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现代都市的单身群落 >

第3部分

现代都市的单身群落-第3部分

小说: 现代都市的单身群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25%和75%。
综合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出在城市的单身群落之中,单身男女的比例并不相等,总的来说,单身女性的人数超过了单身男性。
翟淑萍,38岁,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市,单身女人,深圳某集团公司总裁,所在公司先后在海口、深圳投入房地产开发,建设资金达两亿多元人民币。1995年被海南省推荐进京参加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知音》杂志曾以《亿万富姐,男友终于逃离了你的爱情田园》为题,长篇报道了她的个人感情生活的失落。这是一段相恋6年最终离散的故事,他们分手时,她的男友说自己好累。一个被事业几乎占据全部生活的女人,想找寻一个可以倾心依托的伴侣并不是很容易。《知音》,1999(4)。
资料表明女性对于情感生活特别注重,生理上的欲望不是没有,由于社会长期对女性性意识的压抑,和男性相比她们比较有克制的能力,生理上的克制力和心理上的期望值相结合,使得女人对伴侣的选择更为苛刻,她们的原则是宁缺勿滥,特别是高阶层、高知识的白领女性。这就是城市未婚女性单身者比例增大的具体原因。
APPLE和ALEX两个女孩,居住在深圳罗湖商业中心一座新落成不久的商住楼第21层。APPLE在保险公司做经理,ALEX在一家广告公司做设计。她们两人合买了这一套房子,并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了装修和家居布置。她们平时喜欢交朋友,喜欢喝酒,喜欢请朋友来家玩,自己动手下厨招待他们;喜欢和朋友出去泡吧,〃热爱酒吧里轻松、随意、无羁的气氛〃。
平时,ALEX会点燃一支烟〃坐在窗前,听火车轰鸣着掠过〃。这是在都市依靠努力工作而生活的现代年轻单身女性。
有一本1980年代美国人写的社会科学普及读物《女人:一本给男人看的书》,中间有一章专门谈到单身女人,其中提到1970年代以来美国离婚率增长了70%,几年间大约有700万人进入单身者行列,但是妇女再婚人数比男人少,〃1977年,每5个成年女人就有两个没有丈夫〃,单身女性(未婚单身、婚内分居、离异丧偶)人数占女性总人口的44%。虽然这是1970年代的调查数字,但是它能让我们了解美国社会单身女性状况。这本书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单身女性近20年来迅猛增长的社会趋势有着很好的参照作用。
中国大城市,例如北京、上海、深圳、珠海、大连,不少受过高等教育的单身者(其中不乏女性)拥有理想的工作,也有较为丰厚的经济收入。好的职业能够使人获得自信,获得成就感,提高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充裕的经济收入使人能够享受到普通人所不能享受的精神和物质的极大满足。这一切足以使一个人骄傲,使他们不愿意轻易从属于另外一个人,所以他们也不愿意轻易地走入结婚者的行列,特别是单身女人女人获得经济的独立,从心理上再也不愿意成为男人的附庸,择偶问题更为审慎。
1980年代起,中国城市单身女人的数字急剧增长,单身女性所承受的生活压力比婚内女性要大得多〃他们的称谓就明白地表达出她们孤身一人应付社会的那一种生活方式。〃
独立自信的单身女人(二) 
葛红兵 胡榴明 
单身女性在这个社会的生活难度要超越大多数的单身男性,因而单身生活对于她们是一个严酷的选择。做一个单身女人是很不容易的,她们必须具备足够的条件。
1保持独立的人格和自尊
人格的独立不是挂在嘴边的女权主义和大女子主义,而是思想深处的自信和自立。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在她的作品《简·爱》中反复强调女性的自尊和人格独立,但是在现实中她仍然以嫁给了一个有钱有爵位的男人而感到庆幸。一些表面看来好强的女人实际上内心非常虚弱。在漫长的以男人为主体的人类历史中,女人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被打上了必须尊崇男人的思想烙印小时候她们尊崇父亲,以父亲为主宰,在她们眼里父亲是家庭的梁柱,是家庭和社会联系的纽带;长大了她们尊崇丈夫,以为只有丈夫才是自己终生的依靠尽管现代社会男女在法律上已经平等,但是传统的女性自卑感并没有在一夜之间荡然无存。
