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武侠修真电子书 > 青山为证 作着:带刀 >

第3部分

青山为证 作着:带刀-第3部分

小说: 青山为证 作着:带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时候,付安民和另一个排长一边一下,把李德明架了起来,让慢车厢的士兵都看得见他,听得见他的背诵。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李德明的声音激昂慷慨,充满了杀敌报国的气势和愿与兄弟们共赴国难的真情,不少人已经收住的眼泪,再一次忍不住落了下来。


在《诗经》里,李德明最喜欢的,就是这一首《秦风。无衣》,它是表现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


背诵了两遍,李德明有把意思详详细细地解释了一遍,让每一个士兵都明白了里面的意思。然后又背了几遍,让大家伙都记住了这首《无衣》。


第二天清晨,火车停了下来,车门一打开,靠门口的几个兵在睡梦中滚落在冰凉的站台上,顿时站台上一片不满的叫骂声。整个部队苏醒了。


“妈哟,冷得遭不住了。”孙和等人交完水费后不停地原地跳跃着暖和身子,不仅是他们,几乎所有的士兵都在这么做。


李德明却要好过的多。到底是世家子弟,见多识广,知道北方天气寒冷,临出发的时候,母亲给自己准备了三件毛衣,还有几件厚衣服。


看了一眼牌子,原来是到了潼关。这么又名气的地方,自己怕是看不见了。李德明有些遗憾。抬起头,远远看见连长跟着传令兵走了,估计是去开会了。


身边到处都是活动着驱寒的士兵,李德明心里暗暗骂了一句自己,跑回车厢,把自己带的衣服分给排里几个身体单薄的弟兄。等几个人穿完,又想了想,把身上穿的两件毛衣脱下一件交给孙和。


想不到孙和死活不要,说自己活动一下就不冷了。


李德明不由火起:“锤子,在我面前装啥子?到刚才那摊尿跟前去照一照,看看你的嘴巴都冻乌了。死要面子活受罪,你老哥子都几十岁的人了,以为还想我这样年轻?快点拿到,我还要穿衣服。”


“求,明娃子,你不要看不起人。”孙和的嘴虽然表示出不服气,但还是伸手接过了毛衣,趁着穿的时候,悄悄抹了一把眼泪。


少了一件毛衣,寒风吹过来,李德明打了个哆嗦。心里却非常感激母亲。原本说部队有厚衣服,不想麻烦母亲,可是母亲依然倔犟地给自己准备了这些东西。


老人家的竟要到底要丰富很多啊。


临走的那一晚,父母还有两个弟弟和妹妹,一家五口人,加上舅舅一家,一共九个人在一起吃了一顿饭。


那一晚,母亲不仅没有阻止自己喝酒,还主动给他倒酒。父亲甚至和自己划起拳来,每一次自己都是用“哥俩好”赢了,每一次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到后来,他总算是明白了,这是父亲主动在让自己。


趁着那边舅舅和母亲说话的机会,李德明文了父亲,想不到父亲却含着眼泪笑着对自己说:“上阵不离父子兵,可我老了,只有你上了。今天借着划拳的东风,希望你百战百胜,早日归来。”


一句话酒把李德明的眼泪勾了下来。小时候因为闯祸,没少受过父亲的“家法”,懂事以后就再也没有哭过,现在却落泪了。


那边表妹眼圈红红的,陪着舅母偷偷摸着眼泪,而小表弟和自己的弟弟妹妹早就跑一边玩去了,他们哪里知道自己的父亲,自己的哥哥就要上战场了呢?


送走舅舅,父亲喝醉了,进去睡了,母亲引着两个孩子睡了以后,来到自己房间,还为说话,那眼泪就往下落。


“妈。。。。。。”李德明喊了一声,却不知道说什么,就僵在那里。


母亲擦了擦眼睛,伸出手抱着儿子的头,在灯下左看,右看,没有说话。这么近的距离,李德明也看见母亲鬓角的头发竟然白了。母亲才三十九岁啊。


“妈,你的头发怎么都白了?小心爸在外面找个小的。”李德明不想让母亲再难过,开起了玩笑。虽然她支持自己上前线,但是一旦要真的离开了,心里的难受,却总是难免的。


一句话让母亲微微一笑:“只要他外面找小的能让你平安回来,妈就随了他去找。”


