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南国-第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遂终于有了定策。于是刚刚准备撤出洛阳的戴雨农又不得不再次去找李儒。
“你又想怎么样?朝廷拜将的诏书已经下发了?”李儒见到他去而复返,很是惊异。
“朝廷隆恩,太师情重。我家大人接到诏书后,感动地对着洛阳方向跪拜。自从知道太师的情谊,大人想到当日竟然被关东诸侯蒙骗,不能体会太师一心为国的苦心,一怒之下攻打繯轅关,伤了两家和气,实在过意不去,特地派遣我前来,归还当日俘获的繯轅军士。”
李儒简直不敢相信,世间那有这样的傻子?俘获的士兵不知道收编为己用,竟然要送回去,要知道繯轅关上那些家伙足足有四万啊,就算再不济事,武装一下也是一只庞大的力量啊。他心里捉摸:莫非这是一个诡计?难道毕炜想埋伏精锐在这些俘虏里,一举打开洛阳城门?莫非以前的密会就是为了这个计划?难道这真是毕炜善意的表现,那个人真的这么天真?还是他不得以为之,里面有什么隐情?难道关东诸侯准备要瓜分这些战俘,产生了矛盾?还是毕炜粮食不足,无力供养这些俘虏?诸多的念头在他的脑海中一闪而过。
最后他觉得对方是想要交换什么东西,他清清嗓子,道:“你们没有想过把这些人编进自己的部队?”
戴雨农笑了笑,道:“真是瞒不过你老兄,我们也想过把他们编进部队,但是你们那些凉州军兵对太师可真是忠诚,拒绝加入我们,行不通啊!就算是杀了几个人立威也不行。现在我们两家已经达成和解,何况都是大汉军人,在哪里不是为国效力?既然他们这样拒绝,我们就只有把他们送回来了。”
“不会是被凉州军士的忠诚感动了吧?”李儒话中带着讽刺。
“如果你这么认为,那么也可以这么说,总之我们打算把他们人全部放回来。”对方并不恼火,不紧不慢。
“你们岭南人这些年来都会做生意,这次究竟是什么利市,有什么生发?有什么要求,条件,直说吧,我自去禀明太师。”
“我方的意思是一换一。”
“一换一?一命换一命?”李儒惊讶起来,难道对方打算交换洛阳城中的技师工匠?还是宫中美姬?电石火花间,他的心思转的飞快,南方少的是有用的匠人,看来对方计算的很精明,即得了太师的善意又得了实在的利益。不过,这次可不会这么便宜了他们。
“不是,一个人换一样图书,要朝廷金匮石室里面的古籍。”
“这是什么意思?”李儒实在是想不通对方打得什么主意,老聃写书征藏,以诒孔氏,然后竹帛下庶人,六籍既定,诸书复稍稍出金匮石室。自从秦火以来,典籍失散,金匮石室里收集都是大汉四百年来重新收集的古代典籍,《史记 太史公自序》就说:“迁为太史令,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这些东西,虽然朝廷很重视,但是对于现今没什么用处,上面的那些蝌蚪文,一般没有谁感兴趣的才对啊。
“兄觉得这些东西,现在它们比得过粮食布帛珍贵吗?”戴雨农问。
“不若粮食布帛也,粮食可充饥,布帛可御寒。古籍虽珍,饥不可餐,寒不可暖。兵戈方起,其弃之若草席。”
“兄觉得粮食布帛,比得过忠心耿耿的虎贲珍贵吗?”戴雨农再问。
“不若虎贲也,虎贲在手,可得天下之丝粟。”
“然,夫典籍,饥不可餐,寒不可暖,不如丝粟也。夫丝粟不如虎贲也。今人以虎贲求典籍,是大利市。兄何迟疑?”
两人相视而笑,是啊,管他有什么诡计,管他有什么阴谋,那些西凉汉子是不会背叛太师的,如果拒绝,势必会寒了人心,如果答应了,反而会有更多的人效忠太师。那些金匮石室的典籍,反正不是西凉人的,就算是朝中大臣反对,他们没有军队,又能如何?
李儒追忆自己和戴雨农的相识,缓缓地道:“你每次来找我,所托的事情表面上都是好事情,无论是对我的将主还是我个人的前程。我知道你不会害我,所以下面的事情我并不想管你。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为所欲为,前天晚上,你手下人绑架了一个凉州军的文职人员,叫做贾什么的,可有此事?”
戴雨农笑道:“是有这么回事情,他是被洪兴记的伙计帮去的。你也知道那个洪兴记是我们开的,长江以北的这种南方酒店都归我管,所以这件事情他们的头也报给我了,我正要和你说呢。”
“难道这里面还有什么东西?”
