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武侠修真电子书 > 开国大典6小时 >

第36部分

开国大典6小时-第36部分

小说: 开国大典6小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头,又从东头走到西头,频频向游行的群众招手,挥帽致意。
    人们看见毛泽东似乎在不停地说些什么,当走到麦克风前时,纯正浑厚的湖南口音
从扩音器里传了出来:“人民万岁!”
    清清楚楚,落地有声。
    人民被这亲耳听见的喊声震撼了。
    事后,有些爱动脑筋、爱琢磨事的人提出,游行群众高呼毛主席万岁时,毛主席为
什么高呼人民万岁?
    有人回答说:“是毛主席要求人们把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
保证江山永不变色。”
    也许这种分析是正确的。

    4.学生们不停地唱呀跳呀

    在参加开国大典的30万人中,有一支人数众多的学生队伍。
    全市十几所高校的学生几乎全部来到了天安门广场对于北京的学生来说,他们太熟
悉天安门了。他们过去在这里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过多次斗争。虽然国民党的大刀队,
天天乘着大卡车,挥舞着大刀,杀气腾腾地在大街上横冲直撞,呼啸而过,疯狂镇压学
生运动。但是,真理之火是无法扑灭的。在最白色的恐怖之中,学生们依然对祖国的前
途充满希望。他们经常互相鼓励和安慰:“这是黎明前的黑暗,天马上就要亮了。”
    是的,天亮了。
    1949年1月31日,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部队从西直门进城,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学生们不约而同地来到街上,唱啊,舞啊,把青春的热情洒向新生的城市。
    也就是从这一天起,北平的老百姓开始经常听到歌声,是大学生们把《解放区的天》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声唱遍城区的每一个角落。
    此后,学生们参加了北京市的清洁卫生运动,为整修天安门多次进行了义务劳动。
    青春洋溢,活力激昂的学生为新生的北京增添了许多亮丽的光彩。
    开国大典前夕,北京各大学的校党支部和团组织,都按照上级的通知要求,积极安
排共青团员和进步同学,准备赴天安门参加开国盛典。
    当时,北京有12所大学,参加开国大典的学生达几千人。
    10月1日,当天刚蒙蒙亮,东方露出第一线曙光时,准备参加开国盛典的同学就早早
起床了,等着集合号令。
    早上7时一过,学生会负责人就把队伍组织好,举着旗帜,欢歌笑语地走出校门,向
天安门广场开进。
    根据开国大典指挥部的统一安排,几千名学生集合在天安门广场的西树林里等待着
游行。
    当时,天安门前没有宽大的广场,更没有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及人民英雄纪念
碑。现在纪念碑和纪念堂的地方是一片松树林。
    大家到了松林以后,拉开了队伍,不停地欢歌、跳舞,一遍遍地唱《东方红》《没
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同学们手举酸了,嗓子唱哑了,仍不停下来。
    终于,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
    下午3时整,开国大典开始。平静的天安门城楼上出现了一大批学生们早就听说过的
伟大人物。
    随着播音员“毛主席来了”的声音。学生们短暂地平静了一下,随后就再也无法安
静下来。大家翘首向天安门望着,指点着。
    “那是毛主席。”
    “那是朱德总司令。”
    “那是刘少奇。”
    “那是周恩来。”
    还有谁?大家没见过相片,认不得。互相猜着、问着。
    还有的同学对观礼台上的外国人发生了兴趣,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天安门城楼下,金水桥两边各搭起一座高台:一座是开国大典指挥台,聂荣臻坐镇
在那里调兵遣将;另一座是外国代表的观礼台,实际上几乎全部是苏联的代表。当时苏
联在年轻人心中充满了传奇,他们互相交换着对“老外”的看法。
    忽听得礼炮震天动地地响了起来,大家默默地数着,一声、两声、三声……共28响。
    为什么是28响?
    大家你望我,我瞧你,一时谁也回答不出来。
    一个历史系的学生蓦然领悟道:“28响可能是象征着中国革命走过了28年的艰难历
程。”
    大家一琢磨很对头,这28响确实是个不寻常的数字。于是有人说:“还是历史系的
有学问。”
    在国歌声中,大家看到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站在队伍中,大学生们心如潮涌,激动万分,默默地想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帝国主义统治下的屈辱日子一去不复返了。饥饿、内战不会再有了。我们大学生也不会
再过毕业就是失业的日子了。这是多么来之不易呀!充满热烈情感的口号,从年轻学子
们的心中喊出:“共产党万岁!”
    “毛主席万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游行开始了,学生们仍然高呼着这3个口号,意气风发地走过天安门。
    大家一步一回头,视线久久不肯离开天安门城楼。一直走到位于长安街石碑胡同口
附近的西三座门才罢休。
    大学生们享受了特别待遇。
    游行结束后,他们获准了参加当天晚上的游灯晚会。因此,到西三座门之后,又兴
致勃勃地折回到松树林,等待着夜幕的降临。
    天渐渐地黑下来了,提灯游行开始了。
    广场上,数万人每人手中提一个红纸灯笼向天安门走去。九路队伍,一路接一路。
人人手提灯笼,高低错落,远远望去宛如一条蜿蜒蠕动的五彩缤纷的火龙。
    活泼的大学生,边走边踩着歌曲的拍子,舞着手中的红灯像是跳龙舞。
    大家跳着、舞着,一直到深夜。
    回到各个大学后,学生们无法入眠。大家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回味开国大典那激
动人心的一幕幕情景。
    这时,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缕晨曦出现在东方的地平线上。

