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柔福帝姬_作者:米兰lady >

第3部分

柔福帝姬_作者:米兰lady-第3部分

小说: 柔福帝姬_作者:米兰lady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构只得告退,出门前回头看看柔福,只见她疼得不断蹙眉叫喊,脸上满是泪水,手里紧攥着他给她的小金笼,看来疼痛之下用力不小,那笼子只怕已被她捏得有些变形。    
    他不忍再看,掉头离去。    
    他在临安皇宫中为柔福准备的宫室也赐名为“绛萼”。当他带她至绛萼宫时,她久久凝视着门上的匾额,若有所思。    
    这时宫院内的桂花正开得盛,微风一吹便有阵阵郁香袭来,她感觉到了,略略回首含笑道:“桂花很香。”    
    赵构亦朝她微笑道:“不仅有桂花,这院中种满了四时花卉,有迎春、桃花、杏花、榴花、蔷薇、牡丹、百合、萱草、栀子、菊花、木芙蓉和梅花,四季皆有花可赏。”顿了顿,又说:“朕记得妹妹很喜欢樱花,已命人去寻最好的品种了,明年春天,这里的樱花必能开得如华阳宫中的樱花那般绚丽。”    
    “哦?我曾跟九哥说过我喜欢樱花么?”柔福问道,却没看他,目光悠悠地飘浮于院中花草之上,语调风淡风轻。    
    “你忘了么?”赵构怅然道:“你以前常在华阳宫中的樱花树下游戏。有一天,你在花雨之中荡秋千……”    
    她穿着淡淡春衫坐在树下的秋千上轻轻荡着,那粉色的樱花花瓣飘落如雨,轻柔地依附在她的头发、脸庞和衣裙上,那色彩清艳柔和,与她春衫之色一样。    
    柔福静静听着,像是颇入神,却见他不再说下去,便追问道:“然后呢?”    
    “然后?”赵构十分讶异,看着她蹙眉问道:“你……真的不记得了?”    
    柔福一笑,道:“这些事过去很久了,我未必每件都能记得。”    
    她怎会变得如此陌生?连这段记忆都抛弃了,仿佛只留下了这个依然美丽的躯壳,而里面的灵魂已全然改变。    
    赵构与柔福默然伫立在绛萼宫前的桂花树下,相距不过咫尺,他却无奈地感觉到三年多的时光已在他们之间划出一道辽远如天涯的距离。    
    自那年千秋节后,一连数年赵构再未见过柔福。柔福由郑皇后抚养,管教甚严,不许她轻易外出与兄弟接触。宣和三年十二月,十四岁的赵构被进封为康王,次年行冠礼之后,赵佶赐他府邸命他出宫居住,他与柔福就更无见面的机会了。    
    宣和七年,金军大举南侵,目标直指汴京,形势十分危急。赵佶急得手足无措完全没了主意。群臣建议先命太子监国,皇上南幸暂避,待危机解除后再返回京城。李纲则以血书相谏道:“名不正则言不顺,监国何以安内攘外,陛下不如禅位。太子英明,定能挽回天意、收拾人心。”赵佶也早没了治国御敌之心,遂同意禅位,于宣和七年十二月下诏召太子赵桓入宫即皇帝位。赵桓涕泣推辞,赵佶坚持不许,于是赵桓只得受禅,接手管理父亲留给他的一片烂摊子,尊赵佶为教主道君太上皇帝,郑皇后为道君太上皇后。赵佶与郑皇后便出居龙德宫,不再过问政事。    
    次年赵桓改元为靖康元年。这年春正月,金人再次大举进犯京师,驻军于城西北,金帅斡离不遣使入城,邀大宋亲王及宰相前往金营议和。赵桓先遣同知枢密院事李棁等人使金。那李棁胆小如鼠,一踏入金营瞧见金军将士便已吓得魂飞魄散,不断发抖,哪里还能“议和”,金人说什么他便听什么,只剩了点头的份。在这样的情形下他带回来了金人提出的四条屈辱和约:一、向金纳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表缎百万匹,牛马万头;二、割让中山、太原、河间三镇;三、宋帝尊称金帝为伯父;四、以宋亲王及宰相为人质,前往金营,送金军过河。    
    赵桓无奈之下几乎完全接受,但在派哪位亲王前往金营为质时不免踌躇。召了几位一向号称有胆识的弟弟前来商议,他把询问的眼神投向他们,却无一人敢坦然相应,都一味低头默不作声。    
    赵桓摇头感叹:“如今国难当头,贤弟们竟都难为朕分忧么?”    
