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为什么我们的钱变薄了?:通货膨胀真相 >

第6部分

为什么我们的钱变薄了?:通货膨胀真相-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直诚实的私人铸币者,转而投向政府垄断的铸币,又有什么希望可言?如果人民不相信政府能把钱币自由市场中的罪犯绳之以法,那么当政府拥有对货币的完全掌控权,而且能变造钱币、伪造钱币或者贼喊捉贼时,人民又如何能信赖政府?若是认为政府必须把一切财产收归国有,以防止任何人偷窃财产,我们当然认为这是无稽之谈,但在剥夺私人铸币权利的背后,其实是同一套理论。

  此外,现代所有事业都建立在“保证合乎标准”的基础之上,药店出售8盎司一瓶的药,肉店卖一磅牛肉—买方期望这些保证是准确的,而它们也的确如此。此外还有成千上万的工业产品必须符合非常精确的标准和规格—购买1/2英寸螺丝的人,拿到的一定要是1/2英寸,不能是3/8英寸。

  商业行为还在持续进行着。少数人建议政府将机床产业收归国有,以防标准存在欺诈。其实现代市场经济虽然包含着无数纠缠不清的交换行为,但多数都有质与量的明确标准,欺诈终究是少之又少,而且那一点点欺诈行为至少理论上是可以被起诉的。如果私人铸币存在的话,情形也是如此,我们可以确定铸币者的顾客和竞争对手,对于钱币在重量和成色上的任何可能的欺诈将会非常警觉。

  支持政府垄断铸币的人宣称货币不同于其他商品,原因是“格雷欣法则”证实“劣币驱逐良币”,因此不能信赖自由市场能为大众提供良币。可是这种冠冕堂皇的说辞却建立在对格雷欣法则的错误诠释上。这个法则实际上是说,以人为方式价值高估的货币,将赶走人为价值低估的货币。比如说,假设有1盎司重的金币在市面上流通,经过多年的损耗,有些钱币的重量只剩0。9盎司。被磨损的钱币显然应该以完整钱币的九成价值在自由市场上流通才对,因此它的面值将不被接受① ,充其量只能是即将被赶出市场的“劣币”罢了。但假设政府明令每个人必须将磨损的钱币视同新币,并在使用时一视同仁,那么,政府这个举动实际上意味着什么?它施加了价格控制,强迫这两种形态的钱币之间采用某种“交换率”。当磨损的钱币明明应该折价10%而政府却坚持采用平价比率时,等于是以人为方式高估被磨损钱币的价值,同时低估新币。结果每个人都宁愿流通被磨损的钱币,同时囤积或出口新币。所以说,“劣币驱逐良币”不会发生在自由市场,它是政府干预市场的结果。

  撇开政府不断制造的高度混乱不谈,历史上曾经多次充斥私人铸造的货币。一如虚拟法律,所有的创新都来自于自由的个体而非国家,第一批钱币也是由私人和金匠铸造的。事实上,当政府刚开始垄断铸币时,皇家钱币的信誉是由私人银行家保证的,老百姓对私人银行家的信赖度显然远高于对政府的信赖度。私人铸造的金币直到1848年都还在加州流通。 
 
  现在我们或许要问:社会上的货币供给是怎样的?这些货币供给如何被使用?我们尤其要提出一个长久以来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多少货币?货币供给必须受某种“标准”规范,还是可以交给自由市场?

  首先,在任何时点上,社会上的货币供给总量都等于目前作为货币的物质的总重量。假设自由市场只以黄金为货币(虽然也可以采用银甚至铁,但这取决于市场,而不是我们),货币的总供给量就等于社会上的黄金总重量。黄金的形状并不重要,除非变成某些形状的成本高于其他形状(例如铸币成本大于熔化货币的成本)。此时,市场会选定一种形状作为计价的货币,其他形状则视其在市场上的相对成本,而产生溢价或折价。

  黄金总存量改变的原因与其他货物存量改变的原因相同——存量增加是因为矿产增加,减少则是因为损耗和工业使用等原因。由于市场将选择一种耐久商品作为货币,又由于货币的消耗速率跟其他商品不同(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因此每年新产量占总存量的比重往往相当小,黄金总存量的改变通常也很缓慢。

