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武侠修真电子书 > 中国雄师:四野档案 >

第7部分

中国雄师:四野档案-第7部分

小说: 中国雄师:四野档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术中,“一点”,指的是应当集中优势兵力于主要的攻击点——当然这一点是敌人的要害和弱点,保证打垮敌人,反对在各个攻击点上平分兵力的做法;“两面”,是指必须大胆地采取至少两面——兵力多时可以三面、四面——的攻击部署,并力求将主攻方向选择在敌人侧面或后面,使其不敢顽强抵抗和不致突围逃跑,避免击溃战的结果。为了保证“一点两面”战术的正确运用,各级指挥员亲自侦察敌情与地形就显得十分重要,特别是地形的选择,对主攻方向的确定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林彪又提出了“不打主观主义的仗”的原则。
鉴于眼前的对手——国民党军第十三军等部队炮兵、自动武器多、火力强的特点,林彪及其“前指”参谋人员提出:“必须以熟练的夜战、近战和发挥手榴弹与炸药的作用,作为战胜敌军的手段。阜新会议所确定的这些战术思想和军事方针,对东北战场军事斗争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1946年1月10日,国民党政府代表张群与中国共产党代表周恩来在重庆签署了《关于停止国内冲突的命令和声明》,同时,国共两党各向所属部队发布了停战令。
但国民党政府在东北的军事发展顺利,不愿就此罢手,便单方面宣布:“国共停战,东北除外”,拒绝和中共谈判东北问题,不承认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的任何地位。
就在国共两党代表签署停战协定的当天,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收到了蒋介石发来的密电,称:停战令将于10日下达,于1月13日午夜生效,着令各将领督率所部星夜攻击前进,务于停战令下达生效前占领平泉等重要城市。
平泉,属热河,位于东北与华北结合部,拿下了平泉也就解除了进攻东北的侧翼隐患。1946年2月初,东北国民党军队在得到了新六军、新一军等精锐部队增援后,分兵三路向东北民主联军控制的地区大举进攻。南路,为新六军第二十二师,沿沟帮子、大虎山一线进攻。此路为新近调入东北的国民党精锐部队,自恃武器精良火力强大,一路快速推进。10日占领盘山、台安,14日进抵辽中。
中路,为第五十二军,从黑山、北镇出发,占领新民后,以其第二十五师继续推进至沈阳市郊。
北路,是第十三军的八十九师,自山海关开始就一直尾随东北民主联军,特别是打过几次胜仗后,各级军官的胆子也大起来。分别由阜新、彰武出动,向阜新东北的骛欢池和彰武、法库间的秀水河子开进。
2月11日,八十九师的一个加强团一路疾进,到达秀水河子时。已远离其主力部队,闯入了东北民主联军设下的罗网。秀水河子,位于彰武到法库的公路上,是一个有几百户人家的小镇。北南流向的秀水河子从镇边淌过,小镇因此得名。林彪在此精心部署了一场战斗。
当东北民主联军“前总”发现国民党军一个团孤军深入后,林彪当即决定:集中位于秀水河子以北、以南的山东第一师、新四军三师七旅和保安第一旅第一团,共七个团的兵力,歼灭秀水河子的国民党军。
山东军区第一师和新四军三师第七旅,都是原八路军一一五师的老班底,尤其是七旅,同林彪的渊源更深一些,早在红军时林彪就在这个部队当过连长。
2月12日,东北民主联军第一师和第七旅神速地将国民党军的这个加强团包围在秀水河子,因地形开阔、敌装备精良,未能实现分割、压缩歼敌的目的。
13日,林彪从法库到达秀水河子,调整了部署,由七旅十九团和一师二团,担任主攻;七旅二十一团和一师一团做辅助攻击;一师三团为预备队,兼打可能西窜之敌;七旅二十团和一个保安团负责打援。
是日黄昏,东北民主联军再次发起攻击,在秀水河子北及西北高地与敌反复争夺。入夜后,国民党军被压缩于村镇中,逐街逐房负隅顽抗。次日凌晨2时敌一部企图突围,一部退向后街西北角死守,拂晓前我军解决了战斗。
