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王筠
【 】
《长津湖》相关资料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长津湖》是第一部描写朝鲜战争中长津湖战役的大型文学作品。作者对朝鲜战争的研究历时10余年,近年又特别采访了长津湖战役幸存的将士,耗时三年写就此书。作品通过鲜活的人物形象和感人细节的描写,演绎战争进程,抒写人性,回溯历史,提炼并重塑了长津湖战役的主体精神——战场上舍生忘死的志愿军,信仰的力量是制胜的关键!这种信仰的力量在当下尤其具有现实意义。包括原国防部长迟浩田等战役亲历者在内以及当年参战的20军,都对本书的出版寄予了厚望。好莱坞正在巨资投拍以长津湖为背景的大片《严寒十七日》将掀起中美两国看这场战役的话题讨论。
作者简介
王筠
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毕业,原籍安徽灵璧,1980年11月入伍,历任作战部队新闻干事,军分区宣传科长,县委常委、县武装部政委,预备役政治部副主任,军区政治部创作室创作员。1981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至今已在省以上和全国性文学期刊、出版社发表和出版文学作品200余万字。主要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刺破青天》等3部,中篇小说《北方乙种》等12部,短篇小说《远行》等18篇。中篇纪实报告文学《最长的三天》获得2008年全军抗震救灾优秀文艺作品奖。
编辑推荐
改变世界格局的强强对决
超越生命极限的信仰力量
时隔60年,中国作家美国名导共同掀开朝鲜战场一段尘封往事
★ 王筠集20余年采访积累,写就了《长津湖》!
★ 著名作家王树增柳建伟等倾力推荐!
★ 好莱坞巨资投拍以长津湖为背景的3D大片《严寒十七日》即将上映!
★ 阅读《长津湖》,将带来更震撼心灵的观影感受!
★ 一段不为人知的秘辛往事,为何引起中国作家好莱坞名导同时关注呢?
★ 不管中美两国创作者如何从各自的国家立场还原这场惨烈交手,
★ 无疑,都是一次震撼心灵的感动之旅!
★ 无疑,一场冰火洗礼的文学与电影之“战”即将拉开帷幕……
参加过长津湖战役的原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对惨烈的长津湖之战一直不能忘怀,谈起60年前的长津湖,至今还会泪流满面。
“尽管长津湖战役已经过去60年了,但至今都让我刻骨铭心。”
——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 迟浩田
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如果中国人没有于1950年11月在清长战争稳执牛耳,此后的世界历史进程就一定不一样。
——《清长之战》作者 罗伯特?奥内尔
书评:共奏战争中人性与信仰的交响乐(1)
共奏战争中人性与信仰的交响乐
《长津湖》读札
·韩晗
对于战争中人性与信仰因素的探索,是文学史中一个释兹在兹的永恒主题。尤其是近百年来,随着东西方文明进程冲突的加剧,战争遂成为政治家们解决冲突的出口之一。但我们要知道的是,区域性的文明只是人类历史中的细小的一环。如何站在文明冲突这一制高点上,从反思战争的角度来书写共同的人性与信仰,这才是战争题材作品必须试图去践行并达到的文学使命,这一切诚如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战争让文明更加文明。
就当下战争题材作品而言,不再仅是对阶级斗争、民族冲突的简单描写,必须要包括对人性的弘扬、信仰的彰显,才能使作家笔下的战争更加有历史感与时代感。因为在和平年代出生并成长的我们这代人,只能通过这些文学作品才能完成对二十世纪那一系列战争的洞察,但这种洞察乃是基于对人性闪光点的捕捉,而不是激起仇恨、崇尚暴力,从这点来说,王筠的长篇小说《长津湖》是一个很好的范式文本。
在卫星地图上看长津湖,是北朝鲜地区一块极不规整、处于崇山峻岭之中的一块庞大水域,此处虽险峻苦寒,但风景亦应壮美辽阔,但《长津湖》却以美式大片的笔触反映了作为战场的长津湖之残酷。世界战争史公认,长津湖战役是美国军队在战史上最远的一次败退,更是抗美援朝战场上一场上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但历史告诉我们,越是残酷的战争越能激发人性中最本质的一面,王筠笔下的长津湖战役也不例外。
作为当代文学中一个长盛不衰的战争主题,我们看到,从魏巍笔下“最可爱的人”到王筠笔下的长津湖,“抗美援朝”这一题材在不同的作品中一直在发生着时代的嬗变。尽管这些作品都不约而同地告诉了我们:这场战争永远是中美双方军力的较量,但《长津湖》所着力笔墨之处不再是“一切美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的革命暴力美学,而是力图还原并回归于人性的历史现场在极度残酷的寒冷的恶劣条件下,作为军人的中国志愿军甚至美军士兵如何克服困难、获得涅槃似的新生体验?
