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武侠修真电子书 > 中国雄师:二野档案 >

第14部分

中国雄师:二野档案-第14部分

小说: 中国雄师:二野档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列诸点。
(一)和平谈判颇有进展,有可能在最近签订协定,此种协定实际上就是国民党的投降,故于全局和人民有利。
(二)我们渡江,应站在政治上最有利的地位的基础上进行渡江,就是说如果谈判破裂,责在对方。我们在谈判结束(破裂或成立协定)之后渡江,则是理直气壮的,而且当我们在政治上做到这一步时,敌人内部将更加瓦解,好战分子内部更加孤立混乱,不仅争取了主和派,还可能分化一部分主战派。全国人民必更拥护我们。届时无论和平渡江,或者战斗渡江都更有利。
(三)要估计到现在国民党军队大部分还掌握在蒋介石死党手里,即使签订了协定,他们都还有继续抵抗的可能,所以我们一切应从战斗渡江出发,而且因为敌人必然利用此时间加强其沿江军事准备,故我们亦应利用此时间更充分地进行军事准备,如果放松了自己的战斗准备,那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危险的。
(四)如果政治需要时,还可能再一次推迟几天,所以在部队中要一面防止急性病,一面防止战斗意志的松懈。
(五)大家最担心的季节和江水问题,中央对此亦极重视,计算时间,本(4)月底以前江水尚不致有大变化。
(六)时间推迟的另一大问题是粮食、柴草、油盐,各兵团必须具体计算,拟出办法,望告我们,以便解决。
(七)在延长渡江的时间内,中心工作仍应放在加强战斗准备,亦可利用此时间传达二中全会决议,此点请党委自行斟酌决定。
总前委
“好,好哇!”刘伯承看完电报,自言自语地一连说了几个好字。
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的主力已基本丧失,残存的100多万作战部队,退守到长江以南及边远省份。共产党和国民党斗争了几十年,在它还有100多万军队的条件下让它举手投降不大可能。打,看来是不可避免的。
渡江作战,是夺取全国胜利的大进军,是人民解放军空前规模的大兵团行动,但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确实不少。我们没有现代化的渡江登陆装备,使用的还是木船。但时代不同了,我们的军队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战,有人民的拥护。旺盛的革命斗志是我们能够战胜敌人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我们要做的工作,是要稳定住部队的情绪,不要有任何松劲儿和埋怨情绪,继续做好战斗准备,只要毛主席一声令下,就要直插长江南岸敌人的心脏。
刘伯承想到这里,随口喊道:“李达!”
话刚一出口,刘伯承似乎感觉有点什么。在共产党的军队里,没有那种森严的等级之别,部队长期处于艰苦的斗争环境之中,领导和普通一兵,待遇、服装没有差别,在平时,相处皆亲如兄弟,直呼大名。
李达是在l937年红军改编时,到一二九师开始和刘伯承共度军旅生涯的。当时他只是一个机要处长,但勤学好问,办事认真细致,遇事沉着冷静,深得刘伯承的喜爱。在刘伯承师长、邓小平政委的领导下和帮助下,进步很快,几年后被任命为一二九师的参谋长,随着部队的扩大,又担任太行军区司令员,晋冀鲁豫军区参谋长。在第二野战军成立前,任中原军区参谋长。李达一直把刘伯承、邓小平尊为自己的师长,但刘伯承、邓小平并没把李达当作小学生看待,而是平等相处,尊重有加。直呼其名,已是刘伯承多年养成的习惯,尽管李达已成为人民解放军的高级指挥员了,仍不惯改口。
“司令员起得早哇!”李达闻声后立即来到刘伯承的住处,向刘伯承道了声早安。
“你先把这封电报看一下,”刘伯承见李达进屋后,把总前委的电报稿递给他,说,“你给陈展司令员打个电话,吃罢早饭以后,让他在兵团司令部等我们,让他陪我们到十五军那里去看一下。”
李达说:“好,我马上去布置!”