    5.“毛主席万岁”与“人民万岁”

    当毛泽东主席和其他领导人朱德、刘少奇、周恩来、李济深、宋庆龄、林伯渠等,
沿着天安门城楼西侧的百级古砖道相继登上天安门城楼时,播音员立即播出“毛主席来
啦”,“毛主席健步登上天安门城楼”的消息。
    顿时,天安门广场一片沸腾,早已聚积在人民心中的对自己领袖的热爱之情在此时
迸发而出,30万群众尽情欢呼,“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响彻云霄。
    在阅兵式结束后的苍茫暮色中,欢腾的群众打着灯笼火把,整个天安门广场成了红
灯的海洋,五彩缤纷的礼花腾空而起,游行队伍开始依次走过天安门,而毛泽东主席也
不顾疲劳,一直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始终举起一只手,时而庄严地停在空中,时而有力
地挥动着。
    在这欢庆胜利的伟大时刻,领袖和群众见面了,领袖和群众之间的感情交流也达到
了最高潮。群众潮水般涌向天安门城楼下,尽情地呼喊:“毛主席万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中国共产党万岁!”
    毛主席也情不自禁地探身栏杆外,向广场上的群众频频招手,并情不自禁地呼喊起
来。有关资料考证,当时毛泽东一共喊了三句话:“人民万岁!”
    “同志们万岁!”
    “青年同学们万岁!”
    喊得次数最多的是“人民万岁”。当群众听到毛泽东的声音时,激动万分,更加拼
命地呼喊:“毛主席万岁!”
    “毛主席万万岁!”
    城楼上下领袖和群众的欢呼声一呼一应,形成汹涌澎湃的狂涛,一派伟大、庄严、
团结的气氛。
    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陈毅将军激动地说:“看了这,总算是此生不虚了。”
    人民的欢呼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就逐步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
国人民进行了整整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罢工斗争中,北洋军阀残酷镇压,无数工人倒
在血泊中;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蒋介石国民党无耻背叛革命,大肆血腥屠杀共产党
人;土地革命战争中,由于“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革
命根据地丧失90%,红军由30万人减少到3万人,共产党由30万人减少到4万人,在国民
党区域的党组织几乎全部丧失,并迫使红军不得不进行艰难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
争中,又经受了日本侵略者的血腥屠杀,“大扫荡”、“蚕食”、“三光政策”、施放
毒气和进行细菌战,制造无人区,多少中华儿女惨死在侵略者的屠杀中;抗日战争胜利
后,蒋介石又把战争强加给全国人民,使中国人民再次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
    28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从血火中冲杀出来,是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用他
们的血肉之躯铺就了共和国的诞生道路。今天,革命终于胜利了,新中国终于诞生了,
人民终于要当家做主了,追昔抚今,人民怎么能不对自己的领袖倾注无限深情呢?
    千言万语,无法表达,中国传统中的“万岁”脱口而出。这是需要做一点历史认识
的。
    毛泽东的呼喊也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哪个人的胜利,
哪个集团的胜利,而是全中国人民的胜利,中华民族的胜利,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浇
开了胜利的花朵。同样,开创新中国的未来,让中华民族骄傲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也必须依靠人民,依靠人民的创造,依靠人民的才智。因此,面对浩浩荡荡的游行大军,
面对激情万丈的人民群众,毛泽东自然想到了中国的发展,想到了人民的伟力,他可能
是情不自禁地呼喊起来。
    毫无疑问,“人民万岁”,轰鸣着时代的最强音,奏响着时代的主旋律。
    毛泽东的呼喊是理智的,至少客观上是真理。
    群众的呼喊是激情的,表达了当时无以言传的心愿。

