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随章侃-第8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也有几位是当初连姓都没的那是两者的身份一肩挑了。这种大功劳是什么呢?自然是身份,比如当了皇帝了,那是多大的功劳啊,皇族子弟的身份地位可不是一般的贵族可比的,尤其是皇族就意味着可以做一国之君,其他家族再显赫也就是臣子而已。当然,这皇帝也没几个姓做过,多数还是做臣子的,这做臣子的也要等级,象东晋时期士族势力为什么这么清高强盛,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几个家族可以与皇帝平起平坐了,王家不用说了,王与马,共天下嘛,虽然没做皇帝,这和皇帝也差不多。有这样的地位自然可以傲视其他家族了。谢家淝水一战定东晋江山,其地位也与王家差不多。这些名门望族,是要靠权力,地位威望来撑门面的,一旦失去了这些,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份也会下降了。
其三:历史,尽管有身份,但是若是维持不下去,也称不得名门,算不上望族,只能算暴发户而已,一世而盛,一世而衰,人们更只会说这个是失败者,连暴发户都算不上了。要成为名门望族,一定要有相当长的显赫历史,不是有句话吗?叫“富不过三代”,这是说保持富裕的难度,权力也一样,权力变迁十分之快,今日你为一国之首,明日你的子孙就可能成为阶下囚。但是当你度过了权力的高危期,比如维持三代以上的兴盛或者平稳,比如形容袁绍家族的四世三公吧。那就证明着你们家族长期以来掌握了极大的权力,这时你的家族就已经成为了名门望族。这需要着历史的沉淀了。王导当初觉得自己的家族势力很大了,就和诸葛诞的后人诸葛恢开玩笑,说“人言王葛,不言葛王”,其言下之意,王家比诸葛家地位高了,但是被诸葛恢回了一句“不言马驴,而言驴马,岂驴胜马邪!”抛开两人开玩笑的角度不说,诸葛恢说的也不错,王导一系的王家单纯从历史上也远不能和诸葛家比,不说汉代时期,(当然,两家在汉代都算不得超级豪门)王家真正起家的王祥出仕时诸葛家族正在三国扮演主角呢,魏晋的另一个太原王家也远比王导这一系威风得多。不客气的说,王导这一家能在东晋兴起,和八王之乱时期老牌家族死光大有干系。诸葛家族比王家早了几年,自然有资格看王家不起,那其他家族也是一样的,看权位,看历史,名门需要历史和权位为自己增添光彩。也和那些新兴的家族保持距离。李唐这个家族也算是显赫了吧,结果照样被崔家那些老牌士族看不起。
其实,便是这些老牌世家,也熬不过时间的磨练,那些世家大族们,其实也就是最多几百年而已。便没有日后的战乱,这些世族也会因为自身的腐败堕落而消亡,由其他家族取而代之。便如皇朝更替一样,世间没有不落的太阳,自然也不会有永兴不落的家族。
第一百一十三章 皇帝的政变
三国随章侃 第一百一十三章 皇帝的政变
(演义第一百十三回 丁奉定计斩孙綝 姜维斗阵破邓艾)
三国后期,除了蜀汉之外,其他两国权力都渐渐转移到了权臣手中,面对如此状况,两国的皇帝都选择了一个办法,便是以政变来夺回自己的权力,本回演义之中东吴孙亮孙休两皇帝都进行了一次政变,结果是一成一败,孙亮尚在谋划之中便失败了,被逼退位,孙休则策划成功,一举擒孙綝,夺回朝政。无独有偶,曹魏那边也进行了两次政变,曹芳想活动活动,结果先把自己的岳丈等人赔进去,再是皇后,最后是自己也终于退位。而曹髦公然兴兵讨伐,却没想到身死,死后还被贬为庶民,司马昭给他以王葬的待遇居然称之为加恩,实在是悲惨的很。说起来曹魏最后三个皇帝和东吴那三个皇帝都是少帝,三国志中一个称三少帝,一个称三嗣主。其实都是一样的。这两国的前两位都搞政变,最后一位都是下台。当然曹魏那边是禅让下台,东吴是被俘下台,倒是挺有意思。
