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骆驼三部曲-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实际获得的利润比上千元的新款手机少不了多少。这种再制造技术一般首先被用在航空这样的高价值产业,在手机这样的消费类电子产业中取得成功还归功于这个项目特殊的技术指标。
巨大的市场容量显示了威力,在取消手机双向收费的强力助推下,“简单手机”成为董氏电子公司成立以来最成功的项目。这样,董涛以自己策划了成功的项目的方式,以近乎完美的成绩从大学经济专业毕业。
毕业后的董涛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连续推出了多款整合了一些“低技术”的奇特的各种功能的手机,比如有防水加固型、旅游定位服务型(手机网络定位精度在几米到几十米之间,足够旅游使用了)、手电型(采用高亮度发光二极管,比普通手电亮而且持久)、太阳能型,甚至有一款手机具备按摩挠痒痒功能!
在参观了一次航空展览以后,董涛被航展上战机的丰富的外挂和扩展功能所吸引,这些航空工程精美的作品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不久以后,一款被市场称为“手机中的轰炸机”的产品推出,使董氏风格的手机产品达到了一个顶点。这款“手机中的轰炸机”专门为旅行爱好者而设计,有无数种奇怪的扩展功能,由一款带手摇发电功能的防水型手机发展而来,标准型的主要功能包括:短距离对讲电路,驴友之间可以不通过手机网络直接在一公里范围内实现对讲,没有网络的时候手机也有一定利用价值(象不象数据链?);精度五十米级别的旅游定位功能(定位导航不能没有吧?);收音机,也许能收点天气预报或一些当地电台的信息(这个可以算被动型无线告警装置,电子对抗的基础)。手机上有一些外挂点,通过标准的电源和数字管理总线,额外可以选择的扩展外挂模块的功能更是千奇百怪,典型的有多彩色发光二极管手电兼信号灯、温度计、高度表、测风仪、打火机、趋蚊器、电动剃须刀、救命喊话器、微型风力发电机、微型陀螺仪(可以存储你走过的路线,保证你可以沿原路返回)、小型红外夜视镜等等。
这款大获成功的新产品一方面使董氏的电子企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也为一个家族企业摆脱“群带资本主义”,真正完成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造提供了资金和机遇。
但是董涛的兴趣却发生了转移。航空,成为一个最吸引他的新的爱好。在财力上比一般航空迷雄厚得多的他开始的时候在全世界各地看航展,然后学习民用小飞机的驾驶,进一步自己开办了生产模型飞机和遥控飞机的玩具工厂,用数年时间完成了一个普通人向超级铁杆航空迷的转化。不过,如果有人当他的面这么说的话,他会认真地建议道:“老兄,能不能称呼我为铝杆航空迷?毕竟铝才是最常用的航空金属,铁多没劲哪…”
爱航空需要理由吗?不需要。一个航空迷最高的理想是什么?当然是开上自己设计的飞机!董涛朝着这个方向,从头开始,从《航空概论》开始从头学习如何做一个飞机设计师。关于这一点,董涛有自己的认识,一个人如果已经不为物质条件而困扰,当然就更应该努力追究自己的理想,就象童话故事里说的那样,就算是一只蛤蟆也可以有追求飞行的梦想。
