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武侠修真电子书 > 五代的那些破事 >

第43部分

五代的那些破事-第43部分

小说: 五代的那些破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确的。大臣纷纷上书反对,或者说:“刘崇上次在晋州之战已经吓破了胆,他根本不敢亲自领兵出战了,充其量不过是派个副将来试探一下我们的实力,皇上把这些事交给下面的武将就可以了。”或者说:“先帝刚刚过世,国中还没有稳定下来,皇上不宜亲征。”但是柴荣却认为:刘崇趁我国大丧来进攻,必轻视我年少没有经验,一定会亲自前来,想一举吞并我国。我不能不亲自出征。(刘崇幸我大丧,闻我新立,自谓良便,必发狂谋,谓天下可取,谓神器可图,此际必来,断无疑耳)
这时一向老于圆滑的冯道依然出来不折不挠地反对,我相信冯道这回确实是出自一片忠心,冯道之所以会善于投机,完全是因为受大时代所逼迫,早在刘守光手下之时,也曾劝阻刘守光称帝,结果被下了大狱,如果不是因为运气好被人救出,也许冯道根本不可能在五代这种乱世侍奉十几位君主而地位不倒。冯道在柴荣准备出征之时,还不忘过来劝阻。柴荣辨解道:“想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开创基业,所向披靡,哪次不是靠亲征去取得胜利,朕还有什么好退缩的。”冯道回了一句话说:“皇上未必能学得了唐太宗。”柴荣又说:“刘崇乌合之众,假如遇上我率领的大军,必定如山压卵样被击溃。”哪知冯道又不软不硬地吐出了一句话:“就是不知皇上能不能作得成那座山。”柴荣听了之后非常不爽,搞辩论怎么辩得过这位冯老先生,算了,不跟这老头啰嗦了。只是这亲征是必须得去的,任何人都无法阻拦的。在途中,禁军控鹤都指挥使赵晁派人向柴荣进言,劝阻亲征。柴荣大怒,将赵晁囚禁在怀州。更加坚定了柴荣亲征的信念。下诏让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李存审的儿子,柴荣的丈人),澶州节度使郭崇威为副将领兵自磁州固镇路赴潞州。诏河中节度使王彦超,陕府节度使韩通为副将领兵取晋州路东向邀击。命宣徽使向训、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步军都指挥使何徽、滑州节度使白重赞、郑州防御使史彦超、前耀州团练使符彦能等,领兵先赴泽州。
北汉主刘崇不知道柴荣敢亲自出征,他看潞州城坚固,一时难以攻取,就越过潞州不攻,开始直取汴梁开封府。北汉兵的前锋与后周军在高平以南相遇,被周军击退。柴荣怕北汉军撤退,加紧前进。北汉主刘崇在巴公原排开阵势准备迎击。自己亲自率领中军,张元徽率军在东,杨衮率契丹骑兵在西,军容极盛。后周军前锋前进过快,河阳节度使刘词率领的后军被落在后面。面对这种敌重我寡的局面,周军的将士难免怀有畏惧心理。而柴荣反而更加镇定,坚定可克敌的决心。他命令白重赞与侍卫马军都虞候李重进统率左军在西,樊爱能、何徽统率右军在东,向训、史彦超率领精骑在中间列阵,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率领禁军护卫皇帝。柴荣自己也全身披挂,自己跨马到阵前督战,双方都严阵以待。
北汉主刘崇看到后周人马不多,开始后悔把契丹人请来助战了,他认为不用契丹的人马也可以击败周军,他对手下的将领说:“我用汉军就可以击败周军,哪用得着契丹人。今天不但要一举击败周国,还要让契丹人看看我们汉军的厉害。”北汉的将领们也都表示同意。杨衮在阵前观察了后周军的阵势和军容,对北汉主说:“周军是强敌,不可贸然进攻。”北汉主刘崇不以为然的说:“机不可失,将军就不要再说了,且看我来破敌。”杨衮沉默了,我倒要看看你北汉怎么破敌。当时东北风很大,如果是刮东北风的话,这种天气便是对北汉军有利,但突然却又转为了南风。北汉副枢密使王延嗣派司天监李义向刘崇进言,劝刘崇出击。枢密直学士王得中认为风势不利,不宜出击,北汉主刘崇不听,命东军先进攻,张元徽亲自率领千余精骑冲击后周的右军。后周的右军主将樊爱能、何徽本来就有怯战心理,交战不久,看到北汉军来势很猛,抵挡不住,就率领骑兵率先逃走。后周右军被击溃,有上千步兵解甲投降。柴荣看到战事紧急,后周军濒临溃败的边缘,亲自率领左右的亲兵冒着矢石出阵督战。 
