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医门法律 >

第29部分

医门法律-第29部分

小说: 医门法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钱) 本 防风(各一钱半) 荆子 川芎 甘草(炙各四分) 水二盏,煎八分,食后温服。 按∶湿土甚而热,
  汗之则易,下之则难。故当变其常法而为表散,此方得之。
  续随子丸 治肺经有湿,通身虚肿,满闷不快,或咳或喘。 人参 汉防己 赤茯苓 寒食面(包煨) 槟榔
  木香(各半两) 葶苈(四两炒) 续随子(一两) 海金砂(半两) 上为末,枣肉丸梧子大。每三十丸,桑白
  皮汤下。 按∶攻下之方,多过于峻。此治肺经病,以人参为君,海金砂散以白术为君,瘥可耳。
  除湿汤 治寒湿所伤,身体重着,腰脚酸疼,大便溏泄,小便或涩或利。 半夏曲(炒) 浓朴(姜制) 苍
  术(米泔制各二钱) 藿香叶 陈皮(去白) 白茯苓(各一两) 甘草(炙七钱) 白术(生用一两) 上 咀,每
  服四钱,水一盏,姜七片,枣一枚,煎七分,食前温服。 按∶脾恶湿,湿从下入而伤其脾,是以身重足软,小便涩,
  大便反利。不温其脾,湿无由去,当以此方加清热利水药。
  白术酒 治中湿骨节疼痛。 白术一两,酒三盏,煎一盏,不拘时频服。不能饮酒,以水代之。 按∶此方颛
  一理脾,不分功于利小便。盖以脾能健运,湿自不留而从水道出耳。然则胃中津液不充,不敢利其小便者,得此非圣药
  乎?
  《金匮》白虎加人参汤(有论治暑三十二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 甘草(二两) 粳米(一合)
  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
  《金匮》瓜蒂汤(有论) 瓜蒂(二七个) 上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
  清暑益气汤(东垣方) 治夏月暑热蒸人,人感之四肢倦怠,胸满气促,肢节疼。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
  下痞胀,小便黄数,大便溏泄。或痢口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 人参 黄 升麻 苍术(各一钱) 白术 神曲
  (各五分) 陈皮 炙甘草 黄柏 麦门冬 当归 干葛 五味子 泽泻 青皮(各三分) 上水煎,温服。(诸方总论
  见前。)
  人参益气汤(东垣) 治暑热伤气,四肢倦怠嗜卧,手指麻木。 人参(一钱二分) 黄 (二钱) 白芍(七
  分) 甘草(一钱) 五味子(三十粒) 柴胡(六分) 升麻(五分) 上水煎服。
  生脉散 治热伤元气,肢体倦怠,气短懒言,口干作渴,汗出不止。或湿热大行,金为火制,绝寒水生化之源,
  致肢体痿软,脚欹眼黑,最宜服之。 人参 麦门冬 五味子(各等分) 水煎服。
  竹叶石膏汤 治暑热烦躁。 石膏(一两) 半夏(二钱)人参 麦门冬(各三钱) 甘草(二钱) 竹叶
  (二十个揉碎) 上姜三片,水煎服。
  黄 人参汤(并加减法) 黄 (一钱自汗过多者加一钱)人参 白术(各五分) 苍术(五分无汗一钱)
  橘皮(不去白) 甘草 当归身(酒洗) 麦门冬(各二分) 黄柏 神曲(炒各三分) 升麻(六分) 五味子(九
  粒) 上水二盏,煎一盏,去渣,稍热食远或空心服之。忌酒湿面大料物之类,及过食冷物。如心下痞闷,加黄连二三
  分。胃脘当心痛减大寒药,加草豆蔻仁五分。胁下痛或缩急,加柴胡二三分。头痛目中溜火,加黄连二三分、川芎三分。
  头目不清利,上壅下热,加蔓荆子三分、 本二分、细辛一分、川芎三分、生地黄二分。如气短精神少,梦寐间困乏无
  力,加五味子九粒。大便涩,隔一二日不见,致食少食不下,血中伏火而不得润也,加当归身、生地黄各五分、桃仁三
  粒去皮尖、麻子仁研泥五分。如大便通行,所加之药勿再服。如大便又不快利,勿用别药,少加大黄五分煨。如久不利,
  非血结血闭而不通也,是热则生风,其病患必显风证,行血药不可复加,只宜常服黄 人参汤。外用羌活、防风各五钱,