中国文化圈单身女性不少,她们知识丰富、有思想、有独立追求,对婚姻、家庭也有独特的看法,不容易受常识以及习惯的左右。她们给中国社会的婚姻、家庭以及性道德观念带来的冲击力远远大于男性单身者,例如卫慧的小说《上海宝贝》所引起的轰动充分地展示了1970年代的新新人类对于性、婚姻以及生活的全新看法,这种看法和传统意识的巨大断裂(特别是由女性提出)使整个社会感到震惊,全社会一片哗然的现实告诉我们,他们在观念上和主流社会的观念有多大的不同年轻一代卫慧式的单身女人是中国传统思想截至目前最为激烈和彻底的叛逆者。
这一类女人中还包括其他的高级知识分子,例如院校的教师、医师、新闻工作者、金融证券和商界的管理人和执行人,以及从事艺术创作思维构想的设计师和艺术家,等等。她们有知识有学历,有太多的浪漫幻想,情感敏锐,看重精神交流。之所以选择单身,是因为对感情世界要求过高而不能满足,她们几乎终日生活在想像的理想空间里,而婚姻又是一个最平庸最琐碎的世俗生活所在。她们中有的人可能尝试过,但是比起别的女人,她们感觉受到的打击更剧烈,心灵的创伤更难弥补。这种创痛不一定来源于生活本身,而是来源于她们太过敏锐的心灵深处,每一次情感的失落都几乎使她们如陷深渊,于是她们只有采取逃避。
也许是由于她们的高文化的内涵和洞察世事的尖刻,她们的社会地位以及知名度等都可能让很多男人望而生畏,她们的单身往往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在人生的开始,她们都曾经希望过做一个普通的女人,但是几经挫折,她们就会比大多数女人醒悟得更为深刻更为坚决。但是她们中间自觉地选择放弃家庭和婚姻的女人毕竟不多,中国女性(即使是高阶层女性)与西方世界的高知识阶层的男女自由乐天的生存状态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她的《第二性》中花费巨大篇幅来研讨妇女独立问题,可见女性人格上的不自立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有太大的改变。
2经济独立的女人
经济独立是女人单身最基本的条件,很难想像一个连自己都无法养活的女人会有决心去过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单身生活。现代社会高阶层单身女性有着共同的特点,白领、自由职业者或是商人,钱挣得多,有事业,有住房,有的还有车,吃穿玩乐都不愁,当然并不急着找一个男人来养活自己。
男女同工同酬政策在中国已经实行了很多年,按道理说中国妇女应该具备独立生活的经济能力,但是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使很多女人不能做到这一点。国有企业改革和事业机关改制,大批工人和职员失业,其中女性居多。经济地位降低自然导致妇女社会地位降低,在这一层面生活的女人不可能成为有着独立人格的单身女人。
除此之外,一般的女人即使在经济自立的情况下也选择婚姻。排除主流文化的影响和情感上的需要之外,很多女人希望通过婚姻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感,女人的虚荣心和她们对奢侈品的占有欲使她们以寻找到一个有地位、有钱财的男人为人生终极目的英国电影《傲慢与偏见》、《简·爱》,美国电影《她嫁给了百万富翁》、《绅士爱金发女郎》,生动地反映了女人对男人的依附心态。
西蒙娜·德·波伏娃预言:〃自由的女人正在诞生。她一旦赢得了对自己的所有权,也许兰波的预言就会实现:'在她们当中,将会有诗人出现!'……〃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第25章《独立的女人》,中国工人出版社,1998。
这里〃自由的女人〃并不仅仅指的是经济上的独立,其中还包括思想的独立和情感的独立。
作为一个女人,真正的独立的确很难做到,对于男人情感上的依赖,往往成为单身女人致命的弱点女人需要男人,女人依靠男人,这是女人的天性,一切皆可抗拒,惟独天性无法背弃。
