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倒所有明清专家解读中国-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借口。
那么什么是崇祯要杀袁崇焕的原因呢?
袁崇焕五年复辽的说法可是欺君大罪,当袁崇焕说出“五年平辽”这一说法时,其实崇祯也好,朝中大臣也好,都知道这根本是不可能,此时后金国势一天比一天强,明朝一天比一天弱,普通老百姓都知道不可能,袁崇焕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文人准备一死报国。但是袁崇焕当朝议政时如此一说,皇帝明明知道他做不得,却不得不让他去做,因为皇帝虽然权力巨大,但是在这样的场合皇帝也不可能出来说:“不可能,做不到。”这样长敌人威风,灭自己士气的话,皇帝都说不得,朝中大臣更加说不得,不得不给袁崇焕加饷让他去做。结果是皇太极打到北京城下。
欺君是死罪,皇帝听了假话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所以欺君是要杀头的。敌国大军打到都城之下,主帅不负责任,那是谁的责任呢?
袁崇焕已经犯下两条死罪!
但是崇祯可以不杀他,也可以不凌迟处死他!
最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
袁崇焕的悲剧是一种看破生死的境界
袁崇焕是不幸还是大幸?
**********************************************************
当洪承畴没有成为儒家学说所认为的千古忠臣楷模,算是给了文天祥,史可法,袁崇焕机会了。
不过却不知道这是袁崇焕的幸运还是不幸?当千刀万剐降临的时候,袁崇焕还是背了卖国通敌的名声,人人恨之入骨,虽然杀千刀,灭十族的人远远有的是,毕竟中国五千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可以肯定袁崇焕的忠义。是儒家学说的悲剧,还是他个人处事上的悲剧,杀毛文龙可以肯定是对的,毛文龙跑到皮岛上,早晚不是一个事,以满清强大的实力,毛文龙降清是早晚的死,即使毛文龙坚持到死不降,皮岛也对满清不起任何作用,最终整个皮岛集团的归属依旧是一个降字。这一个本来不值得争议的项目,那一些专家争论着。
“五年平辽”!
从种种迹象来说,袁崇焕有这们的决心,因为他不断的将战线往前推进,假如不是主帅的决心,兵将们是不愿意的。所以有这样一句话的可能性非常大。
但是决心并不代表能够实现,特别是假如袁崇焕是当作皇帝与满朝官员说这一句话的时候。以当时的情形而论,包括袁本人也未必相信能够实现。皇帝和大臣们更加不信,但是在朝堂上,袁崇焕说出这样一句话,皇帝也无法反驳,大臣们更加不敢反驳。谁反驳就是打击自己朝庭的信心,打击大明全军将士的士气。
其实崇祯很聪明,自然也知道袁崇焕实现不了,袁崇焕可是面对这犯灭九族大罪之欺君大罪。
皇帝也不也当众说:“不可能,你办不到。”
结果造成一种什么结果呢,本来明朝应该是战略上收缩,结果却变成了战略上出击,就如同蒋介石五十万全美式精兵陷入东北战场一样,当最精锐的部队全部困死了,又从那里来组织力量去营救呢?当最精锐的力量被对方消灭了,才能够体会到军事决定王朝的兴衰。人心并不一定能够决定王朝的命运,蒋介石精锐部队其实并不多,分散之后力量更加弱,再加上本来不得人心,终于是速败。王莽建立新朝原本也是得人心的,但是他仅仅掌握关中天下四分之一不到的地盘与人力,而天下四分之三的实力都在豪强手中,实力决定结果;强秦虎狼一样,也不得人心,但是依旧灭六国,实力强;项羽能战,依旧自刎,对手源源不断的实力;元朝等级森严,残酷,依旧横扫天下,军事实力也;殖民军四处做坏事,最终也是实力发生逆转之后才从世界范围内消灭殖民主义。最终实力决定结局。
明朝末年依旧是这样,大明帝国实力已经下降得非常厉害,袁崇焕居然将战线推到了锦州,这一个离清朝根本沈阳三百里之地,是离北京城两倍的距离。长期的坚守与输送不断的消耗大明朝的实力,这与看起来退守山海关不争一城一地之得失,坚壁清野的残酷这一种战略来说,袁的战略实在不高明,你不可能消灭八旗军有生力量,何必拼命的消耗自己一方的实力呢?
