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武侠修真电子书 > 帝国凋零之晚清的最后十年 >

第40部分

帝国凋零之晚清的最后十年-第40部分

小说: 帝国凋零之晚清的最后十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任还得她来背负。隆裕太后弥留之际,对九岁的溥仪说:“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而国亡,而母故茫然不知也”。随后,又对旁边侍立的世续说:“孤儿寡母,千古伤心”,其凄惨悲凉,可想而知。
潮打空城寂寞回。清朝虽然倒了,但依旧有很多问题值得反思。马良在《超越革命与改良》中指出,“就中国传统而言,皇权既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国家权力,但很多时候则是一种象征。皇权是一种象征性的权威,是保证政府决策正常化和社会秩序稳定化的威慑性力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皇权的存在并不影响民主政治的发展,相反,如果协调得当,皇权甚至科举那个会成为民主政治的保证力量”。
辛亥革命后近四十年的内乱表明,国人在没有得到真正的权利而又缺少了皇权的保护,这对国人来说是一种双重迫害---至少以前还有皇上做主呢。一味的要求废除皇权,照搬他国模式,未必是中国走向民主化和现代化的唯一选择。辛亥革命的理想虽然看起来很美,但除了赢得中华民国的一幅空招牌,其他的还是一切照旧。更有甚者,那些没有皇帝头衔却没有任何约束的大大小小军阀的统治,比之皇权之治,其实更加的黑暗。
革命的破坏,就好比将病人枪毙了事,固然简单易行,但这不等同于制度的再造。事实上,很多革命重建的效果远远不如改良的重构,革命带来的往往是暴力的反复,而不是进步的归宿。但可惜的是,这种简单的民族主义思维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掩盖了国家和民族真正需要思考的目标。可笑的是,在我们的国家,寻找替罪羊总是比真正解决问题来得方便,而且老百姓也乐意接收,这也成了民族的传统。
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理想,实际上是超越了当时历史的实情和国民的接受力,由此导致了国内很长一段时间的混乱,并开启了上世纪政治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之先河。事实上,推翻满人的统治,并没有真正开创中国的进步和发展之路,也无助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因为这没有解决最根本的问题。
事实上,在辛亥革命后,满族贵族退出了政治舞台,中国也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汉民族国家”,但事与愿违的是,推翻清朝后的国内政局非但没有好转,反而因为汉人之间的冲突和争斗更加坠入深渊。辛亥革命在民族主义的误区,导致原本以现代化和民主化为目标的浩大运动完全偏离了方向。
更有甚者,辛亥革命后几十年的政治剧变和失败,使得国民信仰的遭到了空前危机和混乱。正如鲁迅说的:“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月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很多烈士的血都被别人踏灭了,然而又不是故意的”。
中国何去何从?这个问题在晚清帝国凋零了数十年之后,这个问题依旧盘绕在国人的心中,不能忘怀,苦苦思索却又不得其解。难道这是历史的宿命?
曾几何时,清廷宣布立宪后,马相伯在上海的各界人士庆祝会上说:“我中国以四五千年破坏旧船,当此过渡时代,列强之岛石纵横,外交之风波险恶,天昏地暗,明智未开,莫辨东西,不见口案。何幸一道光明从海而生,立宪上谕从天而降,试问凡我同舟,何等庆幸!”当时《华字汇报》还有人作《欢迎立宪歌》:
“大清立宪,大皇帝万岁万万岁!
光绪三十二年秋,欢声动地球。
运会来,机缘熟,文明灌输真神速。
天语煌煌,奠我家邦,强哉我种黄。
和平改革都无苦,立宪在君主。
大臣游历方归来,同登新舞台。
四千年旧历史开幕。
英雄数巨子之东之西,
劳瘁不辞,终将病国医。
纷纷革命颈流血,无非蛮动力。
一人坐定大风潮,立宪乃今朝。
古维扬,新学界,倾闻立宪同罗拜、
听我此歌,毋再蹉跎,前途幸福多。
可叹的是,清末各种矛盾的纠葛和皇族亲贵的倒行逆施,使得清廷这十年来新政和立宪的一切努力,都化为东流。这所有的一切,伴着那首已经模糊的立宪歌一起,都已经渐行渐远,渐成挽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