因此,《长津湖》的核心意义在于,它以文学文本为载体,试图以文化的冲突为视角来诠释和平的价值与人性的升华。它坦诚地告诉所有的读者:长津湖战役之于中美两国军人来说,都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劫难,气候苦寒、语言不通、思乡之情与物资短缺等致命问题均使中美两国军人同时“遭罪”。没有拘泥于“扬我贬敌”的二元斗争思维的叙述,体现出了作者厚重的人文情怀。无疑,这是当代文学史中关于“抗美援朝”叙事的重要超越。
书评:共奏战争中人性与信仰的交响乐(2)
小说以对文化冲突的阐释,叙述了战争让两国军人完成了对彼此“从好奇到了解”的全过程,但这个过程的代价却惨重无比。我们可以看到,吴铁锤的锣在《长津湖》中是一个重要的符号,它曾使美国人闻风丧胆,也曾让志愿军暴露信号。但归根结底而言,这个元素是中国化的,之于美国人来说,神秘的锣声意味着中国军队的迫近,可他们对于这个乐器又是如此地陌生,以至于听到锣声响便“就地隐蔽”;同样,刚刚入朝的中国军队对于美国人亦基本上一无所知,无论是吴铁锤还是孙友壮,当他们面对“美国香油”、睡袋与美式武装时,所体现出来的好奇、惊诧,堪称妙笔之行文。但经历了这场战争之后,无论是志愿军,还是美军,他们均不再用惊异的眼光来审视“敌人”的一切。
我们还必须看到,《长津湖》里对于志愿军战士“来源”的设置,亦反映了作者的良苦用心。可以这样说,这一设置是刻意的,它彻底颠覆了先前类似题材小说里简单的“贫苦大众”格局,《长津湖》里的志愿军战士来自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其中既有受地主迫害前来的失地农民,也有国民党部队的投诚士兵,甚至还有投身革命的上海滩知名导演、教会学校里的女学生与英国洋行里的职员。作者之所以如此设置,恐怕很大程度在于这支志愿军在此不再是一支简单的中国军队,而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甚至四亿中国人乃至深厚的中国社会、文化了。
《长津湖》里的一个角色作为符号不得不重视,那就是志愿军战士欧阳云逸,这个曾经在上海洋行中工作过的职员,在这场战役中实际上担任了一个文化冲突调解者的角色。因为他见多识广,有着流利的英语,所以无论是对战俘喊话,还是与俘虏交谈,甚至翻译缴获情报,他无时无刻地都起着“支点”的作用,他的出场甚至还使得美军军官改变了对于中国军队的看法。尤其是与战俘麦卡锡的一席对谈,堪称小说中最为出彩的一段。在对谈中,麦卡锡认为“当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念受到挑战的时候,我们有责任来维护它”,而欧阳云逸则以“中国的文明博大精深,你理解不了也是正常的”回应之,姑且不论这样的对谈是否真的在战争中出现过,但至少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了作者以文化冲突为叙述视角的良苦用心。
描摹文化冲突,彰显人性美好,这应是作者初衷。中国军人优待美军战俘,美军战俘多次向中国军人致谢,受感化的美军军官向俘虏们喊话,以及中国军人在高寒阵地上的相互支撑、彼此关怀,在《长津湖》里已不再是先前的“阶级感情”,而是对阶级、国界与种族的人道主义超越。须知以人性为核心、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在任何战争中都是最可贵、最值得借鉴与反思的。
藉此,笔者认为《长津湖》理应是当下军旅小说中“抗美援朝”叙事的一个转折点:因为它首次突破了两个阵营的政治对立,从文化冲突的角度弘扬人性的光泽。除此之外,《长津湖》还强调了“信仰”的意义并对这一概念进行了人性的诠释。中国军队凭借顽强的意志战胜了美军,他们所拥有的是顽强的信仰,这是发人深省的。