李达拿着电报向机要处走去。
第十五军属于第四兵团建制。这次渡江战役被第二野战军指定为先遣部队。
第十五军的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的第九纵队,由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军区的部分地方武装发展起来的。
1946年至1947年初,太行军区独立第一、第二旅,先后在河南林县组成。独立第一旅由太行第一军分区第三十四团和第二军分区的第三十八、第三十九团组成,独立第二旅由太行军分区第四十三、第四十五团和第五军分区第四十八团组成,两旅组建后,即在太行军区前方指挥所指挥下,参加了豫北反攻作战、清道战役等战斗。
1947年8月15日,以太行军区前方指挥所及两独立旅为基础,在河南博爱县组成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秦基伟,政治委员黄镇,副司令员黄新友,参谋长何正文,政治部主任谷景生。独立第一旅编为第二十五旅,独立第二旅编为第二十六旅。此外,以太行第一军分区第三十六团,第四军分区第四十六、第四十七团,第五军分区第五十、第五十三团合编为第二十七旅。纵队成立后,主力部队随即参加战略进攻,南渡黄河,转战伏牛山,第二十五旅留在豫西,开辟了豫西根据地。
1948年5月,第九纵队又改称为中原野战军第九纵队。10月,参加郑州战役,在兄弟部队协同下,全歼北逃之蒋军1。1万余人。11月,参加淮海战役,在参加攻打宿县、任桥阻击战和围歼黄维兵团中,歼敌8500余人。
1949年2月,第九纵队于河南周口地区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军。军长秦基伟,政治委员谷景生,政治部主任余洪远。由原留豫西之第二十五旅归建改称第四十二师,张显扬任师长,薛涛任师政治委员;第二十六旅改称第四十四师,向守志任师长兼政治委员;第二十六旅改称第四十五师,崔建功任师长(政治委员暂缺)。
作为渡江先遣军,第十五军于3月5日先于其它兄弟部队,从整训地周口地区开始向长江沿岸挺进。
在部队向长江沿岸开进之前,军首长要求各师和军直分别召开誓师大会。砥砺士气,使请缨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各级党委、支部、党员、模范、功臣竟相表态:“要做全革命,不做半革命!”“一百里不到,九十里不停,保持光荣,再立大功!”
陈慎言等九名战士向军首长送去了用指血写成的挑战书,提出以“打通思想”和“任何情况下不动摇,不逃跑”,“保证完成任务”为挑战的条件,军长秦基伟看到战士们火一样的杀敌热情,深受感动,愉快地接受挑战。他在应战书中写到:“你们热情的来信我已经看到了,在‘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进军中,我很高兴和你们作革命的竞赛。”除战士们提出的两项条件外,秦军长建议再增加三条:(一)执行党的新区政策、城市政策;(二)坚决服从命令,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三)努力学习,不断进步。士兵和军长进行革命竞赛,在部队中引起强烈反响,收到了很好的鼓动部队士气的效果。
淮海战役使部队得到锻炼和提高,战后补充了大量出身于劳动阶级的解放战士。在胜利形势鼓舞下,全体指战员情绪极高。
在向江南进军的道路上,全军充满着高昂的士气和胜利的信心。部队出发时,正赶上连续大雨,指战员冒着暴雨和泥泞,日夜不停地前进,战士们的衣服、背包、面袋全湿透了,冷冷地雨水顺着颈项冲到背脊,水湿的衣服紧裹住全身。连续的大雨,使平坦的大道变成了一条泥水沟,有些地方滑得站不脚,有些地把脚陷进去拔不出来,许多人接二连三地摔倒在泥水里,有的成了泥人。
行动异常艰难,情绪格外高昂,这就是真正的革命战士。在充满困难的行军途中,部队的宣传员用快板给大家鼓劲儿,有一首《胜利》快板这样唱道:
长江天险不可怕,毛主席早已有计划。蒋匪主力被消灭,剩些零星不顶打。长江水有几千里,他守住这里守不住那。咱们翻江倒海过江去,蒋匪统治一齐垮。解放江南老百姓,革命功臣人人夸。
还有一首《爱脚》的快板,恢谐生动,深受指战员们的欢迎:
两只脚,有功劳,一举一动离不了。听说行军我高兴,立功机会来到了。第一走路要把我放平,不要西歪又东倒。第二万一起了泡,穿破、挤水、煤油调,千万莫把皮撕掉,宿营让我洗个澡,将来总结行军时,给我记一大功劳。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共产党军队的领导不是当官做老爷,而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艰难的行军途中,军长秦基伟亲自下伙房做饭,并指导炊事员怎样才能把饭菜做得更好,使广大指战员深受感动。