李德明没有料到母亲会说出如此的话来,心里一阵激动,忍不住哽咽着。


“哭啥子哭。”母亲拿出手帕交给李德明:“想不到一转眼都快二十年了,你小时候用弹弓把你胡伯伯家的窗子全部打碎,好象还是昨天的事情。儿子长成大人了。懂得报效国家,拼杀疆场了,当妈的很高兴。这是好事。乖,不哭了。”说完自己却忍不住失声抽泣了。


母子二人就这么聊着家常,一直等到天亮。


吃过早饭,收拾好行装,李德明要准备出发了。一个早上,除了弟妹,没有人说话。走到门口的时候,父亲忽然喊住了他:


“儿子,你要是不好好打日本鬼子,以后就不要进这个家门!”


说话掷地有声,那一刻,李德明觉得父亲说不出的威风。他不由自主地跪在二老面前,指天发誓:“不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我决不回家。儿子此一去,或许不能再在二老面前尽孝,请在这里受儿子一拜。”


说完,脑袋重重地磕在地上,发出“咚”的一声。



第三章 所见所闻

整个部队就留在火车站等候命令。北方快11月的清晨,把一众四川兵冻得够呛,原本以为可以换装换武器,到头来却是什么也没有。个别士兵已经开始不三不四地说起怪话来。

尽管如此,大多数的士兵还默默无言地蹲在那里,喝着炊事班送过来的姜汤。作为普通的士兵,既然出来了,再说什么话也没有用处。像李德明那样的一些基层军官,除了喝姜汤,还要给大家鼓劲。

现在他们还没有见到日本鬼子凶残的一面,所以他们所讲的,大多是一些部队出发前在各地誓师时的场景。

一碗热乎乎,辣乎乎的姜汤喝下去,的确要暖和了许多。李德明正在说话,远远看见连长付安民急匆匆地跑过来,估计开会是有结果了,连忙命令弟兄们列队。刚整队完毕,别处已经喊出“集合”的声音了。

付安民跑过来的时候,整个连队70余号人基本上都站好了。

“兄弟们,刚才接到命令,日本鬼子的攻势非常猛烈,前线已经快顶不住了。长官部命令我们,即刻跑步到风陵渡渡口坐船过河,赶赴太原。”说到这里,他看了看在寒风中缩着脖子的士兵,忍不住提高声音喊道:

“长官说了,他知道兄弟们在这样的天气里还穿着单衣,可是他说日本人才不管这些。我们晚到一天,老百姓就多遭一天罪,我们的国家就多丢失一块土地。兄弟们,”

整个队伍“唰”地一声,抬头挺胸立正。

“我们是川军,我们是打不跨,压不烂的川军,成都的父老乡亲,四川的父老乡亲,全国的老百姓都在看我们。刚才接到战报,我们川军杨森20军,在上海和鬼子干上了,表现非常不错,受到了国防部的表彰。他杨森以前是我们的手下败将,你们说,我们该怎么办?”

“打他狗日的日本鬼子!”

“怕个求,谁怕谁还不晓得!”

“老子手里的家伙又不是喝稀饭的!”

。。。。。。

见队伍里七嘴八舌地提着口号,李德明马上把手一举: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士兵们跟着把手举起来高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对头,以前外省人说我们川军是‘双枪将,一把破枪,一杆烟枪’,骨子里面就是看不起我们。现在20军的部队在上海血战,我们一样不能丢这个人。我现在命令,全体向右――转,出发。”

队伍开拔了,李德明一边跑一边喊:“喝了姜汤,跑一跑就不冷了。兄弟们,快点。”

一路上,知道这是来支援抗战的四川军队,潼关各地的老百姓纷纷拿着食物喝水在路边欢迎,有的人看见这些援军竟然大部分还穿着单衣,立刻把身上的厚衣服脱下来扔进去,一时间众多的人效仿。

李德明接过一件衣服,交给身边的一个兵,那兵眼里竟含着泪花,边穿边说:“算了,这条命就卖给这里了。”

部队一刻没停,赶到风陵渡的时候,那边早已把船准备好了。

上了船,就听见其他船上的士兵在唱歌:

“斗篷一个草鞋两双,千里迢迢奔远方;长枪一杆榴弹两响,敌机大炮勿须慌。沉着又顽强,消灭鬼子兵;自古大义筑大勇,傲笑沙场有川军。”

李德明学过这首歌,这是122师赵渭滨参谋长为绵阳安县一个兵编的那首《义勇川军》。那个兵叫王建堂。

在成都誓师的时候,那个叫王者成的老人,亲自从安县赶过来,亲手把儿子王建堂送给122师师长王铭章,让王师长带着儿子上前线杀敌报国。

那个老王头还带着一面白布旗帜,上面正中央大大的一个字:“”

“死”!

