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武侠修真电子书 > 开国大典6小时 >

第9部分

开国大典6小时-第9部分

小说: 开国大典6小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次次的希望变成了失望。人家一听说这么大的宫灯就惊惊咋咋的了,见都没见过,更甭
提制作了。
    一天接一天地跑。但总是一个希望后头跟着一个失望。
    按周恩来下达的军令状,最迟要在9月28日将大红宫灯挂上天安门城楼。时间飞快地
流逝,眼看离这个期限只有10天时间了。
    一直沉着冷静、颇有大将风度的张致祥也有些着慌了。他上了火,甚至嘴唇上也长
了泡。
    肖野见状出了一个点子:“北平城里过去不是经常制作小宫灯吗?找一个扎灯艺人
来帮忙,我们自己干。”
    这是一个好主意!张致祥和苏凡当即直奔故宫而去。
    故宫里的管理人员满心想为新政府出点力,因为他们都是人民政府留用的。可他们
一听说要制作这么大的宫灯,惊奇得直吐舌头,连连说:从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宫灯!他
们谁也不敢贸然接下这活儿。
    有人建议说,这活不妨求教城里的老艺人。
    张致祥立即叫人去故宫检索清宫档案。
    清宫档案史料浩如烟海,查找起来很不容易。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从史料中发
现了一位扎灯老艺人,按档案记载推算,此人已经七十出头了。
    张致祥和苏凡在西城区丰盛胡同的一座四合院里,果真找到了这位健在的老艺人。
他们不禁释然吐了一口气。
    老艺人接过图纸一瞧,吃惊不校他干这一行几十个年头,从来没见过如此大胆的设
计图。可他没有回绝,亲自赶到天安门城楼转了三圈。他对陪同他的苏凡队长说:“这
么大的官灯,我这辈子甭说做过,就见也没见过。让我做可以,不过你们可要答应我一
个条件。”
    苏凡见老人没有拒绝接活已别提有多高兴了,现在听他说要提一个条件,他当即痛
快地答应:“老师傅,你说,什么条件,我可以答应。”
    老艺人略一沉吟道:“你们要的这8盏宫灯,我可以找我的徒弟一块来做。但是,这
么大的宫灯就是做成了也抬不上去。所以,宫灯只能到天安门城楼上做。”
    原来是这么一个条件!苏凡当场满口答应下来。
    中日艺人和美术家开始联手制作大红宫灯。
    老艺人找来徒弟,叫苏凡买来绿竹、红布等材料,他自己亲自找木匠定做宫灯圆托。
几天几夜连轴转,老艺人、他的两个徒弟、苏凡和两位日本美术家,拼命抢进度,吃住
在天安门城楼上。
    他们携手配合,合作得很和谐。老艺人和他的徒弟制作宫灯时,肖野和森茂就到一
旁美化宫灯的云头,制作金色的流苏。
    宣传部长张致祥关注着宫灯的制作进度,每天都要登上天安门城楼,看看宫灯制作
情况。
    周恩来要求开国大典前两天将大红宫灯挂上天安门城楼的要求,眼看没法实现了。
    时间如同野马一般狂奔,飞快地向开国大典接近。
    离开国大典只有一天多一点时间时,制作大红宫灯总算大功告成。
    张致祥部长马上调来十几名身强力壮的战士,搬来一些梯子,把8盏大红灯笼挂到天
安门城楼的栋梁上去。
