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2-戴丽三医疗经验选-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外伤或术后营卫虚损
由于外伤或术后,营卫虚损,营虚不与卫和所致低热,用桂枝汤倍芍药加乌梅、知母、冰糖,助营退热。如肢体麻木者,用参芪归桂枝汤加香附、麦芽,和营助卫之中兼补气血而行滞气。
(三)营虚肌肉跳动
此症多见于老年妇女,因其营血不足而致肌肉跳动,有时兼有麻木,状似风湿,但与风湿有别。风湿麻木跳动,或疼痛多在关节,营血不足麻木跳动多在肌肉与筋膜;风湿多有苔,营血不足多无苔。治疗风湿宜驱风除湿,治疗营血不足始终宜在调和营卫的基础上着重补养气血,处方以大剂量新加汤加桑枝,或用参芪归桂枝汤。此证忌用祛风除湿发散之药,因风药辛燥更伤营阴。
(四)营卫俱虚肌肤发痒
亦多见老年妇女,心营、肺卫俱虚,皮肤发痒,但无疹块,遇风更甚。舌润无苔,。脉多沉弱。用桂枝汤,杭芍改赤芍,并加重赤芍剂量,再加葛根、防风,均能取得疗效。皮肤发痒,临床有虚实之别。虚证多见老年妇女,其中有津枯血燥与营卫俱虚之不同,如属津枯血燥发痒,必见舌红质干,脉多弦细而数,此方叉非所宜。
(五)胃肠型感冒和腹泻痢疾
足阳明胃为多气多血之海,胃肠病证直接与气血失调有关,此证之治疗应将调和营卫与调和气血结合起来。如病在胃,出现寒热、呕吐、恶心、舌腻、脉紧者,用藿香桂枝汤,解表和中,理气燥湿降胃(方见医案部分);如病在肠,出现寒热、腹痛、泄泻,脉紧或浮紧,用桂枝汤加葛根、防风,如出现里急腹痛泻痢,用桂枝汤加葛根、香附、黄连、木香、焦楂。每年夏秋季节,胃肠型感冒,多以此二方施治,能收退热、止呕、止泻、止痢之效。
(六)妊娠期营卫不调胃气虚弱
妊娠初期,营卫不和,畏寒,疲乏、食少、呕吐,本《金匮》用桂枝汤为妊娠第一方之旨,重用生姜,确能缓解妊娠反应,增进食欲,止呕吐,除畏寒。此方仅用于营卫不和,胃气虚弱者,如兼有肝胃郁热,或胆气上逆者,属小柴胡汤适应证,本方又非所宜。
(七)营卫受损所致痹证
此类痹证是病邪伤及营卫,“营虚不仁”,“卫虚不用”。“营虚不仁”是病邪伤及营分,血中营气不足,因而肢体感觉麻痹,临床治疗中,宜以桂枝汤倍芍药为第一步,进而用新加汤为第二步,新加汤再加当归为第三步。“卫虚不用”是病邪伤及卫分则局部的真气去,而邪气独留。真气去则功能消失,因而肢体运动受限,临床治疗,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为第一步,进而用桂枝汤加附片为第二步,或再加黄芪为第三步。若营卫两虚,常以新加汤加重附片剂量而取效。
(八)营卫不调之失眠 《灵枢·营卫生会篇》“营卫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说明营卫与人体的寤寐关系极为密切。如老年之人,或病后营气虚衰,营卫失常,卫气内伐,经常出现难于入眠,或多梦易醒。甩桂技汤倍芍药加山萸肉、果杞、桔络可取宁心安眠之效。
(九)配补阳还五汤治气虚血瘀营卫不足的中风后遗证
清代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将补气药与活血化瘀药结合起来,用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中风后遗症有一定疗效。但因缺乏脉象,以方测证,脉象必属虚象,如属实象,即弦滑数之类脉象,此方不可误投,否则,不但无效,还可导致变证。既然营卫与气血相关,则气虚所致之半身不遂直接涉及营血与卫气,只有营卫健运,才能促进气血生成。只有营卫健运,补阳还五汤才能发挥补气和活血化瘀的作用。因此,余常将此方与调和营卫的桂枝汤结合起来运用。实践证明,较单用补阳还五汤原方疗效明显提高。然而,半身不遂一证,病理较为复杂,有虚实之分,有阴阳之别,虚实之中,又有虚实相兼等情况,临床必须仔细体审病情,方随证变,才可取效。
