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武侠修真电子书 > 川军抗战 >

第3部分

川军抗战-第3部分

小说: 川军抗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各派军阀主要是通过中间商来购买,而这些中间商多以日本人为主。枪械的价格比国际市场上的售价也贵出不少,而就是这样,交易也主要以步枪和步枪子弹为主,还有少量轻重机枪。
这些都是中远距离作战的武器。
那么如果通过走私的方法来买近战武器呢,其实就是有钱也买不到。
当时冲锋枪属于先进玩意,欧洲各大国,直到一战结束时,仅仅有德国等少数国家装备少量冲锋枪。
在红军初期转战赣南建立中央苏区的时候,有一次赣军趁着黑夜突袭红军指挥部,朱德夫人被赣军捉走,朱德在警卫员拼死掩护下逃走。在深夜激战中,陈毅跑的稍慢,被一个赣军士兵一把抓住大衣,陈反应机敏,摔下大衣逃走。而朱德和几个警卫员一行人,被一次猛烈射击打死打伤了三四个人。朱德当时冒着巨大的危险回身摘走了阵亡警卫员的冲锋枪,为什么呢?因为冲锋枪在红军极少,每一把枪都是金子一样的宝贝。
买不到,造不出,那么近距离作战就真的只能靠拼刺和舞大刀?
要知道,这种打法一般双方的伤亡都是1:1,所谓杀人一千,自损八百,这种打法是得不偿失的。
对于近距离火力的要求,在武器禁运的情况下怎么满足。
这篇文章的主角--盒子炮,就意外的满足了这个需要。
欧洲人认为手枪是防御武器,所以手枪并不在禁运名单中,就像购买国外猎枪那样,只要中国人有钱,要买多少把都可以。
老外的观点也是有道理的,当时销售到中国的手枪,无论左轮手枪也好,自动,半自动手枪也好,他们确实是所谓防御性武器。
左轮手枪,威力小,美军在菲律宾殖民地作战中,往往要三四枪才能击毙一名当地的大刀武士。射程近,大部分只能在25米内有效击中对方。装弹量少,更要命的是重新装弹速度非常慢,简单来说左轮手枪根本不适合做军用武器。在一战以后,除了英国以外,它就全部退出各国现役。
那么另一类的所谓撸子枪呢?他们主要是勃朗宁系列,鲁格系列的半自动手枪。这些枪虽然比左轮手枪更适合军用,但是毕竟射程很近,一般不超过25米,50米就为极限。精度不高,无托和短管设计导致即使优秀射手也没有抢枪命中的把握。
换句话说,这些手枪精度差,火力弱,射程近,持续火力更弱,用作军官自卫,对付一两个近距离的敌人还算勉强,根本无法作为有效的军用进攻性武器。
但是毛瑟军用手枪就完全不同。
它从设计之初就是手枪界的另类,它的威力,射程,精度,火力持续性远远超越普通手枪。
它的枪管长达140mm,比普通的手枪长近一倍(长40到50mm),枪身也长一倍以上,有311mm(瞄准基线长,提高射击精度),这样毛瑟军用手枪射程远,射击精度高。在它不带枪套作为枪托的情况下,可以在50米到100米内有效射击。带有枪托的话,可以射中150米距离上的目标,就射程和精度来说,它丝毫不亚于冲锋枪,让人十分惊叹。
毛瑟军用手枪装弹为6,10和20发,其中10发最多,为固定弹夹供弹,需要通过弹桥将一排子弹压入,供弹可靠,火力旺盛(装弹超过普通手枪二分之一,比中国军队使用了50年的54手枪还多)。
---------10发装弹的盒子炮最多,它要从上面压入弹夹。20发装弹的盒子炮采用弹夹。
而使用20发弹夹的,主要就是可拆卸弹夹供弹,也就像现在手枪弹夹。一个弹夹打完,再装一个弹夹。这种手枪的火力更可怕,和当时中国步兵火力支柱的捷克式轻机枪装弹一样多。这在当时的手枪界,也是绝无仅有的。
大装弹量使得毛瑟军用手枪有着非常好的火力持续性,足以满足近距离残酷作战的火力需要。
更重要的是,毛瑟军用手枪的射击方式为半自动和全自动,半自动也就是可以一发发的连续单发射击,全自动射击就是可以像冲锋枪那样,连续扫射。
而当时士兵基本人手一把单发步枪,无论老套筒也好,中正式也好,都是单发手拉式步枪,也就是说,必须拉一下枪栓才能发射一发,近战火力很弱。
