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的历史-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厍丫拥搅擞⒐2痪茫恢忠越峤诶@梦⒆吹牟”蝗嗣浅莆疤烤胰取保╝nthrax),也就是希腊语中的“煤”。
这些要命的联想使得中世纪的人们深信,污浊的空气一般都对人体有害,这也许是英国如此迅速地把煤烟定为一大威胁的原因之一。还是那位把爆发的淋巴肿块比作碎煤的威尔士作家,也曾用典型的中世纪比喻风格写道:“死亡正像黑色的烟幕一样向我们逼近。”人们可以闻到并且尤其感到头疼的是煤烟中硫的气味,他们相信硫——就是通常说的硫磺——具有恶魔般的地狱气息。简而言之,在中世纪,想像力给煤带来了一个难题,即人们总是把煤与疾病、死亡和魔鬼联系在一起。
虽然像英国许多地方那样的富有煤矿仍归罗马天主教堂所有,但这并没能消除煤给人带来的恐怖联想。在16世纪,罗马天主教堂发现与煤打交道的道路变得更加艰难。能够很容易地从石头中萃取或从狭窄的矿井中开采的煤矿,已经越来越少。要想开采更深处的煤,就必须具备雄心壮志和更深的隧道,而重要的是,新的建设不仅耗费巨资,而且必须保证在地下水位以下挖掘矿井时不能破坏地下水。
进行这么大手笔的投资,需要对煤的未来充满切实的信心,并且愿意付出行动,但神职人员们对煤可没有这么大的信心,所以他们拒绝投资。事实上,他们通常并不亲自管理矿业,而是将矿井租给那些愿意管理的人们。但是,矿井的租期非常短,因此,矿井的实际经营者们只有斥资扩大矿井的规模,才能在租期内获得利润。我们可以推知,如果矿井自始至终都掌握在教堂手中,那么煤炭工业就无法满足即将到来的对煤的需求的剧增。但这种假设是否能够成立,我们却无从得知。1527年,国王亨利四世决定废除来自西班牙阿拉贡的凯瑟琳王后,因为凯瑟琳没能为他产下男性继承人,亨利四世的这一决定影响到了英国的很多方面,包括煤炭工业。
由于罗马教皇没有准许亨利四世废除王后,亨利四世于是与罗马一举决裂,这件事在历史上轰动一时。亨利四世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由此产生的一个结果就是英国工业的极大繁荣。当时,教会占据着英国大约1/5的土地和财富,在收入上是王室的将近三倍,因此,当国王极度渴望金钱,并且反教会情绪高涨的时候,教会的处境就显得危险了。教会将近一半的财富由大约800座修道院把持着,要在以前,亨利四世也许只是将其进行削减,但在1536年和1539年之间,他却解散了英国的修道院,并在国会的帮助下没收了他们的财产。英国许多富有的煤矿突然成了王室的财产,另外,通过合法的土地买卖,新兴的商人和贵族阶层也得到了一些煤矿,他们急切地希望通过各种手段从中获取利润。
纽斯卡尔周围的城镇商人们,在与教会争夺煤矿控制权的斗争中终于取得了实质性的胜利。泰恩茂斯修道院院长管辖的那些矿井,曾经引起1268年城镇商人与僧侣之间那场暴力冲突,如今都已归属商人们名下。虽然达拉谟的主教在其后几年里继续把持着手中的财富,但在亨利的女儿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这些财富还是转到了商人们手中。纽卡斯尔的商人们最终控制了这个地区的煤炭出产,他们可以疯狂地拓展矿井了。
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即位时,英国还时常被邻国嘲笑,那些邻国都比英国更大、更强、更完备。英国与欧洲的贸易关系还处于半殖民状态,主要靠出口毛料半成品和原料来支撑。在海上,英国仍然势单力薄;在科学、技术和都市化进程方面,英国也远远落后于邻国。总而言之,那时候几乎看不出,英国即将进入如今称之为黄金时代的发展阶段,并且将在世界事务中变得举足轻重。
