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最新最全的生活百科全书 百年诺贝 >

第236部分

最新最全的生活百科全书 百年诺贝-第236部分

小说: 最新最全的生活百科全书 百年诺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异,丰富多彩的特点。面灯也叫由面盏,是用面粉做的灯盏,多流行于北方地区。面灯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做灯盏十二斗(闰年十三只),盏内放食油点燃,或将面灯放锅中蒸,视灯盏灭后盏内余油的多寡或蒸熟后盏中留水的多少以卜来年十二个月份的水、旱情况,这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其做法是可以理解的。如清乾隆年间陕西《锥南县志》载牶“正月十五,以荞麦面蒸盏燃灯,按十二月,以卜雨降。”表达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的愿望。面灯在正月十六落灯之日煮或蒸而食之。清咸丰年间,山西《澄城县志》载牶“正月十五日蒸荞麦面为灯盏,注油燃灯,次早食之。”目前农村仍有此俗。 
面条为元宵灯节落灯这天晚餐的食品。古有“上灯元宵,落灯面,吃了以后望明年”民谚。这一食俗多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仪徽岁时记》载:“(正月)十八落灯,人家啖面,俗谓‘上灯圆子落灯面’,各家自为宴志庆。”落灯时吃面条寓意喜庆绵绵不断之意。 
粘糕又名年糕。元宵节除元宵、面条外,还有吃粘糕的。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食治》载牶“自梁米,昧甘、微寒、无毒、除热、益气。”唐代之后,元代也有元宵节食糕的记载。 
糟羹浙江台州一带每年正月十四看过花灯之后食糟羹,用肉丝、冬笋丝、香菇、木耳、鲜蜻、豆干、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许来米粉,煮成带咸味的糊状食品。正月十五喝的糟羹为甜的,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莲子、甜枣、桂圆等做成。 
此外,浙江浦江一带吃馒头、麦饼。馒头为发面,麦饼为圆形,取“发子发孙大团圆”之意。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观 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舞 狮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元宵节诗词选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 隋炀帝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正月十五夜》(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进天上著词声。 
诗曰(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诗曰(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诗曰(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青玉案 元夕》(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生查子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京都元夕》(元)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 
折桂令 元宵(元)失名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汴京元夕》(明)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元 宵》(明)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夜踏灯》(清)董舜民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上元竹枝词》(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元夕影永冰灯》(清)唐顺之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元夕无月》(清)丘逢甲 
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元宵月正圆》闽南歌谣 
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 
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 
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 
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 
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 
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 
月饼的由来? 
月饼,原本是祭月时供品的一种,以后成为民间互相馈赠的礼品。《西湖游览志》称:“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义。”东坡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来赞誉月饼。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水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