“是啊,那个姓贾的文员平时老在洪兴记赊账,最近伙计去军营找他讨帐,被他挑拨李校尉打出来了,那伙计挨了打,气愤不过,寻了几个朋友,在他外出的时候,打了他闷棍,然后装在坛子里面,扔到洛河里去了。你放心,我已经狠狠斥责过他们了,那贾文员又没亲没故,军中只当他逃走了,没有出事。”
“原来如此,最好不要再生事端。”李儒点头。
“还有劳兄长了,这些小小礼物,不成敬意。”戴雨农拍拍手,两个从人抬了只箱子进来,打开箱盖,里面是些镶玉贴金的封好的粗大竹筒。“南海极品团茶,清心养性是最好用的了。”
北邙山上的一个墓园,看墓人居住的小房子里,两个大汉正踢着地上的那个袋子,“还昏迷着?已经第三天了,这迷药真厉害啊。”大汉甲道。
“可不是,这种药是五溪蛮用来打猎的,只要指甲盖大那么一小撮,就足够让一头猛虎睡三天的了。他再厉害,难道能厉害过老虎?”大汉乙附和着。
“这个姓贾的,看起来很精明能干的一个人啊,怎么一沾上酒,就这么糊里糊涂的。”大汉甲疑惑不解。
“交州的烈酒,酒精度高啊,这些喝惯了水酒的人,哪里适应的了?自然一喝就醉。”大汉乙回答。
“光武迁都,从长安运到洛阳的图书典籍有一千五百车,当然,并不是因为书籍有多么多,那时候的书籍都是竹简,太占空间,一辆车装不下一本论语。后来刘向把这些图籍全部抄到绢帛上,大大节约了空间,就是这些了。不知道有没有一天,这些书籍会变的更小,只要一个人就可以全部带走?”李儒完成了这件大事,仅仅用些书就换回五千西凉忠义兵丁,着实被董卓嘉奖了一番,现在他看着城外的因兵火而荒芜的原田,很有自己的感慨。
“肯定有那么一天,是的,肯定有那么一天。从光武到今上,世间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啊,当时人谁又能想的到,以后的事情,我们谁又能想的到?”
这是第三天的黄昏,一百五十多辆大车驶出洛阳东门,在两千骑兵的保护下向繯轅关方向而去,车磷磷,马萧萧,越走越远,李儒和戴雨农就站在东门的城楼上,望着这行队伍渐渐的溶化在地平线上,在另外一条道路上,五千被南军留下了铠甲战马的西凉士兵正在向洛阳赶,他们都很感激那些曾经相互厮杀过的南军,对于南军有了一种特殊的情感,后来西凉军解体,他们大多选择了南军。
很多年之后,李儒终于找到机会询问戴雨农,他问:“那次事情,一换一那次,怎么看都是交州吃亏,特别是参考了你们同时期劫持走贾诩的案例,我越发的肯定里面有问题,但是总也想不明白,里面到底有什么玄机?”
早已是情治系统元老的戴雨农喝下一杯明前采摘的新茶,悠悠的道:“这件事情,是大统制当时亲自要求的,当时我们也很不明白,直到国朝定鼎,统制登基称帝,命令将金匮石室典籍自蝌蚪文译成隶书,广泛印刷传播,光大华夏历史文明,我才明白过来。”
他的声音越发的空灵,仿佛又回到那漫长的岁月之河里,“你知道,后来董卓裹挟天子和百官,迁都长安,临走前火烧洛阳城,路上又纵兵杀伤百姓,赤地千里,惨不忍睹。你认为我们当时如果没有交换金匮石室图书,在这样的天劫人祸里面,金匮石室图书又能存留多少?”
李儒点点头,喝一口茶,想了想,道:“十不存一。西凉兵不识字,识字也不会懂得金匮石室图书的珍贵,那些竹简和丝帛图书,不是化作锅镬下的燃料,就是成为御寒的衣物。”
戴雨农又问:“就算是到了长安,又能存留多少?”
李儒想了想,道:“百不存一。董太师死后,吕布和李郭厮杀,阖城皆白骨。未央宫和建章宫都被乱兵纵火焚烧掉了。柏梁台上的铜仙人也被铸成无郭小钱。被更何况一些图书?”
戴雨农道:“你还不明白这里面的用意吗?”
李儒惊道:“莫非当今天子早有成算?已经料到董卓会西迁?已经料到到时候这华夏无价瑰宝之命运,所以为了保护金匮石室,才甘愿吃亏?”