(十)治胸、腹、背、腰及上下肢疼痛
膀胱与肾相表里,其经脉互相联络。足太阳膀胱经脓起于目内眦,上头顶,下项,行于背、腰部,后分二行,至下肢外侧后面,到达足小趾的至阴穴与足少阴肾经相通,过足底涌泉穴绕内踝穴,沿下肢内侧后面上行,入少腹,挟脐旁上行腹部和胸部,至锁骨下的俞府穴而止。由于外邪或里寒之气导致营卫失调,经气阻滞,出现胸、腹、背、腰及上下肢疼痛,用本方加防风、香附、麦芽,在增强营卫功能盼基础上兼以理气祛寒行滞。若上肢痛,上方加桑枝以通络;下肢痛加淮牛膝,活血通经并补肝肾。
(十一)用于体弱,病后或产后营卫失调
此类患者常感时而微寒,时而微热,自汗,疲乏,脉缓,可用桂枝汤加党参,或用桂枝汤与生脉散合用。
(十二)用于小儿麻疹、水痘初期
患儿发热不高,气血较弱,痘疹隐约不现,古有“疹出于肺,痘出于胃”之说。审无唇红舌赤等热象者,可用桂枝汤加川芎、葛根,增强营卫,鼓舞肺胃之阳,促痘疹外现。如兼寒邪外束,亦可加麻绒少许,使之宣发外透。
结语
本文从营卫的生成、分布与生理功能、营卫与脏腑的关系、营卫的病理表现等方面,论述了营卫在人体的重要意义,以及因营卫失调和营卫不足所产生的一些疾病。这些病证,在营卫理论的学术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临床实践,以桂枝汤为基础,灵活加减,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从而说明了桂枝汤加减可广泛用于内、妇、儿、外各科由于营卫不足和失调所致的不少疾病。
姜桂苓半汤的组成原理及临床运用
姜桂苓半汤系由生姜、桂枝、法半夏、茯苓四药组合而成。
本方取材于清朝郑钦安姜桂汤和局方二陈汤。前者见于《医理真传》鼻流清涕不止条,原治上焦阳虚而致鼻流清涕不止;后者乃一切痰饮为患之总方。方中夏、苓二味,功能燥湿健脾,化痰止呕,中医有“痰生百病,湿生灾”之语。取二方之长融为一方,用治心阳不足或心肺阳虚所致诸证,以及升降失调、上下不通等,或因心肺阳虚导致中焦寒湿、肝胃虚寒等,皆可运用。经临床四十余年之实践证明,功效卓著。
心肺同居胸中,“胸为清阳之腑”,受不得任何寒浊之气,脏虽属阴,其用在阳。“心者血,肺者气”,气血的运行,全靠心肺阳气的推动,寒则凝,温则通。故寒邪上逆,气血阻滞,则心肺之阳被遏,以至出现上焦虚寒之症,如胸痛、咳逆短气、畏寒肢冷、面唇青紫等。心肺阳虚,包括心肺气虚,但有时以心阳虚明显,有时以心肺阳虚并见。心肺阳虚可由本身病变引起,亦可由其他脏腑病变导致。心主一身之血,肺主一身之气,人身百病千端,无不关乎气血。明乎此,通过调理心肺阳气,温通气血,则可治疗多种疾病。
按照上述理论,本方以生姜、桂枝为君药。生姜性温,黄坤载谓“入肺胃而驱浊,走肝脾而行滞,荡胸中之瘀满,排胃里之壅遏,善通鼻塞,最止腹痛,调和脏腑,宣达荣卫,行经之要品,发表之良药”。又谓:“生姜疏利通达,下行肺胃而降浊阴,善止呕哕而扫瘀腐,清官除道穴力最为迅捷。”
桂枝辛甘而温,《本经》称其“治上气咳逆”,张锡纯渭:“通阳化气,力善宣通,能升大气(即胸中之气).降逆气(如冲气,肝气之类),散邪气(如风寒之类)……诸家本草,鲜有言其能降逆气者,是用桂枝而弃其所长也。……乃医者皆知麻黄泻肺定喘,而鲜知桂枝降气定喘,是不读《本经》之过也。”又谓:“为其味甘,故又善和脾胃,能使脾气之陷者上升,胃气之逆者下降,脾胃调和则留饮自除,积食自化。其宣通之力,又能导引三焦下通膀胱以利小便”。生姜与桂枝相伍,则辛温助阳,相须为用,同气相求,相辅相成。故二者相伍,既温扶心阳,又宣通肺气,使周身阳气通调,气血流畅。郑钦安谓:“心者,气之帅也。心阳得补,而肺气更旺”。“要知补心阳即是补真火(肾阳)也。……此方(姜桂汤)功用似专在上,其实亦在下也。学者不可视为寻常,实有至理存焉”。在此方基础上,佐以半夏和茯苓,健脾燥湿,温化痰饮之功益胜。且茯苓甘淡,宁心安神,甘则能补脾阴,脾阴既旺则生啼金,淡则能渗利水化饮。黄坤载谓:“泄水燥土,冲和淡荡,百病皆宜,至为良药”,“人之中气,左右回旋,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在下之气,不可一刻而不升,在上之气,不可一刻而不降;一刻不升则清气下陷,一刻不降则浊气上逆。浊气上逆则呕哕,痰饮皆作,一切惊悸、眩晕、吐衄、嗽喘、心痞、胁胀、膈噎、反胃种种诸病,于是生焉。而总由于中气之湿寒。……凡此诸症,悉宜温中燥土之药,加半夏以降之。”