书评:共奏战争中人性与信仰的交响乐(3)
“信仰”是一个与“人性”共生的文学母题,信仰会使得坚持更有意义,这便是志愿军战士们不怕牺牲、屡挫屡战的精神动力,但小说中却将这个信仰简单化、人道主义化,这里的信仰不再是先前类似题材的小说中简单的“红旗插遍全世界”这一伟大革命理想,而是中国人普遍的家国情怀,因为是异乡作战,这一情怀自然就变成了对于家乡、祖国的信仰性思念譬如对于台湾籍志愿军战士、导演出身的凌子林而言,他的信仰只是打完仗“回到上海,再回到台湾”;来自苏北农村的战士吴铁锤的信仰则是“打完了龟儿子陆战1师,就娶媳妇”;而洋行职员出身的战士欧阳云逸与女军医蓝晓萍的信仰则是彼此的爱情约定。在这样的信仰下,他们勇敢地坚持着战争必胜的信念,最终挫败了装备齐全的美军陆战1师。
归根结底,这样的信仰依然基于人性的光泽,并由特定的中国文化结构所决定。战争的胜利,实际上是信仰所促成,但这个过程与结构又非常复杂。《长津湖》为我们提出了许多之前未曾深入反思过的问题以如此惨重代价所换取的胜利,其历史意义究竟有多大?人性的彰显在战争中究竟能否战胜简单的胜负结果?究竟什么样的信仰才是战争中最核心、最关键的因素?因而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实际上更能反思出人性在战争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毕竟,和平的追求最终将归结于人性的美好,战争的胜负无疑更彰显出信仰的珍贵,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与人道主义的基石上,胜负已然不再是一场战争唯一、关键的评量标准了。
历史地看问题才能对历史中战争有着更全面的反思,《长津湖》为了表现出历史的穿透力,十余次用了“多年之后”这一“马尔克斯句式”。小说中幸存者们的表述,使得整个战争的场景更加真实生动,老战士们安详的晚年生活,愈发渗透出信仰的强大、人性的回归与和平的可贵。
法国年鉴学派历史学家拉迪里曾说,“任何一部历史都是人的历史,因为非人的因素将被历史过滤掉,剩下的是人性的背离或回归”,对抗美援朝叙述的这一战争史亦不例外。这个世界上的任何战争都是残酷的,但承载战争的历史却是真实的。透过《长津湖》这部小说,我们不但可以深深地感触到历史的厚重、苍凉与真实,更能从战争的角度来聆听人性与信仰共奏的雄壮交响乐。
作者韩晗,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武汉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书评:真实再现惊心动魄的生死对决(1)
真实再现惊心动魄的生死对决
读王筠的长篇小说《长津湖》
汪守德
当我国人民解放战争的硝烟开始消散,饱受战火与苦难折磨的中华民族以为和平的阳光已经照临的时候,一场更为惨烈的对决和考验却不期而至。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初发生的那场震惊世界的朝鲜战争,创造出的一个个可歌可泣、堪称绝唱的战例,无不深深地铭刻着中朝两国军民的伤痛与光荣。当时光逝去六十年之后,王筠以一个军队作家的历史眼光和文学情怀,回顾和重温发生在朝鲜长津湖的那次惨烈而著名的战斗,并以凌厉冷峻的笔墨创作出长篇小说《长津湖》(湖南文艺出版社)时,则令我们今天读来竟感到是那样的百感交集。
反映朝鲜战争的著作早已多得不可胜数,无论中外都有各种不同形式的作品对之进行独出机杼的探究和表现。王筠涉笔于此类题材,又是别具怎样的只眼,并企图追求达到怎样的一种文学品质呢?我想似乎是作者对于战史资料的深入研究,或是从长辈的口耳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