在火凤凰集团还没有正式成立之前,为了扩展人才储备,民科基金出资赞助了一些设计比赛,以发掘未来的人才。在“火凤凰杯飞行器设计大赛”中,由一个在校学生设计的几种概念飞行器吸引了赵尔东等集团高层的注意。幼稚笨拙的表达方式并不能掩盖其中新奇的设计思想,于是被火凤凰集团的高层看中,成为重点培养的人才。在以后多次的接触中,还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的董涛以其强悍的项目控制和运做能力更让集团的几个创始人十分欣赏,在集团初创的时候一步跨入集团的领导层,成为核心人物之一。于是一个年轻的电器制造商,会计师,临时抱到拂脚的飞机设计专业的学生,成为专门的飞机方案设计小组的负责人,这就是火凤凰集团最为神奇的一项人事任命了。
但是航空毕竟是一个需要雄厚实力来运作的产业。火凤凰集团集中了手上可以动用的十几亿元的资金,又取得了银行的大力支持,但光靠这个短期内不可能拿得出什么象样的产品。合作就成了目前主要的发展方式,没有诸位大老的支持取得一个资源整合,联合发展的机会,任何新来者都无法跨过这个巨大的技术门槛。任何一个产业,要能够长期稳定发展,但又要保持一定的活力,应该有一个"多样性的生态环境",各种体制能够互相竞争和学习才更有利于大家的健康成长。也许是大家的热情感动了上天,也许是商业计划书做的实在是漂亮而且有说服力,更有可能是国家对初起步的民营科技力量给予一定的照顾,使整个市场竞争环境更加丰富和完善,或者说这也是为日益膨胀的民间资金寻找一个好出路……总之,火凤凰集团终于等到这样一个机会,从一个几乎看不见的角落悄悄进入了军机市场。
其实中国的哪一个航空研究机构、生产企业不是这样合作组合中产生的?有所区别的不过以前是行政指令,现在需要大家自愿组合而已。
……
这是沈阳一个小小的航空博物馆,记录了一个企业的辉煌,也是一个城市的辉煌。在这个小小的航空博物馆里陈列的是这个飞机制造厂生产过的几个旧型号的战斗机,她们个个都能书写精彩的故事,都曾经是我们空军的脊梁。
号称要看遍世界上所有航空博物馆的董涛正在这些老旧的飞机之间散步。
苏伯杨是退休的老工程师。他经常来到这个冷清的小小博物馆来做义务讲解员。从内心深处,他希望能够伴随这些老伙伴度过自己的余生。不过今天也许是最后一次了,他就要移民加拿大了,去和那里的儿子团聚。老苏老两口都是退休的技术人员,为人老实,老两口住了二十几年的地下室以后才分到一个四十平方米的老式公寓房,现在终于要去儿子那里享福了。
这一天,老苏看到了这个专注的年轻人,年轻人看到他身上的解说员的牌子,主动找他聊了起来。
两个人聊了一些飞机的知识,老苏很快发现这个年轻人专业知识还不错,而董涛则很感兴趣地听着老苏介绍一些老航空人的一些掌故。
最后他们停在一架歼8B原型机的前面。长长的机体,直来直去的线条,在电视上看到虽然不觉得优美,但是怎么说也有点气势。不过近看歼8战斗机,一时之间还是让董涛为这么粗糙的东西能飞起来赶到吃惊。不要说与同时代的那些F16、F15,就是60年代的F5,在工艺上都要比歼8强太多了。难怪当那些缺乏基本知识的无知媒体把歼8说成是“空中美男子”的时候,造成了军事发烧友们对这些人审美能力的轻视。
“年轻人,这架飞机不怎么样,是不是?”
“那要看站在什么角度来评价了。我们的航空工业从无到有,进行自行设计,歼8系列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其实在每一款机型我们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不管外部环境如何,这些进步都记录了我们真正有志于航空事业的人的献身精神。我虽然是一个商人,但这几年接触了越来越多的这方面的人,感觉到人的理想确实不能用简单的物质价值来衡量。”
“哦,看不出来你年纪轻轻似乎还有很多经历,能告诉我你是干什么的吗?”当老苏弄清楚董涛的身份的时候更加吃惊——这么一个年轻人竟然负责一家目前正火的民营企业的未来的军机发展业务!
