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武侠修真电子书 > 脂点江山 >

第11部分

脂点江山-第11部分

小说: 脂点江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莩乱〉难芯浚谖湓蛱熘凑埃钐频奈奈浯蟪级嗍恰肮刂斜疚徽摺毕滤峒胖笠帷F渌胤降氖孔樱菔怯胁乓苍廪鹌岩陨仙小:罄次涫系闭蟪缥恼轮。聘裼萌耍攀沟贸⒌娜瞬耪嬲祭醋浴拔搴暮!薄!拔渲苤钐疲唤鑫沃淝ǎ狄嗌缁嶂锩薄?杉湓蛱於钥凭僦贫鹊墓娣逗屯晟疲院罄刺瞥姆比儆凶偶渲匾囊庖濉

当时著名的宰相狄仁杰,常常直言不讳,武则天都虚心采纳,还亲自在他袍子上题字,以示勉励。后来宋太祖赵匡胤都赞曰:“则天,一女主耳,虽刑罚枉滥,而终不杀狄仁杰,所以能享国者,良由此也。”当年骆宾王写《讨武曌檄》,骂她“入门见嫉,娥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又骂她“杀姐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可谓尖刻至极,可她看了不恼不躁,反而赞赏骆的文才,还叹说人有如此才,不用可真是朝廷的过错。

虽然她一再主张“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可若是有外来入侵,她也绝不手软。安西四镇(即碎叶、龟兹、于阗、疏勒)自垂拱二年(686年)起便为吐蕃所占。武则天不甘心失土,便于长寿元年(692年)遣王孝杰等大破吐蕃,收复安西四镇,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随后,又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北边防,打通了一度中断的通向中亚地区的“丝绸之路”。

在她施政时期,她一直坚持边军屯田的政策。史书记载,天授年间,娄师德检校丰州都督“屯田积谷数百万,兵以饶给”;大足元年(701年),郭元振任凉州都督,坚持屯田五年,“军粮可支数十年”。这种大范围的长期屯田,不但对边区开发、减轻人民转输之劳有益,而且对巩固边防、加强军备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当然,作为一个政治家,她也有冷酷和残忍的一面。为了

扫清做皇帝的道路,她“敢于肆毒与罗织诛杀宗室大臣几尽者”。她任用索元礼、周兴及来俊臣等一班酷吏,采取严刑峻法,大肆诛杀异己,相继诛杀唐宗室数百人、文武大臣数百家、地方将吏几千人,其中有许多是无辜的受害者。不过,我们必须正视一个事实,那就是虽然她“肆行诛杀”,可当时号为贤士的,如狄仁杰、徐有功、朱敬则、宋璟等,都被重点保护起来;而所宠幸的邪恶之人,一旦失去利用价值,都被毫不留情地除掉。可见,她是一位很清醒的明君,“其与庸君远矣”。

千秋功过任评说

身为女人,她面对的最大难题便是皇权的继承问题。她明白,她的血脉延承,终要回归于李家,她也只能入李家宗庙享子孙祭祀,也就是说,她终是李家的人。于是,她在临死的时候,去了帝号,改称皇后。在人生的最后关头,她还是放弃了女性的独立,回归到了男权社会,这在当时是必然的,她必然要这么做。

这位独一无二的女皇帝去世后,她的子孙对她的评价一直是小心翼翼、克制有加。如那个被立了又废、废了又立的儿子李显(唐中宗)曾心情复杂地下诏夸赞:“在朕躬则为慈母,于士庶即是明君。”而她的另一个儿子李旦(唐睿宗)诰称“运光五圣”,将她列入其中。到了她的孙子唐玄宗那一朝,李白的《上云乐》诗称“中国有七圣”,也还包括她。便是她去世75年后,唐德宗还是夸则天皇后“聪明睿哲,内辅时政,厥功茂矣”。
武则天:睿智刚烈的女皇(4)
    也许对于李氏子孙而言,心里依然存有芥蒂;可对后世来讲便无所顾忌,可以恣意评说了。《旧唐书》遵循《春秋》笔法,说“不没其实,所以著其大恶而不隐”;而《新唐书》则坚持“辩证法”,既指责武氏的私德大有问题,“挟天子威福,胁制四海”,“逐嗣帝,改国号”,是莫大之罪,又坦承武氏政绩不错,说她“赏罚己出,不假借群臣,僭于上而治于下,故能终天年,阽乱而不亡”。而《资治通鉴》就有点不厚道了,司马光刻意搜罗武则天的弊政材料,尤其对酷吏事叙述最详,寓贬于叙事,足见司马温公对其的好恶。不过,书中也肯定了武氏明察善断,赏罚非明,使得“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的功绩。