以上分析,可知本方用药四味,平平无奇,但其理甚深。组合之后,既能扶阳强心温肺,又能宣通表里,交通上下。中医治病,全在掌握气化升降原理。本方之效能,在于使上中下及人体内外得以一致,符合机体的统一性。兹结合临床实践阐述如下:
(一)各种心脏病,当出现心阳不足时(包括心气不足),症见心悸、气短、自汗、劳累则加剧,面皓神疲,目瞑喜卧,畏寒肢冷,舌淡而胖,苔薄白或白滑,脉浮大或濡缓、或沉细而结代。可用本方加枣仁、元肉、砂仁,温阳益气,养心安神。若气虚明显者,加苏条参或太子参,或加口芪、党参;兼胸痛、胸闷或胸痛彻背者,加香附、麦芽。若心肾阳衰,症见面浮肢肿,手足厥冷,面色灰暗,口唇发青,原方生姜易干姜,重用茯苓,再加附片、上肉桂,强心温肾,化气行水。
(二)心肺阳虚,久咳不止,咯痰清稀,气短乏力者,用本方加苏子、陈皮、炙远志、温肺强心,降逆止咳。
(三)心肺阳虚,又兼气阴不足,症见气短乏力,动即作喘,自汗、心烦、潮热,舌淡红,脉虚大或虚数。用本方合生脉散加山萸肉、桔络、乌梅,温阳益气,养阴生津。
(四)心肾阳虚,神不内守,心阳外越,出现惊悸多梦,夜眠不宁者,本方加炙远志,石菖蒲、山萸肉、果杞、元肉、秫米之类,交通心肾,宁心安神;甚者加龙骨、牡蛎、砂仁、炙甘草,潜镇浮阳,收纳心气。
(五)心肺阳虚,兼肺气郁滞、咳嗽喘息者,本方重用生姜30克,加桑白皮、苏子、白蜜,温肺散郁,降逆止喘。若心肾阳虚明显者,原方加附片,砂仁、五味子,生姜易干姜,温肾强心,化痰平喘。
(六)高血压出现心肾阳虚症状者,用本方加杜仲、天麻、钩藤、砂仁、荷顶,温通心肾,平肝熄风。
(七)小儿百日咳后期,肺阴肺阳俱虚,阳不化阴,余咳不止,面浮色青,舌淡,脉沉细,本方生姜易炮姜,加炙甘草、五味子、白蜜,扶阳益阴,降气止咳。
(八)脾胃虚寒,寒气上逆,胸闷恶心,脘腹胀满,本方加砂仁、麦芽,温中散寒,降逆止呕。
(九)肝寒气郁,胆气上逆,寒气滞于肝胆经脉,出现两腮硬结日久不散,皮色如常,或发青者,用本方加柴胡、香附、麦芽,温肝舒郁,行气散结。
(十)脾胃寒湿,兼肝气郁滞,出现肝区疼痛或见痞块者,本方加乳香、没药、丹皮、郁金、佛手、紫丹参,以温肝达木,活血祛瘀,理气止痛。
总之,本方主治之症甚多,治愈病例不少。
三豆汤及其加减方的临床运用 《本草纲目))记载:扁鹊三豆饮由绿豆、赤小豆、黑豆、甘草节组成,治疮毒初起,又治“天行痘疹,预服此饮,疏解热毒,纵出亦少”。故历代医家多将此方用治痘疹、疮毒之症。
根据多年实践验证,本方药性平和,味甘而淡,不伤胃气,而有清热解毒,活血祛风,养肝润肺,滋燥生津诸作用。具有滋养之功,但滋而无滞,虽清热解毒,但清而不伐。全方清中寓补,补中寓清。若能灵活加减,除疮毒、痘疹之外,还可用于因风、热、燥、火等阳邪为患,导致伤津耗液之燥热等证;更适用于脏腑机能失调如内脏津亏,或脏腑燥热伤阴之证,如肺肾阴虚,肝肾阴虚,肺虚燥热,肺胃郁热,肝虚不眠等方面。经多年广泛运用于临床,灵活加减,疗效颇佳。
一、基础方及各豆功能
(一)基础方及加减药味基础方:黑豆,绿豆,红饭豆。替换用药方:淡豆豉,扁豆。
加减法:疏风解表加:桑叶、薄荷;清热解毒加:银花、连翘;泻火解毒加:黄芩、栀子、生石膏;破滞去瘀加:枳实、焦楂;清咽利膈加:牛蒡子、桔梗;宣肺止咳加:杏仁、贝母、枳壳;宣透痘疹加;虫蜕、芫荽、香菌脚;祛风止痒加:僵蚕、蝉蜕、刺吉力;清热消肿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