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古代宫廷电子书 > 粉红四年 >

第23部分

粉红四年-第23部分

小说: 粉红四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闲言闲语说来说去,当事人一直不回应,好像大家就说得不起劲了。要是当事人有个回应或者反击声明什么的,大家就反而越说越离谱,津津乐道,乐此不疲。

  只有我和郑瞬言见过苏萧的这个中年男朋友。但是我们两个人从来都没有对任何人说起。包括我们两个人之间也从来不提这件事情。

  苏萧的事情就这样慢慢平息下去了。

  开始我还担心有人去告她,说她搬到外面同居去了。按照我们学校的“家规”同居是要被开除的。但是,大家似乎也就过过嘴瘾,说说就算了,也没谁跑到学校去告状。想来,现在的学生也都学聪明了。告别人自己又捞不到什么好处,还平白无故多竖了个敌,毁了人家一生不如捞点实惠强,大家又不是真的残忍的人,把别人搞开除了自己总会有点不安的。所以校园里同居事情很少有暴光到学校的,我想大概是这个原因。

  我不知道苏萧是真的爱他还只是与他做了一场交易,其实,爱又如何。爱上一个人,从来不会有自始至终的幸福,爱上一个人就是幸福和痛苦的不等价交换。若痛苦多于幸福便是不幸的爱情,若幸福多于痛苦,大家就说这是幸福的一对,当事人也配合的做出甜甜蜜蜜的样子。其实,爱过的人都知道,爱了总会有某一刻让你痛了。

  生活平静进行。各人幸福自己的幸福,痛苦着自己的痛苦。直到,刘莎莎跳楼自杀。

50。自杀

  那个春天的早上,每个人都像往常一样奔到各栋教学楼各个教室去上课。从物理学院楼经过时,看到那里围了很多人,还拉了一条红色的警戒线。我一向不喜欢看热闹,只还以为是出现路障之类的,头也不回的继续往教室冲。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我来到教室,教室已经乱成一团。我们班的刘莎莎自杀,跳楼自杀了!她从物理学院19楼的楼顶跳下来了!!无数张面孔在眼前晃动,每个人脸上都是难以置  
信的表情,我不断的听到有人说,“刘莎莎跳楼?是她!怎么可能啊!”仿佛世界全部乱了套,仿佛下一秒这个世界就会爆炸般,每一张脸都布满了惊恐,每一双眼都在疑惑,每一个人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那一刻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大脑,身边的一切。我一直以为那是个梦。大脑里一片空白,来不及思索,无力去思索,恍惚了好久,直到听见有同学哭了出来,直到自己的眼泪也忍不住流了下来。

  我和刘莎莎不是很熟。她个子比较高,长得也还算漂亮,就是皮肤很黑,平时很少说话。听说家里是做生意的,还有点钱,外地人。这都是听说,我和她的交情仅限于见面时点头打个招呼。我觉得她有点清高和孤僻的样子,但是对她没有恶感。

  太突然了。昨天中午我还看见她打开水,一个人提着两个开水瓶慢慢的上楼梯,我还帮她提了一瓶上来。她这一生对我说的最后两个字就是谢谢。

  然而,今天,有人告诉我,她死了。她自杀了。她从19层高的楼跳了下来。她像一片花瓣在昨夜从高空慢慢的凋零,落下,从生到死只是十几秒的时间。

  他们说她落地的时候全身完好,没有一处伤口,没有一滴血,侧躺在楼前的花坛下,一条腿高高地搭在了花坛的边缘。

  他们说她死的那晚曾给寝室打过电话,说她有事,晚上不回来睡觉了,有人打电话找她就让人打她手机。他们说她自杀是因为精神郁闷,有抑郁症;他们说她自杀是因为被男朋友甩了;他们说她自杀是因为长得太黑自卑……好多女同学听到她死的消息时,都哭了,伤心不已。哭过之后,大家又都拼命揣测她自杀的原因,兴奋不已。然后纷纷在背地里谴责刘莎莎的室友为什么平时不对她好点,多点关心,为什么她那天晚上打电话说她不回来时没有人劝她回来。等等。

  那几天,公寓楼乱了套,不停的听到这样那样的传闻,揣测,谴责,惋惜,唏嘘。到处都是惊魂未定的面庞,到处都是关于刘莎莎的传言和议论。仿佛大家都很关心这事,又仿佛在谈论一件己无关的事情。

