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都市的单身群落-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允许范围之内。什么是国情?国情也是可以变的。欧洲中世纪可以随便对人施火刑,到了现代社会民主与法制还不是历史进步的结果?其实中国的传统在性这个问题上一向只对男人开放而不对女人开放,如今所谓的性开放也只不过是一个男女平等的运动罢了。近20年来,中国改变不少,其中性解放应该也是社会的一个进步。听过这样的理论,说性解放是生产力解放的先趋,正确不正确我不知道,还是请专家来评判算了。
单身——我喜欢的生活方式(二)
葛红兵 胡榴明
韩津,男,40岁,某服饰公司总经理,服装设计师,未婚。有私家汽车,在市内和郊区有两套面积很可观的住房。下面是对他进行的访谈:
问:为什么没有结婚?
答:(笑)这个问题只有中国人才敢拿出来问人家。不过我们都是先说好了的,所以今天我有问必答。其实国外单身的人太多了,没有人稀奇,单身对社会没有妨碍,不是恐怖分子,也不危害社会治安。我嘛,觉得一个人过自由,没有拘束,用不着向谁负责,走哪儿也不用打招呼,心里也不用惦记着谁。我喜欢这种生活,过惯了,一旦改变反而不习惯。
问:你是否曾经在爱情或者说是感情方面遭遇到精神上的创伤?
答:没有,绝对没有。从小我的家庭条件和我的个人条件都挺好,我挺自信的。读书的时候,好多女孩子追过我。现在周围的好女孩也多,长得漂亮的就更不用说了,你们想想我这工作,一年四季都和模特打交道。总之我没有在这方面受到打击,至于女孩觉得受到我的打击没有,那我就不知道了,反正我似乎从来就没有很投入地谈过恋爱。
问:(笑)那么你是否是同性恋?前年被人枪杀的世界时装大师范思哲,据说也是一个同性恋。一般来说只有同性恋才会对异性不感兴趣。
答:(笑)肯定不是,我说我没有投入地谈过恋爱,不等于我没有恋爱过。只是觉得太忙,觉得有好多事要做,没有时间来慢悠悠地和女人拍拖而已。我肯定是有女朋友的,但是谁爱上了我是很吃亏的,我的经济条件还可以,但是我没有时间陪人家,所以不会有女人特别粘住我不放,因为我的确不是一个很理想的情人,但是绝对是一个很不错的服装设计师。
问:如果你有可能结婚,你有些什么条件(对女方)?
答:男人嘛,很自私啦,当然是要温柔贤淑的,漂亮是肯定的,但不要太过聪明,要能干,能理家,还要能够在交际场面上应付,不是电视里交际花的那种社交,是那种夫人的礼仪。这需要天生的内涵和气质,不是一天两天训练得出来的。模特可以训练,夫人是不好训练的,要有先天的素质,首先要看看娘家的出身,然后才是后天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完美女人的基础,粗劣的人家断然出不了有内涵的女孩。所以我找老婆的条件也刁得很,不比交交女朋友,不好了拉倒重来。我这人还是传统的,如果结了婚就不想随便离婚的。当然这只是我一厢情愿的理想,现实中我这条件似乎高了点,所以不大好找,就这么耽搁下来了。
问:你说的女朋友是否指的是情人?
答:可以这么说,但是用〃女友〃要好一些,人家以后还是要嫁人的嘛。
章琴,女,36岁,某科研部门研究员,未婚,有单独住房。
问:参加工作多少年了?
答:26岁那年读硕士毕业就来这儿工作,有十多年了。
问:你对单身男女这个社会现象有什么看法?
答:我认为这是一件纯私人的事,不值得谁来关注,你就当没看见好了,其实我们和你们一样,没什么不同的。很着意地强调这种区别,我认为这就是歧视。
问:那么你对我们的调查工作是否很反感?
答:也不是这样,即使我已经结了婚,如果谁要做另外的调查还不是得做!所以不能说是反感。只不过我也有点好奇,放着那么多的社会现状不去关注,譬如毒品啦、艾滋啦、市场啦、腐败啦、加入世贸啦……放着那么多大事不去研究,没事抓我们干什么?你们调查不调查,我们这一拨人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我们不是社会的主流对吧,我想我们对周围起不了影响。
问:你认为你的生活有没有改变的可能?