    要把这么大的宫灯挂上去也不是一件易事。大家费了很大的劲,才把宫灯弄到10根
廊柱之间。
    宫灯又大又重,送上去了却不知如何将它们悬挂起来并固定好。对于8盏大红宫灯来
说,小小的钉子怎么能将它们固定和吊挂住呢?
    这些大红宫灯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每盏宫灯高2.23米,周长8.05米,直径2.25米,
重达80公斤。
    肖野东张西望琢磨了一番,突然有了主意:将宫灯拴在横梁上,两旁再砸两个铁环
受力。
    他这招果真管用。
    8盏大红宫灯终于挂在了设计的位置上。
    宫灯挂好以后,需要有人在天安门城楼上看守,以保证绝对不出问题。苏凡自告奋
勇,晚上搬到城楼上值班,把新婚不久的妻子独自留在洞房里,自己陪伴着这些来之不
易的大红宫灯。
    50年代,肖野和森茂两位日本美术家回到了祖国。他们在中国的生活,尤其是为新
中国开国大典设计制作宫灯的经历,成了一生中最自豪、最美好的一段记忆。
    8盏大红宫灯诞生的意义远在宫灯之外。
    天安门城楼上8盏红红艳艳的巨大宫灯,它是开国大典一道亮丽的风景,是一段动人
的故事,是中日艺人友谊的见证。
    值得赘述一笔的是这些大红宫灯45年后的下落。
    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为了庆祝共和国的诞辰,天安门城楼进行装
修。城楼上的8盏大红宫灯被折叠式新灯笼所替代。
    天安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它的些微变化,都会牵动亿万人的心,更不用说
是换掉大红宫灯了。
    8盏宫灯取下来后,其中6盏分别交天安门管委会和有关博物馆收藏,原挂在东二和
西二位置上的2盏宫灯,交由中国嘉德拍卖公司拍卖,所得款项捐献给北京贫困山区解决
饮水问题和“希望工程”。
    2月19日,拍卖如期举行。它成为新中国建国以来最具政治影响的一次拍卖。这次拍
卖限于境内机构。当时,整个拍卖大厅座无虚席。
    有人对此作了详尽的记录:
    9:15.拍卖开始。首报价10万元,第四次报价30万元,第5次报价50万元,紧接着
是100万、150万、160万。这时一个瘦弱的中年人,操着浓重的南方口音报出了300万!
300万,这时于能否达到200万都不持乐观态度的天安门管委会来说,实属是一个惊奇!
他们再次感到,京城藏龙卧虎,拍卖现场气度不凡者大有人在。的确如此。300万之后,
330万、350万。手举18号牌的报出500万,持38号牌的喊出了680万。18号牌立即跟出80
0万,随后又追加到1000万。38号牌位不甘示弱,报出1280万。拍卖场一片寂静之后,1
8号牌位又报出了1380万的天价。场上又是一片寂静。短暂的寂静之后,拍卖师高德明开
始高声问道:“1380万。有没有再叫价者?”高德明连声追问了几遍,终于敲下了拍卖
捶。
    此时,时钟是9:21。从9:15拍卖到9:21结束,前后不到6分钟,从10万元起价,
在6分钟之内升到1380万元。这在嘉德拍卖公司也是绝无仅有的一次。
    手持18号牌位的瘦弱中年男人,叫宣国宜,农民出身,在拍卖场的身份是“中华百
亭鱼乐园”总经理。
    45年前的开国大典上谁会想到发生这样的故事?
    天安门城楼上的大红宫灯是不断生长的风景线。

