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我愤怒     >

第13部分

我愤怒    -第13部分

小说: 我愤怒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风格不吻合? 有道是,中国人一谈风格,上帝就发笑。中国人装修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吗?几年前流行宾馆加会议室式的装修,这两年开始流行宜家,整齐划一的北欧风情。上海的宜家离我家很近,我偶尔去那里买个小配件,哪次里面都是人山人海,人流量一点也不输给大百货商店,就是工作日也不例外。去年一年我有多位朋友装修,装修好之后都热情邀我去参观,因为平时太忙一直抽不出空,积到过年,拜年加参观一次完成,不过我还只在回家的路上,就已经忘了谁是谁家了,因为都是宜家样板房的翻版。
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宜家在国外是低档商品,目标对象是实力不雄厚的年轻人和低收入家庭,所以宜家的家具总是在节省空间和利用空间上做文章,双层床和沙发床正是它的代表作。
实际上,中国的绝大多数老百姓住房并不很宽敞,收入也有限,恰恰需要更多低成本、高利用率的家具供应商,只是宜家一到中国却丢了价格只剩“风格”。根据我的了解,外国人其实更强调个人风格,不过他们是通过软装潢来体现这一点的,重点在窗帘、桌布、地毯、画、照片、饰品、灯光等上做文章。
外国人也装修二手房,但是和中国有两个很大的不同:第一,外国人通常是原房主来装修,装修的目的是提高房子的吸引力,以便在出售时卖个好价钱。而在中国,前面的装修,在二手房销售中通常无法进入成本,“我不让你出钱来拆掉就算便宜你了”。第二,顺带提一下,许多外国人装修不像中国请装修队,自己动手,美其名曰Do…it…by…yourself。外国人业余生活过于单调,只能在这些低级的体力活中寻找乐趣。
那么,中国人到底为什么一定要把二手房重新彻底装修一遍呢?
原因很简单,中国人不喜欢别人用过的东西,哪怕再好也必除之而后快。
我的一位朋友在部队大院里长大的。他告诉我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他从外地的学校回家,问他父亲:“你们单位又换头了?”他父亲大为惊讶,“你怎么知道?谁告诉你的?他刚来没多久。”“没人告诉我。我只是刚刚进来的时候,看到你们单位去年才修过的新大门现在又在重新修。”
大英博物馆一直被我视为中国人的耻辱柱,所以当我得知里面陈列的有些展品竟然是中国人捐赠的时候,你可以想象我当时的愤怒,“这简直是叛徒、汉奸……”,我气得都不知道说什么好。后来有位中国人告诉我,恰恰相反,这个捐赠人庆幸他当时把这些宝贝捐给了大英博物馆,因为如果留在家里,早就被破四旧破掉了。现在尽管在外国人手里,至少东西还在。那个时候,这个人还补充说,如果他自己今后有什么东西,他也更愿意捐给外国的博物馆!
别责怪项羽烧了阿房宫,他和我们一样,只不过装修了一次二手房。
皮沙发情节
我的一位女同事大概是装修时太累了,搬进新房子不久就生病了。她的先生非常“关心”她的病情,每天都问她,“今天有没有好一点?你看我们明天可不可以在新房子里请客?如果可以,我现在就给大家打电话”。
我这位女同事在转述这个故事时感慨道:“都说你们男人没有虚荣心,我看一点也不比女人少。”女同事的先生如此着急地在家里摆这道鸿门宴,司马昭之心当然是炫耀一下新装修好的房子。
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观念,变化的一个特点是中国人开始大胆追求纯粹的主观享受。传统的中国文化将享受当作罪过,你到故宫参观就会发现皇帝坐的龙椅,尽管看上去很气派,但坐起来并不舒服。正因为此,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沙发永远也不可能被发明出来。甚至在沙发引进中国之前,连沙发的雏形都没有,因此,中国人只能用音译沙发(sofa)来称呼这种又柔软又舒适的椅子。
中国人居家观点的这种转变可以典型地从电视机的摆放高度的变化上体现出来。以前中国的家庭总是把电视机放在高于视平线的位置,观看时必须抬着头“瞻仰”,一晚上看下来肩疼脖子酸。而新的装修理念无一不把电视机的“地位”降低到视平线以下。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注意装修中的“人体工学”,但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事依然很普遍,装修的目的是炫耀这一指导思想依然是中国人装修的主旋律。我将这种现象称为“皮沙发情节”。