皇帝要靠政变来夺取权力,这看似一个笑话,可是却是不争的事实。说到皇帝,人们的第一印象总是高高在上,一言九鼎,动不动就可以让天下动荡的人物,至于那些臣子与皇帝的关系,总让人想起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样的话来。但是实际上真实的皇帝权力远没有这么离谱。
皇帝也是凡人,不是神,他在这个以自身为核心的权力制度中心,但是对于许多事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尤其是那些年幼上位的皇帝们,少有经验,更是被下面的大臣玩弄于股掌之间,如傀儡一般。春秋战国那时君被臣杀,臣代君的故事太多,我们就不说了,我们就说秦始皇称皇帝之后的历史吧。秦朝以法家治天下,用法严酷严谨至极,日后所谓君主专制的制度在秦朝制度面前比起来也不过是小巫见大巫而已,秦始皇之权,确实可称得上我们想象中的那种皇帝权力。但是到了二代,秦二世手中,就被赵高悄悄的夺取了权力,想秦二世也并非昏庸之人,即位时也已成年,然而赵高依然在此面前公然搞出一个指鹿为马的事,并诛杀之,可见皇帝之权在他建立之初就悄悄的移位了。
秦之后,两汉四百多年天下,乃是中国至强之皇朝,也产生了如汉武帝这样的强势君主。然而,在历史的背后,我们看到的却是汉高祖死后吕后便掌控了大权,而汉武帝死后几代就出现了霍光废帝之事。自然,吕后身为太后掌权本也算不得什么希奇事,至于霍光废帝其权力虽甚大,但是霍光本人并非弄权过甚。但是,之后便出现了将西汉夺权在手的王莽,而到了东汉,掌握朝中大权甚至敢于弑帝之外戚更是层出不穷,使得皇帝不得不用宦官之力来遏制之。
三国已经说了,而之后的两晋乃是皇帝的悲哀时期,西晋皇后和皇族在那边争权,把皇帝当幌子用,等到东晋,自家人少了,可王谢桓这几家也没闲着,一些还好,只是想和皇帝商量着同治天下,一些则想着要取而代之了。被大臣逼到要哭鼻子,东晋皇帝那窝囊劲,也真是悲惨的可以,这样的皇帝,有多少权力就不用说了。
南北朝时代南北两边皇朝更替,权臣迭出,而终于到了唐朝,号称盛唐的唐朝会好点吗?这个嘛,恩,好象是好点了,乱臣是有几个,虽然都搞的挺大,还喜欢用暴力手段,如安禄山和唐末朱温那几位,但是更主要的还是两种,一种是喜欢搞内部矛盾的,如武则天以太后进而做皇帝,再如李世民李隆基两位唐朝有数的皇帝都喜欢搞政变夺权,只是一位是直接上位,一位是先让父亲上位再转交给自己。(对了,玄宗当了皇帝后太平公主也想搞政变,结果被玄宗灭之。)另一种则不太好了,宦官的权力在皇帝之上,甚至能废立皇帝,这个实在是中国历代宦官权力的顶峰了,汉明两朝宦官再盛,也只是为皇帝利用,比之唐朝宦官,差得甚远。
唐之后五代皇朝更替,天下战祸不断,这让宋朝认为兵权是皇帝失权的一大原因,因此建立起科举与配套的文官制度。这个制度应该说十分不错,宋明两朝基本上没出现象之前那样的权臣。但是权臣是没了,不代表皇帝就有权了,宋朝皇帝有事要和大臣商量着办,这种事宣传已经够多了。至于号称朱元璋建立的专制皇权呢,可怜那些皇帝也没好到哪里去,表面上没了丞相,结果来了一个内阁大学士,还有一批文官天天盯着皇帝,不许干这不许干那,皇帝行贿大臣这种事也出来了。在这种文官制度之下,要说皇帝的权力嘛,说他出了紫禁城就没权力是夸张了些,出了紫禁城就打折是肯定的。再说了,皇帝在寝宫也不是想干啥就干啥的,这明朝宫廷密事总是能被廷臣所知,动不动就来一个奏章提点意见,象曹魏那种宫省事秘,太子没见过大臣,出于谁家都不知道的好日子肯定是不在有了。(说起曹魏的事是有些极端,但是明朝的一些文人……。也实在太热中于野史八卦了些。)当然了,比当年那些动不动就被赶下台的皇帝还是好多了。
反正这历代皇帝,想干啥就干啥,确实也不太容易,至于成为空架子也屡见不鲜。
身为皇帝,怎么能成为空架子呢,自然,皇帝就要搞政变夺权了,而且细细看来,这搞政变的皇帝也真不少。就说几次有名的吧,西汉还好,虽然搞了一次政变,但是主要是皇族和大臣干的,后来的得益者文帝居然没插手,仔细想来也算不得皇帝政变,到了后来外戚掌权皇帝想政变都没机会了。东汉就了不得了,中后期几位皇帝几乎都是按着这样的模式来的:皇帝年幼,太后辅政,外戚掌权,皇帝成年,借助宦官,重新夺权。几乎成了循环了,外戚和宦官轮流上台。
