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凋天龙游记-第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哐跃洌杂较芯又秩ぃ阉非笞匀皇娉┑木窬辰缧吹闷降匀欢浊小S秩缍拍恋摹肚迕鳌罚骸扒迕魇苯谟攴追祝飞闲腥擞匣辍=栉示萍液未τ校磕镣V感踊ù濉!闭庑┒际潜妒苋褐谙舶拿炎鳌H撬∈杏行矶嗑呙洌匝兴枷虢逃庖濉K氖撬∈谌莘岣唬景醇窘谒晔蔽颍嗣堑纳钕⑾⑾喙兀八墒寡竦酶嗟闹叮徊搅私馍缁嵘睢!肚Ъ沂范杂谑杞逃奶厥庖庖逶谟谒钦攵远硇奶氐愣疟嘌〉慕滩摹>」苡腥硕哉獠渴胁煌目捶ǎ抟墒枪糯罘缧械那伊鞔奔渥畛さ氖杌〗逃帘尽:笕税选肚Ъ沂纷魑跫督滩模搿度志贰ⅰ栋偌倚铡贰ⅰ肚ё治摹泛掀鹄醇虺莆叭偾А保魑裳У幕窘滩摹�
方逢辰编撰的《名物蒙求》继承了孔子关于“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主张,主要介绍各种名物知识,涉及天文、地理、花木、鸟兽、器物、耕作、亲属、家庭、伦理等方面的名称和常识,采用四言韵语形式,全书凡2720字。如:“天尊地卑,乾坤定位。轻清为天,重浊为地。丽乎天者,日月星辰。润以雨露,鼓以风霆。云维何兴,以水之升。雨维何降,以云之蒸。物无知者,为草为木。”这本书通俗易懂,是古代很受欢迎的一本启蒙教材。
南宋末期又有了新的蒙学课本《三字经》。关于《三字经》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大学者王应麟。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南宋著名学者,十八岁中进士,以博学多才名振朝野。宋亡后不仕,隐居乡里著书立说。著有《困学纪闻》、《玉海》、《深宁集》等。其《三字经》继承了历史上编写蒙学教材的传统,集中了《急就篇》、《千字文》的优点,是一部集识字、自然常识、历史知识、读书方法和伦理教育于一身的综合性蒙学教材,是古代童蒙读物中的典范教材之一。它继承了孟子以来儒家传统的教育思想,开篇即从性善论出发论述教与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其中包含着大量合理的内容和有益的经验,至今仍不失其教育意义。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三字经》里的句子往往言浅意深,采用诗歌的形式,每三字一句,整齐排列,讲究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非常易于儿童诵读记忆。因此,自诞生后,《三字经》就盛行于元、明、清三代,成为古代社会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蒙学教材。清代道光年间,学者贺兴思增补了关于元、明、清三代的历史记述共二十四句。通行的《三字经》共416句、1248个汉字。七百多年来,《三字经》不但是蒙学基本教材,而且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对中国社会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989年10月,《三字经》英译本由新加坡教育出版社出版并向全世界发行。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三字经》确定为儿童道德丛书之一。
在宋代的蒙学中,属对是基本的必修课程,属对和韵律训练是基本的语言文字训练。学习作诗是蒙学的一项基本内容。蒙学中学习作诗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填诗,二是模仿。教学童写诗,重点是教“填诗”,首先是背会三十类韵,接着是用匡纸表韵头,以便填诗时查阅。而模仿则是实践训练的一种好办法。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朱子语类》卷第一百三十九《论文》上)严羽在《沧浪诗话…诗法》中说:“学诗有三节:起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而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这些都说明宋代蒙学的写诗教学已经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上承北宋遗风,南宋时期的诗话著作很多,如周紫芝《竹坡诗话》、叶少蕴《石林诗话》、葛立方《韵语阳秋》、许顗《彦周诗话》、吴聿《观林诗话》、陈岩肖《庚溪诗话》、周必大《二老堂诗话》、杨万里《诚斋诗话》、尤袤《全唐诗话》、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话》、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严羽《沧浪诗话》、刘克庄《后村诗话》等。