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瓶时代的婚恋-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彤楞住了。她想了想,然后轻轻点了点头。结婚,是为了爸爸还是为了自己?一时还真的说不清楚……
结婚等于幸福?
在某网站一份关于婚姻的调查中,10%的80后表示,结婚是为了安慰心急如焚的双亲。“没有办法啊,父母逼得紧,不得不结啊。”80后幸福地抱怨着。
面对父母的“逼婚”,80后多少有些无奈,他们没有意识到,父母这种看似“老土”的行为背后其实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忧虑。这种忧虑,绝非“传宗接代”可以概括,也不是“希望有个人照顾你”这么简单,而是出于对现代多元文化的担心。——当试婚、网婚、闪婚、未婚同居、一夜情、婚外情……这些新鲜名词借助网络迅速流行,以时尚的噱头招揽着80后,企图把恋爱婚姻演变为一场游戏,这些“叛逆、搞怪、自我、没有责任感”的孩子能够把握方向、辨明是非,走入正常的婚姻吗?
太多不确定因素阻挠着80后走向正轨,这几乎成了父母们的心病。因此,“看着自己的儿女和一个同样年轻健康的伴侣走进婚姻登记处的大门” ,“很多父母大大松了一口气。”(《中国第四次婚姻革命》)在父母们看来,结婚意味着孩子开始了真正的生存,意味着他们找到了通向幸福的轨道,同时,也意味着自己即将完成做父母的责任。如果80后能够再接再厉,添一个健康的小宝宝,父母们就更加心满意足了!
然而,这一代的父母,面对的是对过去和未来同样心存疑虑的80后,他们拒绝“祖祖辈辈就是这么过日子”的说法,更愿意去问“为什么”。为什么要结婚?我的事业基础还没有夯实,我很享受单身的乐趣,我没有心仪对象,我面对了太多失败婚姻……或许,家长们同样不能明白80后种种理由背后的深层次困惑,那就是:结婚就等于幸福吗?婚后生活一定比单身生活幸福吗?
80后站在婚姻的十字路口,带着不同的决定踏上属于自己的旅程。其中,有坚定的“不婚族”,打定主意将单身进行到底;有彷徨的“寻觅族”,在选择对象之间、爱情和婚姻之间犹豫不决,想着为什么“真心人”还不出现;有无奈的“飞蛾扑火族”,选一个父母满意的人结婚,自己喜欢不喜欢无所谓;有平静的“随遇而安族”,身边正好有个男(女)朋友,那就结婚吧…… 有调查表明,80后仅仅占据了80后1%的分额,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80后已经或将要带着困惑与婚姻正面交流,他们能够得到正确的答案吗?
父母的选择VS自己的选择
“如果让你再选择一次,你还会这么早结婚吗?”说这句话的时候,小彤刚刚跟谭均吵了一架。
“为什么不呢?我们不是很好吗?”几乎每一次吵架都以谭均的求和宣告结束,这一次也不例外。
事实上,谭均不明白那些小事怎么就惹得小彤发脾气,不就是脏袜子忘了放进洗衣筐,看过的书随手乱放,地板踩了一个脏脏的大脚印吗?
不过,过日子难免有些磕磕碰碰!谭均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所以,每次小彤不高兴,谭均就摆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刚开始,这种态度还是很奏效的,可是,小彤渐渐发现上当了,因为谭均总是“勇于认错,坚决不改”,小彤不得不继续在沙发下面找到谭均的脏袜子,在马桶的水箱上找到新买的书,还有在拖地的时候,警告谭均保持站立姿势十分钟……
日子就这样在平静的小麻烦中过去了。直到有一天,小彤接到好朋友冰冰的喜帖。
“你们不是才吃过两次饭吗?”小彤觉得很不可思议,两个星期前,冰冰才通过相亲认识了现在的“男友”,虽说是“男友”,连手都没牵过呢!更谈不上了解了!
“他爸爸病了,让我们结婚‘冲喜’。”冰冰无奈地说,“我爸妈说他家境不错,人也可靠、有前途,让我答应这门婚事。”
“那个人你喜欢吗?”话刚说出口,小彤就意识到自己问了个很傻的问题。
果然,冰冰的眼眶红了:“爸妈说我不孝顺……我也没办法了,对那个人我根本没有感觉……”
小彤不知道该怎样安慰冰冰。但是,这件事情未免太荒诞了!什么年代了,还有人相信“冲喜”,还有家长坚持“父母之命”,完全不顾及孩子的想法!为什么会这样呢?