毛瑟军用手枪在近距离可以在极短时间内,连续射击多个目标,全自动射击,射速高达120发/分钟。就像著名的《乌龙山剿匪记》那样,一个老土匪头手持两把毛瑟军用手枪连续压制性射击,打的几十个手持步枪的民兵不敢抬头。
而以上这些都是近战所急需要的。
毛瑟军用手枪的作用基本就是一把简化的冲锋枪,或者说增强版本的大号手枪。它的价格虽然较贵,但是实战性能比普通的手枪要强太多,性价比相比一下,还是相当合算的。
它的特殊性能和容易购买的特性,使得它大量在中国销售,也成为中国军队的象征。
实战中也是如此,当时的叶挺独立团的敢死队就是每人一支驳壳枪,几枚手榴弹爬上武昌城的。包慧僧在回忆录中说过,黄埔学生军东征时,叛军最怕的就是学生军的驳壳枪,因那时机枪少,步枪发射速度慢,而每个连的九支驳壳枪却可以半自动发射,容弹量也比步枪多一倍,当然是了不起的了。一直到抗战时期,这种状况没有任何变化。
在抗战的铁血昆仑关中,桂军的敢死队由于没有冲锋枪可用,于是每个手持两只老式驳壳枪。在实战中,拿步枪在山地丛林里面冲锋是半自杀行为,老式驳壳枪火力强,装弹多,可以压制大量敌人。结果这支敢死队虽然伤亡重大,但是仍然击毙大量日军,完成了任务。
除了正规军以外,抗战以前就不用说了,抗战时期的游击队,侦察兵和特工部队来说,由于装备差,远程火力很弱,往往一个连一个营也没有一挺机枪。况且哪怕有了美军正规军的装备,由于兵源素质的差异,在远距离的火力是无法和日军对抗。所以游击队多以数量优势,在近距离突袭对手,一下吃掉对方或者打一下就走,这种灵活狡猾的战术,这就非常需要近战火力。
--------------------毛瑟军用手枪采用木托,可以射击150米距离上的目标,而且可以连续射击。如果单单靠双手握枪射击,是打不了这么远的。
对于这些人来说,毛瑟手枪装弹量大,威力强,子弹也比较容易得到,最重要的是可以连射,一把枪可以对付好几个敌人。这对于手枪来说,是很难得的。
在抗战中,国军和八路军的便衣部队装备不少盒子炮,在近战中突袭日军,造成日军很大恐慌。
很多国军敌后便衣队,用盒子炮采用全自动射击的方式,在近距离一梭子扫射过去,连续击倒数个日军,之后火速撤离现场,而受到突袭的日军往往还惊魂不定,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在东史郎回忆录中,东史郎的战友和便衣交手过多次,每次都是日军全军覆没,除了是二个,三个的日军散兵被杀以外,还有一次五十名日军被杀四十多人的事情。东史郎他们在中国中始终处于恐惧中。
近战火力支柱本来应该由冲锋枪完成,但是当时中国无论自产或者购买都无法得到冲锋枪,也就只能实际一点的用用盒子炮了。
--------------毛瑟军用手枪由于可以半自动射击和自动射击,是比较耗费子弹的,随枪一般附送100发子弹。
中国人对毛瑟的爱好和使用
毛瑟军用手枪也只是手枪,并不是什么神话。
但是,它的高精度,远射程和强大的连续火力,都让成为优秀射手的杀人利器。
很多人把毛瑟手枪的威力发挥到了极限。
说当年东北的赵尚志为获得当地胡子的合作,和胡子大头目比枪法。土匪因为子弹极为缺乏,所以一般都苦练枪法,射击技术惊人。土匪首先开枪,一枪击落一只飞鸟。赵尚志其后开枪,一枪击中了在风中晃动的高梁杆,大大震惊了胡子。胡子由此很佩服赵先生,逐步投入抗联行列。
而湘西剿匪记里面的土匪马老五,手持双枪可以在一百米内,枪枪击中蜡烛。
电影《红高粱》里面的土匪秃三炮,三枪击断三根细铁链。
高精度让毛瑟手枪具有极高的设计精度,而实际上由于毛瑟手枪枪管长,瞄准基线长,许多优秀的射手根本不用缺口和准星。
平原游击队电影中的李向阳右手的一支毛瑟手枪就被锉去准星,方便拔枪。李向阳在整部片子中的射击,都没有瞄准过,只是根据手感射击,没有一枪打空过,甚至在一开始一枪击中伪军的手电筒。
