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远古的汉子-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元前535年,范蠡出生在楚国的宛地。他尽管出身贫寒,却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在年青的时候,就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了。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如果他再会一点奇门遁甲之术和弹指神通的话,那就是黄药师在世了。尽管这人如此聪明伶俐,但在当时贵胄专权、政治紊乱的楚国却不被人赏识。当然,那时候楚国还是伍家专权的天下。他看看在楚国是熬不出头了,于是在他25岁的时候,就邀请他的好朋友,也是越国另一位著名的良臣文种,一起入越,辅佐勾践成就霸业。
文种和范蠡这对兄弟搭档也真有几把刷子,一个主持内政经济,一个主持军事扩张,十几年下来也搞得有声有色。这其中最大的成就就是在公元前496年的槜李之战中大破吴军,杀了当时的吴王阖闾。这一下梁子可就结大了,后继的吴王夫差为了要报父仇,励精图治,2年后就翻本了,还大赚了一票,把勾践和他最后的5000甲士围困在会稽山中,是进退不能。
勾践当时已经很绝望了,自古亡国之君从来就没什么好下场的。勾践想想要么自刎身亡,保全最后跟随他的几千士兵的性命,要么破釜沉舟做最后的战斗,壮烈一死倒也不失君王的尊严。在时候是范蠡苦苦地劝住了勾践,他用了历史上很多名人倍受磨难的故事来鼓励勾践,深入浅出地给他讲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给他讲了韩信受胯下之辱,司马迁被割了小鸡鸡写出《史记》的故事——对不起,这里又出现时空混乱了,韩信和司马迁是后来的人,那会还没他们的故事流传呢——不过大概就是那意思了嘛。
范蠡为了表达对君王的忠心,还陪伴勾践夫妇到吴国做了三年的人质。说实话,这三年的人质可真是不好做,对于一个正常人而言,精神不崩溃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世界上最痛苦的事就是忍受别人对自己人格的羞辱,而更痛苦的事就是眼看着自己尊敬的老大去忍受这样的羞辱。但范蠡不是平常人。
就在这样的逆境中,范蠡也显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智慧和能力,引起了吴王夫差的注意。一天,夫差单独把范蠡叫过去,对他说:“勾践是我的奴仆,你何必还跟着这样的老大混呢?俗话说‘聪明的女人不嫁进败亡的家族,明哲的臣子不跟着亡国的君王’,你跟我吧,我马上免除你的所有劳役,还让你做我吴国的大官。”在一个人最潦倒的时候,能得到这样的许诺,真是洪水里的救命稻草啊,何况这还不是稻草,是一个救生圈,不,是一艘救生艇,还装满了食品和清水的救生艇。可范蠡居然拒绝了。他说:“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言勇。我这亡国之臣,哪里还敢奢望富贵呢?你还是容许我跟着旧主,继续为您老服务吧。”骨气啊!一个人有点聪明,不难;一个人有点学问,也不难;一个人有点才能,还是不难;难的是有这一切的时候还有骨气。范蠡实在是一个有骨气的好汉子!