赵匡胤当时还是后周禁军将领,他先招呼同伴向前冲锋,又请张永德率军从左翼出击,自己率军从右翼出击。张永德同意,两人各率领两千人马随柴荣出击。赵匡胤身先士卒,迎敌血战,主将奋勇,士卒更是拼死力战,无不以一当百,北汉兵抵挡不住。内殿直马仁禹也激励同伴进击,他自己跃马猛射,连毙数十敌军,后周军的士气更加高涨。殿前右番行首马全义也率领部下几百骑兵向前猛攻。北汉主刘崇知道柴荣亲自出战,命人嘉奖张元徽,催促张元徽乘胜进攻。张元徽前进,战马被射倒,被后周军斩杀。北汉骁将张元徽被阵斩,汉军士气低落,后周军乘着越来越大的南风,猛烈进攻,北汉军大败。 
虽然北汉主刘崇也亲自挥舞旗帜,但是也制止不住北汉军的溃败。杨衮看到后周军如此骁勇,不敢救援,又恨北汉主刘崇不听他的劝告,先率领契丹骑兵撤退了。从战场上溃败的樊爱能、何徽率领溃军一路抢劫辎重,散布谣言,并且企图阻止后军刘词的前进。刘词是什么人,勇将一个,睡觉都是枕着武器的人,有打仗的机会怎么会错过,当然是不听谣言,继续率军前进,在黄昏时与前军会合,当时北汉兵尚有兵万余人,隔山涧布阵,企图抵抗。后周军得到增援,又发起猛攻,北汉军崩溃了,王延嗣被杀,后周军一路追杀到高平,北汉兵僵尸布满山谷,丢弃的军资器械到处都是,另有数千北汉兵投降。北汉主刘崇仅仅率领十几个骑兵狼狈逃跑。在逃跑过程中,刘崇劫村民使为乡导,结果误走了晋州路,跑了百余里的冤枉路,最后刘崇大怒,杀了村民,总算碰到了前来接应的太原军,退回了太原。柴荣乘机再次围攻太原,想把刘崇一次性给解决了,但是碰上了非常顽强的抵抗,在围攻一个月之后,柴荣带上大军得胜而还。
至此,高平大战,后周军取得全胜。自此战之后,北汉损失了大量主力部队,对后周以及后来的宋再也没有太大的威胁了,而只有依附于契丹才能勉强维持不被后周所灭。高平之战对柴荣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这场战争柴荣率自督战,临危不惧,而赵匡胤也在这场战争表现突出,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将这胜负的天平向后周这边倾斜。
不过高平之战也暴露出了后周内部的很多问题。比如将领樊爱能、何徽及其所部军使临阵出逃,差点就断送这一整场战争。柴荣就把张永德叫来问道:“这些人应该如何处理。”张永德回答说:“如果是要想成就大业,就一定要先要把自己内部的军纪整顿。”其实柴荣也是这样想的,于是把七十余名临阵脱逃的将校全部斩首,用以整肃军纪。重赏高平大战中的功臣。张永德向柴荣推荐赵匡胤,极力称赞他的智勇。他也因为此战的功劳开始深受柴荣的器重。柴荣将赵匡胤提升为殿前散员都虞候,领严州刺史。柴荣自高平一战,柴荣洞悉禁军的弊端和虚弱。于是着手整顿禁军,拣选精锐,淘汰老弱,招募天下的壮士,充实禁军。经过这次整顿,大大的提高了禁军的战斗力。
后周的实力开始大大增强,柴荣把目光盯上了整个天下。
四、五代第一谋臣——奇才王朴
    柴荣在整顿内部军纪之时,也同时没有忘记这国内的发展,为此他任用了范质、李穀等人主持内政。这两人还就是这块料,该年黄河浑州段的河堤决口,数州之地都被洪水所淹没,李榖便请命前去监筑河堤,在征调丁夫六万人,奋战三十日之后总算把黄河水患给冶了。如果没有治理,那这几州百姓就全部会变成难民,难民一多,国家就危险了。柴荣还让官员们推荐贤才,好为国家所用,不过这推贤这种事还是有讲究的,世宗柴荣下令说:“只要有才,举贤不必避亲。但是如果举荐的人是贪赃枉法,或者是不能胜任其职。日后查出来,这举荐的人也会按照被举荐的人所犯过失的重轻,一起要来秋后算账。这回可难了,这不推荐也不行,皇帝说了,朝中文臣必须第人都推荐一位。其实这种事也好办,就是看看别人推荐谁,也跟着推荐谁就可以了,当然想必还没有人敢推荐那种很表面的赃官,如果是碰上深藏不露的赃官,当然也就只有自认倒霉了。现今这位皇帝是干大事的,一刻也不想闲着。
