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时空之大中华-第2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坦克的威力开始被人们重视,认为其是克服堑壕体系和实施进攻的最好武器。因而坦克得到迅速发展。英德美等国在这一时期的坦克,通常重量为16。5…56 吨,前甲板厚度为30…102毫米,速度为25…55公里/小时,最大行程为100…225 公里,装备火炮1 门、机枪1…2 挺。其中德国的T…V (豹式)和TVT (虎式)坦克是当时世界上性能最好的坦克,远远超过了其它国家。原来没有制造能力的苏俄,从1921年开始试制,1927年即开始装备部队,和1939年已可以生产性能较好的KB型坦克和T…34型坦克。KB…1型坦克重47。5吨,前装甲厚度75…100毫米,最高时速35公里,最大行程420 公里,装配火炮1门,机枪2 挺。此外,两栖坦克也在此时期出现,装甲运输车、装甲火车和装甲汽车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火炮的种类已很齐全,有地面炮、高射炮、航空炮、坦克炮、舰炮和海岸炮,有各种口径的榴弹炮,加农炮、臼炮、迫击炮。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火炮的发展主要是提高弹丸威力,射击精度、射程、时速、火力机动性能,使用的可靠性和维护的简便性。据对主要列强国家的几种主要火炮的统计,火炮全重15。6…68 吨,火炮口径76…88 毫米。加农炮和榴弹炮的方向射界24…360度,弹药基数38…56 发,最大装甲厚度38… 200 毫米,最大时速20…72 公里。海军舰炮性能也有很大提高,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大型军舰火炮射程只有11公里,而这时期舰炮射程已增至20…45 公里,并改进了弹道性能,增强了炮弹的破坏力,装药的自动化。在研制新型火炮方面,注重研制复合性能炮,同时兼有加农炮与榴弹炮、或榴弹炮与迫击炮的性能。30年代后期,开始研制多管火箭炮,弹道导弹和原子弹,火炮领域孕育着极重大的突破,并在大战中用于战争实践。在这些方面,美、德、苏居于领先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无线电通讯已被广泛应用于战场,但那时无线电通讯还不稳定。战后,三极管用于无线电,大大提高了远距离通讯效果。30年代初,开始了雷达的研制,德国于1933年,日本于1936年先后开始研制监测飞机的雷达,但在实战应用上,英国居于领先地位。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已在其南部海岸建立了一道雷达警戒线。雷达及声纳装置的研制使用,对后来的海空战争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武器装备的发展与新的军兵种武器装备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对军队的现代化发展产生了最直接和重大的影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机开始只用于侦察,后期才开始进行空战和轰炸,但也只是十几架到几十架的编队。多数国家把飞机配属于陆海军以配合作战,只有英国在战争后期就建立了独立的空军。战后,空军地位迅速提高,意大利于1923年,德国于1935年建立了独立的空军,日本空军也基本独立。苏联在战前已把空军分为统帅部航空兵(战略轰炸)、方面军航空兵(军区所属)、集团军航空兵(诸兵种合成集团军所属)
和军属航空兵。1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这一时期轰炸机比重增加了1。5 倍,而歼击机、侦察机减少,这时的空军已能实施各种战略、战役和战斗任务,已成为各国武装力量的重要军种之一。同时,随着空军的飞速发展,防空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各国都相继成立了防空军。
这时期还有一个兵种发展极为迅速,这就是装甲兵。20年代以后,各主要列强国家的坦克制造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军事家认为,要把战争从阵地战的死胡同中拖出来,就必须大力发展装甲兵种。从30年代开始,德国的装甲兵发展最快,到1939年,德国已拥有3195辆坦克,而且大部分编在坦克师和轻甲师中,并把这些师编入各种建制的坦克军和摩托化军中,战争中德军又组建了坦克集群,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苏军的装甲兵也是3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1929年,组建了一个试验性的机械化团。第二年扩编为机械化旅,1932年,组建机械化军,1938年,组建坦克军。苏德战争爆发后,
