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武侠修真电子书 > 林家工坊 >

第44部分

林家工坊-第44部分

小说: 林家工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后林宪天的目标转向寻觅德制或者美制105mm榴弹炮,考虑到美制105mm榴弹炮没有骡马牵引功能,所以重点转向收集德制105mm榴弹炮。
同时重点收集牵引车,没有牵引车,光靠畜力还是不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林家工坊在仿制方面的瓶颈越来越严重。所以林玉山决定和延安合作,利用他们的人力资源优势来弥补林家工坊在图纸绘制上的短板。但当林玉山把要合作的消息放出去后,到是让延安那里好顿思量。
“林家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提出合作的要求?”在中央的一次例会上,一直负责社会部和情报部工作的康部长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难道是林家后面的主子快不行了,林家需要找新的靠山?”有的干部回应道。
毛主席看了康部长一眼说:“不管人家有没有靠山,是什么靠山,我们可以先看看价码吗!”
“但是林家一直对我党的整风工作抱有微词。”康部长提醒道。
“这个问题先不说,告诉兵工厂的同志,先和林家接触接触,看看林家到底想干什么?你们社会部最好也派人过去,但一定要注意纪律。”毛主席想最好能趁这个机会,摸摸林家工坊的家底。
两个月后,在柳条沟的延安柳树店兵工厂的技术人员发来电报称,林家的目的是想用T-34坦克的底盘,和一门苏制M-30式122mm榴弹炮进行组装,看延安方面能不能在一年的时间里,设计出一款自行榴弹炮和配套的弹药输送车。
如果设计成功,林家将用黄金、银元或者等价军火交换自行火炮和弹药输送车的设计图纸。至于后面不用说,延安方面也能猜到。等自行火炮和弹药输送车生产出来后,再反销给八路军。
现在知道结果的延安高层真的有些无奈。
“以我们现有的生产能力,能制造出这种坦克和大炮吗?”毛主席找来李翰光向他咨询整个八路军的军工生产能力。
“很难,如果我们从林家引进新设备和新工艺,上级再能多调给我们一些技术工人和学生,我们就用把握生产出来。”李翰光有些心虚地说道。
“如果这些都没有呢?”毛主席假设道。
李翰光摇头说道:“根本生产不出来,就是最起码的装甲板都生产不出来。”
现在的毛主席深深地体会到,没有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的痛苦。人家可以把你的设计买走,然后生产出来的成品再卖给你。就是因为你能设计,但生产不出来。
“那你再说说,我们现在的生产力。”毛主席想既然知道自己的短处,那就应该先了解一下自己的家底有多厚。
“现在我们的火zha药生产能力,可以保证八路军近一半的火zha药需求。但是陕北缺乏铁矿,所以我们的炼钢厂大多在山西和河北境内,为此柳树店兵工厂制造武器所需的钢材,受黄河运力的限制比较严重……”李翰光洋洋洒洒地跟毛主席聊了几个小时,才算把八路军军工系统的家底说清楚。
最后毛主席批示,同意柳树店兵工厂接手自行火炮的研制任务。
鬼子真的不行了,这是林玉山从来往柳条沟的干部战士脸上看出来的。同时许红莲也通过和来往的干部战士聊天得知,现在的鬼子已经不是几年前,可以横着走的老鬼子了,随着日本的兵源枯竭,老头兵和少年兵开始充斥日军的军营。
往往一场营、连级规模的战斗下来,能抓上十几甚至几十个日军俘虏,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而伪军也开始充当两面派,白天听鬼子的,晚上听八路的。
起点中文网。qidian。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第六十三集 记录如何拔据点
更新时间2010…5…20 12:38:15  字数:3665