经过三年的忍辱偷生,在范蠡精心的谋划下,吴王夫差被彻底地蒙蔽了,以为已经把勾践的心气给彻底磨灭了,就放他们君臣回国了。回国后范蠡也没闲着,他与文种共同拟定了兴越灭吴九术,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为了实施灭吴战略,也是九术之一的“美人计”,范蠡亲自跋山涉水,终于在苎萝山浣纱河访到德才貌兼备的巾帼奇女子——西施。
关于西施在民间已有不少传说了,我们起码能确定一点:这是个美女,不折不扣的美女。可只有美丽是不够的,西施在通过越国内部审查的时候到了麻烦。越王宠爱的一个宫女认为:“真正的美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体态。”而西施只具备了第一个条件,还缺乏其他两个条件。于是,花了三年时间,教以歌舞和步履、礼仪等。这样经过了三年的调教,中国历史上第一美人——西施——新鲜出炉了。这其实和超级女声啊,好男儿啊什么的都很像了,先海选,挑出几个有培养前途的苗子,然后跟娱乐公司签约,调教包装,然后发放到市场上去娱乐大众。不同的是培养西施的目的只是为了娱乐一个人——吴王夫差。
吴王夫差看到西施后果然很是宠爱她,专门在姑苏为她建造春宵宫,筑大池,池中设青龙舟,日日与西施为水戏,还专门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夫差又专门为她筑“响屐廊”,用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铃,放置起来,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铮铮嗒嗒”交织在一起,煞是动听。男人为了自己爱的女人,果然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啊。
其实可以想见,这时候西施内心深处一定很痛苦,我就不信夫差那么多可人疼的举动打动不了西施的心。越国的苦难,跟西施有什么关系?勾践的屈辱,跟西施有什么关系?女人,碌碌终生不过是为了给自己寻找一个归宿而已,而夫差这个归宿难道有什么不好的吗?这或许就是美女间谍的悲哀了吧。
历史书上说夫差迷恋西施,不理朝政,所以被勾践打败了。这又是道德文人在放屁了。如果一个女人就能有那么大本事的话,那我们今天送个美女去给小布什不就结了,要不了几天,美利坚合众国就要衰亡了。不管事实的真相的怎样的,结果就是勾践在姑苏全歼了吴军主力,长期围困夫差剩余的部队,迫使夫差求降。这其中或许也有西施的一份功劳吧。
夫差求降也是很有诚意的,派了自己的王孙脱光衣服,跪着一步一步上前来递交降书。勾践有点于心不忍,正想答允下来,范蠡上前说:“大王你这忍辱偷生的20年到底是为了什么?”一句话就把吴国致于亡国灭种的境地了。
勾践灭吴过大宴群臣,独自坐在高台上阴森地看着大家,也不笑。范蠡看透了勾践好大喜功的德行,知道跟着这样的老大,永远也无法满足他内心的欲望,于是就请辞。勾践深情地挽留说:“你走了,叫我怎么办啊?你留下来,国家我分你一半,如果你坚持要走,我就杀了你的老婆。”可最后还是拗不过范蠡,任他离开了。范蠡走之前写了封信给好搭档好兄弟文种,上面留下了段名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可文种还处于刚刚大功告成的喜悦当中,对于范蠡的判断将信将疑,就没有听从他的劝告,最后也终于死在勾践的刀下。勾践后来亲自送了把剑给文种,问他:“你说灭亡一个国家有7种手段,你帮助我灭吴用了3种,那么请问剩下的4种你打算用在谁头上呢?”你说文种除了自杀还能有别的选择么?
范蠡急流勇退,时年68岁,他与西施隐姓埋名、泛舟五湖。后来,他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带领儿子和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结果没有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他仗义疏财,施善乡梓,范蠡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他感叹道:“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
一身布衣的范蠡第三次迁徙至陶,在这个七国交界,居于“天下之中”的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当地民众皆尊陶朱公为财神,这就是我国道德经商——儒商之鼻祖。由此可见,一个人只要真的有本事,从政能为权相,从商能为巨富,真是大能治国,小能治家,看来古人说的“修齐治平”也绝非毫无道理的。范蠡知进退,识大体,能看透事物的本质,在至高顶点时能不犹豫地退却,从政为相,从商为富,当然,还泡了当世第一美女西施,所以这么多年以来,在世俗百姓的眼睛里一直都是被尊为偶像的。