苏军开始大量组建机械化部队。
随着军队装备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的战争需要更多的工程保障、化学保障、无线电技术保障、通讯保障和道路桥梁保障及其它后勒保障,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专业兵种的建立提供了条件。20年代前后,大多数国家的军队中有了工程兵、通讯兵、无线电技术部队、铁道兵、汽车兵等专业兵种。
2。军事理论的繁荣与突破
制空权理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军备技术的迅速发展对用于指导战争的军事理论急迫地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个国家都在总结战争得失,因而大大促进了这一时期军事理论的发展。
制空权这一理论是意大利军事理论家杜黑于20年代提出。杜黑(1869 …1930)早年毕业于都灵军事工程学校,毕业后授炮兵中尉军衔,后又进陆军大学学习。20世纪初,受命参加研究意大利军队机械化问题,即予见到飞机在军事上将有重大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任意大利第一个陆军航空营营长,曾积极支持研制意大利第一架3 发动机大型轰炸机。由于在建设空军的问题上与当局意见相左,于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杜黑又重返军队,任米兰师的参谋长,后因激烈指责陆军司令部无能,被军事法庭判监禁1 年。1918年,新任的意军总司令任命杜黑为航空署主任,但他5 个月后又辞职。1921年,出版《制空权》后,被晋升为少将。
1922年,墨索里尼上台后,杜黑为航空部部长,但1923年再次退职,专门从事著述,直至1930年病逝于罗马。他一生著有4 本主要著作:《制空权》、《未来战争的可能面貌》、《扼要的重述》和《19××年的战争》。
杜黑是最早系统地阐述了建设空军和使用空军的思想的军事理论家,创立了崭新的制空权理论。他很早就予见到飞机这一新技术成就用于战争,必将引起战争的**。将出现新的武装力量——空军、新的战争领域——空中战场、新的战争式样——空中战争,飞机用于战争就彻底改变了战争面貌,是战争发展史上的转折点。战争将成为全民的、总体的、不分前方后方、战斗人员和非战斗人员。未来战争中夺取制空权绝对重要,就是要阻止敌人飞行的同时,自己能保持飞行。这是杜黑理论的核心。掌握制空权就是胜利,丧失制空权就是战败。他认为,夺取制空权只能依靠空军,因此建立了一支与海陆军并列的独立空军是绝对必要的。而且独立空军的重要性将迅速扩大,陆军和海军的重要性则相应减小。空军主要由轰炸机、战斗机及少量侦察机组成。空军是一支进攻的力量,不适于防御,地面防空兵是一种浪费。
空中力量应当集中使用,用于进攻。空军在夺取制空权以后可以支援陆海军作战,但配属于陆海军的航空兵是多余的、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空军要不顾敌方的空中进攻,集中最大力量对敌方发动更大的进攻,结合使用爆
破弹、燃烧弹、毒气弹攻击敌人抵抗最薄弱的部位:后方城市和居民中心,以摧毁敌人的物质和精神抵抗。未来战争的结局要由打击敌国人民的斗志来决定。杜黑由此认为,应当建立强大的民航和航空工业,意大利的民航和航空工业应当在欧洲领先。他认为,建立空军比建设庞大的陆海军费用要小得多,但作用却极大。航空兵是一支年轻大胆、富有创新精神的兵种,因而应当着重发展,意大利特别适合发展空军。总之,杜黑所强调的就是空军是未来战争中决定性的力量。
杜黑的制空权理论,使他成为一位极富创见的军事思想家,在空军学术史上占有先驱的地位。但这时的空军还处在大发展的初期,缺乏实践,使他的理论带有很大的预测性和主观性,因而即有惊人的准确性,也有重大的失误。杜黑虽敏锐地预见到空军在未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但却过份夸大。夸大了夺取制空权的作用,也夸大了轰炸的物质和精神效果,贬低了陆海军及防空军的作用。
正文 第二百五十九章 军事理论的变革
第二百五十九章 军事理论的变革
第二百五十九章