答:目前我还是愿意继续,不过今后怎样,谁也不好说。
问:一个人生活有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和乐趣?
答:乐趣因人而异。吸毒的人的乐趣肯定是吸毒。我喜欢安静,喜欢读书。不是说专业书,是文学哲学历史什么的。也爱看电视听音乐,一个人过得很舒服,可能两个人就合不来的,生活习惯已经养成了,目前我不想改变。
上面采访的人物有一个共同特点,单身是他们自愿的选择,对于现状他们并不怨天尤人,而是坦然接受,而且生活得很愉快。他们有文化、有思想、有钱、有自信,是地道的单身贵族,这样一批人将是中国单身文化潮流的领导者。
瓶子人与环境(一)
葛红兵 胡榴明
南京有一位女画家喜欢画瓶子,她画的瓶子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物体奇妙而抽象的意境其实,人世间的哪一个人不是被包容在(或者说是被囚禁在)一只瓶子中呢?环境与现实就是我们人生的一只瓶子,人们一生所经历的都在有限的空间中演绎。
前面有一节文字提到过因丈夫故世而至今单身的中年妇女王云,我们在对她的采访中还注意到了这样一个事实:王云自己是一个单身女人,一个单身母亲,很巧合的是,她的母亲和她的祖母也都是单身女人,她们住在一起,成为一个由祖孙三代的单身女人组织成的特殊家庭,老少三代三个女人将她们全部的爱和希望都寄托在王云的儿子身上,20年来她们一起含辛茹苦地将那个孩子抚养教育成人。关于这个家庭几代人数十年之间到底进行过什么样的人生教育,我们不可能知道,但是我们有理由推测,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几代人组成的单亲家庭里的孩子,天长日久,很容易对婚姻和家庭(指夫妻组合的家庭)产生畸形的看法,选择独身的可能性会很大。从这一个故事来看,似乎女主角对她那个失去父亲的儿子的母爱,成为她选择单身生活的理由,但是,我们假设女主角在另外的一个环境中生活,一个极力倡导婚姻和家庭为社会主流的环境,而不是生活在一个祖孙三代都是单身女人的特殊的环境里,也许,王云再婚的可能性会大得多。所以每一个人身处的家庭环境对于他或是她的人生选择起着重要的作用。
J女士,55岁,小学教师,出生在上海的一个优裕的家庭,对生活的质量要求很高,从年轻时起就充满了对未来的幻想。自然她出生之后的数十年里,她的理想不可能实现。
35岁那年,因为觉得丈夫文化、职业、修养等各方面和她的希望相差很远,她要求离婚,带着一个10岁男孩独自生活。她苦心教育孩子,培养他上大学,读研究生。平时她对儿子的私生活也管得十分严格,不让他随便地交朋友,孩子读小学、读中学、读大学,电话和信,她几乎都要检查。孩子上的大学就在本市,她经常一个星期跑去学校几趟,到了星期天非得让孩子回家,不喜欢孩子参加学校的活动,理由是学校伙食不好,回家来妈妈可以好好照顾。如果儿子带了同学来家,她就会不厌其烦地反复打听人家的个人情况和家庭情况,生怕孩子交友不慎。最后儿子学业完成,但是性格极孤僻,不善于和人相处,更不愿意交女朋友。小伙子的职业很理想,电脑技师,人也长得很帅气,但是性格特别内向,成天泡在网上不下来,直到现在还是单身,三十好几了依然和母亲住在一起,尽管经济条件不错,也不愿意买房独自成家。
以上是由于家庭环境影响而选择单身的案例。其实家庭属于一个很小的社会环境,它的影响面是狭窄的,影响力也只能针对个别人。下面举一个因工作环境的影响而造成了一群女人单身的事例:
深圳某一中日合资公司,经营家用电器产品。公司内部日式工作环境气氛很浓,男权思想极其严重,对于女职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要求得十分严格,在中国人眼里有的属于额外的要求。在这个公司工作最大的优点就是福利优厚,工薪较高,奖惩制度分明,无论男女职工,只要工作认真刻苦,能够随时加班加点,不随便请假,工作有建树,就可以得到上司的嘉奖和提拔。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公司不希望女职员结婚、生孩子。如果因为家庭影响工作,就会被资方辞退。在这样的环境下,公司里的日方和中方的女职员绝大多数坚决拒绝婚姻。到目前为止,全公司除了一个很早就已经结婚的四十来岁的女经理之外,其余各部门的白领女性全都是单身女人。采访她们时,问起她们对性别歧视的看法,她们说:〃如果说这叫做'歧视'也是可以的,为什么男人可以结婚而我们却不能呢?但是想一想觉得不结婚也好,结婚的男人可以不管家,女人就不行了,如果有了小孩而女人仍然在外面工作,那么抚育孩子便成了一个难题,这么一来必然会影响到婚姻的稳定。我们已经自由惯了,也不想被家庭拖累。当然上班的时候并不自由,上司管得很严;但是下班很休闲,没有家的管束,可以逛街、吃饭馆、泡酒吧,可以和任何男人交朋友,比有家的女人强多了。如今我们公司工资高、福利待遇好,只要我们坚持不结婚,趁年轻多干几年、多挣点钱有什么不好?实话说,像这样高级的白领生活也不是在别的地方想拥有就能拥有的,为了这一切,我们宁可不结婚。〃
