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凋天龙游记-第10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南朝梁代周兴嗣编写的《千字文》通篇四字一句,共250句,在极短的篇幅内容纳了极其丰富的内容,涉及天文历象、岁时变化、名贵物品、古代帝王、品德修养、建筑文化、历史地理、士人农桑、生活起居等。其行文注重声律对仗,讲究用典文采,押韵和谐,抑扬顿挫,即使完全当作诗歌来读也无妨。如开篇写道:“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这本书一直沿用了1500多年,至今在民间仍有一定影响。
北宋初年问世的《百家姓》将约500个常用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基本上包括了当时的常用汉字,形式上很像一首四言诗。虽然其内容缺乏文理,但编排合理,句式整齐,读来顺口,易学好记,如“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诸卫,蒋沈韩杨”。《百家姓》与《千字文》相配合,成为我国古代蒙学的固定教材,影响深远,至今仍在流传。
南宋末年王应麟所作《三字经》继承了历史上蒙学教材编写的传统,集中了《急就篇》、《千字文》的优点,是一部集识字、自然常识、历史知识、读书方法和伦理教育于一身的综合性蒙学教材,是古代童蒙读物中的典范教材之一。其句子往往言浅意深,每三字一句,整齐排列,读起来琅琅上口,非常易于儿童诵读记忆。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因此,《三字经》出现后就盛行于元、明、清三代,成为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蒙学教材。七百多年来,《三字经》不但是蒙学基本教材,而且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对中国社会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989年10月,《三字经》英译本由新加坡教育出版社出版并向全世界发行。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三字经》确定为儿童道德丛书之一。
自唐代实行诗赋取士以后,吟诗作赋成为文人士子的必备能力,诗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文人功名的成败;而格律诗尤其注重声律对仗,讲究用典,因而学习作诗、学会属对用事也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因此,在韵文识字读本之外,自唐代以后还出现了许多帮助学童学习声律对句、了解历史典故的启蒙韵文读物,如《蒙求》、《十七史蒙求》、《训蒙骈句》、《蒙养故事》(《龙文鞭影》)、《笠翁对韵》、《声律启蒙》等。
唐代李翰的《蒙求》是中唐到北宋最为通行的童蒙课本。《蒙求》大概是属对用事读本,凡596句,2384字,把592个典故编成一篇完整的四言诗。全书所讲大多是历史人物故事,四字一句,两句一组,互为对偶,隔句押韵,如:“王戎简要,裴楷清通;孔明卧龙,吕望非熊;杨震关西,丁宽易东;谢安高洁,王导公忠。”其中许多典故成为后来《三字经》、《龙文鞭影》等蒙学读本的取材来源。在古代语文教育史上,《蒙求》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著作,后世大批蒙书都采用《蒙求》的编法和名称,可见它的影响之大。
北宋王令的《十七史蒙求》仿照李翰《蒙求》的形式,采用四言韵语,上下两句对偶,生动地介绍了许多历史典故,富有教育意义。如:“宋璟第一,李广无双。燕许手笔,李杜文章。”“石苞当相,卫青封侯。误点作蝇,落笔画牛。”
明代司守谦的《训蒙骈句》是为学童学习声律属对而编写的一部教材,全文采用平水韵平声的三十个韵部,按韵部次序编排,每韵三节,每节由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十一言的五对骈句组成,讲究平仄,隔句押韵,对仗工整。如开头第一节:“天转北,日升东。东风淡淡,晓日濛濛。野桥霜正滑,江路雪初融。报国忠臣心秉赤,伤春美女脸消红。孟柯成儒,早藉三迁慈母力;曾参得道,终由一贯圣人功。”这本书为学童学习作诗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在这本书的影响下,清代学者又编写了类似读物《笠翁对韵》、《声律启蒙》等。
明代萧良有的《蒙养故事》也是仿效唐代李翰《蒙求》编撰而成的蒙学教材,后经明末清初时期的学者杨臣诤加以增订,改名《龙文鞭影》。其内容主要来自史书中的人物典故,同时又从古代神话和笔记小说中广泛收集故事,全书包括孟母断机、毛遂自荐、荆轲刺秦、董永卖身、红叶题诗等两千多个典故,按照平水韵平声的三十个韵部依次编排,四字一句,每句概括一个典故,对仗工整,易读易记。如“重华大孝,武穆精忠。尧眉八彩,舜目重瞳。商王祷雨,汉祖歌风。秀巡河北,策据江东。”这部书问世后,成为明清时期颇受欢迎的童蒙读物之一。清朝末年,学者李晖吉、徐兰畦又合撰了《龙文鞭影二集》。清末和民国时期通行的《龙文鞭影》一般都是将初集、二集合在一起出版。
清代李渔编著的《笠翁对韵》是一本专门用来学习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是清代最流行的声律类蒙书之一。全书共三十韵,每韵二则至四则不等,从一字对、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语言工巧藻丽,音韵流畅;内容博采精裁,编排合理,意境典雅优美,又富生活气息,更易为初学之人掌握。如:“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文中罗列了许多典故,既能够帮助学子增长见闻,又可以在品德修养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清代车万育编著的《声律启蒙》是一本专门帮助学童学习对偶技巧和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全书按韵分编,内容丰富,形式上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和谐,琅琅上口,使儿童在诵读中受到语音、词汇、修辞等方面的训练。如“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这本书也是清代最流行的声律类蒙书之一。
