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大汉女强人 作者:炎曦 >

第25部分

大汉女强人 作者:炎曦-第25部分

小说: 大汉女强人 作者:炎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像我们现在正月初一才是大年头一天。
为什么以十月为岁首呢?中国三王时期,就对岁首有过不同的规定,夏时以正月为岁首,殷时以十二月为岁首,周时以十一月为岁首。
叔孙通草创礼仪制度,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秉承战国末期以来“五德终始”的说法,确定一年的岁首。
什么叫“五德终始”呢?这个说法是齐人邹衍创造的。
他写过一篇文章叫《主运》,说做天子的一定要得到五行中的一德,于是上天显示其符应,他就稳稳当当地坐定了龙椅。
如果他的德衰了,另外的人有在五行中得到另一德的,而且这一德足以胜过那一德的,就取而代之。
这样按照五行的次序运转下去,就是历史上的“改朝换代”。
邹衍发明的这一套“五德终始说”,很得当时的推崇,有很多追随者。
他们认为黄帝得“土德”,天就显示了黄龙地螾,螾是什么东西?就是大蚯蚓。
所以他的颜色尚黄,他的制度尚土。
后来呢,土德就衰败了,木战胜了他,在五行中木克土。
所以禹据木德而兴,他建立了木德的制度,改用青色的衣服。
再以后汤以金德而克夏木,文王以火德而克商金,也都有他们表德的符应和制度服色。
邹衍和他的追随者们排好了这个顺序,定出了五德的法典。
到了秦始皇得了天下,按照这个顺序,他是应居于克周火的水德的,但却一直不见上天的什么符应。
因此有人对他说,其实这个符应在五百年前已经出现了,从前秦文公去打猎,捕获过一条黑龙,那就是符应了。
秦始皇很高兴,就以邹衍们制定的法典搞了一套“水德”的制度。这套制度以十月为岁首,衣服和旗子都用黑色,称黄河为“德水”。
所以这次叔孙通制定朝仪,当然也要按这一套行事。
PS:战国末期以来随着“五德终始”之说的流行,与五行相对应的五帝诸神,也成为帝王祭礼的上帝神。五德是什么?就是五行:金、木、水、火、土。按照阴阳五行说推论,南方为火、为阳,神是祝融,颜色赤;北方是水,属阴,神是玄冥,颜色黑;西方属金,神是少皞(或作少昊),颜色为白;东方为木,神是太昊,颜色为青;中央属土,神为黄帝,颜色为黄。其与五行相对应鸟兽是:南方为朱雀,北方为玄武,西方为白虎,东方为青龙。与五行相对应的还有五帝,即黄、青、白、赤、黑。秦始皇只祠“黄、青、白、赤”四个上帝,惟独没有建黑帝祠。为什么呢,因为秦始皇以“黑帝”自命,崇奉的是“水德”。


