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武侠修真电子书 > 林家工坊 >

第50部分

林家工坊-第50部分

小说: 林家工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社长,我看你们这怎么像军事要塞?”沈市长一进村,就发现这个村子不一般。原先在他在晋西北工作时,就听说过晋察冀根据地有数个要塞村,让每次进山扫荡的鬼子很是头痛。这回见到实物,心里也在不断权衡。
于贺平一听,叹了口气说道:“这还不是我们少东家闹得。听他说这里乱,所以家一定要修的结实。于是就从德国鼓捣回一套德国一战时期的要塞设计图,这不就有了市长你看到的。”
一旁的田随员听后,一脸的不信,但也不好明问:“于社长,这样说你不是主事的了?”
于贺平笑了笑说:“小兄弟,你知道什么是股份制公司吗?我就是这个公司的总经理。”
“不就是掌柜和东家的关系吗。”田随员一脸不屑。
“于经理,还是请你家东家来见面的好。”沈市长放下茶杯说道。
“十分抱歉,东家一家出远门了,估计没个十天半个月是回不来的,现在家里我主事。”于贺平笑着说道。
“那也好。就请于经理转告贵社的东家,根据我市市委做出的决定,像贵社这种地方武装必须接受收编。”沈市长正色说道。
于贺平犯难地说道:“在这之前,我就跟东家说过这事。可东家说了,现在你们那头不占优势,江城呢!又是老打仗的地方,到现在,外面的土匪和日伪溃兵还未消停,就在你们来的几天前,我们又打跑一拨。这万一那天你们跑了,(国民党)那头再因为这(收编的事情)给我们按个通共的罪名,那这片家业就白置下了。不过东家也说过,家业要是丢了,也不要紧,可是苦了这些家乡父老。”
田随员讥讽地说道:“苦了家乡父老,你们把地都收了,让老百姓没地可种,不知道是谁苦了谁。”
“小兄弟,没调查可不要乱发言,贵党不是有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吗!”于贺平拍拍一脸不忿的田随员的肩膀。
“何以见得?”沈市长气定神闲地问道。
于贺平收起笑脸说道:“靠数据说话。这里的老百姓在我们没来之前,一年的收入刚够糊口。我们来了之后,这才几个月,家家就有新衣新袄穿,有余钱过新年,你们一路上应该都见到了。”
沈市长突然想起是哪里的不同,是衣服和精气神。这里的农民在冬季里,普遍不洗澡,同时过冬的衣服也只有一套,所以特别的脏。但沈市长这一路上看到的农民,衣着干净,显然是有可更换的衣物。同时还有余钱可供购置年货,所以老百姓的心态也就不一样。
“那只不过是你们把农民的剩余价值,还给了他们。”田随员争辩道。
“我还没说完,现在这里有良好的医疗保障,每组有耕牛,等到明年开春,水库修好,再用这沿沟的几十块旱地改成水田地,那日子……。”于贺平示意田随员畅想一下。
“这不过是你的一面之词罢了。”田随员不服气地说道。
“你们的联防队,我们必须收编,这是不可更改的。但是我们可以只派驻工作人员督导你们的日常工作,而你们的防区就在这里。同时农村的土改,你们不能阻挠,不然我们的手段,你们是清楚的。”沈市长分析了一下现状,认为现阶段完全收编联防队不太现实,便退了一步,改用掺沙子的办法,想办法把联防队拉过来。
“对于联防队的条件,我们可以接受。但我要声明的是,此处土地,除个别钉子户外,均属天泰农业合作社的产业,而原先土地上的农民,均是天泰农业合作社的在职员工,如果根据贵方的土改政策,我们是属于大地主?还是民族资产阶级?如果你们真的要把土地分配下去,那我们将收回所有农户的福利。”沈市长听出来了,于贺平这是明为声明,暗在威胁。
“那农村工作队的问题暂时搁置,等我们回去讨论过后给你们答复。”沈市长知道现在贸然所动,不是明智的选择,等回去后再商量办法。
起点中文网。qidian。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第七十一集 灯下黑