此外,还有一些小型百科全书式的韵文读物,如《名物蒙求》、《幼学求源》等。
南宋方逢辰的《名物蒙求》主要介绍各种名物知识,涉及天文、地理、花木、鸟兽、器物、耕作、亲属、家庭、伦理等方面的名称和常识,采用四言韵语形式,全书凡2720字。如:“天尊地卑,乾坤定位。轻清为天,重浊为地。丽乎天者,日月星辰。润以雨露,鼓以风霆。”这本书通俗易懂,是古代很受欢迎的一本启蒙教材。
明末学者程登吉的《幼学求源》原名《幼学须知》,又名《成语考》、《故事寻源》,简称《幼学》。清朝嘉靖年间,学者邹圣脉又作了一些增补并更名为《幼学琼林》,也叫《幼学故事琼林》,遍行天下。全书按内容编排为三十三类,广泛涉及自然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几乎囊括了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知识与词汇,是一部名副其实的蒙学百科全书。全文采用骈偶句式,有四言、五言、七言、八言、九言等,文字简炼,对仗工整,易学易懂易记,对于学童增长见闻、学习对句和作诗帮助极大,因而是我国明清时期广泛流传的蒙学读物,清代把它与《增广贤文》并列,人称“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
明清时期,一些学者还采用韵文形式编写了专门用来传授人生处世经验、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蒙学读物,如《小儿语》、《续小儿语》、《好人歌》、《增广贤文》等。
明代吕得胜、吕坤父子为了促使儿童诵习有教育意义的儿歌,先后编写了《小儿语》和《续小儿语》,形式上采用四言、六言、杂言句式。如《小儿语》开头部分:“一切言动,都要安详。十差九错,只为慌张。沉静立身,从容说话。不要轻薄,惹人笑骂。”隔句押韵,句式整齐,易诵易记。吕坤还编写了《好人歌》,内容通俗易懂,每句五字,隔句押韵。如:“好人先忠信,好人重孝悌。好人知廉耻,好人守礼仪。好人不纵酒,好人不嫖妓。好人不赌钱,好人不尚气。好人不仗富,好人不倚势。好人不欠粮,好人不侵地。”
清代车万育编录的《增广贤文》篇幅不长,通行本只有3800字左右;以韵文形式将格言排列在一起,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交错而出,灵活多变,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突破了传统蒙学读物往往以一种句式贯穿始终的基本格式。如:“知己知彼,将心比心”、“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贫居闹市无人识,富在深山有远亲”、“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有些句子连在一起简直就是诗歌,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身之计在于勤”、“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无。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竹篱茅舍风光好,道院僧房总不如。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磨刀恨不利,刀利伤人指;求财恨不多,财多害自己”。这本书采录广泛,大致反映了古人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原则,耐人寻味,值得借鉴。其语句接近口语,极少运用典故,易于为人们接受。因此,在民间深入人心,影响深远,人们把它与《幼学琼林》并列,称“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书中许多警句、格言至今仍然传诵不绝。
明代还出现了一部用五言韵文编写的蒙学历史课本《鉴略妥注》,作者是明代学者李廷机。《鉴略妥注》以五言诗的形式,按时间顺序概述了上自远古、下至元明的历史进程,可以说是一部诗歌体通史。全书仅万余字,行文言简意赅,叙事条理分明,如《三皇纪》:“乾坤初开张,天地人三皇。天形如卵白,地形如卵黄。无行生万物,六合运三光。天皇十二子,地皇十一郎。无为而自化,岁起摄提纲。人皇九兄弟,寿命最延长。各万八千岁,一人兴一邦。分长九州地,发育无边疆。有巢氏以出,食果始为粮。构木为巢室,袭叶为衣裳。燧人氏以出,世事相迷茫。钻木始取火,衣食无所妨。结绳记其事,年代难考详。”每句五字,隔句押韵,很有歌行体的风格。这本书在明清时期颇受士人喜爱,与《三字经》、《幼学琼林》、《增广贤文》并列为蒙学基本读物,又被称之为《五字鉴》。
上述两类蒙学教材都是古代诗歌教育的基础性读本,直接或间接为学童学习作诗服务。有一些读本至今仍在诗歌教育中发挥着作用,是古人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既要注意珍惜和保存,也要充分研究和利用,尤其是要将古人编写蒙学教材的经验总结出来,继承并发扬光大。周谷城先生在为岳麓书社出版的《传统蒙学丛书》撰写的序文中说:“产生和流传于封建社会的蒙学书,同样属于封建文化的范围,其局限性和落后性自不能免,但无论如何,它们绝不比庙堂之文、大雅之作更加局限和落后。有的蒙学书能够长久流行,为社会长期接受,在传授基本知识、进行道德教育、采取易于上口易于记忆等形式方面,确实有其长处和优势,是不能也不应一笔抹杀的。仅仅在这一点上,即自有其文化史和教育史上的价值。”
五是民间歌谣,是指民间流传的民歌、民谣、童谣、谚语、格言等。
远古时期的歌谣是诗歌最初的源头,当时的文艺活动具有歌、舞、乐互相结合的特点,其诗歌教育具有综合性、全民化的特点。在漫长的古代社会里,曾经产生了数不清的民间歌谣,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们都是民间诗歌教育的教材,而且对古代文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一部分歌谣被官府或学者收集、整理、加工之后,就登上大雅之堂,成为古代学校教育的诗歌读本,如《诗经》里的部分诗篇、汉代的乐府诗等。其中一些诗篇在古代诗歌教育中还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木兰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