第052章 母仪天下
更新时间2012…7…27 13:55:36  字数:2449

 按照五德顺序,汉代秦而兴,应该是尚土德,叔孙通们大概觉得秦国祚太短,完全可以对他们所立的水德忽略不计。
用水德还有直接与周朝衔接的深意在里边,直到汉武帝时才改尚土德,以正月为岁首,服色尚黄,这已经过了一百多年了。
每年冬十月,要行“朝岁”之礼,亲自到京“贺正月”,称为“春朝”。
“四见”,诸侯王刚到京师时,先在禁中朝见天子,即所谓“小见”,因为不是朝会,又称为“燕见”。
到正月初一的早晨,诸侯王要参加“贺正月”的朝会,并进献贺礼,这就很隆重了,称为“法见”。
后三日,天子设酒宴,招待诸侯王,并赐金帛财物。
后二日,诸侯王“复入小见”,再次到禁中去朝见天子,然后离开京师,回自己的封国。
西汉的服色不改秦俗,依然用黑色,不但百官公卿上朝要穿“皂衣”,连皇帝也不例外。从官服上看不出品级的区别,只有从百官所佩的绶带上,能看出官位的高低。
绶带是什么?绶,也称为“组”,是区别官员品级的带子。
它本来是先秦时期官员们身上佩戴各种玉饰时系玉饰的彩色丝带,秦汉以后,佩玉不再成为普遍的习尚,绶带就有了一个新的作用,那就是用来系官印。
那时官印大约三厘米左右见方,是押印简牍外边的封泥用的,小小的一方官印,带起来也方便。
绶带怎么能区别官员品级呢?因为不同级别的官员,绶带的颜色、尺寸是不一样的。
汉代天子为黄赤绶,长二丈九尺九寸,诸侯王赤绶,长二丈一尺;公、侯、将军紫绶,长一丈七尺,二千石以上青绶,长一丈七尺;
六百石以上黑绶,长一丈六尺;二百石以上黄绶,长一丈五尺;百石青绀绶,长一丈二尺。
有一些官是没有印绶的,比如大夫、博士、御史、谒者、郎官等。
虽然一上朝,一片黑色朝服,不分彼此,可一看绶带,就会一目了然。
让刘邦很头痛的是,即便有了礼仪,那些个开国功臣,也没大没小习惯,喝了酒就闹腾的厉害。
你说吧,这些人不能杀,又不能惹,杀了就寒了很多人的心,跟着他那么久,再丢面子也得忍啊。
更何况刘邦这个皇帝,本身就其身不正,所以坏习惯是屡禁不止啊。
便找人监督礼仪进行,逐渐才开始上轨道。
黎明时分,文武百官和各路诸侯,聚集在长乐宫大殿外,由宫里的传达官(谒者)依照事先安排好的位置,依序引入殿门,传达官传呼一声“趋”,大家分东西两列排好。
东边是功臣、列侯、诸将军,西列是以丞相为首的文官。
庭中数百名郎中和中郎全副武装,执戟在手,从殿门到主殿,分队排列,旗帜鲜明,气氛肃穆。
接着才是皇帝的辇车出房,自内而外,百官持职、传警。待皇帝升殿入座之后,再由礼官引导诸侯群臣以下至六百石级别的官员,依次序逐一奉贺。
朝礼已毕,接下来是宴会。
按照新的朝仪规定,再也不准像以前那样昂首直入,大呼小叫,跟皇帝不分上下。
入座之后,要拜伏抑首,不得以目光与皇帝平视。
然后按照尊卑次序,依次向皇帝敬酒。
而且规定,每人饮酒不得超过九杯。如有不合礼法者,会当场被监席之官喝令退出。
刘邦那班臣下,平常散漫粗野已成习性,这一下可受到了很大的约束。
尤其是樊哙那样的酒徒,平常喝酒都用坛,现在这九杯,还不够润喉咙的。
不禁感叹,曾经的关系,逐渐的被权利代替,再也回不到当初的那种感觉。
刘邦很开心,他最喜欢与众不同,高高在上,便拍着吕雉的手说道:“这做皇帝,比当亭长是好得多啊!”
便即刻赏了叔孙通黄金五百斤,而且封了他一个太常的官职。
叔孙通这才趁机为他的弟子们请命,说制定朝仪也有他们的一份功劳,刘邦就将所有的儒生都封为郎官。
叔孙通把所得的五百斤黄金统统分散给诸位儒生,又告诉他们皇帝赐官的消息,儒生们自然很感激,简直将叔孙通奉若神明。
而吕雉却越来越忧心,刘邦越来越肆无忌惮,尤其对戚氏的宠爱,简直到了无法无天,令人发指的地步。
吕雉召集萧何,张良,周昌,等人,原来那帮子沛县出身的,都依然敬重她。
周昌唉声叹气的说道:“皇后娘娘,您得劝劝大王啊!”
“怎么?”吕雉温和笑道。
周昌气愤说道:“大王每日偏殿,与我们众人议事,居然都将戚氏带着,不但带着,他还、、、、、唉!”
吕雉抿唇叹息说道:“他还抱着她,两人旁若无人的调情是麽?”
她的话让大家有些目瞪口呆,调情?
还真是贴切,群臣汗颜,纷纷点头。
周昌继续说道:“您也知道啊,我周昌本性耿直,很看不惯嘛!扭头就走掉,结果被大王按在地上痛扁,还问我他这个皇帝做的好不好?”
吕雉轻笑说道:“那你怎么回答?”
周昌赧然说道:“我就说他是昏君,宠爱美人!每日跟戚氏饮酒作乐,击筑对歌,很是荒唐!”
萧何跟张良含笑说道:“大王没生气?”
周昌梗着脖子说道:“别提啦!他似乎很高兴,还很得意呢!”
吕雉云淡风轻的笑笑,
秦朝皇帝的姬妾共分为七等,西汉共有十四等,是秦朝的两倍。
这其中,每一等级是和某一个朝廷官员的级别相对应的。
比如,姬妾中第一等“昭仪”,她的地位等级就相当于丞相,爵位相当于侯王,享受副国级待遇。
而第十四等则“皆视百石”,差不多等于一个亭长。
刘邦当时有多少姬妾呢?
除戚姬之外,还有薄姬、管夫人、赵子儿,这三个都是从魏王豹那里得来的。
另外,还有赵国人石氏。石氏名不详,她是因为她的弟弟石奋(万石君)而入宫的。
石氏的弟弟名石奋,其父是赵国人,赵国亡后迁居温城,刘邦与项羽作战,经过河内,石奋年纪刚刚十五岁,被指派服侍刘邦。
刘邦见他年少而恭敬知礼,就和他聊了一会儿天,问他家里还有什么人,石奋就说,有老娘,还有一个姐姐,家贫一无所有,姐姐很会弹琴。
刘邦便动歪心思,妙龄女子,喜欢弹琴,容貌肯定不差,气质更别说,艺术家嘛!
便将石奋的姐姐纳为“美人”。
并且任用石奋为中涓,也就是给他本人当机要秘书,并且把他的家迁到长安城的戚里来住。
戚里这个地方是皇帝姻亲的聚居地,所以叫戚里。
石奋到汉文帝时,官位升到了太中大夫,汉景帝时,他的四个儿子都官至二千石,父子五人享禄共计万石,因称奋为“万石君”。
当然还有无数,吕雉都叫不上名字的美人,她虽然母仪天下,成了**的主人。
但她的椒房殿,刘邦很少踏足,形同守活寡。
Ps:椒房殿,因以椒和泥涂抹墙壁而得名。椒是芬芳植物,其香气绵长可人。另外,椒多籽,也取其多子多福之意。所以从西汉起,人们就把皇后的寝宫称为“椒房殿”了。