  水四盏,煎至一盏,去渣,空心服之,大便必大走也。一服便止,胸中气滞,加青皮倍陈皮,去其邪气,此病本元气
  不足,惟当补元气,不当泻之。气滞太甚,或补药太过,或心下有忧滞郁结之事,更加木香二三分、砂仁二三分、白豆
  蔻二分,与正药同煎服。腹痛不恶寒者,加芍药五分、黄芩二分、却减五味子。
  香薷饮 治一切暑热腹痛,或霍乱吐利烦心等证。 香薷(一斤) 浓朴(制) 白扁豆(炒各半斤) 每服
  五钱,水盏半,煎八分,不拘时温服。
  五物香薷饮 驱暑和中,即前方少加茯苓、甘草也。
  黄连香薷饮 黄连(四两) 香薷(一斤) 朴浓(半斤)每服四钱,如前服。
  十味香薷饮 治伏暑身体倦怠,神昏头重吐利。 香薷 人参 陈皮 白术 茯苓 黄 木瓜 浓朴 扁豆
  甘草(各五钱) 上 咀,水煎,每服一两。
  《宣明》桂苓甘露饮(共八味) 茯苓 泽泻(各一两)白术 石膏 寒水石(各一两) 滑石(四两) 猪
  苓肉桂(各五钱) 上为末,每服三钱,温汤调下。
  子和桂苓甘露饮 治伏暑发渴,脉虚水逆滞。 共十二味,即前方加人参、甘草、干葛各一两,藿香、木香各
  一钱,减桂只用一钱,猪苓不用。
  桂苓丸 治冒暑烦渴,饮水过多,心腹胀满,小便赤少。肉桂 茯苓(各一两) 上为末,蜜丸,每两作十丸。
  每细嚼一丸,白汤下。
  五苓散(加人参一钱名春泽汤。) 治暑湿为病,发热头疼,烦躁而渴。 白术 猪苓 茯苓(各两半) 泽
  泻(二两半) 肉桂(一两) 上为末,每服三二钱,热汤调下。
  辰砂五苓散 加辰砂等分,减桂三之一。
  益元散(即天水散) 治伤寒表里俱热,烦渴口干,小便不通,及霍乱吐泻下利肠 。偏主石淋,及妇人产难,
  催生下乳神效。 滑石(腻白者六两) 粉草(一两) 上为极细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新水亦得。加薄荷末少许,
  名鸡苏散。加青黛末少许,名碧玉散,治疗并同。但以回避世俗之轻侮耳,加辰砂少许,名辰砂益元散。
  通苓散 治伤暑潮热烦渴,小便不利。 麦门冬 淡竹叶 车前穗 灯芯 各等分,水煎服。
  三黄石膏汤 黄连(二钱) 黄柏 山栀 玄参(各一钱)黄芩 知母(各一钱五分) 石膏(三钱) 甘
  草(七分) 水煎服。
  白虎加苍术汤 即本方不用人参,加苍术二两,增水作四服。
  六和汤 治心脾不调,气不升降,霍乱吐泻,寒热交作,伤寒阴阳不分。冒暑伏热烦闷,或成痢疾,中酒,烦
  渴,畏食。 香薷(二钱) 砂仁 半夏(汤洗七次) 杏仁(去皮尖) 人参 甘草(炙各五分) 赤茯苓 藿香 白
  扁豆(姜汁略炒) 浓朴(姜制) 木瓜(各一钱) 水二钟,姜五片,红枣二枚,煎一钟,不拘时服。
  却暑散 赤茯苓 甘草(生各四两) 寒食面 生姜(各一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新汲水,或
  白汤调服。
  消暑丸 治伏暑引饮,脾胃不利。 半夏(一斤用醋五升煮干) 甘草(生用) 茯苓(各半斤) 上为末,
  姜汁糊丸,毋见生水,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不拘时,热汤送下。中暑为患,药下即苏。伤暑发热头疼,服之尤妙。
  夏月常服止渴,利小便,虽饮水多,亦不为害。应时暑药,皆不及此。若停痰饮,并用生姜汤下,入夏之后,不可缺此。
  枇杷叶散 治中暑伏热,烦渴引饮,呕哕恶心,头目昏眩。 枇杷叶(去毛炙) 陈皮(去白焙) 丁香 浓
  朴(去皮姜汁炙各半两) 白茅根 麦门冬 干木瓜 甘草 香薷(一钱半) 上捣罗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
  三片,煎七分温服。温汤调服亦得。如烦躁,用井花水调下。小儿三岁以下,可服半钱,更量大小加减。
  泼火散(即地榆散) 治中暑昏迷,不省人事欲死者。并治伤暑烦躁,口苦舌干,头痛恶心,不思饮食,及血
  痢。 地榆 赤芍药 黄连 青皮(去白各等分) 每服三钱,浆水调服。若血痢,水煎服。
  香薷丸 治大人小儿,伤暑伏热,燥渴瞀闷,头目昏眩,胸膈烦满,呕哕恶心,口苦舌干,肢体困倦∶不思饮
  食。或发霍乱,吐利转筋。 香薷(一两) 苏叶(五钱) 甘草(炙) 檀香(锉) 丁香(各二钱半) 上为细末,
  炼蜜为丸,每两作三十丸。每服一丸,细嚼温汤下。