传奇英雄许世友将军以枪法出名,其在结婚时候,大家凑趣让他表演一下。许将军别人送来的将三朵大红花花放在新娘子的肩头和头顶,在大家谁都没有反应过来的情况下,许将军突然连发三枪,将三朵花击落。虽然枪法如神,但是还是吓坏了新娘子。
不过最近有部刘威他们演的《飞虎队》倒是让人大跌眼镜。里面的飞虎队员人人手持盒子炮,动辄就是一梭子扫射。其实这是和历史不符合的。
毛瑟手枪毕竟是手枪,如果没有使用枪托,那么由于毕竟是手枪,并不适合连续自动射击。如果连射,枪口会剧烈跳动。一般前一二发子弹可以击中,但是后面的子弹统统往天上飞了。由于跳动非常激烈,人力很难控制。
出色的枪手,一般都是以二三点射为主要的射击方式,或者在近距离将枪身放平,这样连发射击的枪弹,就会借着枪管沿枪身轴线的上跳,很自然地成一个水平扇面横扫出去,结果在水平面内形成了散布射扫射密集冲锋的敌人,效果极佳。
实际上,外国人一般都认为毛瑟军用手枪的全自动射击仅仅是理论上的,实战无法有效使用。
而中国人简单用一招把手枪平放,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实际上,现在很多微型冲锋枪和冲锋手枪也采用这种设计方式。
中国人在50年前就发明了这种有效的设计方式。
--------------------------上面是李向阳,注意他左边的盒子炮没有瞄准装置,他的枪法准,射击都是靠手感。下面是大量装备盒子炮的国军。
可以说,毛瑟手枪只有在中国被这么广泛地应用,也只有中国人对这支轻型单手武器取得了真正丰富的实战经验。
毛瑟军用手枪和普通的手枪不一样,它的结构精密,复杂,像瑞士出名的钟表一样,是擅长生产精巧机械德国人的得意之作。
生产这种手枪的加工难度非常大,需要一大批专业机器和一大批熟练的技术工人。
上面已经说过,一把毛瑟手枪要经过几百道加工,装备,修模的工序才可以完成,费时费力。
但是由此生产手枪的性能,也比其他手枪要枪太多。
很多中国军人,都把毛瑟手枪当做一种武器和艺术品结合的东西,对其爱不释手。
就像西部牛仔喜欢左轮手枪,日本倭寇喜欢武士刀一样,
中国军人对毛瑟枪几乎是一种酷爱。
从几个例子可以看出来
一个红军团长余秋里在一次战斗中,被毛瑟手枪击中了手臂,最后成了残疾。但是其在战后缴获了这种武器,他还是发出了赞叹。他说:“我们从来没见过那种东西,真是艺术品,尖端技术。我们缴获了八支这种枪。”
在冀中,为了与敌后的国民党军建立统战关系,军区司令员吕正操曾将自己心爱的二十响毛瑟手枪赠与河北民军副总指挥乔明礼。当时吕司令很舍不得,政委黄敬一再做吕的工作,并答应将自己的二十响手枪给吕,吕出于统战需要,才将枪赠乔。后来乔对八路军有好感,终于在抗战胜利后与高树勋将军一起投降了解放军。
东北王张作霖自己也长期佩戴一把毛瑟手枪,其实他身边的卫士众多,自己并不需要佩戴武器。他带着毛瑟手枪,更多的是对其的喜爱。在皇姑屯被炸身亡时,张作霖还佩带着这把手枪。
朱德同志在起义时指挥作战中使用的就是7。63mm警用毛瑟手枪。这支毛瑟警用手枪后来刻有“南昌暴动纪念朱德自用”的字样,在井岗山斗争时期,每遇战斗最紧张时,往往持毛瑟手枪亲自带队冲杀。新四军军长叶挺在皖南事变的突围战斗中,也曾手持二十响出现在最危急的时刻,亲手射杀敌兵。刘伯承则长期随身携带两支毛瑟手枪。
共和国元帅徐向前同志被任命为八路军129师副师长,他当时配用的是M1932式7。63mm毛瑟冲锋手枪,他使用这支手枪率领八路军129师的将士们驰骋抗日疆场。徐向前、聂荣臻等,在任一个方面的高级指挥员后,仍随时将毛瑟手枪带在身上,表现了一代元戎勇迈无敌的英雄气概。
八路军中,只有军官和敌后特工人员才携带毛瑟军用手枪这种大威力的武器。
国军方面,精锐的中央军大量配备毛瑟手枪,尤其是88师等三个精锐德械师,由于受爱好毛瑟手枪的德国顾问影响,更是大量配备最精良的德国原产毛瑟手枪。
最后一款毛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