戴雨农叹道:“金匮石室里的图书典籍,乃是我华夏文明之承载,使后世之人知先祖来源,明华夏正朔。如果没有它,千百年之后,谁又能相信世间有唐尧?有夏?有殷?谁又明白三代之信史?通晓夫子之妙道?统制有言曰:欲亡其国,必先亡其史!金匮石室如若毁灭,千百年之后,世上皆是不知本族源流之愚民,盲信外夷谬论之匹夫,华夏虽不亡国,亦亡国几希!”
他又喝了一口香茗:“当今天子的手段心胸,可谓是无人能及:自西方来归时,身无一物,不过十年即为一方守牧,又十年定南土,再十年匡天下,解民倒悬。天生圣人,不过如此。”
第七十五章 天下无双飞将军
虎牢,相传周穆王曾在此豢养猛虎,故名虎牢。前571年,晋悼公始筑大虎牢城,屯兵戍守。秦改称成皋关。隋改称汜水关,唐避李虎(李渊祖父)讳,改称武牢关。又有名古崤关、行庆关者。北濒黄河,南依嵩山,当东西交通要冲,扼古代中原腹地,系中州之安危,古有九州咽喉之称和“一里之厚,而动千里之权”的说法,历来为兵家争战之地。
古时从荥阳而东,皆为平地,西入汜水县境,地势渐高。虎牢关雄踞于一座突起的山上,俯视四周乱岭峭壁,只有一条通径迂回蜿蜒于陡岸深谷之中,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关后,山路直通成皋城。关西侧,汜水绕了个弯,涓涓向南。故此,虎牢关又被称为汜水关或者成皋关。
虎牢形胜,自来为人推重。唐贾至《虎牢关铭》曰:“王侯设险,虎牢拥其要,振之以五岳,惟嵩萃焉,经之以四渎,洪河突焉,宜其咽喉九州,阈阃中夏。汉祖守之,以临山东,坐清三齐,强楚踯躅而不进;太宗据之,以拒河朔,克擒丑夏,伪郑袒缚而请命。惟兹虎牢,天设巨防,攻在坤下,拒在离旁。昏恃以灭,圣凭而王。”此亦足见虎牢之大略矣!
东汉的虎牢,是迁都洛阳之后,将军冯异重修的。建在大伾山的中央山腰,居高临下的控制着东西两面的要道,南有汜水,北有济水萦绕,历经两汉四百余年修葺扩建,城高四十多丈,依山势开合,险峻异常。后世的《水经注》这样描述虎牢关:“萦带伾阜,绝岸峻周,高四十丈许,城张翕险,崎而不平!”
这种要塞,如果守方顽强抵抗,攻防若不是下定付出很大牺牲的决心,进行艰苦的长期攻击,就根本不可能攻下来。现在已经四月了,大地已经复苏,各地的春耕就快要开始,但是各地的壮丁都在从军,农田里缺乏足够的劳动力,如果不能尽快把冬季征发来的青壮遣返回去种地,那么今年就是一个大饥荒,不但百姓必定流离失所,更会危及豪门,几年前黄巾的威力和恶梦,还如同兀鹫般,高高地在官吏的脑海中久久盘旋。
这场战争必须经会结束,对战的双方也明白这一点,对峙了两个多月的军队,仿佛都从寒冷的冬季里苏醒过来。
所以联军已经屯兵成皋之东原,西凉士兵从虎牢城头向东看去,只见关东大营整齐严谨密如蚁巢。
十四万对三十五万,联军的优势看起来很明显,但是对于军队来说,并不是人数越多越好,战场地形,装备,统帅,士气,情报,训练,天气,态势都很重要。不知兵法的人往往觉得人越多越保险,实际上,人越多需要的后勤支援越多,指挥协调的难度也越大,一旦一点被突破,就有可能因为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反击,反而造成兵败如山倒的后果。越研究战争就越觉得他复杂,甚至可以说,战争最能考验一个国家或者组织的综合能力。好多的网络高人描写的战争,动不动就是甲方120万,乙方130万,完全不考虑战场的容量,后勤的能力,指挥协调的难度。这不能不说是对于军事了解不深的缘故。在古代战争中,基本上在一次战争中陈兵百万以上者,必败无疑。因对后勤及指挥协调要求很高,一般难以企及。杨广百万大军塞高丽事,可谓明证。
现代学者公认的结论是:
在无线电报发明以前,一个指挥官所能直接指挥的最大战斗区域约为5…10平方公里,能直接指挥控制的人数上限约在5万人左右。超过这个地域和数目的部队,如果没有另行委任全职指挥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