像当时欧洲的大多数国家一样,英国的人口和经济都正从瘟疫过后的低谷中回升。英国农民的生活正在逐步改善;一位作家在1577年写道:如今,越来越多的贫民家庭开始使用一些舒适的小物件,如枕头,人们用它取代了往日休息时用的“舒服的圆木”。但是,英国经济的增长却也面临着一个严重的威胁——这个小小岛国的森林又开始慢慢缩减。英国的羊毛工业逐渐显出优势,于是,越来越多的地主砍倒自己的林地,取而代之以可爱的绿色牧场;如今的英国,到处都是这种牧场。另外,钢铁工厂所到之处,那炼铁的熔炉都吞噬着大量的木炭,消耗着当地的森林。
伊丽莎白在位期间,中央政府曾派出许多委员会调查全国木材短缺的状况,每一个委员会都确定地说,全国的森林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当时的作家们都为英国木材的流失而感到惊慌,他们认为那大片的森林已经“严重地衰减和损坏”了。这种对森林的破坏不仅意味着燃料的短缺,而且还将威胁每个人的家庭生活和几乎每种工业的运转;此外,这也预示着当时许多重要的建筑材料即将匮乏。木材在几乎所有的建造方面都派得上用场,包括房子,家庭用具,手推车,劳动工具,容器,当然还有船。海军认为木材的短缺是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因此,国家通过了一些法律,限制对木材的砍伐,并且加重了对偷盗木材者的罚款。在艾塞克斯郡,那些因“偷盗树篱”而被抓的人,将被“鞭打至鲜血淋漓”。
在城市里,能够更加敏锐地感觉到燃料的短缺,尤其在伦敦。整个英国的人口是处于增长的趋势,而伦敦的人口则增长得更快。当然,由于城市不断扩大,附近郡县的森林渐渐被砍伐至尽,因此人们不得不从越来越远的地方拖运木材。木材主要用于家庭的取暖和做饭,但很多生产流程也离不开它。一项统计表明,单单是伦敦的酿酒者,每年就要烧掉2万货车的木头。由于燃料短缺越来越严重,木头价格的上涨速度已经超过了通货膨胀;贫民们苦不堪言,因为燃料已占据了他们绝大部分的生活开销。
那段日子里,伦敦居民的生活尤为艰难,他们甚至无法在家中取暖。也是在那时,欧洲进入了一直延续到18世纪的所谓小冰期。就平均温度而言,自从最后一片薄冰从北半球消融之后,那是欧洲最冷的一段日子;人们跌入漫长的严冬,泰晤士河偶尔会被冰层覆盖。据说,在1564年至1565年的冬天,伊丽莎白女王每天都到河面的冰层上散步。在1607年至1608年的冬天,伦敦的人们在泰晤士河上举行了第一次冰上集市。小贩们卖着吃的和喝的,人们兴高采烈地进行着各种娱乐活动,有的跳舞,有的打保龄球。在此后的两百年里,人们曾多次举行这种集市,而且一次比一次精巧。
如果16世纪的燃料短缺愈演愈烈,那么它最终不仅会减缓伦敦经济的发展,还将影响到伦敦人口的增长。像当时的大多数城市一样,伦敦的出生率一直低于死亡率;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部分是因为瘟疫、天花和伤寒的间歇性爆发,它们很容易在拥挤的城市贫民中传播。墓地里的坟墓在不断增加,城市要想发展,就必须从农村吸引更多的居民,填补死亡所造成的空缺。但是,人们尽管迁居心切,却不得不考虑,燃料短缺仍没有得到解决,这不仅会遏制经济的发展,而且将使原本就不方便的城市生活变得更加困难。最终,伦敦的生活会变得让人难以忍受,人们于是宁愿选择待在农村,这样离森林更近,而且起码他们可以在自己家里取暖、烤面包。后来,由于森林仍在继续缩减,燃料的短缺可能会减缓整个国家的人口增长。人口统计学的研究表明,在前工业时代的英国,经济的不景气导致了人们的晚婚,和人口出生率的降低。
但是,能源危机却从未像燃料危机那样严重,这要归功于——煤。16世纪70年代,英国国内的用煤量剧增,到1603年,也就是伊丽莎白统治末期,尽管人们对煤的抱怨仍不绝于耳,但煤已经成为英国重要的燃料来源,伦敦的富人们尽可能地避免用煤,因为他们依然蔑视煤烟。在1630年有一种传言:三十年前,“伦敦体面的女士们从来不进入烧海煤的人家或房间,也不愿吃任何用海煤烘制或烧烤的肉”。然而几十年后,那些体面的女士和先生们屈服了。在17世纪20年代,煤昂首进入了富人家的大雅之堂,就像进入贫民家一样。
第一部分 可以移动的气候第5节 英国的宝石(3)