    6.周恩来提议中国“第一碑”建在天安门广场

    开国大典前一天,即1949年9月刀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
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同时通过了纪念碑碑文。
    这座为纪念1840年至1949年间为革命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建立的高大塔碑,堪称中国
“第一碑”。
    这座碑该建在什么地方呢?
    当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意见。
    周恩来提议:将纪念碑建在天安门广场上。
    他解释说,他所以这样提议,是因为天安门广场有“五四”以来的革命传统,同时
这里也是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敬仰的地方。大多数人赞同这个意见。
    那么,将纪念碑建在天安门广场的哪个位置好呢?
    有人主张建在前门楼上;有人主张建在中华门南面的位置上;也有人主张拆除端门
的城楼,将纪念碑建在端门的台基上。但由于受当时条件局限,不可能对天安门广场进
行全面规划,因而无法采纳这些意见。
    经过反复讨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纪念碑兴建在天安门
广场五星红旗旗座之南。从后来建成的效果看,中间留出了宽阔的群众集会场地,从广
场北部南望纪念碑,“前庭”开阔,规划还是相当成功的。
    30日下午6时,毛泽东等全体政协代表从怀仁堂来到天安门广场,整好队,开始举行
纪念碑奠基典礼。
    一般奠基典礼,由奠基人铲一铲土,将它投入坑即成,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仪
式,格外庄重严肃。
    毛泽东主席精神抖擞,面对全体政协代表,站好立正姿势,两手紧贴裤缝,以昂扬
的声调,喊出了符合步兵操典要求的口令:“立--正!”
    “向右看——齐!”
    “向前——看!”
    一切在口令下行动,全体代表一丝不苟,十分认真,非常严肃。
    林伯渠秘书长在庄严的国歌乐曲声中宣布仪式开始。
    周恩来代表大会主席团致辞:“我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号召
人民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特决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建立一个为国牺牲的人民
英雄纪念碑。现在,l949年9月30日,我们全体代表在天安门外举行这个纪念碑的奠基典
礼。”
    接着,全体代表脱帽静默致哀。
    哀毕,毛泽东主席宣读纪念碑碑文: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
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尔后,毛泽东主席跨步向前,执铲铲土,投入坑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其他
代表们也都一一铲土如仪。
    这时,著名的美洲华侨领袖、年逾古稀的司徒美堂老人,不镇压伤了手指。周恩来
见状,立即找来急救人员为老人包扎。一位记者忙掏出笔和本子抢新闻。周恩来笑道:
“怎么,连这个也要记上啊?”
    记者答道:“这是很精彩的花絮啊!”
    碑建成后,正面是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镏金大字。碑身
背面有150个馏金大字,是由毛泽东主席撰写、周恩来亲笔书写的碑文。
    碑文由“写得一手好的颜体字”的周恩来书写,这是北京市市长彭真的建议。
    周恩来为了写好碑文,每天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一遍碑文。他前后共写了四十多
遍,最后挑选了自己最满意的一篇。由此可以看出周恩来的工作作风,可以看出他对革
命先烈的崇敬之情。
    在天安门广场上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在政治上、文化上都具有重大意义,而且是
新中国第一座大型纪念性建筑工程,要求在工程设计和建造方面有独到的创新。
    北京市政府承担了修建纪念碑的重任,为此专门成立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
会”,它由中央与地方17个单位组成。北京市市长彭真担任主任委员,建筑专家梁思成、
雕塑专家刘开渠及市政府副秘书长薛子正任副主任委员。梁思成、刘开渠领导整个纪念
碑的方案制定。
    向全国征求纪念碑设计方案,共收到了180份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认为
人民英雄来自广大工农群众,碑应该有亲切感,以采用平铺在地面的形式为宜;二、以
巨型雕像体现英雄群体;三、用高耸矗立的碑形塔形,以体现革命先烈高耸入云的英雄
气概和崇高品质。
    至于艺术形式,有的建议用中国传统形式,也有的主张采用欧洲古典形式的,也有
建议采用“现代”式的。
    经过评选,平铺地面的方案被否决了。
    于是,是用雕像的形式还是用碑的形式,成了争论的中心问题。
    梁思成先生在设计过程中,虽主张采用碑的形式,但考虑到雕刻家的意见,他又清
清华大学的年轻教师收集了许多欧美、苏联各国的雕像作参考。
    为了陈述他对碑的设计意见,他专门给彭真市长写了一封信,它实质上是一篇精湛
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论文。
    后来,由郑振铎主持会议,决定采用梁思成建议的方案,但对碑顶仍不作最后定论。
碑身以下全部定下来,并立即着手进行基础设计和施工。按这个方案,碑高40。50米,是
按天安门广场扩建为宽200米至250米设定的,这样,由北面任何一点望过去,在透视上
碑都比正阳门城楼高。结构方面还考虑到了土壤荷载力和地震等问题。
    碑顶形式问题最后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开会集体研究,彭真市长决定采用梁思成的建
议,即碑顶采用现在的“建筑顶”。
    人民英雄纪念碑于1958年4月22日落成,同年5月1日举行揭幕仪式。
    纪念碑处于中轴线上,占地3000多平方米,其中心距天安门墙基463米,碑的高度为
37.94米,比天安门城楼约高3米,用13000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碑身平面呈方形,
由大小不等的413块花岗石组成。碑的正面,北向天安门,嵌一块约70吨重、14.7米高
的碑心石,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