欧洲家庭使用皮沙发的不多,参观他们的皇宫和贵族的城堡也极少发现那些奢华的房间里有皮沙发,当然不是因为皮沙发贵他们买不起,而是因为:第一,与布相比,皮在印染上受到很大的限制,颜色很单调,不外乎红绿黑白灰棕,色彩也很难看,还不能染花。第二,由于加工工艺的限制,皮沙发在舒适度上与布沙发仍有一定的距离。尤其是中国生产的皮沙发,迄今为止,我还没有坐到过一款能称得上舒适的中国皮沙发。最后,在清洁上,由于皮沙发不能拆下来洗,在清洁上也有麻烦。
尽管皮沙发有这些不足,但是在中国依然很受欢迎。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人认为皮沙发看上去要比布沙发“气派”,而这种思想不过是中国人认为装修的目标是为了炫耀而不是居住的观念的一次无意识抬头。至于皮沙发被认为比布沙发气派,源于中国人相信,坐在动物的皮(最好是老虎皮)上面是一种权力的象征。
现在我来回答文章一开头的那个问题。我为什么看一眼就能判断出一张居家的照片拍的是中国的家庭还是外国的家庭?因为两者之间的差异实在太大:
第一,中国的家里没有人。为了验证我这个论断,我找来所有我能找到的居家杂志。果然,外国人的照片中大部分里面有人,或者坐在沙发上、或者趴在地上、或者小朋友在玩游戏。而中国人的照片里没有一张里面有人,就是那些“名人家居”,大部分做法是将名人的一张单独的照片“贴”在边上。
我这个论断另一个更重要的含义是,外国人的照片里面即使没有人,但你能明显感觉到,照片里的这个房子在拍照之前里面一直住着人,比如随意摆放的杂志,砧板上切了一半的食品。而中国人的房子,给你的感觉是,在拍这张照片之前,里面从来没有人住过。所以一张照片,如果里面没有人,房子看上去又像是刚刚装修完毕还从来没有人住过,那就一定是出自中国的设计师之手。
第二,中国的家里没有色。中国人讲究中庸,一般人害怕鲜艳的颜色,中国的设计师也不擅长运用。但是另一方面,敢于用色并不等于将家里涂成大红、大黄、大蓝,因为,家毕竟是家,整天住在大红大紫的屋子里恐怕用不了多久就会得高血压,用色的关键是如何把握红花绿叶的平衡关系。比如,这样的一个客厅,整个墙面是白色的,但是采用红色地毯、红色沙发靠垫、红色的花瓶、再挂上几幅红色基调的画。说起来很简单,却搭配得赏心悦目,那多半是外国人的家。
第三,中国的家里没有温馨。大家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纪念碑有两个特征,一是高高在上,须抬头仰视方能瞻仰。第二,底座前总是有一段长长的台阶要登,走得你气喘吁吁、心跳加速,目的是让你误以为那是你见到纪念碑心情激动所致。
中国家庭装修哲学和纪念碑的设计一脉相传,要保持人在建筑物面前的敬畏。所以一个房子,如果墙壁是花的、窗帘是花的、沙发是花的、桌布是花的,甚至连卫生间都贴着花的墙纸,看上去忍不住让人亲近,那多半是外国人的家。
我是从事家装设计的,你说的这些,的确是家装行业存在的一些现象,在中国,家装设计兴起只有短短的20多年,同国外的设计有一定的差距,但中国的设计从盲目的跟风,到独力思考、创作,虽然仍有着稚嫩,但近些年的发展已不可小觑。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透视中国人的病态装修心理》,觉得也是一种值得参阅的内容,作者的描述确实和我生活中接触到的有相同之处,咱不说病态与否,但是国人的排场理念确实应该值得反思了,或许轻装修重装饰才是一种更为合适的理念,也会更快地在国内普及。
我比较赞同你的看法,因为我觉得这个跟什么国度啊、文化背景啊、没什么太大的关系。我的房子也在装修,经常泡在装修公司和“成长”中的小区,跑来跑去,四处参观,以下是我的“观后感”:中国人大部分就是有那个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毛病,就拿前一段时间的那个宾利轿车,一千多万,这个汽车在全球的销量就中国是最好的,其他国家的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家装也如此,不是我说,咱们的好多同胞装修就不是为自己舒适的生活而装的,而是为别人,为自己的面子。外面流行什么就跟什么风,也不掂量自己合适与否,基本上没有什么设计与个性是自己的东西了,房子装修完了,我估计也没有什么感情,就别提什么舒适惬意的生活了,顶多也就是换了个睡觉的地方,要不就是自认为自己花了不少银子,然后自己的房子就变得很高档了什么的,把别人比下去了而已,只要别人说好,自己就住着非常满意的那种……我觉得中国人太缺少创新了,要不咱们中国怎么能今天流行什么欧美风,明天流行哈日风之类的呢?什么时候能让世界都流行中国风啊!哎……