  货币供给量“应该”是多少比较好?各种标准纷纷出炉——货币应该随人口、交易量、商品生产量变动,才能使“物价水准”持平,少数人建议由市场决定。可是,货币有一项根本事实与其他商品不同,掌握了这项差异,也就掌握了理解货币问题的关键。当任何其他商品的供给增加时,这种增加为社会带来了好处,值得老百姓高兴,因为更多的消费意味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资本意味着未来的生活水平将得以维持并提升。发现肥沃的新土地或自然资源,也将使目前和未来的生活水平更上一层楼。但是货币呢?增加货币供给也能造福大众吗?

  消费是消费者消耗使用了某些商品,资本与自然资源则在生产消费者需求的商品的过程中被耗用掉,而货币并不会减少,货币的功能是作为交换媒介,让货物和劳务更有效地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这些交换行为都是以某个数额的货币完成的,因此如果一台电视机要3盎司黄金才换得到,我们就说电视机的价格是3盎司黄金。在任何时点,经济体中所有的商品都要根据特定的黄金比率或价格来交换。正如我们先前所说,货币或黄金是所有价格的支付手段。但货币本身有“价格”吗?由于价格只是一种“交换率”,因此货币显然也有它的价格。在这个例子里,“货币的价格”表现的是市场上所有商品的无数个交换率。

  因此,假设电视机的价格是每台3盎司黄金,一辆车是60盎司黄金,一条面包是1/100盎司黄金,琼斯的一小时法律服务是1盎司黄金,那么“货币的价格”表现的就是各商品间的交换率。一盎司黄金将“值”1/3台电视、1/60辆汽车、100条面包或琼斯一小时的法律服务。类似的例子可以一直举下去。所以说,货币的价格等于一单位货币的“购买力”,在此例中,购买力告诉大家可以用1盎司黄金买什么,比如电视机的货币价格代表一台电视机可以换得多少钱。

  货币价格由什么决定?跟决定市场所有价格的力量相同,也就是“供给与需求”这古老永恒的真理。我们都知道,鸡蛋的供给增加时价格往往下跌;如果买方对鸡蛋的需求上升,则价格往往上涨。货币也是如此。货币供给增加会使它的价格降低,货币需求增加则使它的价格上涨。但是,什么是货币需求呢?在鸡蛋的例子中,我们了解“需求”就是消费者愿意花钱购买的鸡蛋,加上鸡蛋供给者留下的以及未卖出的鸡蛋。同样,在谈到货币时,“需求”意味着市场上等待交易(以换取金钱)的各种商品的价格总额,加上以现金形式持有的货币,以及特定期间内未花掉的货币。在上述情况中,“供给”则是指市场上该商品的总存量。

  那么,如果黄金供给增加,而货币需求持平时,会发生什么事?答案是“货币价格”下跌,换言之,货币的单位购买力随之下降——现在1盎司黄金换不到100条面包、1/3台电视机了。相反,如果黄金的供给下降,1盎司黄金的购买力就上升。

  货币供给的改变有什么效果?引用大卫…休谟这位早期经济学家的例子,我们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假如有个小仙子钻进口袋、钱包和银行,一夜间让货币供给加倍,结果会怎样?如果小仙子用神奇的方式将黄金供给量加倍,我们的财富会加倍吗?显然不会。使我们富有的是商品,而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资源的稀有限制了商品的充裕性。让钱币加倍无法使这些资源突然出现,或许我们一时间会感觉自己更富有了,但显然我们所做的一切只是在稀释货币供给,由于大众急着花掉他们新发现的财富,于是商品价格也会上涨一倍,或者至少涨到供需平衡,不会出现拿着货币却买不到商品的情况。

  因此我们知道,当货币供给增加时,会使其价格下跌,而这样的改变不像其他商品那样会为社会带来好处,社会大众不会因此而更富有。新的消费或资本可?提高生活水平,但是新货币只会使物价提高,换言之,稀释了它本身的购买力。造成这个难题的原因是因为货币的用途只在其交换价值,其他商品则有各种“实质”用途:商品的供给增加能满足更多消费者的欲望,但货币只能用于未来的交换,它的用途在于交换价值或“购买力”。“货币增加无法带给社会好处”的法则源自它作为交换媒介的独特用途。 
 