  我很害怕,那几天每次她们说到“刘莎莎”三个字,我都觉得害怕。即使很多人在一起,即使寝室人声鼎沸,可我觉得刘莎莎还在我们身边,她在听着,她只是没有说话。刺眼的白炽日光灯使整个寝室弥漫着白色的光,墙壁,她们的面孔,地板,都被涂上了一层惨淡的白。那是刘莎莎的眼神。我无法摆脱这个想法,我觉得那是刘莎莎的眼神。冷漠的,惨淡的,无处不在的白色。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直到刘莎莎的父母来到我们隔壁寝室清理她的遗物时,才让我们又震惊了一次。

51。她的父母

  这是我第二次目睹死亡。生命在结束时,才如烟花开的那一瞬间,再怎么卑微的生命也会有人伫足看它的消逝,然后天空黑黑的,烟花不见了,大家继续自己的事。

  高中时,有一个女同学头一天还在课间操时趴在桌上睡觉,就在我侧前方。我问她怎么也没去做操,她说她头昏。我说我也头昏。我们俩趴在桌子上,相距不过一米。窗外是上千学生在整齐划一的伸手抬脚,生命欣欣向荣的样子。下午她请假没来,第二天早上我进教室  
的时候看见有几个女同学在哭,她死了。得的是急性脑膜炎。好多同学进教室时都哭了,哭了后每个人都马上急着去打疫苗,连年级里从来都没有见过那个女同学的人都参与了集体打疫苗的活动。据说脑膜炎属于传染病。虽然都知道在17岁的时候还得急性脑膜炎是很不正常的。哭完了,打完针了,接着上课。教室一如既往的安静,每个一张课桌依旧是一块小小的田地,每个成长中的孩子都在辛勤地耕耘,把青春和未来都默默的埋在里面,耕种未来。

  那一年我17岁,我亲眼目睹了一场死亡。我明白了《说文解字》对死的解释,死,人所离也。

  死亡是残酷的事情,这残酷让我知道没有任何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有着真正息息相关的联系。不过是离开,生活总在继续。花还是开,雪还是下,欢乐和悲伤还是继续。

  刘莎莎的死再次证明了我的想法。大家很快从悲伤的情绪里出来,将兴趣转移到她自杀的原因上去了,这似乎比一个人死亡的本身更具有吸引力。我听着她们兴致勃勃地猜测她到底是因为被男人甩了而自杀还是因为长得太黑自卑而自杀,唾沫横飞里有彻骨的寒意。

  那天中午我们正在午休,被一阵凄厉的哭声给吵醒了。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大声的号哭,那种抑制不住的巨大悲痛在两个成年人的哭声里显得格外凄厉。哭声碰撞到公寓楼的四面白壁,在狭窄的空间里交错,回荡,重叠,让人无法逃避,就那样刺到你的心里,击中你心里最柔软的角落。哭声里还夹杂着一些听不懂的方言,大家纷纷穿起衣服,各个寝室的门陆续打开了。起先大家只是站在门口探望,慢慢地都围了过来。

  这是所有的人第一次见到刘莎莎的父母。当年她上大学时,据说是一个人来的,她对别人解释是父母生意非常忙,给钱让她自己坐飞机过来的。然而,在她死后,在她永远也不会再面对我们的时候,我们看见了她的父母,做生意的父母。

  黝黑的皮肤,脸上是刀刻般的皱纹,五月的天了,他的父亲还穿着中山装,脚下穿着解放鞋,头发很有点长了,灰扑扑的白。她的母亲长得非常瘦小,干涸,像一个行将就木的老者那样。第一眼,看到他们,我明白了一切。内心巨大的悲痛翻涌着,跌宕着,头脑一阵一阵的眩晕,胸口像是被什么堵住了,沉闷和压抑得几乎窒息。

  大家面面相觑,都被事实,被刘莎莎转身而去后,身后的无情的事实吓住了。

  她的父母哭得那样真实,就是那种原始的悲痛,放声地哭出来,撕心裂肺班般地疼痛,完全没有办法掩饰,也学不会掩饰。哭嚎声夹杂着刘莎莎的名字,在走廊里,在房间里冲撞,急切的想找个出口。可是,没有出口。悲伤聚集起来,直到我们都不堪忍受。

