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武侠修真电子书 > 五代的那些破事 >

第28部分

五代的那些破事-第28部分

小说: 五代的那些破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庖傻鹿饣共灰彼懒耍悄芤恢痹谥性糇拧!闭獗纠匆彩且桓龊弥饕猓藕兜氖抢畲隅娌⒚挥姓庋觯残硎且蛭膳嗖辉敢饽敲醋霭伞@畲隅娲哟司谷槐鄣揭惶磋┑拿志拖诺靡馈U夥床钜蔡螅铱吹秸饫锸值牟唤猓桓鲈尺宸缭疲錾胨赖睦畲隅嫖裁椿嵬蝗槐涞玫ㄐ∑鹄础
看看李从珂的表现可以看得出来,听说石敬瑭外通契丹将围攻太原之兵全部击溃,正在向洛阳进发之时。李从珂只是在众人的劝说下,勉强地御驾亲征,可走到半路,他又因害怕而不敢前进了。在这生死存亡之际,李从珂的表现一点也不像是战场宿将的表现。关键时刻,在气势绝不能被对方压倒,你这皇帝一胆怯,那么属下们就会认为你没有希望了。还不趁机将你打倒,也好立个功去投靠一个新主子。于是李从珂的部下多有叛乱,甚至杀了李从珂的大将,然后去投石敬瑭,当然李从珂的形势就更加糟糕了。
最后李从珂自觉无望,又退回了洛阳,但是晋军一路杀来,洛阳也是眼见要守不住了。当时有人劝说李从珂学习前唐皇帝打不赢就往蜀地去避一避,但是李从珂也知道,就算去了蜀中,躲得了石敬瑭,孟知祥也不会给自己好果子吃,何必再去讨二重羞辱呢。(孟知祥可是在李嗣源死后就称了帝的,鬼才会来关照这个无路可走的后唐末帝李从珂)他无奈之下,选择与全族包括曹太后在内等人一起自焚于洛阳宫中的玄武楼。李从珂短暂的帝王生涯从此结束。不久之后,石敬瑭大军进入了洛阳,他命令将李从珂的骨灰葬在李嗣源的陵墓里。
李从珂,后唐又一位皇帝倒在兵变之下,不过他是最后一个了。因为后唐已经不复存在,取代他的将是后晋。李从珂这个人用史书的话来说:负神武之才,有人君之量。他的能力有目共睹,在凤翔城被围的危机关头,竟以一场悲天悯人的嚎哭转败为胜,最后登上帝位。可登上帝位之后,却竟然会被比他更无耻的石敬瑭吓的心胆堕地,这实在是让人太不解了。倒是最后的自焚还像是他李从珂干出来的事,也许李从珂他本人就一段让人充满想像力的传奇。
李从珂倒下了,石敬瑭站起来了。但是石敬瑭他真的站起来了吗?不,石敬瑭永远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站了起来。因为他那还有一个契丹小干爹,不管干什么事都要看那位小干爹的眼色。除了每年要向契丹皇帝以及贵族送钱送物之外。而且契丹人使节来了,石敬瑭还得跪下来,三叩九拜之后再来接旨。只是石敬瑭一直认为自己的实力根本打不过契丹,于是他选择屈辱的当他的儿皇帝。
不过虽然石敬瑭本人愿意屈辱的当他的儿皇帝,但是他的手下可就不答应了。我们拥立你当皇帝,无非是要博个好出身,换上个好名声,过上好日子。但是一说起,我堂堂什么将军,竟然还是屈居于儿皇帝之下,我是儿皇帝的子民,那就是契丹人的干孙子。而且在有些人看来,契丹不过北方的蛮夷,他凭什么来当我的干爷爷。凭什么?!