秀水河子战斗共毙伤俘国民党军1600余人,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是东北民主联军成立以来对国民党军作战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林彪也在此战中实践了他的“等、忍、狠”的军事方针,并检验了他在阜新会议上提出的战术原则的有效性。
1946年3月,国民党政府利用政治协商会议和国共停战谈判所创造的时机,将6个军18个师的正规部队调至辽宁沈阳及其周围地区,使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手下的兵力达到31万人,基本完成了在关外放手大干的军事部署。
3月22日,苏联政府照会国民党政府,通知进入东北的苏联红军将于4月底全部撤回(大连除外),届时,东北的行政权将全部移交给中国政府。
尽管苏联政府曾多次表示,中国东北的行政主权交给国民党政府,但国民党政府不敢相信这一承诺。于是,在苏联撤军之际,国民党特务机构频繁组织反苏反共示威游行。在重庆的闹市区和苏联驻华使馆周围雇佣一些人喊反苏口号。
3月下旬,蒋介石密电在北平医院刚动完肾脏切除手术的杜聿明,“望速指挥部队收复东北领土主权”。同时,国民党国防部下达作战训令,命部队以沈阳为基地,分路向南满和北满发动进攻,以期控制中长路两侧和辽东半岛。
此时中共也在东北运筹部署,3月中旬,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将领在抚顺研究下一步作战行动与斗争方针。
按中央估计,苏军撤出东北后,东北国民党军必然要向中共控制区发动进攻,俟停战前控制战略要地,取得优势地位。中央指示东北局及民主联军总部,一定要在停战前打几个胜仗,争取停战前东北处于一个较为有利的态势。
由于当时战局变化不定,与会领导人在抚顺会议上未能取得一致的意见,多数人主张坚持中长路沿线,并认为在四平堵住敌人在战略上具有很大意义。
然而,林彪却有自己的看法。他在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之后认为,东北斗争要作长期打算,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农村和发动群众上,作战应以运动战为主。
为了更进一步表明自己对东北战局的看法,林彪于3月15日致电中共中央,认为“在国共谈判中,中共必须坚持如国民党在东北不停战则华北、华中也不停战的原则。否则,如关内停战东北不停战,任国民党自由进攻东北,其后果不利,华北暂安局面也不会持久。”
与此同时,在大连治病的罗荣桓也致信东北局和林彪,就东北未来战局及军事方针发表自己的意见:
东北战争要作较长时间的准备,不要把和平估计过急,而应发展全面工作,要全力支持这一长期战争。应很好地接受最近与内战时的教训。
部队作战须要保持有生力量,就是和平,也须要有本钱,不要发生拼命主义情绪。东北局要努力加强主力,以保持元气。应巩固地方武装,发展游击队,以造成主力进行运动战的更有利条件。
3月24日,中共中央在给东北局的电报中说:“苏军4月份撤退完毕,国民党必由沈阳出兵向北争夺长春和哈尔滨,我党方针是就全力控制长、哈两市及中东路全线,不惜任何牺牲,反对蒋军进占长、哈及中东路,而以南满、西满为辅助方向。应动员全力,坚决控制四平街地区,如顽军北进时,彻底消灭之,决不让其向长春前进。”
3月26日,东北局制定了《东北大会战部署》,提出:“此次作战为决定我党在东北地位之最后一战”,并将决战地点选在了四平。
四平,地处松辽平原中部,是贯通中长、四(平)洮(南)、四(平)梅(河口)铁路交通的枢纽,在军事上有着重要战略地位。该城东北山丘绵延,城西沟壑纵横,地形险要,同时,它又是著名的粮食集散地。
1945年8月苏军进入东北时,兵不血刃解放了四平。国民党利用其“接收”东北的“合法”身份,向四平派去了接收大员,收编了当地的伪满武装。
东北民主联军于1946年3月18日攻克了四平,一鼓荡平国民党这个“敌后据点”。蒋介石则逢人便说,四平乃是“党国命运所系”,“没有四平就没有东北”。国民党新一军在3月22日攻占铁岭后,蒋介石令该军在东北停战协定生效前拿下四平。4月1日蒋介石在国民党参政会上发誓,不夺下四平,不停止战争;不打到长春,不商谈和平。他命令杜聿明,“迅速率部向北推进,尽快拿下四平、长春”。