词话著作有张侃《拙轩词话》、周密《浩然斋词话》、沈义父《乐府指迷》等。这些著作从不同角度总结了诗词创作规律,为南宋诗人写作诗词提供了理论指导。张炎的《词源》总结了格律派词创作的艺术规律,是一部重要的词学理论著作,对后世词人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严羽字丹丘,一字仪卿,自号沧浪逋客,邵武(今属福建)人。生卒年不详,一生未仕。其《沧浪集》收入古、近体诗146首。他作诗主要学习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但成就并不高。他在文学上的最大贡献是写出了一部重要的诗歌理论著作《沧浪诗话》,这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全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个方面,提出了“诗道亦在妙悟”、“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的主张,概述了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线索和轮廓与历代诗人的风格和流派,归纳了诗歌的基本写作方法和写作艺术特点,主要评析了宋代之前历代诗人及其作品,并对一些诗篇的作者、异文等进行了考辨;附录的《答吴景仙书》是一篇为自己的诗歌理论所作的答辩。在理学方兴时期,严羽论诗完全不涉及诗歌与儒道的关系及其政治教化功能,而重视诗歌的艺术性和“吟咏情性”的作用,与理学家的文学观形成鲜明对立,体现了他极大的勇气和超凡的胆识。这本著作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关于诗歌创作的理论,尖锐批评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做法,重视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和艺术特点,对两宋之后古代诗歌的发展有极大影响。元代和明代诗人推崇盛唐诗歌的主张,清代王士祯“神韵说”与袁枚“性灵说”的观点,与严羽的诗歌理论大有关系。
第六节辽、夏、金的诗歌教育
辽、夏、金虽然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但他们受汉文化的影响很深。金在中原建立稳定的统治后甚至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在辽、夏、金统治时期,文人写作诗词歌赋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尤其是汉族文士,他们的文学素养并不比两宋文人差许多。辽、夏、金三国都出现了相当多的诗人,虽然在历史上成为名家的不多,但金末诗人元好问是足以与两宋诸名家比肩而立的。由于辽、夏、金的文人受儒学的制约毕竟不像宋朝那么严重,他们的文学创作也较少受到限制,其文学作品突出地表现出率真任情的特色。金代的市民文学也很发达,有些方面甚至占据着领先的地位,如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就代表了当时说唱文学的高峰。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诗歌教育也是极为普遍的,成效也是极其显著的。
辽是我国北方的契丹族于唐末五代之际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1225年亡于金,恰与五代和北宋相始终。907年,耶律阿保机通过部落联盟选举的方式继任可汗,成为契丹族领袖。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国号契丹。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立国以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采纳汉族知识分子的建议,仿效中原汉族王朝,实行君主世袭制,改革契丹族的一些旧制度,极大地推进了辽代文明。辽太祖重视发展契丹文化,命通晓汉文的耶律突吕不、耶律鲁不古创制了契丹文字;辽太祖弟迭剌又依回鹘文创制了契丹小字,辽太祖下令颁行天下。在辽朝统治期间,契丹文字和汉字同时使用,辽国皇帝和契丹文人多精通两种文字。辽太祖在都城上京修建孔庙,并亲自拜谒孔庙,尊崇儒学。他大力推行汉族文化,大量任用汉族知识分子,如韩知古、韩延徽、赵思温等,推进了契丹发展的步伐。文字的创立和对汉族文化的引进,对契丹的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时辽国的强盛远远超过了中原诸国,“契丹”开始成为中亚以及其他一些亚洲民族,甚至部分欧洲民族对中国的称呼。