这种情绪一直在后晋军中蔓延起来。而为此对石敬瑭最为不满的人是安重荣。而第一个向石敬瑭发难的却是魏州(又是魏州)的节度使范延光。石敬瑭派出大将灵武节度使张从宾去平乱,哪里知道这个张从宾竟然和范延光一起合谋叛乱,把石敬瑭的两个儿子楚王石重信和寿王石重乂给杀掉了。以前就有两个儿子被李从珂杀了,还好石敬瑭儿子多,不过石敬瑭能不伤心吗?那个范延光后来感到撑不住了,就派人过来说这都是部将孙锐的主意,不关我的事,现在我投降你石敬瑭答应吗。石敬瑭一想,还是先答应再说,等他落到我手里再来收拾他。范延光说你光口头说会放过我不算数,你给我一个免死铁券。石敬瑭一听,说这人没见识就是没见识,铁券有什么用,这铁券的最终解释权归我这个发放铁券的皇帝,给你吧。
范延光还高兴地对别人说:“主上敦信明义,言无不践,许以不死,则不死矣。”虽然石敬瑭在表面上没有十分地去为难他。但是一些州县的人都去排斥他。最后范延光到杨光远(就是率军打败范延光的那位)的地面,杨光远把范延光夫妻俩扔到了河里,让他们淹死,上报时当然是说他投河自溺而死。这样石敬瑭看了也高兴,还充分体现石敬瑭十分地有度量。
但是一个范延光倒下了,其实的藩镇呢。比如说安重荣,他看到有很多藩镇节度使先后当了皇帝,于是说出一句几乎可以概括整个五代那些拥兵者心思的话:“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他要当皇帝,就必须要讨伐石敬瑭,而且讨伐起来有个最好的借口,就是说石敬瑭卖国。安重荣一直对契丹的作威作福很是不满,每次看见契丹使节,一定是态度十分傲慢且言语多有谩骂。其中有一次契丹美棱部数十骑兵进入了安重荣的辖区,由于交言不逊,就全部把他们杀了,契丹主由此大怒。但另一方面他为了和石敬瑭对抗,也不得不暗中结交契丹人。有一次与契丹使节并马而走的时候,安重荣指飞鸟射之,应弦而落,观者万众,无不快挘挂蜿∷寺硪郧熘墒敲癖狈剑晕教煜驴梢砸患ㄒ病
也正是如此安重荣才有了反石敬瑭的心思。为了使自己的行为名正言顺,他先上表了一封奏折给石敬瑭。奏折有几千字,大意是指斥石敬瑭“称臣奉表,罄中国珍异,贡献契丹,凌虐汉人,竟无厌足。”有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安重荣又充分发扬了不怕麻烦的风格,使朝中大臣能够做到此表人手一份。
其实此刻的石敬瑭也很是犹豫,到底该不该和契丹人开战呢?石敬瑭难道就甘愿受契丹的欺辱吗。此刻当初力主去契丹请救兵的桑维翰来信了,并说了不能与契丹开战的七大理由。
“方今契丹未可与争者,有其七焉:契丹数年来最强盛,侵伐邻国,吞灭诸蕃,救援河东,功成师克。山后之名籓大郡,尽入封疆;中华之精甲利兵,悉归庐帐。即今土地广而人民众,戎器备而战马多。此未可与争者一也。契丹自告捷之后,锋锐气雄;南军因败衄已来,心沮胆怯。况秋夏虽稔,而帑廪无余;黎庶虽安,而贫敝益甚;戈甲虽备,而锻砺未精;士马虽多,而训练未至。此未可与争者二也。契丹与国家,恩义非轻,信誓甚笃,虽多求取,未至侵凌,岂可先发衅端,自为戎首。纵使因兹大克,则后患仍存;其或偶失沈机,则追悔何及。兵者凶器也,战者危事也,苟议轻举,安得万全。此未可与争者三也。王者用兵,观衅而动。是以汉宣帝得志于匈奴,因单于之争立;唐太宗立功于突厥,由颉利之不道。今契丹主抱雄武之量,有战伐之机,部族辑睦,蕃国畏伏,土地无灾,孳畜繁庶,蕃汉杂用,国无衅隙。此未可与争者四也。引弓之民,迁徙鸟举,行逐水草,军无馈运,居无灶幕,住无营栅,便苦涩,任劳役,不畏风雷,不顾饥渴,皆华人之所不能。此未可与争者五也。契丹皆骑士,利在坦途;中国用徒兵,喜于隘险。赵魏之北,燕蓟之南,千里之间,地平如砥,步骑之便,较然可知。国家若与契丹相持,则必屯兵边上。少则惧强敌之众,固须坚壁以自全;多则患飞輓之劳,必须逐寇而速返。我归而彼至,我出而彼回,则禁卫之骁雄,疲于奔命,镇、定之封境,略无遗民。此未可与争者六也。议者以陛下于契丹有所供亿,谓之耗蠹;有所卑逊,谓之屈辱。微臣所见,则曰不然。且以汉祖英雄,犹输货于冒顿;神尧武略,尚称臣于可汗。此谓达于权变,善于屈伸,所损者微,所利者大。必若因兹交构,遂成衅隙,自此则岁岁征发,日日转输,困天下之生灵,空国家之府藏,此为耗蠹,不亦甚乎!兵戈既起,将帅擅权,武吏武臣,过求姑息,边籓远郡,得以骄矜,外刚内柔,上陵下替,此为屈辱,又非多乎!此未可与争者七也。”