家庭,可以影响子女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工作环境,有可能影响一个群体的生存结构。这样的影响依然是个别的或是有限的。但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都有可能对民众的生活方式的选择产生直接的强制性的影响。
瓶子人与环境(二)
葛红兵 胡榴明
下面举两个国外的例子:
例1:欧洲近代历史上的单身者。18世纪和19世纪的西欧,有1/3的年龄在44岁以下的女子未能结婚。究其原因如下:当时欧洲国家社会阶层的构成实行的是封建世袭制,身处社会中下阶层的男士往往求助于婚姻,希望依靠妻子娘家的钱财和权势发达,于是家庭环境清贫的知识女性就很难找到条件好的丈夫,又因为不愿意降格和平民通婚,所以只好选择过单身女人的生活。这样的单身女人以英国居多,如女作家简·奥斯丁,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两姐妹,英国作家查尔斯·兰姆的姐姐女作家玛丽·安·兰姆等。
例2:1999年,日本东京30岁以上男子一半以上没有结婚,另据日本厚生省估计,1980年以后出生的女性14%将会终生独身资料引自《中国婚姻家庭的变迁》一书中李鸿飞先生的文章,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日本城市大龄青年晚婚和单身的现象已经引起日本社会学家的关注。由于20世纪中后期日本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社会物质条件富足,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竞争也日益激烈,生活在大城市的日本青年为了获得高物质的享受,获得自我实现,只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而放弃或暂时放弃了婚姻,成为了单身者。
中国的例子:
例1:1971年到1980年,因为实施计划生育的政策而导致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的禁欲时期,这个禁欲政策的第一步就是提高〃初婚〃年龄底线,婚姻法未作修改,但是由各级政府机构实施贯彻的〃规定〃却将结婚最低年限提升了,使得当时一大批未婚男女成为该政策的牺牲品因为这一项法律条款之外的政策规定,他们被迫地选择较长时间的独身生活。科学研究表明,中国男性青春期开始是14。4岁,女性青春期开始是13。04岁资料引自《中国婚姻家庭的变迁》一书中性社会学专家刘达临先生的文章。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得中国公民的生理性成年提前,但是由于当时〃规定〃的结婚年龄和生理成熟年龄之间差距时间太长,这对于因生理本能而萌发性欲望的那一代年轻的中国公民来说无疑是一场人为的灾难。因此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上涌现出了大量到了法定年龄(按照当时《婚姻法》规定的允许结婚的年龄是:男,年满23岁;女,年满22岁)而未结婚(按当时的政策的规定允许结婚的年龄为:男,年满27岁;女,年满25岁)的特殊〃单身者〃。限制婚龄的规定在中国实行10年之久,在较为有效地抑制了中国人口增长的同时也破坏了中国青年公民的生理性欲求,中国青年的性活动被迫转入地下,两性的需求因为不能及时地获得婚姻的保障,不得已地改在婚外(或曰婚前)进行,这种在封闭环境下忍无可忍的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