第053章 韩信
更新时间2012…7…29 15:26:34  字数:2139

 韩信是西汉开国第一功臣,刘邦能有今天,韩信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大汉的多半壁江山,都是韩信披星戴月,用真本事打回来的。
可谓功高无二,略无世出,就是说他建立的功劳是独一无二的,这世界上没有谁能比得过他。
这世间也不会再有第二个韩信。
韩信是淮阴(今属江苏)人,年轻时仗剑从军,投在项梁、项羽的麾下,一直得不到重用。
刘邦封为汉王,从关中入蜀时,韩信来投奔依附刘邦。那个时候,韩信在刘邦队伍里只是个连敖。什么叫“连敖”呢?
就是负责接待和外联工作的小办事员。
在他当连敖的时候,不知犯了一个什么错,反正这个错不小,要斩首正法,跟他一块犯事儿的已经斩了十三个人了。
轮到韩信,韩信仰天长叹:“刘邦若是想得天下,得有容人之量!如今我一心投靠,没想到有如此下场!”
夏侯婴当时是监斩官,听他这么说,便没斩他,还跟他聊了很久,觉得这人虽然狂妄点,但确实很有才。
就把他推荐给刘邦,但那时刘邦并未重视他,只让他当了治粟都尉,也就是管钱粮的司务长,官职虽不大,但已经算是个很重要的职位了。
可是韩信的兴趣完全在调兵遣将、攻城略地方面,并不看重这个职事。
转机要说,他认识萧何,从打认识了萧何,韩信的命运才发生了转折。
有一天,萧何从库房区经过,看见那些管库房的兵士,正在一位年轻军官的指挥下演习战阵。
阵法井然,而且颇具威力,兵士们个个精神抖擞,虎虎生威。
萧何看呆了,就和那个年轻的军官谈了起来。
没想到这个年轻的军官对兵法十分熟稔,韬略不凡,而且颇有怀才不遇之感。
萧何便记住他的名字,便是韩信。
有了萧何的多次推荐,刘邦终于有点重视。
就把韩信招来,问他军中有多少粮草,韩信想也不想,一口气把东西南北各库的粮食草料数字报了出来。
刘邦让人查核,果然一点错误都没有。
刘邦对他的态度很不满,此人太过嚣张狂傲,简直不知道天高地厚。
还是没有重用与他,当队伍向巴蜀纵深挺进时,因为道路险阻,九死一生,不少将士纷纷在半路开小差,韩信也就加入了逃亡者的行列。
萧何闻讯,追了好几天才在半路上截住了韩信,把他带了回来。
这个典实,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
萧何暴生气,对着刘邦愤愤说,韩信这种人才,千年不遇,简直当得上是国士无双,您若是不用,被别人有机可乘,只怕悔之晚也。
刘邦有点不信,说他那种尾巴翘上天的人,也会是人才麽?
萧何继续劝说,若是想得天下,必须要有韩信,他必是国之栋梁。
刘邦这才答应,试试用韩信做将军。
萧何摇摇头说道,您若是让他做将军,也留不住他。
刘邦诧异说道,将军都不行,他要做什么?
萧何笑笑,说,非大将军莫属!
刘邦皱眉答应,他主要相信萧何的眼光,其实并不看好韩信。
萧何缓缓说道,大王您为表示诚意,挑个好日子,设一个坛,隆重点的,登坛拜将,显示诚意才好。
刘邦那个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