第五十话:儒家原本是不吃人的
中国人天生都是无神论者,我们没有上帝。但如果非要从宗教对于人思想行为的约束上来讲,我们也有自己的不是宗教的宗教——儒家。虽然在五四运动的时候,儒家被冠上“吃人的封建礼教”的帽子被打倒,但公正地说,儒家原本是不吃人的。
儒家的追本溯源那要到周公旦那里,除了治理周王国之外,周公最伟大的成就就是规定了一整套繁琐的礼仪,称之为周礼。周礼的内容很多,单之仪式程序这部分,就有祭礼、葬礼、婚礼、冠礼、笄礼等等,以及国王之礼、国君之礼、贵族之礼……很是复杂。周礼是一种专门的知识,必须要专家才能胜任,而从事这门职业的专家,当时就称为儒家。儒家的地位大概就相当于今天乡间一群靠红白喜事混饭吃的闲汉,听到哪里死人了,就呼啦啦地招集人手去搭篷、去办席、去哭灵、去摆开麻将桌、去吹吹打打……当然,在当时的礼仪还是很严肃的,有一系列的程式规范,这在今天的香港黑帮电影里还能看到。一个老大挂了,然后一群穿黑西装戴墨镜的人就依辈分肃穆地上前敬香,大嫂和侄儿就跪在旁边行礼……出于职业的需要,儒家对于产生“礼教”的古代,有着非同寻常的崇拜感情,希望大家都按照周礼行事,这样作为一门职业,儒家才有饭吃。
孔子这个人从小就显现出了办操办礼仪非凡的天分,在其他孩子还趴在地上玩玻璃珠子拍不干胶吹纸人的时候,他就摆一些小豆子,捏些小泥碗啥的,演练死了人后的礼仪。要是今天的孩子敢这样玩法,非被父母打死不可。老娘还没死,你就搞这一套,是诅咒老娘快去死吗?可孔子的爹妈还是很宽容的,就容忍了他。
孔子的爹叫叔梁纥,相当于是个县级干部,在孔子的妈妈之前,他就娶了2个老婆,但是老婆都不争气,一连给他生了9个都是闺女,无后为大啊,叔梁纥无奈,只得在70高龄的时候又迎娶了颜家20岁的小姐,也就是孔子的妈妈。一般老夫少妻生的孩子都很聪明,从孔子很小就懂得自己搞葬礼来看,这理论是成立的,当然,老来得子,而且是老儿子,夫妇自然也有些溺爱。但是孔子的好日子没过多久,他3岁上头爹就死了,原本还能勉强维系的家庭生活就开始入不敷出了。
不过跟历史上所有出身贫寒的子弟一样,孔子贫而不堕其志,按他自己的说法就是“十五而志于学”,15岁开始就懂得努力学习了,很不错,比今天很多孩子懂事得多了。问题是跟谁学呢?那会又没有什么学校,也不搞义务教育,孔子就只能自学成材。也就是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跟谁学都是学,问题是也就人家孔子学成了家,学成了派,这就不是一般参加自学考试的孩子能达到的境界了。孔子基本上学到30岁才算小有名气,这之间做了很多低层劳动人民才去做的工作,比如喂牲口啊,守仓库啊什么的,此后慢慢的大家都知道鲁国有个叫孔子的人很厉害,周公当时规定的礼仪很多都失传了,就只有这个叫孔子的才记得,所以大家遇到关于礼仪上的问题都去请教于他,甚至连齐景公到鲁国访问的时候也专门去看望了孔子。
这次看望给了孔子很大的动力,所以他找工作的第一站就定在了齐国。可齐景公当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听你扯车闲篇是扯闲篇,用不用你治国那是另外一回事。当然了,后人不肯说这是因为孔子能力不行,也不乐意说是齐景公是昏君,于是都把责任推到矮子晏婴的身上。不过总的来说,孔子到齐国还是有收获的,“问韶而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听了好听的音乐能三个月不想吃肉。这里只有两个解释:一是孔子确实是个音乐发烧友,二是孔子确实是个乡巴佬,没见过什么世面,到大城市听听流行音乐就立马傻在那儿了,很土的。
从齐国归来之后,孔子痛定思痛,终于明白了一个学者的本分应该是什么。所以就沉下心来做学问,把前半生思考的很多关于礼仪的问题整理出来,并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思考。所谓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在这一时期内形成的。这一阶段,孔子大概是36…50岁之间。
到了51岁上头,孔子的官运开始来了,开始在鲁国当官了,最后做到了大司寇,这就相当于相当于现在的公检法最高部门的部长 司法部、公安部、高院几合一的最高首长。这时候,孔子显现出了自己真的不适合从政的本性,他做了一件超级无聊的事——堕三都。
鲁国的政治长期是有三大家族把持的,叫“三桓”,这是鲁国几百年来长期把持实际政治实权的三大家族。四大家族在中华民国闹了2、30年就搞得风生水起的,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