而左边的几行小子写的是:

“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李德明记得当时这个场景,把整个誓师活动的气氛推到了最高处。后来122师赵渭滨参谋长就专门写下了这首《义勇川军》,传唱了整个北路出川的川军。

李德明脖子上挂着一块玉佩,这是临走的那天,母亲给自己亲手带上的。母亲说这是她专门从文殊院主持那里开光求来的护身符。

儿行千里母担忧,更何况这几乎就是生死离别!

李德明擦了擦眼泪,看着一船的战士都盯着黄河水发呆,可能是从来没有见过这么黄的河水。他扭头对大家说:

“兄弟们,这条河,就是大名鼎鼎的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现在日本鬼子就在前面嚣张,我们的目的,就是保卫我们的国土,保卫我们的家,大家有没有信心?”

“嘿嘿,这个明娃子又来鼓劲了。”出乎李德明的意料,船上面没有响起应该有的声音,而是孙和那个破嗓子。

“就是嘛,排长,我们都晓得这些道理,你莫说了,给我们讲个故事三(三――嘛)。”一个叫“胖娃”的绵阳兵笑着跟了一句。满船人哄然大笑。

“几位老总,”这时船头的艄公受到了感染,插话道“我在这个渡口几十年,还没有见过主动上前线杀敌报国的军队。前一阵子尽是些逃跑的军队。”

“怎么还有逃兵?前方不是打得很厉害嘛?”李德明觉得问题有些严重。

“当然有,成群结队的。”艄公满脸都是无奈:“老总,我看那些逃兵的武器可是比你们还要好,你们。。。。。。”

“求,看不起老子川军索?”孙和一听不乐意了:“老子们走了上千里路,就是专门过来打日本人的,要当逃兵,就不来了。兄弟们,你们说是不是?”

“就是,要当逃兵,就不来了。”其他人也跟着表示了对逃兵这个词语的不满。

“老总,我不是那个意思,你们川军千里迢迢奔赴抗战前线,我当然是十分佩服你们。再说了,前些日子,城防的周司令下了命令,以后我们只管把部队往前送,不准再往回运部队。我可是打心里同意这个命令。没什么见面礼,我就给大家唱一首我们这里的歌,算是给老总们壮行。”

说完,也不管下面答不答应,张开嘴就唱起来:

“嗨~,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悲苍的嗓音,在寒冷的河面上传开了,那边船上的艄公也跟着吼了起来。歌声霎时间响遍了整个河面。

等艄公唱完,一船的士兵都鼓起掌来。他们从来没有听过陕西民歌,第一次听,十分的新鲜好奇,都没有在意艄公说的“只管往前送,不准再往回运”这句话。

“老哥子,问一下,听说日本鬼子都快打拢太原了,怎么没见鬼子的飞机来轰炸呢?”听完歌,李德明忽然想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呵呵,老总还不知道,前一阵子第八路军在平型关打了小鬼子一个伏击,打死一千多鬼子,不久他们又把鬼子设在阳明堡的飞机场炸了,鬼子这些天可是没有飞机的。”

竟有这样的好消息?议论纷纷中,李德明又问艄公这个“第八路军”是不是就是以前的红军?他听说过红军被国民政府整编的事情。

“就是红军。他们可是比我们这边的军队能打仗。几年前我还运他们过过河,听说要不是他们,太原早就失守了。”

“求,莫听他吹。就红军那点破武器,比我们好不到那里去,就这么厉害?”孙和不屑地反驳道:“当年他们到处流窜,要不是看见我们严阵以待,差一点就进入四川了。你们不晓得,当年在四川的那个什么张国焘的红军,也是被我们赶跑了的。”

李德明也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