 接近年底,林宪天的火箭筒研制工作也接近尾声,不过林宪天遇到了一个要命的问题,火箭弹的引信不过关,十发试验弹八发击中装甲板后没响,另外两发虽然响了,但不是在装甲板上爆炸的,所以总的来说,这次试验很不成功。
这面林宪天为火箭弹的引信伤脑筋时,林玉山正会见一批从延安和其他地方抽调上来了的兵工人员,他们来柳条沟的目的就是为了自行火炮的研制工作,而林玉山除了正常的配合各地兵工厂的外部协作外,这次也担负满足课题组的零件保障工作。
俗话说,好事多磨。就在接手研制自行火炮,这件事情敲定之后,中央有位首长想把这个研发团队留在延安,当然这里的门门道道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对此李翰光表示可以服从命令,但是这样的结果,就是研制周期会延长很多,毕竟延安没有生产样机的实力,如果没有样机做支持,光凭木头和胶泥制作的样机,是很难发现其中的问题。
后来中央几经权衡,最终决定把整个研发团队迁往柳条沟,这样就可以利用林家的生产优势,以加快研制进度。
实际上在最初的预选地上,柳条沟并不在列,因为柳条沟已经集中了不少兵工单位和耗粮大户,如果再把这个团队插进去,对晋察冀边区的负担会不会加重。
最后中央和晋察冀边区两地进行了一些调整,晋察冀战车团只保留有一个第三战车大队在柳条沟,其余外迁。至于柳条沟的安全交由沟外第一、第三分区保障。
“这回战车团不回来了。”林玉山回到家中对许红莲说道。
“那他们去哪?我听说战车团的后勤还是一个大问题。”许红莲担心地说道。
“我问了,战车团就在冀中和冀东一带活动,太远了,他们也跑不到。”林玉山有些无奈地笑了笑。说白了还是后勤问题,由于战车团的后勤保障还是很脆弱,所以只能保障战车团在晋察冀边区范围内活动,一旦出了这个范围,油料、配件、弹药都很难保障到位。
随着大批兵工技术人员的进驻,林宪天通过和这些兵工人员的反复论证,试验最终解决了,火箭弹的压电引信问题,同时火箭弹的锥形药罩也得以改进,破甲厚度从不小于120mm,上升至不小于180mm。但是射程依然没有变化,还是100米。
45年1月,印有林家工坊(两颗松树)标志的火箭筒和火箭弹正是投产。
“44年鬼子的一号作战把国民党打的挺惨,不过国内失败,国外补。这不缅甸方面的大捷还在反复宣传。”林宪天拿着一份报纸说道。
“别说南面了,现在炮弹还能供应上不?”许红莲问林宪天。
“不会消耗那么快吧。难道他们拿炮弹当二踢脚放!”林宪天对突然上涨的炮弹需求,发出了自己的疑问。
从44年初,随着日军的一号作战进行,整个华北的八路军、新四军都动了起来,日军的机动力量都去南方打国民党了,所以华北的日军只剩下交通干线和重要的城市的防御能力了,其他……
“唉呀妈呀,真是拿炮弹当二踢脚放。一次就要5千发炮弹,看来小鬼子的日子难过喽。”林宪天看着清单上的数字,故作惊讶地说道。
现在的晋察冀边区乃至整个华北各个根据地,都开始进行反攻,随之而来的就是武器弹药的消耗,柳条沟作为晋察冀最大的军火集散地,自然是武器弹药输出大户。
可是柳条沟的山路是有名的难走。鬼子进山费劲,八路军往外运军火也费劲,这就是有一得,必有一失。
过完年,林宪天又想出门活动活动,于是找到父母。这次父母没有提出什么特别的要求,只是希望林宪天能注意安全。
为了保证林宪天的安全,刘昌平还调来两名战士作为林宪天的警卫人员,随后经过两天的准备,林宪天带着一只驮有行李的小毛驴,跟着冀中的一支运送军火的队伍出了山。
在经过林宪天最为熟悉的平汉铁路线时,林宪天发现原本南北方向经常有火车来往的铁路,已经没了枕木和铁轨。
后来林宪天一问运输队的队长,人家说:“这段时间鬼子在前面修,我们在后面拆,铁轨都送到兵工厂,枕木基本都烧了。”
“那鬼子没组织人来报复?”林宪天问道。
“报复!他们可没少干,不过我们不怕他,现在各村都有联防队,鬼子想出城,当天我们就能知道他们想去哪。还有现在这铁路通不通,是我们说的算。”队长平静地说道。