“年轻人,我应该称呼你董总?你能不能介绍一下现在你打算做什么?”老苏很有些好奇。
“您叫我小董就可以了。苏老先生,我正在进行一个调研工作如果您感兴趣,能不能参加一个专门的研讨会?”说着董涛递上了一份写着苏伯杨名字的请柬。
“看来你是有备而来啊。好的,你叫我老苏就可以了,我明天一定去。”
第二天,在飞机制造厂内的一个小会议室里,聚集了董涛带领的4组的几个人以及几位参与歼8的设计和制造的老工程技术人员,还包括几位已经退休的老工程技术人员。
一位领导先发了言,他先介绍了双方的人员,然后道:“这是一个关于歼8项目的研讨会,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大家都知道歼8项目已经基本结束了,最后的歼8F生产计划已经完成了,生产线已经关闭。国家已经不可能再对发展新的型号投资了,不过这几年来,我们航空企业自筹资金来发展一些带有尝试性质的机型也很多,比如我们自己曾经发展过歼8的出口型,成飞搞过歼7FS,还搞出了比较成功的合作产品FC1。火凤凰公司是民营的军工企业,最近在一些机载设备的生产等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且听说他们目前还在竞争陆军专用武装侦察直升机项目'注:指当时13组正在进行的“飙风战士”项目'。他们想利用自己的资金搞一款技术验证机,可能会选择歼8做平台,这样我们的歼8最后还能发挥一些作用。”
这是董涛有生以来开过的最长的一次会议,大家聊了整整一天也不觉得厌倦。人们谈到在这款战机的来之不易的历史中,沉浸在创业的豪情里。人们回顾了当年为了以对抗前苏联的超音速轰炸机的为设计目标而开发高空高速战斗机的艰难的立项过程,以及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歼8系列成为中国上空主力的防空战机的十几年的光辉历程。
其实歼8有很多优秀的内涵。
八十年代早期歼8第一批生产型交付的时候每架飞机只有几百万元人民币,当然那时候的价格体系不能反映真实的成本。不过后来两侧进气,加装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的标准型歼8B每架也只卖到三千多万元人民币,这时候企业已经经过了改革,飞机的原料采购和人力成本已经和市场化接轨。在当时国际市场上一台好的军用涡扇发动机都要卖到差不多三千万人民币的时候,这种低廉的价格优势是歼8系列在国防为经济发展做出牺牲的时期,成为中国空军骨干力量的重要原因。
后来在中美关系最好的时候,为了对付前苏联的威胁,1980年代末期歼8还"留学"美国,最后虽然项目不了了之,但是中国的飞机设计师开阔了眼界。那次"留学"主要是改进机载电子设备,很多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对以后中国航空界的电子设备的设计和改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当时第一次采用平显,开始大量采用数字电路技术,制定了大量军用数字电路的接口规范,甚至还进行了在飞机上采用光纤数字总线的尝试!这些经验使整整一代技术人员受益,也为我们在以后数年间赶上和超过俄罗斯的航空电子水平奠定了基础。
在1970年代,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强5上第一次采用复合材料制造重要的飞机部件,而到了1980年代末,在歼8II上则第一次完成了整体复合材料机翼的设计,并且完全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方法,还对机翼进行了全面的力学仿真,在机翼没有完全制造出来装到飞机上之前就发现了其结构隐患。后来又有了数字电传控制的三翼面验证机,等等。由于歼8系列并不是测绘仿制的产品,我们自己对它一开始就掌握得比较透,因此各种新的技术其实都曾经在她身上做过实验。
虽然作为制空和截击战斗机,歼8系列开始退出现役,但是歼8最后发展出专门担负高速反辐射攻击的歼8F型,这一型号估计能象当年美国的F4J野鼬鼠反辐射专用攻击机那样继续服务多年。
这些都是歼8辉煌的历史。在这些老工程师、技师的头脑里不仅有这些辉煌的历史,还有丰富的经验。当新项目逐渐成为人们眼中关注的焦点的时候,随着老主力的退役,很多东西都扔掉了——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在知识和技术密集的地方,最不值钱的似乎就是知识的积累了,这个问题在美国也经常出现。美国太空总署的工程师在设计新一代国际空间站的时候,很久都没有人想到参考以前设计第一代空间站“天空实验室”的技术资料,因为当年设计“天空实验室”的工程师们都退休了,新一代工程师根本没有这样的交流机会。最后有一个设计居住空间的工程师苦于难以确定很多关键数据,才想起来去查“天空实验室”的图纸,可是花了很大力气也未能找到需要的资料,最后还是靠自己带着测量工具到博物馆去测量当年“天空实验室”的地面实物展品,才得以解决问题。
经过一些非常专业的谈判以后,火凤凰集团收购了歼8有关的技术和业务部门。显然,业内的行家看出来火凤凰试图通过这样的运做让自己得到一批有经验的技术队伍,因为搭配的歼8生产线几乎不值什么钱,要知道歼8后来的改进主要集中在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