辽代建国以后积极推行发展文化教育的措施。一方面积极兴办学校教育;另一方面,学习隋唐,实行开科取士。辽代学校的兴建始于辽太祖时,其后各代君主都相继扩建或增设,学校的设置由京城向各地发展,最终形成了遍及全国的规模。辽国的中央教育机构包括国子监和五京学。辽太祖建国初在都城上京设立国子监,作为京城教育的管理机构;上京还设有太学,招收生员传道授业。辽太宗时又建南京太学。辽道宗时相继兴建中京、东京、西京太学,后又诏建中京国子监,并亲临祭祀孔庙。辽国初期,地方官学还未普遍设置,以后随着儒学传播逐渐建立起来。辽道宗时下诏设学养士,扩大学校规模,将儒学五经传疏颁赐给地方官学,在重要的府、州、县普遍设立了学校,并委派博士、助教作为专任职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地方教育体系。这套教育体系是仿照北宋学校模式而建立的。除了中央和地方的各类学校以外,辽朝廷还专门为宗室子弟设置诸王文学馆,保证了皇室成员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如耶律倍、耶律隆先、圣宗耶律隆绪、兴宗耶律宗真、道宗耶律洪基、萧柳、萧观音、萧瑟瑟等,或为皇亲国戚,或为帝王后妃,都具有极高的文化修养,其文学艺术成就在契丹文人中首屈一指,即使在整个辽代也是出类拔萃。辽国历代皇帝都尊崇孔子,推崇儒学,因此,辽代的学校教育把以五经为代表的儒学典籍作为主要研习内容。
辽代自辽太宗会同初年开始在汉人聚居区实行科举选士,其科举专为选取汉官汉士之用,只有汉人、渤海人可以应试,严禁契丹人参加科举考试。辽国契丹人中虽不乏文学之士,但他们却多不是进士出身。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十一月,辽国从后晋得到燕云十六州。为了安抚和统治新附地区,辽国急需选用汉官,始举行科举考试,以汉人平素所习儒业进行选拔。辽代举行科举考试的时间前后不同。初无定期,只是笼络和选拔汉族士人的权宜之法。辽圣宗统和六年(988年)萧太后摄政时,沿袭隋唐科举制,开始在全统治区域内开科取士,逐渐将科试制度化,此后大抵每年举行一次。考试科目以词赋为主,分乡试、府试、省试(礼部试),亦尝用殿试之制。辽兴宗重熙元年(1032年),借鉴宋朝科举制度,三年一试基本成为定制。在推行科举制的最初二十年中,每科不过选取数人;后来逐次增加,多至百余人。如辽圣宗太平五年(1025年)取进士七十二人。终辽之世,科举考试科目重词赋,轻经律。辽圣宗时以词赋为正科,法律为杂科,此后则分为诗赋和经义两科。辽道宗时对契丹人参加科举考试的限制已逐渐放宽,西辽帝国的开创者耶律大石即于辽天祚帝天庆五年(1115)考中进士。对汉人应举的限制,则承袭了中原历代之制,禁止医卜、屠贩、奴隶、商贾之家和背弃父母、犯罪逃亡者应试。辽代重词赋的科举制度极大地促进了诗歌教育的发展。
辽代皇室深受中原文化影响,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当年曾以能说汉语自诩,他的儿子东丹王耶律倍和太宗耶律德光兄弟二人,都能熟练地运用汉、契丹两种文字写作诗文;而耶律倍的儿子耶律隆先和耶律琮则均是博学能诗的文学家。辽圣宗耶律隆绪、辽兴宗耶律宗真、辽道宗耶律洪基均文武双全,爱好诗歌并能作诗,都有诗歌传世。
东丹王耶律倍是辽太祖的长子,曾被立为太子,因弟耶律德光袭帝位而遭疑嫉,逃奔后唐。他精通汉文,能诗善画,多才多艺,是辽代第一位著名诗人,他的《海上诗》是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契丹人写的汉文诗,也是见于记载的辽代最早的五言诗。《辽史…义宗倍传》载:“义宗,名倍,小字图欲,太祖长子,母淳钦皇后萧氏。幼聪敏好学,外宽内挚。……倍既归国,命王继远撰《建南京碑》,起书楼于西宫,作《乐田园诗》。唐明宗闻之,遣人跨海持书密召倍。倍因畋海上。使再至,倍谓左右日:‘我以天下让主上,今反见疑;不如适他国,以成吴太伯之名。‘立木海上,刻诗曰:‘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