  有女同学开始跟着流泪,慢慢的很多人都哭了,跟着小声啜泣。

  我不知道这世界上还有多少这样大学生,有多少这样的父母。可是我相信每个学校都会有。每天都看到太多光鲜的面孔在校园里穿行,游弋于教室酒吧,网吧,迪厅,他们夜夜笙歌,他们寻欢作乐,他们把大把大把的青春扔在电脑游戏里,扔在迪厅酒吧里,他们学着一切出身于富贵家庭的孩子那样挥霍,他们交女朋友借钱应付恋爱开销,拿着父母给的几千元学费却年年都有功课不及格,拿着父母挤出来的几百元生活费心安理得的花,以维持自己的面子,支撑自己的虚荣心。而身后,有两张包涵期待的脸,有两双望眼欲穿思念的眼神,有两个含辛茹苦的父母,日日夜夜想着盼着,然后辛苦劳作着,想着争气的儿子女儿,盼着他和她出人头地,起早贪黑地为那上万元甚至更多的学费生活费而日夜劳作。这些父母有的是在农村,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家徒四壁;或者父母都没有工作,半夜两点起来做些早点;或者在城市里摆点小摊,一分一厘的与人争,还有忍受城管时不时的暴力执法。他们一年到头也不会买什么新衣服,他们一辈子也没有去过任何娱乐场所。

  太多。太多含辛茹苦的父母。而这些是我们在学校里看不出来的。每个年轻的面孔在人前都是神采飞扬,膨胀的虚荣心日日夜夜挣扎着甩掉身后的一切,遗忘了身后的那双眼和辛勤劳作的那双手。他们还没日没夜拼命掩饰这一切,怕同学知道自己的贫穷,怕同学鄙视自己的困窘,怕被人瞧不起,怕被人说寒酸,装有钱,装潇洒,装挥霍,装不比谁差。大学四年就在这种毫无意义的虚荣中磨掉了。

  虚荣不是错,当虚荣成为堕落的借口时,它就成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52。真相大白

  刘莎莎的爸爸一件一件的往一个大箱子里收拾遗物,她的妈妈始终坐在床上痛哭,几次哭倒的床头。看着她父亲老泪纵横的脸和一直颤抖的手,我觉得刘莎莎太残酷了,我的泪忍不住流了下来。自杀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自私的,爱自己胜过爱父母,爱朋友,爱爱人。

  清理遗物时,大家一边哭,一边看着她的爸爸妈妈把刘莎莎的书,衣服,文具,一件一  
件往两个大行李箱里装。我这才发现她的衣服是真的多,竟然把整的衣橱都装满了,可怜她父母带来的两个箱子连她的衣服都装不下!

  然后她父亲开始收她的抽屉里的东西,我看见他拿起了一个大号的化妆包,打开了。大约他从来都没有见过里面的瓶瓶罐罐,小心翼翼地看了好久,然后拿出了一盒粉饼。我惊讶地发现那盒蓝色的粉饼竟然是CD的!

  或许,刘莎莎的生前生活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在我看到那粉饼的一瞬间,我的脑子里闪过这样的想法。

  他把粉饼又轻轻的合上了。一滴泪“吧嗒”落在了那光洁的纯蓝色的盒子上,熠熠生辉,灼伤了我的眼。

  东西一样样收好了,人也慢慢散了,她的妈妈自始至终都坐在床上哭。 那个可怜的老妇人,恐怕这一生的泪都这样流尽了。

  当天下午,班上迅速召开的紧急班会。我们以为是为刘莎莎的的葬礼,班级要采取一点人道主义的行动,比如 捐款。这是很普遍的。

  那次班会,史无前例的全班同学都到齐了。

  班主任开始发话,谈到了刘莎莎的死,谈到了自己的悲痛,谈到大家要节哀不要影响到自己的学习。他的声音不算洪亮,而这也是惟一一次他在上面发话,下面静悄悄的时候。

  忽然,他的话锋一转,谈到校风建设,谈到了道德建设,谈到德育教育,谈到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下面有点骚动了,大家觉得他这话题转换得很突然。

  他顿了顿,等同学都安静下来时,他说了句,尤其是女同学,我们系我们学校女生多,你们要洁身自爱,不要为一时的享乐做错事,毁了一生。

  下面安静了三秒钟。那三秒里似乎每个人连呼吸都屏住了。不知道谁最先反应出这是在影射那个问题,就在那一瞬间教室里乱成一团,所有的人都在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所有人的眼神都闪烁不定,所有人的嘴唇都在翕翕合合,我看见漫天飞舞的诧异,鄙夷,愕然,甚至一种变态的知道真相后的释然和喜悦。

  破碎,残缺。

  那是2003年的5月。网上到处流传那篇文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