当皇太极唯一一次以主力兵临北京城下,袁崇焕为什么没有预料到呢,为什么不敢反攻盛京。最坏的结果无非是皇太极打下北京城,袁崇焕打下盛京,明清双方互相打掉对方的都城。实际上北京城在历次修葺中,是当世最坚固的城防!皇太极没有内应,要想打下北京城的机率几乎为零。
至于那一些提出迁都的当世大臣和后代的研究学者,我觉得太无知了,北京的城防坚固世界无双,弃了北京,半壁江山就看满清什么时候抵达就什么时候破城了。长江以南同样守不住。何况明朝天子大臣根本就走不出北京城了,出了北京城任何一个地方,都会天下反民群起而攻。
袁崇焕战略上错了,后来人还大赞关宁锦防线阻挡清军二十余年的说法。假如明军精锐以山海关北京大同为防线,八旗军要想打破这样的堡垒就难了,在今后长期的对峙与消耗中,胜负就难说了。这就是努尔哈赤皇太极一天也不停止对明朝攻击与消耗的原因。
代善想占了关外就算了,所以代善当不了皇帝;莽古尔泰阿敏体贴八旗士兵征战辛苦,所以皇太极要让多尔衮取而代之;阿济格想保守,所以他弟弟成了摄政王。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多尔衮的进取,不断的战争与消耗,就是因为他们清楚的意思到实力决定结果,假如明朝圣君重新用一帮能臣,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中国之大,今天退守山海关北京城,实力一旦恢复,一旦中兴,明天满清王朝就会被消灭在关外。
否则满清皇帝怎么会不知道八旗臣民征战之苦。
*********************************************************
可是袁崇焕就偏偏不知道今天的退让,就是为了明天的反击。军事上吴三桂是读一些什么书呢?《武经七书》告诉将领是一些什么道理呢?
袁崇焕不退让,说明他不是一个高明的将领,在对待士兵也是这样,拿不到饷哗变的士兵,他要杀掉;没有粮食吃违反军纪的士兵他要杀掉,主帅不将士兵的生命当作生命,平时大家无可奈何,一旦关键对敌之时,士兵的生命就成了决定胜败的关键了,毕竟那是冷兵器时代,袁崇焕喜欢让兵士几天几夜没有吃的去打仗,当饿得拿不起武器的兵士上了战场,不是去任要宰杀?兵士的命这样没有,主帅只怕也难以逃走。就如此而论袁崇焕在军事上是比不过洪承畴的,机变与笼络都不如洪承畴,而袁崇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杀了毛文龙之后没有能够将毛文龙的部将兵士带成自己的队伍。当是袁崇焕的名气与职位都已经非常大了,完全能够带下毛文龙部将兵士的。
袁崇焕不适合当军事指挥官,他偏偏蛮子精神要去,最后尽忠,这算是尽忠还是算误国呢?
悲剧色彩!
以这一种方式成就自己最后盖棺定论的名声,是悲还是喜呢?
**********************************************************
读到这里,读者应该清楚崇祯要杀袁崇焕的真正原因了吧。
*********************************************************
崇祯真正要杀袁崇焕的原因,在于崇祯看到了袁崇焕在军事战略布局当中造成了大明朝一个巨大的恶果!
崇祯也会使用借口杀人
崇祯杀袁崇焕的真正原因
*********************************************************
崇祯知道袁崇焕杀毛文龙是对的,虽然他没有将毛的部将兵士带回大明朝,但是明军十万十万的投降,这几万人算不得什么。崇祯知道袁崇焕即不可能谋反,也不可能通敌,当初与皇太极议和是为了修建大凌河防御。
*********************************************************
先从更加久远的事情说起:当熊延弼与王化贞在广宁惨败的时候,辽东经略与辽东巡抚是率了几万残兵败将和几十万老百姓往山海关撤退,要退入关内。
熊延弼与王化贞当然知道,一个经略,一个巡抚,撤入山海关,辽东不就没了,辽东没有,还要辽东经略和辽东巡抚干什么?封疆大吏失地是杀头死蜀死罪,无可赦免。熊延弼和王化贞难道不知道守宁远,要撤入关内来,自己将自己的头送出来让人砍?两个人是笨蛋还是猪?