此时,杜聿明己将部队集中于两个方向,南攻本溪,北犯四平,四平是用兵重点。
东北民主联军也拉开架式,本溪方向由辽东军区统一指挥三纵、四纵,阻敌南下四平方向。以钟伟率第三师第十旅,在铁岭以北,四平以南地区,进行阻击,掩护主力部队向四平地区集结,同时,抽调一部分兵力,准备夺取长春、哈尔滨和齐齐哈尔。4月初的辽北地区,正值化雪解冻时节,道路泥泞,国民党新一军和七十一军开不走车,拉不动炮,进展十分迟缓。加之东北民主联军第十旅利用铁岭以南有利地形,节节抗击,弄得新一军军长梁盛华心急如焚。蒋介石令其4月2日收复四平,而此时已过了一个星期,新一军还在距四平数十公里外的昌图。
在新一军进展受阻之时,国民党七十一军的八十七师,从法库出发,沿公路经通江口北进,企图绕八面城迂回四平。然而,这一路部队,却钻进了东北民主联军备下的“口袋”里。
4月15日,八十七师一个先头团途经大洼。这里是一个非常热闹的集市,街面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团长怕其中有诈,不敢贸然进镇,先抓了几个老百姓查问,结果,回答都是一样,“没有共军!”于是全团人马开进镇内。忽遇如此繁华集市,全团像散了伙一样,官兵们四处散开各自寻求快活去了。
突然,镇内外枪声大作,预先埋伏的东北民主联军里应外合,打了国民党军一个措手不及,整整一个团都被缴了械。前卫团遭伏击的同时,八十七师后续部队也遭到了东北民主联军的打击,全师被截成几段,溃不成军,师长黄炎落荒而逃。此役,东北民主联军歼敌4500余人,缴获汽车30辆。
蒋介石大发雷霆,责令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第八十七师受此意外损失,据报陈明仁并未随军前进,着即查办具报。”杜聿明思前虑后,认为不妥,于是,一面回电蒋介石,谎称在战斗发生前就已派车将陈送到前方,一面通知郑洞国,督促陈明仁速回七十一军,整理残部,继续向八面城攻击。
在杜聿明的督促下,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郑洞国终于率部队进抵四平城下。4月18日阴雨连绵,杜聿明将新一军分成三路向四平城发动攻击。
其实,林彪并不想在此与杜聿明打这一仗。4月11日林彪就曾致电中央和东北局,就防守四平问题谈了自己的意见:“在蒋介石继续增兵东北的情况下,我固守四平和夺取长春的可能性和东北和平迅速实现的可能性均不大,因此我军方针似应以消灭敌人为主,而不以保卫城市,以免被迫作战,其结果既不能保卫城市又损失了力量。。故我意目前方针似应脱离被迫作战,采取主动进攻。”
同一时期,黄克诚也致电中央,认为在敌我力量悬殊太大的情况下,坚守四平有“极大困难”。
然而,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在国民党军大举进攻四平的当天,林彪报告东北局及中央:“敌已开始直接攻击四平,我守军决战至最后一人。”
一场东北民主联军成立以来的最大规模的城市防卫战在四平展开。此役,从4月18日开始,至5月18日民主联军撤出四平,历时31天,经历了三个阶段:
从4月18日至26日,民主联军与新一军的战斗主要在城郊进行。国民党军兵分三路,从南、东南和西向四平正面展开攻击,未果。双方都付出了惨重代价。
4月27日起,杜聿明暂时将进攻重点转向本溪,四平方向攻势减弱,战线呈胶着状态。为了防御敌人的合围,民主联军建立了从东到西蜿蜒百里的防线。
5。月初,国民党军在本溪攻击得手,杜聿明将用于南线的兵力全部调往北线,使攻击四平的总兵力达到十个整师。14日,国民党军再次向四平发起攻击。敌军在宽阔的正面发起进攻,民主联军则在漫长的战线上设防,主动态势逐渐丧失。5月18日,国民党军在飞机、坦克和大炮的支援下,攻陷了四平以东的咽喉要地塔子山,使民主联军的整个防御转入被动态势。
塔子山阵地丢失,四平防御的一翼洞开,防守四平的民主联军部队面临被合围的危险,且伤亡人数已达8000。为此,林彪将危急情况报告东北局和中央后,命东北民主联军撤离四平。5月19日,中共中央电示林彪、彭真:“四平我军坚守一个月,抗击敌军十个师,表现了人民军队高度顽强英勇精神,这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