对于读书人来讲,谈古论今是他们的强项和偏好,因此对于这位女皇帝就有着更多的讨论和看法。许多人看不惯武氏“以女统男”,想不通世道“以男事女”,于是便恨恨地骂,如宋时的孙甫曾在《唐史论断》中骂武氏“恣行凶虐,毒流内外”,

明末王夫之骂得更甚,说武氏是“嗜杀之淫妪”,有“滔天之恶”,还说“鬼神不容,臣民共怨”,真恨不得穿越时空,拔剑杀了她。到了清代,读书人火气更盛,简直就是没有风度的泼骂了:骂武氏是“匹妇”,指责她所犯的罪孽“真千古未有之忍也”。在清人所编《纲鉴合编》、《通鉴御批辑览》之类的史书里,无不充斥着类似攻击、漫骂的言辞。

当然,也有心平气和、持赞赏意见的。南宋文学家洪迈就认为武则天“使其生为男子”便可比汉武帝。明代思想家李贽更是赞不绝口:“试观近古之王,有知人如武氏者乎?亦有专以爱养人才为心,安民为念如武氏者乎?”清末大儒王辏г嗽蛱镜溃骸 拔涫弦砸桓救硕承鄄牛且滋莆埽滩蛔阋陨炱淦薄

在她与高宗合葬的乾陵前,有她授意立放的无字碑。她的本意,也许就是千秋功过任人评说吧。史官有史官的看法,读书人有读书人的态度,而老百姓也自有他们的观点。譬如在民间,乾陵被称作姑婆陵,老百姓津津乐道的也是这位女皇帝,而不记得陵里还有一位姓李的高宗皇帝。无字碑上还留有一首明代的题诗:“乾陵松柏遭兵燹,满野牛羊春草齐。唯有乾人怀旧德,年年麦饭祀昭仪。”谁让老百姓过好日子,老百姓就记得谁。他们心里的这杆秤,倒是比史官的笔、文人的嘴要公平许多。

她是中国历代有影响的美人当中,最不像女人的一个。她一生的追求,都超越了女性生理和心理的局限。她要的就是一种与男性绝对平等的权力和可能。她以她的智慧和手腕,实现了她的目标,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唯一。对她,只有无言的敬重,外加一点怅然的感叹。

美人地理

武则天庙位于山西省文水县城北五公里处的南徐村北面。它西傍吕梁山,东靠文峪河,是一处山清水秀的名胜地。中轴线上从北到南有正殿、乐楼、雕像、山门;两翼建筑有偏殿、配殿、碑廊、鱼池、回音亭等三十多间殿宇,占地面积约26000平方米。

乾陵乾陵位于西安西85公里的乾县梁山上,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墓,以山为陵,海拔1049米,呈圆锥形,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唐陵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座,陵园面积240万平方米。
杨玉环:简单纯粹的女人(1)
    杨玉环(719—756),号太真,蒲州永乐人,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杨氏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开元二十二载(734年)她被册立为李瑁的妃子,后又受令出家,天宝四载(745年),杨氏正式被玄宗册封为贵妃。天宝十五载(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玄宗西逃四川,杨氏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

这位以胖为美的杨贵妃,是最简单的美人、最幸福的美人,也是最令人感慨的美人。

她真叫玉环吗?

大名鼎鼎的杨贵妃,芳名是什么?这是个有趣的问题。

《旧唐书》与《新唐书》里没写,《资治通鉴》里也没有明确记载,《长恨歌传》只说她是“杨玄琰女”。唐大中九年(855年),也就是杨贵妃死后大约100年,郑处诲编撰的《明皇杂录》里才第一次提及:“杨贵妃小字玉环”。后人沿用至今。对此,有一种不同的说法,郑嵎的《津阳门诗注》里说:“玉奴,太真小字也”。郑处诲和郑嵎都是唐人,生活年代也差不多,而且都是进士出身,所以他们的说法都有可信的理由。当然,也可能这两个名字都属杨美人,一个是真名,一个是昵称。

管杨贵妃叫什么,那个叫李隆基的老男人都喜欢。说他是老男人,一点不假,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两人第一次见面时,杨氏才22岁,而他已经56岁了。老是老点,可他是皇帝,所以能够为所欲为。他不但不管她叫什么,而且也不管她嫁没嫁人,甚至都不考虑她嫁的是自己的儿子,只要他喜欢,便一定要夺过来。