    这回话音刚落便听殿外有人朗声应道:“请陛下准许臣出使金营,为陛下分忧。”    
    赵桓一喜,抬目望去,见一位少年昂然迈步入殿,神情坚毅,镇定自若。    
    那是他的九弟,当时尚未满十九岁的康王赵构。    
第一章 高宗赵构·华阳花影 第四节 出使  
    赵构缓步进来,向赵桓行礼请安后再次出言请求赵桓遣他出使金营。赵桓见他主动要求自然长舒了口气,但真要决定下旨了,念及兄弟情谊却又神情恻然,满含歉意地对赵构说:“九弟,此行事关重大,须万分小心,若非金人逼迫甚急朕也不会答应让自己弟弟冒如此风险。唉,是朕御敌乏术,连累于你。”    
    赵构毅然道:“敌人必要亲王为人质,臣为宗社大计,岂应推辞避让!”    
    赵桓连连称赞道谢,遂封赵构为军前计议使,少宰张邦昌为副使,再派两三名官员随他们同行前往金营。从金营归来的李棁听说后,还道是赵构请命出使意在贪功而不知凶险,悄悄拉他过来对他说:“大金国恐南朝失信,所以要求亲王送他们过黄河后才可以回来呢,殿下可知此情么?”    
    赵构冷冷掠他一眼,正色道:“国家现处于危难之中,就算是以死报国也是应该的。”    
    此言一出,闻者悚然,都暗暗佩服他的勇气与气概,而李棁早已面红耳赤,窘迫得只恨无处藏身。    
    赵构暂时没把这事告诉他的母亲韦婉容,但这消息毕竟惊人,很快传遍整个大内。当韦婉容初闻此讯时几欲晕厥,立即起身朝龙德宫太上皇寝宫奔去,找到赵佶,扑倒在他膝下,泪落涟涟地求他让赵桓收回成命,不要让她惟一的儿子赵构前往敌营冒此生命之险。    
    赵佶却只不断长吁短叹,反复安慰她说此去不消几天即可归来,待赵构回来后定对他厚加封赏,赐兵马实权予他。    
    韦婉容拼命摇头,仍坚持哭求,赵佶还是不允,她便跪在他面前以头磕地,边磕边泣道:“求您了,上皇!”    
    她不断重复着这句话,直磕到额上血迹斑斑、发髻散乱、花钿委地,而赵佶几番制止之下见她不听也就不再理她,转头闭目一言不发。    
    这便是赵构闻讯赶来时看见的情景。    
    他默默走过去一把把母亲搀扶起来,轻声对她道:“母亲,是我自己请行的,与父皇无关,我们不要打扰父皇了,回去罢。”    
    韦婉容依然悲泣着不愿离去。赵佶看见儿子在此,也颇过意不去,便劝她道:“构儿很有胆略,此行等于是为国立了一大功,婉容教子有方,朕心甚慰,即日进封你为龙德宫贤妃,居于朕寝宫之侧,你看如何?”    
    韦婉容凄然道:“上皇有三十一个儿子,臣妾却只有构儿一个,臣妾珍视他尤甚于自己的生命,若他此去不能安然归来,臣妾必不能活,再要这些虚名又有何益?上皇若能劝官家收回成命,即便是把臣妾废为庶人,为奴为婢,臣妾也心甘情愿。”    
    赵佶闻之十分尴尬,赵构则立即劝道:“母亲切勿如此说。”又在父亲面前郑重跪下叩首,道:“儿臣替母亲谢父皇封赏。”然后站起,重又扶着母亲,微笑道:“母亲,您现在是贤妃了。”    
    能被进封为妃是韦婉容多年来的心愿,却没想到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得来。此刻全无欣喜之感,只越发悲从心起,搂着自己的儿子哭得肝肠寸断。    
    赵构也轻轻搂着母亲,心下郁然而感伤。慷慨请行,固然是由一腔报国热忱促生的决定,但多少也是为了改变他们母子相对卑微的地位。他从小见惯了母亲的哀愁与眼泪,现在,他长大了,他会设法保护母亲,靠自己的力量给她十几年来渴望而不可得的荣光,为此他列出了一系列计划,出使金营是第一步,就算是一场豪赌他也必须要有孤注一掷的勇气。    
    临行前,他对依依送别的母亲郑重许下承诺:“为了母亲,我也必会平安归来。”然后跃身上马决然朝金营驰去,再也没回头看上一眼。    
    韦贤妃心中又是一恸,虚弱地跌跪在马蹄扬起的烟尘中,一任无尽的泪水肆虐在她刻满痛苦的容颜上。    