两晋时代的皇帝嘛,晋明帝成功做出了一次漂亮的除王敦,不过这更得益于王敦的失误,南北朝时期北周武帝搞的政变就比较勇猛了,亲自上阵击昏宇文护,不比曹髦差多少,成果就大得多了。唐朝皇帝嘛,前面说李世民李隆基,其实这两位搞政变的时候都不是皇帝呢,李隆基后来对付太平公主倒是可以算皇帝搞政变,不过他上位时权力可大得多了。至于唐朝皇帝,其实政变失败的多,那几位皇帝对付宦官更是屡战屡败,每败一次权力就少一点,实在丢脸的很。倒是挑唆宦官内部内斗取得了一些效果。
如此一看,这皇帝搞政变成功率实在低的惊人,虽然考虑到大臣搞政变失败后记载少知名度低,其实成功率也不高,但是堂堂皇帝搞政变,居然成功率也这么低,实在给皇帝这个称号抹黑啊。
开个玩笑,实际上在权力这种事上,皇帝与大臣一样是人,皇帝并不会多所谓的那种王霸之气,只是多了皇帝这个身份符号带来的威望而已,但是这个威望对于一些人看来很重要,对于一些人则看起来一点也不重要,而一些人觉得重要,却有各种办法利用限制。为已所用。就好象那些权臣,对于自己所立的皇帝有几份权威自己还不清楚嘛,要立之完全是为了挟天子令诸侯而已,要反之则找太后废了他,甚或找个理由将之废为庶民,再给了王侯称号还算便宜了呢。在那些权臣眼里,皇帝自然不会有什么重要的,更谈不上忠心,他只对皇帝这个符号有利用的兴趣而已。
对于皇帝来说,没有了权力,他也与旁人无异,虽然锦衣玉食,但是实际上也只是操纵在别人手中的傀儡,所谓橡皮图章而已,身边没有亲信,而全是权臣之人,自然无法对付权臣,公然反之,只是沦为如曹髦一样的下场而已。
那该如何做呢?从几个成功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皇帝搞政变一定要有几个条件:
其一:皇帝尚有部分权力,虽然受到权臣限制,但是大部分权臣还不会把事做死,留有一定余地,皇帝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还有一定的权力,可以利用之,(否则如汉献帝后期那样,皇帝就算想搞政变也不会成功了。)这有可能是权臣自己出错,比如王敦不留在京城,这就让晋明帝即位后从容布置,以中央之权威讨伐之。(当然,王敦上次成功由外藩取中央也使其麻痹了,其实如司马家夺取曹魏那般取京都与皇帝在手才是权臣之道,不然也要象刘裕那样留重臣镇守。)
不过,这样的好事自然不会常有,皇帝只能在现有的权力中获取空间,而空间是如何呢,就是皇帝能拥有部分的权力,这些权力可能很小,但是可以充分利用,如借赏赐之名提拔亲信自己的大臣到重要位置,或者掌握一部分自己的武装,如宫廷诸卫掌握在手,这需要慢慢的培植,还需要权臣的忽略,假如什么都没,那皇帝就等着选日子禅让了事。
其二:皇帝有自己的亲信,有权力没有用,权力再大也不及权臣,有自己的亲信才可以对付权臣,看各代皇帝政变,尤其是成功政变,宦官往往成为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东汉皇帝借助宦官夺外戚权力不说,北周武帝击昏宇文护时也先是叫宦官动手。(对于这次政变,实在有些莫名其妙,周武帝把宇文护打倒,自己不杀,叫宦官杀,宦官手抖居然杀不成功,一直等到藏在后面的卫公直出来才杀之,这周武帝都做到这份上了,干吗还不自己动手结果了宇文护呢?)再如明英宗夺回位置时也依赖了宦官的帮忙。(当然,这位政变的时候已经是太上皇了。)为何用宦官?因为那些被夺取权力的皇帝或是年少,或为避嫌疑,不可接见群臣,这样一来身边亲信只有宦官可用,等到要夺取权力时无论是动手还是联络外臣自然要依赖宦官了,此外,宫廷之中,能在皇帝身边的也以宦官为最,是皇帝身边第一道防卫力量,假如宦官掌握不在自己手中,也别谈什么政变了。
除宦官之外,皇帝亲信的便是外戚,借助母族之力了,如孙亮曹芳都试图利用外戚的帮助,不过外戚帮忙固然是肯,但是权臣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