到17世纪,伦敦的人口已经达到了20万,是50年前的将近两倍,而且增长的速度还有望提升。(到1750年,伦敦也许就能成为欧洲最大的城市。)伦敦的城市规模已经可以容纳日益增长的专业化人员,他们促进了商业、金融业、法律和教育等机构的发展,开创出繁花似锦的文化景象,伊丽莎白时代也因此而名扬后世。伦敦的贸易商们将英国一步步推向世界;最终,他们把持了国际布料交易,并且在与美洲的贸易中发家致富。不久以后,英国就摆脱了半殖民的地位,一跃成为世界贸易强国。
许多年前,烟囱还只是上流阶层享有的小小奢侈品,但如果没有后来它的普及,煤就不会走进伦敦人的壁炉和家庭。在16世纪中期,即使在最简朴的家庭,也可以见到烟囱。而有人却为这种发展感到惋惜,因为他们相信,那早些年曾经充斥房间的木头烟,不仅能使家中的木材变硬,而且可以保护居民的健康。虽然如此,但是不得不承认,正是烟囱的建造和使用的普及,使得人们在木材稀缺时能够从烧木材过渡到燃煤。由用炭火转为用煤火时,人们应当把壁炉和烟囱改得狭长一些,以便空气能够充分参与燃烧(建筑学意义上的这点儿改造,为许多年轻人提供了诸如清扫烟囱之类的工作机会)。烟囱的普及不仅改善了室内空气的质量,而且还促使煤有用的能量和与之伴随的污染分道扬镳——温暖通过管道进入房间,而煤烟则被排放出去,任由外面的世界品尝这苦果。
不久,伦敦居民对煤烟的忍受程度就受到了检验,因为越来越多的煤烟从各家各户的壁炉中倾泄而出,进入城市的空气中。在1578年,有报道说,伊丽莎白一世“对海煤烟的味道感到无比伤心和苦恼”。1603年,伦敦一个酿酒富商的儿子,休·普兰特(Hugn Platt),写了一本书,试图把伦敦从煤烟中拯救出来,那书的名字叫:《煤球——一种新型、便宜和精巧的燃料,由海煤和其他易燃物混合而成,气味甜美,数量众多》(A new; cheape; and delicate Fire of Cole…balles; wherein Seacole id by mixture of other bustible bodies both sweetened and multiplied)。(普兰特在当时已经很出名了,因为他写过一本教女人如何驻颜的小册子。)在这本介绍煤球的书中,普兰特指出,煤烟已经对伦敦的建筑物和植物带来了危害,但他并不把这视为一个全新的难题。他的专利技术是从在美洲大陆的实践中得出的,方法是用煤和肥土制成煤球,他认为这样可以减少煤烟的危害,至于原理则是不可言传的。
在17世纪,随着伦敦居民燃煤量的增长以及城市的扩展,伦敦的空气质量变得越来越糟糕。有一本名叫《防烟(Fumifugium)》(该词从拉丁文fumo“烟”和fugo“驱走”而来)的书,生动详细地描述了这一问题。这本书是1661年写成的,作者约翰·伊夫林(John Evelyn)是一位著名的英国作家兼政府小官员。他对艺术、建筑、园艺和政治都很感兴趣,他发现伦敦的空气质量比欧洲任何其他城市都差。他看到煤烟从各种资源中喷薄而出,于是写道:“伦敦这座城市号称理性动物的聚居地、至高无上的君主宝座,其实更像艾特纳火山、火神的庭院、斯特龙博利火山岛,或者地狱的郊区。”1700年,作家蒂莫西·诺斯(Timothy Nourse)发表了一篇关于伦敦空气的论文,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指出,虽然伦敦魅力惑人、荣誉重重,但那空气中充斥的浓郁的煤烟意味着,“也许在欧洲所有的城市中,再也没有比伦敦更肮脏、更令人不快的地方了”。
当然,我们并不能确切地知道伦敦的空气究竟受了怎样的污染,但许多轶闻趣事却让我们略知一二。伊夫林在书中描述了阳光是如何艰难地穿透煤烟,还写道,旅行者往往在几英里之外,还没有看到伦敦,就已经闻到了煤烟的味道。他还观察到,煤烟所到之处都会留下一种“黑乎乎的细屑”,那细屑“不仅含有硫,而且还有刺激性和穿透性很强的酒精,能够腐蚀最纯的铁棒和最硬的石头”。诺斯也警告人们注意煤烟对建筑物造成的损伤;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