于是石敬瑭看了桑维翰的信后,于是又给安重荣回了一封信:“尔身为大臣,家有老母,忿不思难,弃君与亲。吾因契丹而兴基业,尔因吾而致富贵,吾不敢忘,尔可忘耶!且前代和亲,只为安边,今吾以天下臣之,尔欲以一镇抗之,大小不等,无自辱焉。”话说得很明白,我有今日,都是因为有了契丹这个靠山,而你的富贵都我给的,契丹人我都对付不了,你就更对付不了,别自取其辱了。
安重荣有了这个好借口,于是就乘着流民四起之机,起兵反了,说声称要带上兵去找石敬瑭“说理”。不过安重荣的皇帝梦还是没有实现,后晋派上大将杜重威前来讨伐,双方在宗城交战之时,安重荣的部下赵彦之临阵倒戈,杜重威乘机率军冲击,安重荣大败,仅率十余骑退回本镇,而士兵战死饿死冻死者达二万之多。杜重威接着进兵,安重荣祸不单行,城又有人暗中引杜重威大军进城,不过那位引兵入城的人也没有捞到什么好处,结果杜重威为了争功,把他给杀了,并且在城中杀守城百姓万余人。安重荣只得带上百余吐浑部下躲到了牙城,但是杜重威接着攻破牙城,将安重荣斩首,交给了石敬瑭,而安重荣的财产以及他成德节度使的职位也一并归了杜重威。
石敬瑭得到安重荣首级之后,忙把他送往契丹老爹处去邀功了。但石敬瑭的江山依然是不得安宁。
(后唐结束了,南方又来了个唐,第二部分准备再提一下南唐就结束了。)
十四、南唐的建立
    这个南唐其实是在吴国的基础上建立,吴国的君主除了杨行密有实权之外,其他像杨渥、杨演隆、杨溥等人都只是听任权臣们摆弄的棋子,没有一点实权。而吴国最大的权臣便是徐温。杨演隆的那个吴王也当得挺没意思的,除了郁闷还是郁闷,不久之后就郁闷死了。接下该谁继位自然是徐温说了算。还是立杨行密的幼子杨溥吧,这孩子容易掌控,如果按顺序立三子杨濛的话,说不定杨濛将来还会有许些反抗,到时大家就都伤和气了,何必了,就是杨溥了。
于是杨溥就稀里糊涂地当上吴王,不过徐温也不是很想在扬州陪这位吴王,而是跑到了升州(今南京)去建他的金陵城。得到这杨家基业那是迟早的事,不过咱也学一把曹操,我先不废了他,这种事以后就交给儿子去办,到时儿子当了皇帝,少不得也得追封我一个先祖、文帝、武帝之类的名号。徐温的想法和做法都最接近曹操。
不过由于长子徐知训被朱瑾杀了,几个儿子之中,养子徐知诰最能干。徐温也最器重他,也许徐温不止一次想过,如果徐知诰是亲儿子该有多好,但那是不可能的。徐知诰在地方为官,政绩口碑都很好,徐温还让他到扬州去主政。
不过这个干儿子虽好,毕竟不如亲儿子亲。徐温的重要谋士严可求一直都认为,传位必须得传给亲儿子,比如徐知询就很好。但徐温在这件事上很是犹豫,总是下不了决心,毕竟他太喜欢这个干儿子了。就在准备下这个决心的时候,他又因为要办另外一件事,而将此事搁置。
因为徐温想当后来的先祖,那么吴国的吴主杨溥还是吴王,这就有点不对,得先让杨溥这个吴王变成吴皇才行,反正这个吴王当上皇帝后还是受自己控制。杨溥虽然要被拥为皇帝,但是他其实一点也不想当这个皇帝,他不是像一些人在劝进下就故作推辞不当,而是真正的不想当,反正就想当上了这个皇帝,迟早也得禅让给徐家。但是你不想当皇帝还不行。
就在徐温在积极拥立杨溥为皇帝之时,突然病故了。而徐知诰本来就是在办这件事上的第二号人物,在义父徐温死后,徐知诰很幸运地少一个能控制自己的大人物,他很自然地控制了吴国的军政大权。至于逼杨溥当皇帝这件事,徐知诰接着办。于是杨溥继稀里糊涂地当上吴王之后,又稀里糊涂地当上了吴国的皇帝。但是这个皇帝和以前的吴王一样,依然是没有一点点实权,还得任由徐知诰摆布。
不过徐知诰并没有把这个皇帝放在眼里,他考虑的是那位本来要取代自己的徐知询,这人不会还有什么想法吧。管他有没有别的想法,反正这个人名声不怎么好,就连和亲兄弟也不和,就办了他。于是徐知诰就以皇帝杨溥的名义让徐知询到徐州来朝见,当然等徐知询到了扬州之后,徐知诰就搜集到了徐知询谋反的“铁证”,派人把他抓起来了。为了表示自己宽宏大量,也没有杀死徐知询,而是让他当个挂名的右统军。反正实权还在自己手里,徐知询也折腾不出什么大事,这种既得了面子又得了底子的事何乐而不为。
到了后来,等到徐知诰认为扬州的事已尽在掌握之时,也开始学习他义父徐温的做法,我也不在扬州陪这个傀儡皇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