十、大典上为何没有见到国徽

    开国大典一直到晚上9时30分左右才宣告结束。细心的人们发现,天
    安门城楼上没有见到作为一个国家标志、象征的国徽……

    国徽,国家的标志,象征着国家。
    国徽,中国的造型,举世瞩目。
    国徽,是亿万人民最崇敬、最熟悉的审美对象。
    一个国家不能没有国徽。
    连一支球队都要精心制作含义深刻、象征鲜明的队徽,一个国家怎么可以没有国徽
呢?
    然而,开国大典之时,人们听到了雄壮的国歌,看到了高扬的国旗,却没有见到庄
严的国徽。
    是不是组织者们疏忽了?
    当然不是。

    1.没征集到满意的国徽图案

    1949年6月15日,中国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举行会议,决定草拟国旗、国徽、国歌、
纪年等项方案,做好开国准备。
    会议之后,立即在国内各大报纸,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天津日报》等刊
登了国徽征集启示。
    这是一次神圣的征集。
    这是一次昭告千秋的征集。
    征集启示不仅简略阐释了国徽的重要意义,还对应征的国徽提出要求:(甲)中国
特征;(乙)政权特征;(丙)形式须庄严富丽。
    同时,要求应征者必须附有详细的文字说明。
    征集日期截止至8月20日。
    消息很快传遍四面八方,传遍域外。凡是有些艺术修养、有些学识的爱国者无不为
之一振,渴望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一展身手。
    仅一个多月,筹备会负责此项工作的第六小组就收到国内及海外华侨应征的国徽稿
件112件,图案900幅。图案千姿百态,林林总总,各有千秋。其中,清华大学营建系的
10余个方案和国立北平艺专(1950年后改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张仃、张光宇、周令钊、
钟灵等先生的方案有一定特色。
    此间,朱德总司令也参加了征稿,在8月中旬让秘书也送上了他精心自画的国徽草稿。
朱老总胸怀祖国大地,他制作的国徽草稿强烈地表现了以水脉养育中华民族的特色,而
且兼顾了四面八方。图案的底边为四条黄色曲线,分别代表黄河、长江、珠江、黑龙江,
这是横贯中国的主要水系,黄线的上面飘扬着一面红旗,左上方一颗黄星。
    然而,不知是说明不当,还是认识误差,许多投稿者将国徽误为国标,或想象作普
通的证章和纪念章。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致使所有投稿者绘制的所谓国徽图案均不足
以表征国体。
    负责此项工作的第六小组成员和专家顾问审阅后,认为绝大部分不能采用。
    朱德总司令的图案也不能采用。
    这是筹备会所不曾想到的。
    第六小组一时忙乱起来。开国大典在即,如果没有合适的国徽似乎说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