  酒煮黄连丸 治伏暑发热,呕吐恶心。并治膈热,解酒毒,浓肠胃。 黄连(十二两) 好酒(五斤) 上将
  黄连以酒煮干,研为末,滴水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送下三五十丸。
  水葫芦丸 治冒暑毒,解烦渴。 川百药(煎三两) 人参(二钱) 麦门冬 乌梅肉 白梅肉 干葛 甘草
  (各半两)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鸡头实大。含化一丸,夏月出行,可度一日。 按∶孔明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分给此丸于军士,故名水葫芦。孟德遥指前有梅林,失于未备耳。
  缩脾饮 消暑气,除烦渴。 缩砂仁 乌梅肉(净) 草果(煨去皮) 甘草(炙各四两) 干葛 白扁豆(去
  皮炒各二两) 每服四钱,水一碗,煎八分,水澄冷服以解烦。或欲热欲温,任意服。或熟水饮之,极妙。
  大顺散 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受湿,水谷不分,清浊相干,阴阳气逆,霍乱呕吐,脏腑不调。 甘草
  干姜 杏仁(去皮尖) 桂枝(去皮) 上先将甘草用白砂炒,次入姜,却下杏仁炒过,筛去沙净,合桂为末。每服二
  三钱,汤点服。
  冷香饮子 治伤暑渴,霍乱腹痛烦躁,脉沉微或伏。 附子(炮) 陈皮(各一钱) 草果 甘草(炙各一钱
  半) 水盏半,姜十片,煎八分,去渣,井水顿冷服。
  大黄龙丸 治中暑身热头疼,状如脾寒。或烦渴呕吐,昏闷不食。 舶上硫黄 硝石(各一两) 白矾 雄黄
  滑石(各半两) 白面(四两) 上五味研末,入面和匀,滴水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新井水下。管见云∶有中
  昏死,灌之立苏。
  【律十一条】
  凡治痉病,不察致病之因,率尔施治,医之罪也。因者,或因外感六淫,或因发汗过多,或因疮家误汗,或因风病
  误下,或因灸后火炽,或因阴血素亏,或因阳气素弱,各各不同,不辨其因,从何救药耶?
  凡治痉病,不深明伤寒经候脉候,妄肩其任者,医之罪也。不知邪在何经,则药与病不相当。不知脉有可据,则药
  徒用而无济。故痉病之坏,不出亡阴亡阳两途。亡阴者,精血津液素亏,不能荣养其筋脉,此宜急救其阴也。亡阳者,
  阳气素薄,不能充养柔和其筋脉,此宜急救其阳也。阴已亏而复补其阳,则阴立尽;阳已薄而复补其阴,则阳立尽。不
  明伤寒经候脉理,则动手辄错,何可自贻冥报耶?
  凡治小儿痉病,妄称惊风名,色轻用镇惊之药者,立杀其儿,此通国所当共禁者也。小儿不耐伤寒壮热,易至昏沉,
  即于其前放铳呐喊,有所不知。妄捏惊风,轻施镇坠,勾引外邪,深入内藏,千中千死,从未有一救者。通国不为共禁,
  宁有底止哉!
  凡治产后痉病,妄称产后惊风,轻用镇惊之药者,立杀其妇。此庸工所当知警者也。产后血舍空虚,外风易入,仲
  景谓新产亡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后贤各从血舍驱风,成法可遵。非甚不肖者,必不妄用镇惊之药,不似小
  儿惊风之名,贻害千古,在贤智且不免焉。兹约通国共为厉禁,革除惊风二字,不许退场门入耳。凡儿病发热昏沉,务择
  伤寒名家,循经救治,百不失一。于以打破小儿人鬼关,人天共快也。
  凡治湿病,禁发其汗,而阳郁者不微汗之,转致伤人,医之过也。湿家不可发汗,以身本多汗,易至亡阳。故湿温
  之证,误发其汗,名曰重 。此为医之所杀,古律垂戒深矣。其久冒风凉,恣食生冷,乃至以水灌汗,遏抑其阳者,不
  微汗之,病无从解。《内经》谓当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亦其一也。不当汗者反发其汗,当微汗者全不取污,因噎废食,
  此之谓矣。
  凡治湿病,当利小便。而阳虚者一概利之,转至杀人,医之罪也。湿家当利小便,此大法也。而真阳素虚之人,汗
  出小便滴沥。正泉竭而阳欲出亡之象。若以为湿热,恣胆利之,真阳无水维附,顷刻脱离而死矣。此法所不禁中之大禁
  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