小彤陷入沉思。或许是因为这些家长把婚姻等同于幸福了吧!他们急着把子女送进婚姻,以为许给了他们一个幸福的未来,实际上呢?那些听从家长的同龄人们,真的能够清晰地认识婚姻吗?比如自己,——小彤想到那些生活中的磕磕碰碰,——是找到了幸福,还是损失了获得幸福的机会呢?
幸福婚姻的小预习:你的情感小康了吗
如何形容80后眼中真正的爱情?是一刹那的天荒地老,专心致志地两两相望,黑白分明的坦诚真挚,还是无怨无悔的自我牺牲,刺激新鲜的拍岸惊涛,手足无措的目眩神动?
80后的生命中并非没有爱情,只是爱情太过激烈短暂了。更确切的说,80后理想中的爱情,其实称作“激情”更合适。婚姻可以这样激情吗?当然可以,但只是一个短暂的时间,轰轰烈烈的充满浓郁爱情的婚姻必将归于平淡,然而有心者仍能体味到那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
父母无法承担我们的生命
对于80后的婚姻大事,父母的关心几乎是出于本能。对于这些父母来说,80后还是一群没有长大的孩子,他们的婚姻,如同上学、应聘工作,需要父母参与,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父母该怎样参与,这种参与占多大分量?对此,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看法,采取的方式、取得的效果自然也千差万别。
有一种“用心良苦型”的父母,见缝插针地给孩子安排相亲,追问孩子的意见,把孩子置于“婚前准备”的情境中,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化压力为动力”,认认真真地找到一个结婚伴侣。这种类型的父母只是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选择机会,还是会把最终决定权交给孩子。
第二种是“耳提面命型”的父母。这种类型的父母会不自觉地把个人经验推己及人地应用到孩子的婚恋当中。他们不像孩子那样感情用事,更多的考虑现实因素,像身体是否健康,双方教育程度、家庭背景和经济状况是否相当,职业和性格好不好等等。这些父母尽可能地以“过来人”的身份,对孩子的婚恋作居高临下又细致入微的考察,企图达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目的,最终为孩子筛选出满意的婚姻。
还有一种是“包办型”父母。顾名思义,就是对孩子的婚恋大包大揽的父母。这些父母往往主观臆断,对孩子的真正感受却不予理会,动辄批评孩子“不孝顺,不懂事”,直到撮合出符合自己标准的婚姻。
由此看来,在婚姻问题上,父母与80后出现矛盾的情况并不少见。在父母们认为,是80后不懂事,不能明白做父母的苦心,其实,父母们也应该反思自己的做法。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误解,认为凭借自己的人生经验,可以帮助孩子少走弯路,少受点苦,所以就拼命地阻止孩子“犯错误”。事实上,父母们自己的人生经验,难道不是从经历、教训中得来的吗?有多少是当时长辈们口口相传的呢?也许父母们会说:“正因为此,我们才教育孩子,不要犯我们的错误!”而真相却是:实践出真知,把孩子固定在一个自以为安全的小圈圈中,远不如孩子在自己经历、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学会保护自己来得有效!
父母们在80后身上投入了太多的关心,然而,即使他们愿意,也不可能代替孩子承担生命。最坏的情况是:如果父母们的决定是错误的,后果也只能由80后来承担。因为80后将面对的,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立的家庭系统。
80后的婚姻是否幸福,最终取决于他们自己对婚姻的态度。不管选择正确与否,将来会不会遭遇挫折,这些都是80后自己的决定、自己所需要承担的后果,也是80后成长的必经之路。婚姻如此,事业亦如此。如果家长不懂得放手,80后是没有机会尝试长大的。
“我昏(婚)了!”
虽然我们一再强调,父母应该把婚姻的选择权交给80后,但实际上,很多80后把父母从幕后推到台前,是在为自己步入婚姻找一个理由。“没办法,父母催得紧!”很多80后就是用这句话来安慰自己,以逃避内心那些不清晰的困惑。
其实,婚姻说到底是对自己的交待,安慰父母虽然孝心可加,但如果不以自己的感觉为指南,那未免本末倒置了。换句话说,如果你忽略了自己的感觉,以致无法在婚姻生活中得到安慰和支持,不但你自己得不到幸福,对父母也是一种伦理上的欺骗,这种婚姻要来做什么?