第二部分:用心理手术刀解剖中国社会

秘方:世界上最聪明的中国人(1)

怎样才能在二十年内获得诺贝尔奖天,看了一则让中国人笑不来的“笑话”:当今一个中国研究人员实验室里只有一样东西是中国人自己发明的——茶杯。如果这个人和我一样喜欢用玻璃茶杯而不是陶瓷茶杯喝茶,那一样东西也没有。
前不久,一家美国的研究机构公布一项研究结果,该研究表明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实际上,此前,多家国外机构独立研究均表明,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是中华民族。可是,为什么这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拥有十几亿的全世界“最聪明的”人的国家会出现上面说的这种尴尬的局面呢?
要你听话的中国文化
几年前,我们做了一个跨国比较研究,调查日本横滨市和中国上海市总计1 300名父母,请他们回答“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什么样的孩子是坏孩子?”调查结果非常耐人寻味:
对上面两个问题的回答,日本父母可谓五花八门,但是中国父母的回答出人意料的一致:46%的中国父母认为“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20%多的父母认为“不听话的孩子是坏孩子”。而没有一个日本父母将“听话”列为好孩子的标准,相反,倒是有一些日本父母将“听话”列为坏孩子的标准。类似地,几乎所有中国的心理咨询机构都反映,中国家长咨询时请教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总计66%!多么可怕的比例。
听话究竟是个什么东西?这么受中国人的欢迎!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分析一下“听话”这个词出现的情景。第一,命令,直接要求孩子听话,最典型的说法就是“听话!”或者是孩子不听话之后的责怪“你怎么这么不听话?!”第二,如果父母一方要外出几天,和孩子告别时一定会说一句“在家里要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话”。类似地,在学校里和孩子告别时也总是说“在学校里要听老师的话”。第三,答应某项要求,要以听话为条件,如“你要是不听话,……”“你听不听话?”
总之,无论哪一种情况听话都是要求服从、一致。要求别人“听话”和责备“不听话”其实是一种强制的命令心态,充满了威权专横的自我,语意中包含的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利诱、威胁。只要我们留心就会发现周围许多自认为有发言权的人都希望别人听话:大人要小孩听话;强者要弱者听话;既得利益者要被剥削者听话。可以说“听话”其实是封建帝王思想的体现。
正因为此,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多地鼓励顺从听话,而不鼓励独立见解;鼓励中庸、随大流,而不鼓励竞争、冒尖;鼓励稳妥可靠,而不鼓励异想天开;鼓励“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而不鼓励个人的独特性;鼓励儿童把成人的兴趣当作自己的兴趣,而不保护和激发儿童天性中潜在的兴趣和求知欲。
前两天看了一部美国电影,主角在一场演讲中是这样开头的:“中国人说过,‘人生的最大不幸是生活在一个稳定的时代’。”我看了大吃一惊,中国人什么时候说过这样的话?后来才明白,这大概是“乱世出英雄”的英文翻译。可见我们的祖先里还是有先见之明的人。
要让中国的科研人员变成诺贝尔奖得主的英雄,就必须先让他们“乱”起来。
由天才杀手组成的中国教育系统
中国教育理念上的最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