单身我喜欢的生活方式(一) 
葛红兵 胡榴明 
W女士,30岁,白领,独居,她谈到她的私人生活时说:
我不愿意留在家乡,虽然也是一个大都市,但是出生、读书到工作,都在那一个地方,家人、亲戚、同学、朋友、同事、熟人都窝在一起,有时候真是觉得世界很小。我一直都没有找一个准备结婚的男朋友,整天除了上班就是玩,父母着急,天天在旁边劝我。母亲说:〃我们倒没什么,也算是读书人,也不想太过问你。但是熟人同事见了面就问你家的女儿出嫁没有,弄得我们很难堪。你有文化又漂亮,何必让人议论我们呢?〃这样,促使我下决心离开我从小长大的地方,来到了现在这座城市。现在我很好,一个人打工挣钱,然后吃喝玩乐,生活得很自由,有男朋友也有女朋友。我不是性冷淡,其实我对男孩子还是蛮感兴趣的,曾经真心实意地谈过恋爱,虽然并没有考虑结婚,但是也爱得轰轰烈烈。我认为爱情的结局不一定就是婚姻,婚姻太平淡、太世俗了,我喜欢浪漫的、刺激的感情。家里人说我从小就很疯,现在大了也一样。如果我爱一个人,我才不会管他结婚不结婚,或者他和我结婚不结婚。对这一切我根本就不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爱那个男人的那种感觉,好像是一场战争似的,男人和女人你死我活的,说起来是爱,其实是互相残杀,爱过一次,人就好像是死里逃生一回。可能我这一生是不会结婚了,但是不能没有爱,也不能没有性。女人一生缺了这些,那就是白做一回女人了。我很高兴我生活在现在这个城市,生活在现代,听母亲回忆她年轻的时候,1960年代,那真的不像是人过的生活。
丁飞,34岁,自由作家,单身男人。采访的时候向他提出的是这样一个问题:有研究社会学的专家谈到单身男女的生活状况时说,现在所谓的独身其实是独身不独性,是对婚姻方式的拒绝,对性的不拒绝,其实也不算是真正的独身。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答:独身主义者,这样的提法很早就有。从西方开始的,开始也的确是拒绝婚姻和家庭,同时也拒绝性爱,是一种苦行僧主义。欧洲中世纪隐修士修道院制度,参见《基督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后来有加尔文教派,清教徒,最早一批乘坐〃五月花号〃到北美洲的移民,他们提倡禁欲主义。现代的单身者,也可以说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的很多的单身者,尤其是男性,不是因为宗教信仰,不是去做僧侣,只不过是对婚姻的拒绝,而不是对性的拒绝。单身,不过是一个人的社会存在的形式,和他生理上的生活应该是不相干的。性,是一个人最原始的生物性的要求,而婚姻和家庭则不是。那么我们当然有权利要求我们自然的生理性的东西,只要是没有违犯法律和扰乱社会,我认为我们是可以得到性的,这是我的私生活。独身也好,不是独身也好,这是人们一定要对我们有一个说法。其实我们也没有上哪儿都扯出一面旗帜来声明我们的身份。我觉得中国近几年还是很开放的,一个人怎样过日子,没招谁惹谁就应该算是可以了。我愿意独身,我愿意不独性,你能把我怎么样?还不得两眼干瞪着。
问:专家最后断言,独身永远也不会成为社会主流,西方的独身方式和性解放思潮联系在一起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说法?
答:(笑)真的用不着我说,现在社会在怎么往前走,谁心里都清楚。也不是一两个专家在那里道学几句就可以糊弄人的。怎么说是别人的事,怎么做是自己的事,比如没人公开提倡性解放,但是性解放未必挡得住。报上报道的那些个贪官污吏受的教育还少?一个个包二奶养小蜜泡三陪嫖娼,他这也叫性解放,呸!解放什么?完全地倒退,地道的封建余孽,连封建余孽都不是,拿着百姓的血汗钱玩女人,搁到封建年头也是杀头的罪。我们和他们可不是一码事,不结婚完全是个人选择,符合中国限制人口增长的国策。独身也许不能成为社会主流,但是独身的思潮有可能成为社会的主流。你看看现在的婚姻,有哪一个家庭是真正幸福美满的?我很怀疑。一个单身者,他也是一个人吧?是人就有性要求,只要是两厢情愿,只要不是嫖娼不是养两个老婆,我觉得这应该属于中国国情允许范围之内。什么是国情?国情也是可以变的。欧洲中世纪可以随便对人施火刑,到了现代社会民主与法制还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