更新时间2010…5…27 12:48:09  字数:3186

 在回市里的路上。
“市长,随行的同志都被监视起来了,所以没有发现什么有价值的情报。”田随员默默地说道:
“不用太在意,日后把沙子掺进去,情报自然就到手了,还有小田,你今天的黑脸唱的不错,有进步。”沈市长并没有在意情报的获取。
“还是领导培养的好。”田随员应承道。
等沈市长把天泰农业合作社上报省委后,省委马上“空降”了一批政工干部给江城市委,要求江城市委把这些干部全部安排进天泰农业合作社,同时这批干部将直属省委领导。对此江城市委并无异议。
在此后的几个月,直到46年开春。江城的公安力量一直在清剿江城附近的土匪和建军势力,而此时的联庄队则老老实实地在小川地区训练。
距离小川村很近的山前高家。
“我说高家大哥,你说这路修起来,咋还没完没了地放炮呢?现在把我家的下蛋鸡,都吓住(奏)了!”一个身穿灰布棉长袍的汉子扒着苕条夹成的篱笆,向正路过院外的一位身穿短袄的汉子喊道。
短袄汉子听到有人喊他,便停下身形回头说道:“你没听村上说,是社里的少东家回来了,说要在沟里试验什么新式武器,难免闹出什么声响。”
“可这老是放炮,家里的鸡也不下蛋,俺家媳妇还等着鸡蛋补身体呢。你说咋办?”灰棉袍汉子收起搭着篱笆上的手,并搓了搓。
“要不,你跟组上说道说道,我看吴干事挺好说话的。”短袄汉子放下抄着的手,捂了一会儿冻得通红的耳朵。
灰棉袍汉子咬咬牙,“行,我这就找他去。”
小川村附近的山沟里。
“这台的数据采集的怎么样?”林宪天问负责采集火箭发动机试验数据的实验员。
“编号四十二,运行时间13。4秒后爆炸,还是偏心,不过比上一个强。”实验员看着记录说道。
“这真是是瞎猫碰死耗子,要是有个懂火箭动力的人就好了。”为了增强八路军的团以下单位的火力密度,同时也能满足工业基础并不雄厚的八路军兵工系统的生产条件。林宪天决定研制107mm火箭炮,这可是未来各国游击队看家武器中的三大件之一。
但是到了实际研制中,林宪天面对的问题可不少,其中最关键的两个技术问题就是固体推进剂和火箭发动机。
固体推进剂的研制倒还勉强,因为林宪天找到可以借用固体推进剂。但火箭发动机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林宪天,由于不会建数学模型,林宪天只能选择了一个笨方法。就是制作样机,一台一台地试验。
基地内部例会。
“自从武器试验开始,已经有三家人找到咱们说,爆炸声影响家禽下蛋了。”吴炳反应爆炸声扰民的问题。
“那你们就做做人家的工作,毕竟武器试验是不能停的。”于贺平知道这种火箭炮的实战意义。
“可是……”吴炳十分为难,在这之前他们已经做过人家的工作,但是爆炸声影响家禽,是要影响到老百姓在组里的实际收入,所以工作不是一般的难做。
“我觉得可以给周边几个村制定一个的经济补偿措施,同时各位同志再想办法制定一套补偿制度。我估计这样周围的村民应该理解了吧。”林宪天对这种问题,很自然套用后世的做法。
“我这里也有个问题,一直和我接触的军统方面的人,想来这里看看。”一直在市里活动的刘彭说道。
“那正好,再过三天,我安排一项试验,正好把他们叫来,一起观看,至于试验成功与否,都不影响基地的秘密。”为了做到灯下黑,林宪天索性对外宣称是科学试验,这样不光是江城市委,还是一直在江城活动的国民党地下组织,都对小川村抱有很大兴趣。等他们了解到“实情”,自然就灯下黑了。
“那是什么试验?”刘彭问道。
“火箭探空试验,天知道这火箭弹能打多高。对了,要提前一天通知山前高家,他们那里可能是火箭弹坠落区。”林宪天安排的试验是航空、航天科学试验的一种,军民两用。
三天后,小川村用于火箭弹试验的山沟中,立起了一根两米多高的钢管。
“他们是什么人?”市公安局的干部看到不少无关人员也在山沟里看试验,便问于贺平。
“哦,他们是来这里谈业务的,顺路看个新鲜。”于贺平见指认同样在试验场观看火箭试验的军统人员道。
