风木发舒之气,郁
勃冲突,是以腹痛。既不上达,则必下泄。而木气遏陷,疏泄不畅,是以血下而梗涩也。
刘朱论血,以紫黑为热,谬矣!肝藏血而窍于目,肾主五液,入肝为泪,肝气上通于心。
·
51 ·
素灵微蕴卷四
《灵枢·口问》: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脉之所聚,上液之道也。悲哀忧愁
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而液道开,故泣出焉。悲哀动中,肝液上涌,
营血感应,宗脉开张,木火升泄,而金水不能敛藏,是以血泪俱下也。肝脾郁陷,下焦
堵塞,故少腹结硬,喘息不通。肝属木,其色青,其志怒,其窍为目。《灵枢·五阅五
使》:肝病者,眦青。肝病则郁怒而克脾土,故青色见于目眦。目眶青则病重者,木贼
而土败也。木郁则生虫,肝郁则生蛔,故《伤寒·厥阴》有吐蛔之条,亦由土湿而木遏
也。脾主肌肉,四肢之本,湿旺脾郁,肌肉壅滞而四肢失秉,故生肿胀。经后血脱,温
气亡泄,脾阳愈败,故肿胀愈加也。土亏阳败,病重邪深,幸以下窍结涩,阳根未断,
是以久病长危而不死也。
林氏久病,几于绝粒。用燥土暖水、温胃降逆、疏木行郁之法,川椒、附子、干姜、
茯苓、甘草、桂枝、白芍、丹皮、半夏、苁蓉,半月愈。
中风解
马孝和,素以生计忧劳,因怒中风,左手足卷屈,寒冷如冰,遍身骨痛,惟左半无
觉。夜烦谵语不寐,能食不能饮,饮则气逆欲吐,胸闷痰多,大便燥结,小便痛涩,肌
色皯黣①,精神惶惑,遇亲故慰间,泣下沾衣。
此缘水寒土湿,木郁风生。肝位于左,其志为怒,其气为风。《子华子》:西方阴,
止以收,而生燥,东方阳,动以散,而生风。观之于天,大块②之噫气,必自春发,推
之于人,人生之息吹,必自肝生。厥阴风木之气,天人所同也,而土燥水暖,则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