唐玄宗看上杨玉环时,她已经嫁给寿王李瑁差不多五了。唐时宫廷“胡风”盛行,老子抢儿子的媳妇,好像也不算稀罕事,“爱情面前人人平等”嘛,所以也没有卫道士哭闹着向皇上谏劝什么“人伦之理”。但这毕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为了给天下人一个交代,唐玄宗还是做了一些台面上的工作。譬如先是打着孝顺的旗号,下诏令她出家做女道士,说是要为自己的母亲窦太后荐福,并赐道号“太真”,让杨玉环搬出寿王府,住太真宫。这样做也是为避人耳目,方便他们偷情。好不容易熬过五年,玄宗先是很正经地尽了一把“父亲之责”,为寿王李瑁娶韦昭训的女儿为妃,紧接着就迫不及待地将杨氏迎回宫里,并正式册封为贵妃。杨玉环不仅长得漂亮,歌舞俱佳,而且很是聪明,善解人意,简直就是皇上的贴心“小棉袄”,玄宗自然极为喜欢。不久,杨玉环便专宠后宫,使得“六宫粉黛无颜色”,当时宫中称她为娘子,一切待遇(仪体规制)也都是皇后级别。

对此,唐人李商隐有话要说。他在《骊山有感·咏杨妃》

里写道:“骊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看来寿王真是郁闷至极、尴尬到家了。但玄宗不顾人伦,依然要夺子所爱,那就只能感叹杨玉环的美色太有诱惑力了。不过,根据常理推断,已步入老年的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可能不仅是贪图美色和床笫之欢,更是将她当作生活体贴入微、凡事知心解意、犹能迎合自己嗜好的精神伴侣。

如《旧唐书》所述:“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每倩盼承迎,动如上意。”而《新唐书》里的评语也大致相同,只是很含蓄地加了“遂专房宴”的提示。后世诸多文学作品,极尽意淫之能事,一味放大贵妃“以色邀宠”的本领,我以为有高估唐明皇生理功能之嫌。当然,再老的男人,对美色还是很受用的,何况这位美人儿长得如天仙一般。

《霓裳羽衣曲》是她写的吗?

杨玉环除却容貌出众,更令玄宗神魂颠倒的是她高超的音乐舞蹈艺术修养。史载她“善歌舞,通音律”,而玄宗也有同好,这就难怪他会将她视为自己的艺术知音和精神伴侣了。这一点,从他“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的欣喜语气里便可知。

唐玄宗熟悉音律,对曲乐、舞蹈都颇有研究,不少贵族子弟在梨园都曾受过他的训练。《旧唐书》里记载,玄宗曾组建过“宫廷乐队”,选拔子弟300人,宫女数百人,招呼他们作指导。对于这样很有才情的“艺术”帝王,精通音律的杨玉环自然显得格外有魅力。据说有一次,玄宗倡议用内地的乐器配合西域传来的5种乐器开一场演奏会,贵妃积极应和。当时贵妃怀抱琵琶,玄宗手持羯鼓,轻歌曼舞,昼夜不息。对此,有白居易诗为证:“缓歌曼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杨玉环还是个击磬高手,她演奏时“拊搏之音泠泠然,多新声,虽梨园弟子,莫能及之”。玄宗为讨得美人欢心,特意令人以蓝田绿玉精琢为磬,并饰以金钿珠翠,珍贵无比。
杨玉环:简单纯粹的女人(2)
    我们都知道,杨玉环体态丰腴,以“胖”为美,可这并不影响她成为一个舞蹈高手。而且她最精通的还是节奏很快、身姿灵巧的胡旋舞。相传李隆基创作出《霓裳羽衣曲》后,杨玉环只是稍加浏览,很快就编配出《霓裳羽衣舞》,然后依韵而舞,身段飘摇,翻跃如风,非常漂亮。看到心爱的贵妃对自己的乐曲领悟力如此好,表现力如此强,玄宗兴奋不已,禁不住亲自为爱妃伴奏。在这个配舞中,杨玉环吸收了传统舞蹈的表现手法,又融合了西域舞艺的回旋动作,使得整个舞蹈飘忽轻柔,绰约多姿,与乐曲达到了完美无缺的和谐境界,成为唐代乐舞中的精品。这个舞蹈也因为贵妃的功劳,很快就成为宫廷舞蹈,为此还专门成立了宫女“培训班”,进行学习和演练。

《资治通鉴》记载:“上皇每酺宴,先设太常雅乐坐部、立部;继以鼓吹、胡乐、教坊、府县散乐、杂戏;又以山车、陆船载乐往来;又出宫人演《霓裳羽衣》;又教舞马百匹,衔杯上寿;又引犀、象入场,或拜或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