试验准备,两拨客人只见试验人员把一个近一米长碗口粗的火箭塞进钢管,斜立后,开始加注燃料,由于是给两拨客人看的,所以没有使用固体燃料,而是改用酒精和煤油的混合燃料。
“这就是我们研制的武器,107毫米火箭弹。”经过精心伪装的林宪天得意洋洋地向客人作介绍。
“这火箭弹能干什么?”市公安局的干部问道。
“这个还不清楚。因为这只是个原理性、试验性火箭,再加上这种火箭弹是第一次进行探空飞行,所以会很危险。在这之前,你们也看到这山谷里……”林宪天指了指满目疮痍地山谷。
由于业务不熟练和操作的小心谨慎,光是加注燃料就用了半个多小时。为此参观的客人都显得有些不耐烦。
试验开始,所有人员进入防护掩体。火箭点火后,掩体中人们只听见一声爆燃,接着一个黑点飞向高空。
“根据我们的计算,如果一切正常,弹着区应该在这个位置。”林宪天用粉笔在黑板上的小川村地图东面花了一个圆圈。
“李工(林宪天的掩护身份),弹着区没找到火箭弹。”一个实验人员在接听完电话后,汇报道。
“扩大搜索范围。”林宪天想都没想便命令道。
这面命令刚下。一个电话就打了过来。说是火箭找到了,是掉到新修水库的库底。
“怎么飞南面了?”林宪天看着地图东南方向的水库区直纳闷。一直在看戏的两拨客人,又开始私下交换意见了。
“走先去看看情况。”于贺平见客人们交头接耳,便招呼众人到火箭那里看看。
等到了现场,小半截扎到冻土里,屁股还冒着白烟的火箭出现在众人眼前,这时不光是两拨客人,连附近的老百姓也来不少看热闹的。
“你们可不知道,当时我就在坝上走,就隐超(隐约)听见有什么东西往下掉,结果咣一声,这个铁筒子就扎这了。”第一目击者绘声绘色地跟周围的老乡讲述他的发现。
这次试验让两方人都感到有些失望,也有些莫名其妙,天泰农业合作社虽然对外宣称是进行科学试验,但明眼人根据山沟中的烧灼情况和爆炸残迹,很容易判断出,这烧灼和爆炸残迹是火箭弹在平射时,乱飞造成痕迹。
“我还以为是俄国的先进武器呢,原来就是一个大玩具。”经过一番分析后,两拨同时判断,探空火箭暂时没有军事意义,只要监视试验进度即可。
此时的关内备战的气氛十分浓郁,按照历史书上的说法是关内小打,关外大打。不过有一个现象让不断试探中的国军感到惊讶,那就是各地八路军的重武器突然越打越多。
根据国民党自己的情报统计,在抗战结束前,整个八路军、新四军系统中,共拥有各类型火炮(不含迫击炮)390至430门,其中仿日九四式山炮居多,没有发现100毫米以上重炮。其他方面,拥有一个团级编制的装甲部队和少量飞机。无海军。
但仅仅过了半年时间,这个统计数字就完全不可靠了。随着自行火炮的批量下线,以及林家移交给中央的军火不断下发部队,到了46年中旬,随着仿制122毫米榴弹炮和批量供应的九四式山炮装备部队,八路军、新四军任何一个重兵集团,都可以组织起一百门以上、75毫米以上口径的火炮(含迫击炮),而且其中一百毫米以上的大口径火炮至少有12门(含自行火炮)
“真可惜,这么好的大炮不能带走,要是再轻一些就好了。”粟司令拍着预定要发给陈粟部的122毫米榴弹炮说道:
“没事,再等上半年,配套的卡车就会有的。如果粟司令你能在最近缴获到美国的10轮大卡车,这炮你可以拉走。”许红莲给粟司令吃宽心丸。
“可惜,咱的家底太薄,现在队伍里拉炮的,还都是骡马。汽车没多少,基本都是缴获日本鬼子的,吨位太低。”粟司令不舍地摸着122毫米榴弹炮的炮身。
由于后勤条件的限制,整个八路军、新四军系统中的重武器分配并不平均,总体说是南轻北重,东多西少。黄河以南的部队多装备山野炮,100毫米以上重炮,根据自身运输能力决定。黄河以北,由于当地的地势、后勤等相对平缓、方便,所以各种重装备较多。而西北虽然出产油料,但受自身兵力和当地地域环境限制,各式重武器也装备较少。唯有东北和华北几个根据地的重武器比较集中。
起点中文网。qidian。欢迎广大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