杜黑理论中的合理部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逐渐被各国所接受。德国空军在重建过程中就深受其理论影响,寻求建立一支战略轰炸部队,通过空中进攻敌人的工业设施和交通线来削弱其抵抗能力,动摇其士气民心。虽然曾有一段时期限于财力能力,转而集中生产中型和俯冲轰炸机,但其强调发展进攻性武器——轰炸机是始终未变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到1938年第一线飞机有2660架,其中中型轰炸机1157架、俯冲轰炸机207 架、强击机173 架,共占其作战飞机的57。7%,明显地显示出攻击性。
而美英实际上也是杜黑理论的信奉者,他们使用空军的着眼点更加注重摧毁敌方战争潜力和动摇民心士气,因而十分重视发展轰炸机,特别是由于他们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相继都建立了远程战略轰炸部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对德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战略轰炸,则充分显示了这种理论的实战意义。而法国则墨守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经验,对飞机的重要性的认识严重不足,因而法国空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根本就无所作为。苏联反对空军制胜论,认为空军决定不了地面作战的胜负和整个战争的结局,而重点仍在支援海陆军作战。因此苏联重点发展支援飞机。苏联的战略轰炸机虽曾领先于其它各国,但后来逐步落后,同时国内的大清洗也使苏空军和飞机设计制造受到严重影响。
制海权理论这一理论主要由美国海军少将A 。马汉提出。马汉,1859年毕业于美国海军学院,后在海军学院从事教学和研究。1886年,任海军学院院长,1896年,以海军少将衔退休。1898年,美西战争时复出,在海军军事委员会任职。
其一生撰写了120 篇论文和17本专著,论述当代海军政策及海军军事原则,度过了富有创造力的一生。他的代表作有《海上力量对历史的影响,1660… 1783》、《海上力量对法国**与法兰西帝国的影响,1793…1812 》、《海上力量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等。虽然他的理论体系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前就创立了,但其理论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仍然倍受推崇并得到广泛应用。
马汉的主要论点是,海上交通线是一个国家实力和战略最为重要的独一无二的因素。确保己方交通线、同时切断敌方交通线的能力是一个国家武装力量的根本,也是海上强国的天赋特权。海上战略的目的是获得海上控制权。海军战略必须在平时以建立并增强一个国家的海上力量为目标,要在战争中控制海洋。首先必须消灭敌人的舰队,这是海军在战争中的首要任务,其它一切都是枝节问题。一旦敌人的舰队被消灭,获胜的海军就可以利用随之而来的对海洋的控制来达到任何想要达到的目的。特别是一旦赢得了海洋控制权,海军就可以使获得世界资源的途径保持通畅,同时相应地使敌人失去这种权利而扼杀其经济。马汉始终强调的是,控制海洋必须是第一位的,而对海洋的控制只能靠一支能打垮敌国海军的强大海上力量来获得,虽然海上力量对敌国经济的作用可能在很长的时间才能见成效,但两个敌对舰队之间该由谁来控制海洋的胜负却可以很快决定。一但有了这个结局,一切都将不可抗拒的随之而来。因而马汉一再坚持要建立强大的足以消灭敌国海军的战斗力量,特别强调大炮巨舰的威力。而始终反对那种只是袭击贸易线、攻击商船的海上‘ 游击战‘。因为这只是一种破坏,但控制不了海洋。他的中心思想和历史观就是,通过海上力量,也只有通过海上力量,才可以使国家称雄于世界——英国就是全世界的榜样。因此,马汉认为,美国最要紧的就是建立一支现代化的海军,一支具有进攻能力的海军,依靠它可以向外扩展影响。受马汉理论的影响,美国在20世纪初开始建造以巨型战舰为核心的大型舰队,加入了与英、法、日等国家的竞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前的美西战争、日俄战争使马汉的理论接受了战争实践的检验。一方面证明了海上作战对陆战区的战役及整个战争有重大影响,同时也暴露了其理论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一些新式武器的出现,如漂浮水雷、自动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