后来柴荣发现好像没什么来向他进言,就下令说:而在位者未有一人指朕躬之过失,食禄者曾无一言论时政之是非,岂朕之寡昧不足与言耶?岂人之循默未肯尽心耶?岂左右前后有所畏忌耶?岂高卑疏近自生间别耶?柴荣问得很好,他一方面承认了自己也会犯错误,另一方面又开始自我拷问难道这些人是因为怕我而不敢进言吗。柴荣为了鼓励进言者,又下令说:大言受大禄,小言受小禄。于是进言者多了起来。不过这些人多数都说在谈如何治文德,而谈统一的却不多。
柴荣可不是一个只想守着现在这点地盘的人,他下令向朝中二十多名大臣们每人布置了二篇论文——《为君难为臣不易论》与《平边策》。这些大臣知道这位皇帝闲不下来,这布置的论文就必须完成不是,为了凑字数,很多人光是歌功颂德的话就说了一大堆,等到读完还不知道这到底要写些什么东西。柴荣看了一篇又一篇,尽是一些从什么三皇五帝开始说一大堆没用的文章,看得真是失望,柴荣心中大骂,这帮家伙平日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关键时刻尽挑一些没用的话说,白白耗费我宝贵的时间。不过柴荣还得把这些文章全部看完,突然他看到了一篇奇文《平边策》,不由精神为之一振。
“唐失去道义从而失去了吴、蜀两个富庶的地方,晋失去道义从而失去了幽州、并州(指河东)两个战略要地,分析其失去的原因,就可以得到平复统一的策略。在道义不存的时代,都是君昏政乱,兵骄而民困,朝内有奸臣,边疆有叛将,势力小的不限制以致于势力膨胀,势力大的不压制致使作乱篡位。天下人离心离德,不肯为国效力,以致有吴、蜀独立建国,和幽州、并州割据局面的出现。所以,平定天下的策略就是反唐、晋之道而行之。首先要纳贤罢奸清理政治,用干才除庸人知人善任,施恩惠讲信用团结人心,赏功臣罚罪人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提倡节约积聚国财,使徭役合理施惠于民。等到国库充足、物资雄厚、上下齐心报国的时候再平定四方。对方的百姓如果看到我们国家政清人和,上下和睦,国家强盛而又富足,兵强马壮,将士同心,有了必取之势,那对方的情况就会发生有利于我们的变化:知情的人就会做我们的内应,熟悉地形的人就会为我们做向导。到这时候,对方的民心和我们的民心相同,那就是顺应了天意,顺应了天意那就无事不成了。”
  “攻取统一的策略应该从容易之处着手。现在看来,吴国最弱,应先从吴国开始。吴国地域大,东到海,南到江,和我们的边界也很长,有两千里。我们先骚扰其守备薄弱的地方,坚守东面我们就骚扰他的西面,增援西面我们就再去骚扰他的东面,在他们东西奔走的过程中我们就能发现他们的边界的虚实和兵力强弱,然后集中兵力攻其薄弱,则会所向无敌,席卷敌军。但不要太兴师动众,只须用轻兵骚扰即可。敌人素来怯懦,知道我军征讨,必然会发重兵来应战,这样几次下来,对方必然民困国竭,假如不派重兵,那我们就能大获其利,他困竭而我得利,不久江北的领地就会归我所有。得到江北之后,又可以用其民众来充实我们的军队,壮大我们的力量,江南也就不难平定了。这样用兵,用力小而收获大,得吴则南方的桂、广也就能轻易到手,岷、蜀用飞书就能招抚,假如不降,就四面并进,天兵席卷而定蜀地。吴、蜀一旦平定,幽州就会望风而归。但并州是死命之寇占据的地方,不能用恩信招抚,必须用重兵强攻。但现在还不足以威胁边境,可以最后再取,等待有利时机,一战就可成功。”
“现在我军兵强把壮,物资充实而完备,群臣团结知法,将官听命用力,等庄稼再丰收一次就可以用兵平定边境了,今年夏秋后,在边境一带可以先储存军粮、物资,做好准备,以图大业了。臣只是一个书生,不足以谈论国家大事,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请陛下宽恕。”
(下面是原文,因为这篇文章写得太好了,所以还得让大家把原文看一下)
(“唐失道而失吴、蜀,晋失道而失幽、并,观所以失之由,知所以平之术。当失之时,莫不君暗政乱,兵骄民困,近者奸于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