  因此,货币供给增加只会稀释每一盎司黄金的购买力,供给减少则会提高每一盎司黄金的购买力。接着我们要面对的惊人事实是:货币供给的多寡都无所谓。任何供给量都行得通,自由市场只要改变货币购买力或单位黄金的购买力即可,不必为了改变市场决定的货币供给而进行干预。

  至此,货币政策的计划者可能会抗议:好吧,假设提高货币供给是没道理的,那么开采金矿岂不是浪费资源?难道政府不应该稳定货币供给,同时禁止开采新的金矿吗?凡是不强烈反对政府干预的人,可能都会对以上质疑鼓掌叫好,然而,这番说辞无法动摇那些坚决拥护自由的人。话说回来,这个反对意见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黄金不仅是货币,它也是一种商品。黄金供给量增加可能不会带来任何货币利益,但确能带来非货币利益,换句话说,提高黄金供给量,的确会增加用来消费(首饰、镶牙之类)和生产(工业用)的黄金供给。因此,开采金矿根本不会造成社会浪费。

  于是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货币供给量和其他商品供给量一样,最好留给自由市场决定。与高压统治相比,自由除了具备一般的道德和经济意义外,不去规定货币数量将使交易更顺畅。自由市场将根据黄金与其他商品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相对能力上,决定黄金的产量。 

  然而,对货币自由的批评声浪并不容易平息,尤其是一向背着恶名的“囤积”现象。一想到囤积,我们的脑海里通常会浮现出自私的老守财奴形象,也许是由于缺乏理性,也许是出于邪恶动机,他们将用不完的黄金囤积在地窖或藏宝箱里,使其停止循环和流通,导致经济萧条等问题。囤积真的那么危险吗?

  首先,守财奴对货币需求的增加导致了商品价格下跌、单位黄金的购买力上升。至此还没对社会造成任何损失,只是黄金供给变少罢了。

  即使在最糟的情况下也是一切正常,自由货币并没有导致任何障碍。不过问题是,总有人想拥有比现金余额更多或更少的货币,这绝不能说是不理性。

  现在,让我们进一步研究现金余额。人们为何要留有现金?假设每个人都能完全准确地预知未来,他就不需要在手头保留现金;每个人都知道未来何时会花多少钱、会赚多少钱,那么他就不需留有任何货币,而且会把黄金借给他人,所获得的收入可以使他在需要用钱的时候手头更宽裕。但是,我们活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无法确定知道何时会发生什么事,或者未来的收入或成本会是多少。越感到不确定与恐惧,就想留有越多现金;越感觉安全,希望手头留的现金就越少。如果人们预期币值即将下跌,就会趁现在比较值钱时赶紧用钱,于是就会“消耗囤积”并降低对货币的需求;相反,如果预期币值将上升,就会等货币更有价值时再花钱,而对现金的需求也将上升。所以说,人们对现金的需求会因为正当且健康的理由而提高或降低。

  倘若经济学家相信,如果货币没有处于恒久且活跃的“循环”状态就会出问题,这样的经济学家就犯了错误。没错,货币的用途只在于交换,但货币却并非只对真正发生交易的瞬间有用,这一事实往往被忽视。闲置在某人手上的现金,甚至被守财奴“囤积”① 的货币,都一样有用,因为货币只是目前被持有,等待货币持有者在未来可能的交换—对货币持有者来说,货币的用处是现在或未来任何时间都可依自己的意愿来进行交换。

  要记住一件事:所有的黄金都一定会为某个人所拥有,因此所有的黄金都算在了人们的现金余额中。如果社会上有3 000吨黄金,那么在任何时点,所有3 000吨黄金都体现为个人的现金余额,现金余额的总和永远等于社会上的货币总供给。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果不是真实世界的不确定性,可能根本就不会有货币制度存在!在确定的世界上,人们都不愿持有现金,社会上的货币需求便会无限下跌,任何货币制度都将崩溃。那时候,现金余额的存在就不是恼人且麻烦的事了,对任何货币体系来说,此时干预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