林宪天一行平安地跨过平汉线,在经过一处村庄时,林宪天意外得知,这里的民兵要参加拔据点的任务,于是林宪天决定留下,跟着这些民兵去看看他们是如何拔据点的。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警卫员就把林宪天叫起说,民兵队准备出发了,林宪天马上收拾好行李,牵着毛驴随行。
等到了预定集结地,负责这次战斗的一位连长,看着林宪天的到来显得十分的意外。在听完林宪天的来意后,这位连长同意林宪天全程观摩整个战斗。
在一户冀中平常人家的小院里,六个人围在一起商量如何攻打据点,林宪天用摄像机记录了当时的准备过程。
侦查员王金宝拿着小木棍指着地上勾画出的地图说道:“日军据点位于小陈庄西南约800米,距离铁路约两里地,距离附近最大的日军集结地保定约80里,这个据点是平汉铁路沿线日军把守的大型据点之一。
驻守兵力,日军的一个中队,共一百五十三人,没有伪军,由于日军不信任伪军,所以在两个星期前,据点里的日军都把伪军驱赶到其他不重要的小据点里了,所以我们没有了据点里的内应。
据点人员构成,经过我们反复确认,驻守据点里的中队,系原周围小据点里的日军,在去年(日军)兵力收缩时,都集中到这个大据点里,其中两年以上的老兵居多。
根据我们在伪军中的关系确认,他们(伪军)在临撤走前,保定曾给这个据点补充了一个班的新兵和几个慰安妇以及一批武器弹药。后经我们确认,据点里的确有女人活动。”
“这些鬼子到哪里,哪里遭殃,三天前小陈庄李寡妇让据点里的鬼子给……”一个典型冀中农民打扮的干部愤愤地说道。
“继续。”孟连长说道。
“通过关系我们搞到了这个据点的平面结构图,从图上可以看出,这三座四层砖石结构碉堡,呈品字形分布,之间基本没有火力死角,同时在堡垒外面还有一圈近三米高的青砖石围墙,墙上可以站人。根据当地参与修建据点的老乡讲,碉堡有半米多厚,而围墙则有一米厚。围墙外面是三米宽两米深的封锁沟,沟内有铁丝网和空罐头盒,据点内外只靠正面的一座吊桥连接。随便说一句,听那个关系说这种建筑结构还是日军从山东某个汉奸那里学到的筑垒方法。”王金宝苦笑道。
“知道是山东哪个汉奸吗?如果知道,最好问问附近有没有咱们部队攻打过类似据点。”孟连长严肃地问道。
王金宝摇了摇头。
“据点内部有储水窖、粮仓、厕所,从周围村庄强征来的粮食,至少可以满足他们在据点里困守一个星期。同时据点外围是300至400米没有任何掩护的开阔地,只有一条浅浅的水渠连接封锁沟,但是经过勘察根本埋伏不了人。
武器方面,根据最后撤离据点的伪军(关系)统计,据点里有狮子牌轻机枪四挺,九二式重机枪三挺,掷弹筒三具,九七式狙击步枪三支,步枪人手一支,没有迫击炮以上的重武器。这就是所有侦查的结果。”王金宝把侦查获得的情报说了一遍。
听完敌情通报,孟连长紧锁眉头说道:“从情报上看,这个据点是块硬骨头。杜项平,你给大家介绍一下我方这次参战的兵力。”
“好。”孟连长身边一位眉清目秀地干部,翻看着一个小本子说道:“这次我方参战兵力是独立连180人,地方民兵三个大队共373人。武器,大口径机枪,一挺;重机枪,一挺;轻机枪,五挺;各种狙击步枪,八支;掷弹筒,四门;地方同志提供的飞雷,两门;*,一千斤;”
“下面是注意要点,战斗一旦发起,必须控制在四小时以内结束,否则敌人的援救部队一到,我们又要打半截仗了。所以我建议攻击时间选择在拂晓时。”孟连长说道。
“主力咋说,咱咋做,没二话。”地方上的干部说道,同时另外两个干部也点点头。
“行,那咱们现在就开始分配任务,民兵的任务,要求在三天时间里准备出,十五架以上的木梯子,长度不小于七米。同时准备土坦克四辆,用于开阔地掩护飞雷的安放。然后派出几个机灵、胆大的(民兵)跟着我们的敌工干部骚扰据点里的鬼子。剩下就是帮助我们捆扎制作飞雷。”孟连长安排道。
“没任务了?”农民打扮的干部问道。
“没了。”孟连长说道。
就在这时,一旁录像的林宪天插话了:“小陈庄没有通往据点的地道吗?”
王金宝摇头说道:“小陈庄一直是鬼子的治安村,所以没有地道。”
“那你们打算强攻?”林宪天又问道。
“我们打算晚上夜袭。”孟连长解释道。
“那你们想没想过把鬼子引出来打?”林宪天还是不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