不结婚未必就是不孝顺父母,结了婚不幸福父母也会不快乐。最聪明的选择是:改变对婚姻的态度,直面自己的情感需求。婚姻就是柴米油盐,婚姻就是平平淡淡,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从婚姻中得到幸福?那是因为,这些人都有一种知足常乐的小康心态!
这里所说的“小康”,是情感的小康,也就是一种情感的饱足状态。什么是情感的饱足?在这个问题上,很多人会误解为激情的丰盈。他们认为,理想的爱情必须由激情贯穿始终,如果激情消退,爱情就会变得苍白空虚,没有维持下去的必要了。持这种想法的人,是顽固地守望理想爱情的人,往往也是只崇尚过程不追求结果的人。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最终会发现,所谓的理想爱情其实是不存在的,一段感情总是由惊涛骇浪开始,又总是在时间的流逝里归于平静。不断追求激情的人,其情感是跌宕起伏的。激情到来时,他们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激情消退,他们马上就沦落到情感的贫困线以下。为了脱贫致富,他们追求一段段激情,却始终患得患失,他们的情感,非大富即赤贫,他们的爱情只是一种受到本能牵引和导向的青涩情感!
80后多多少少都有过这种激情体验,但不是所有的“八零后”都能把这种体验发展为小康。这是因为,很多80后过不了“承诺”这一关。所谓承诺,是个人内心和口头对爱的预期,是爱情中的理性成份,意味着责任感正式进入爱情的范畴。激情时的空头支票不在此列,诚恳却无法实现的诺言也不在此列,相反,小彤和谭均那种踏踏实实过日子的态度却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承诺!当爱情走到承诺阶段,一个长期的、理性与感性共存的小康工程也就此展开了。根据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为爱情列出顺序:
激情——→承诺+婚姻——→情感小康
或:
激情(爱情的开始)——→下一次激情(下一次爱情的开始)——→再下一次激情(再下一次爱情的开始)……
永远追求激情与追求永远的情感小康,聪明的你,选择哪一个?
在第一列顺序中,激情是爱情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承诺是激情遭遇现实的理性回归,婚姻是承诺的合法化,情感小康则是在这些基础之上的情感饱足。由此看来,婚姻是一种外在形式,承诺才是内在的关键。如果没有承诺,既使人结婚了,心也没有结婚。如果没有对自己的爱情做一个正确的判别,结了婚的人就会有一种“未完成情结”,认为自己损失了获得真正幸福的可能,而这份可能,不过是下一次激情而已!
可见,一句“我昏(婚)了”不仅仅是80后的文字游戏,还反映了他们对待婚姻的态度。其实,误解爱情、婚姻与承诺的,何止是80后?有多少人真正判别了自己的爱情?有多少人甘于平淡幸福的婚姻?有多少人愿意为激情放弃情感小康?或者我们不妨经常自问:我的情感小康了吗?
当然,情感小康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正所谓“爱是要用一生来完成的艺术”,要想达到情感小康,我们就必须明白:快乐不是拥有更多而是珍惜和享受已经拥有的;这个世界上的确没有一种爱,不用浇灌和栽培,就会获得永恒。
80后:浮躁症候群
情人节恰好是女孩乔伊的生日,过了这一天,乔伊就25岁了。
早上,男友托快递送来了鲜花,是一束名贵的“蓝色妖姬”,在办公室女孩们艳羡的目光下,男友又不失时机地打来电话,约好晚上共进烛光晚餐。
男友无疑是浪漫的,当初,他就是靠这份执着的浪漫赢得了乔伊的芳心。乔伊知道,烛光晚餐中,男友还会拿出名牌珠宝作为情人节礼物。前年是一对钻石耳环,去年是一串钻石项链,今年是什么呢?会是一枚钻石戒指吗?
其实,礼物是否名贵对乔伊来说都不算什么,或者说,已经不算什么了。对于一个即将度过25岁生日、在异乡已经漂泊了七年的女孩来说,一枚最朴素的求婚戒指就已经足够了!可是,乔伊知道,这恰恰是男友不能给她的。
男友是乔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