两个人即不是笨蛋,也不是猪,因为两个人广泛的征求了辽东将领及兵士民众的意见,并不是想当然做这样一个决定。他们同样知道宁远城地势非常好。假如守宁远,辽东经略与辽东巡抚就是天高皇帝远,自己独撑一方,多好的事,假如失败,大不了就是如同前面的将领和后来的将领一样,降了之后照样富贵!
但是熊延弼和王化贞在朝庭不同意辽东军民撤入关内之后,提出了在山海关建重关。这将形成一个什么格局呢?
*******************************************************
假如没有袁崇焕提出来筑宁远城,那么真的可能没有宁锦防线,取而代之的山海关到大同,包括北京城和蓟州以长城为线的一个防御体系。假如形成这一个体系,内忧外患的大明朝守势谁能够打破?
********************************************************
锦州到沈阳和山海关都是三百里,山海关到北京是三百里。弃了山海关外三百里地,虽然一时失地,但给自己留有战略反击的余地与空间,给自己有重新积蓄实力的可能。而关宁锦防线遥远得消耗着大明朝的实力,后来造成了洪承畴全覆没,中国之精锐付之一炬这样将大明朝实力彻底解决的重大战役。
*********************************************************
袁崇焕的错是什么呢?
他筑关宁锦防线,一时保住了大明三百里地,保住了一百万老百姓没有降后金,结果造成大明朝战略上一错到底。
崇祯十七年来,清兵五次入关,多尔衮要掳人口必须到大同掳了十万,从山东济南掳了二十万,崇祯再也没有机会构筑依托北京城的防御体系了。虽然后来崇祯加三饷使得朝庭有了钱可以构建战略防御了。但是清军连续五次入关,崇祯没有了时间与人口来构筑以北京为核心的防御体系了,皇太极一点机会也没有留给崇祯,因为皇太极知道,一旦崇祯缓过气来,中国巨大的人力物力,轻易就可以灭了满清,所以满清不断进取,不断消耗明朝实力,一天也不停止。
假如没有关宁锦防线和巨大的开销,取而代之的是山海关到大同长城,以北京为中心这样一个防御体系,满清不得不长途到山海关下,远程作战,无人口可掳,无粮可得,结果则消耗满清实力,明朝获得喘息机会。
有时候人和国家都要以退为进,只是小小的退,为的是今后的大进,这一次退了三百里,失了一百万人口,明朝今后就有可能重新打败满清,那么中国历史上没有人去记载努尔哈赤,皇太极,因为他们如同以往关外的英雄一样,只是一时的英雄,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成绩。可是袁崇焕偏偏要小进。从宁远进到锦州,能够进到盛京吗?
吴三桂都读一些什么书?
吴三桂都读一些什么书?
**********************************************************
1644年,天崩了,李自成百万大军,实际上约六十万,两路并进,杀向北京城,明军再也发不起一次有效的阻挡,直向北京城下。十万火急,真的十万火急。
吴三桂勤王军迟迟不到,世界上最坚固的堡垒北京城城破,只剩下太监军临守最后的内城,太临只是太临,打不过真正的男人,崇祯吊死煤山。
关宁铁骑那里去了?
可是问题在于,大明那里有关宁铁骑?关宁军以守城为主,机动部队无非是骑军司令吴三桂这唯一敢战的忠臣孝子!但吴三桂没有去救北京。不是他不愿意,而是他救不了!
*********************************************************
凭吴三桂的关宁军,想在北京城下反败为胜,是不靠谱的事,关宁军根本不相信自己还有这样的能力。从将士和兵士,没有人再愿意到北京城下去打这样一场战争了,吴三桂也知道打不赢。
此崇祯十七年与崇祯二年皇太极兵临北京城下完全是另一番情形了,今时不同往日!
当年皇太极兵临北京城下,北京城没有内应,皇太极虽然天下第一英雄,但是也奈何不得天下第一坚固的城防。皇太极四处掠粮之后,卢象升从山西,范景文从河南,秦良玉从四川,史可法从安徽,全国各地的援军源源不断而来,皇太极不撤兵就会覆灭在北京城下,吴三桂当年十六岁,不知道他这时候在不在祖大寿的军中也参加勤王,那时候他还是小孩,虽然十五岁率五十人杀入八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