渡过了淮河,人民的风俗、生活习惯和城乡的景色,都与北方大不相同。村镇上的街道漫长而狭窄,小摊上摆着竹器和鱼虾,人们说的话也使北方来的战士听不懂,到处给人一种新奇的感觉。沿途尽是水田,到处流着清澈的溪水,气候也与淮河以北有显著的差别。
一过淮河,部队就进入了大别山地区。这里大部分是过去的红色区域,工农红军曾长期活动在这里,以后又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及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富有革命传统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弟兵表现出无比的热情。这里也曾被白崇禧的部队长期盘踞,给人种下了极端仇恨的种子,尤其是匪首张涂和他带领的匪徒,人民提起来无不咬牙切齿。
淮河南岸的潢川,本是一座秀丽的城市,也是大别山的门户。这里也是军事上的重镇,是几条公路干线的联接点。经过国民党军队的长期蹂躏,城市冷落,商业萧条,墙壁上还残留着敌人暴政的遗迹:伪镇公所绘制的“独子要应征”、“和尚道士要当兵”等标语。当地流行的一首歌谣说:“生下孩子给老蒋,打下粮食给保长,黎民百姓饿肚肠。”敌人强迫抓壮丁造成了许多悲剧。潢川第二区小流店村的青年农民胡胖子、吴庄材,不愿给蒋介石当炮灰,都叫自己的母亲用菜刀砍断了右手。青年农民李成海为了逃避当兵,让妻子用针刺破了他的眼珠,变成了瞎子。
大别山是这个部队的诞生地。当年兵团司令员兼政委陈赓,在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第十二师师长,带领部队长期战斗在这个地方。在部队到达新城时,他回忆说:内战时他曾来过这里四次,并在附近的山头上负过伤。当晚他住的房子,就是当年鄂豫皖工农民主政府所在地。
部队经过湖北和安徽交界地区时,必须越过高大险峻的唐家山。这给炮兵部队增加了巨大困难,指战员谨慎地在峻峭的山崖上行进,遇到牲口不易通过的道路时,便把大炮卸下来扛着走。为了不影响进军,副连长成祥瑞扛着173斤重的炮身走了一里多路,驮手于润流独自扛着197斤重的炮腰爬过了三里高的大山。有一次牲口摔伤不能走路,营长贾文先扛上50多斤重的炮前架,爬过了五里高的山峰。当炮兵部队愉快地唱着歌到达宿营地时,驻地群众非常惊奇,以无限钦敬的语气说:“你们怎么能过得了这座山呀?从前‘中央军,炮队死了好多牲口,几次都没有过得来呢!”
大别山对革命有巨大的贡献,他们的子弟成千上万地涌进革命部队。许多人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许多人经过千锤百炼,已成长为人民解放军优秀指挥员。第十五军军长秦基伟就是大别山的儿子。他的家乡在湖北省黄安县,当他还没长到枪高,只有13岁时,就参加了黄麻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经理处监护连排长,总部手枪营连长,少共国际团连长,警卫团团长,红四方面军总参谋部补充师师长。抗日战争时期,任一二九师秦赖支队司令员。晋冀豫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一二九师新编第十一旅副旅长,太行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象第四兵团的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郭天民,十三军军长周希汉,十四军军长李成芳,都出生在大别山地区。
3月25日,部队经过麻城北面一个叫大河铺的集镇,这里是第三十八师师长徐其孝的家乡。他怀着激动地心情回到了离别了20年的家乡,一进村,发现一切都变得不认识了:原来相当热闹的一座市镇,现在只剩下了六户人家。他家里的房子已经变成废墟,父亲、哥哥、弟弟都被敌人杀害,只有70多岁的母亲侥幸活下来,以行乞为生。周希汉军长是湖北麻城人,他回到故乡后,竟找不出哪一堆长满荒草的败墙是自己的家门。李成芳军长是16岁离家出走当红军的,这次他率领部队恰巧经过他的家乡麻城李家河。部队走进村庄时,村里的人都挤在村口欢迎他。但他几乎一个人也认不得了,好半天才看见他的叔叔李清义。李老先生悲愤地对他说:“你走后,白党把大别山压死了。1932年3月饿死了你爹,7月间又饿死了你娘,全村16家被遭害死了54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