    金帅斡离不见宋果然遣亲王前来,有心给个下马威,便以迎接为名令营中精兵持利矛坚盾雪亮钢刀两行列开,排出一里有余等待他们入营。赵构见状毫不惊慌,缓缓策马行至营前,然后从容下马,健步朝斡离不主帅帐中走去,如遇有人有意阻拦挑衅,他便侧目冷对,直到那人生怯闪开,他再继续前行。张邦昌等人瑟瑟缩缩地跟在他后面,亦步亦趋。    
    入见斡离不之后,张邦昌等人忙恭恭敬敬地呈上赵桓拟好的誓书,行礼之后又朝北面再拜,向金国皇帝致敬,然后小心翼翼地侧立于旁,再不敢多发一言。一行人中惟有赵构只朝斡离不一揖为礼,并不再拜,然后昂然直立,待斡离不请他入座后便自然坐下,无论斡离不说话是大声威慑还是暗含机锋他都从容应对,面不改色,不露丝毫畏怯之态。    
    斡离不见他不过是个十八九岁的少年,却身入敌营而不惧,不免暗暗称奇。留他们在营中住下后,派人日夜密切监视。张邦昌终日胆战心惊,频频探问斡离不何时过河返金,而斡离不见宋朝廷虽接受了和议,但金国要的金银目前缴纳到营中的尚不足十分之一,而且割地也未缴出,因此也不急着回国,只每日派遣些骑兵在京城外烧杀抢掠。    
    赵构与张邦昌全然不同,从来不问他们归期,每天只坐在帐中看书,意气闲暇。斡离不有时会入他帐中观察他的行为态度,赵构见了也颔首为礼,却不会多搭理他。    
    某日斡离不再度来到赵构帐中,见他又在看书,便问:“你看的是什么书?”    
    赵构答:“《孙子兵法》。”    
    斡离不冷笑道:“你们宋人就会纸上谈兵,实际却总是手无缚鸡之力,别说真正领兵打仗,就连挽弓打猎都不见得有此力道呢。”    
    赵构闻言抬头看他,见他身后背有一张漆黑铁弓,便微微一笑,道:“元帅可否借我此弓一观?”    
    斡离不哈哈大笑,道:“你想拉开这张弓?这弓跟随我多年,非常人能使,就连金国最勇猛的将士都未必能拉满呢!”一面说着一面把弓解下来,并取了一支箭,一并握着递给赵构,又说:“给你见识见识,不过要小心,别折了手。”    
    赵构起身接过,略看一眼,便引箭上弓,伸手展臂,缓缓拉开。    
    渐渐拉满,而斡离不的笑容也随之渐渐凝固。    
    赵构直视前方,紧闭双唇,神色肃然。忽然一转身,刹那间将按在弦上的箭对准了斡离不。    
    斡离不悚然大惊,立即侧身躲避。    
    赵构见状朗然一笑,抬首引弓朝天,右手一松,那箭“嗖”地一声离弦而出,刺破了穹顶一飞冲天。    
    然后赵构把弓掷在桌上,重新坐下,又拿起书静静阅读。他此刻一身轻袍缓带,发上绾着白色丝巾,面容俊朗,看书神情宁静而闲适,那弓莫名地躺在他面前桌上,仿佛从未与他有关。    
    斡离不默然呆立半晌,最后才想出一句话:“你真是南朝皇帝的弟弟?”    
    赵构颔首,清楚答道:“我是教主道君太上皇帝的第九子,当今圣上的九弟,康王赵构。”    
    斡离不又凝视他许久后拾起桌上的弓,不语离去。    
    到了二月,尚书右丞李纲见和议虽成金人仍不退兵,便奏请赵桓派兵夜袭金营,将其歼灭或逼退。赵桓遂命会京畿宣抚司都统制姚平仲领兵夜袭,不想金人提前得知风声,已有准备,两军交战之下各有死伤,而金军也未能如愿退去。    
    斡离不见宋押亲王为人质却暗中袭击金军,顿时勃然大怒,召宋诸使臣至他帐中,厉声诘问南朝为何违誓用兵袭营。张邦昌恐惧之极涕泣如雨,一字也不敢吐,而赵构则神色不变地从容答道:“我们身在金营,哪里能知朝廷的战略计划,恕构不能答元帅的问题。”    
    斡离不见他在这种情况下都能不为所动,举止言谈仍是不卑不亢,越发怀疑他的身份。怒气冲冲地挥手令他们退出后,对左右诸将道:“这个康王根本不像是南朝的亲王,定是将门虎子,假冒康王之名来作人质。若是南朝那软弱不堪的太上皇所生的亲王,身入敌营后怎还会有如此从容不迫的胆略呢?也难怪南朝皇帝毫不顾及他的安危,居然敢违誓袭营了。”    
    于是派人通知赵桓,要求另换个亲王为人质。赵桓又反复思量挑选劝说后,派五弟肃王枢入金营替换康王构。几天后肃王至金军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