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地板上的母亲 >

第81部分

地板上的母亲-第81部分

小说: 地板上的母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多美:南北圳的麦苗儿,三行成一垄,麦根处残雪还未化尽,风刺在脸上青疼青疼,可这麦苗儿却像崭新的格子布,抖动出一地的清灵来。早上太阳发红儿,麦地抬起头轻轻一扬,太阳就咸鸭蛋黄一样挂在家门前那棵弯腰枣树上了。你要是玩累了,找块干地儿仰面躺下,那天空才叫深蓝,里面的云彩好多层,条云、朵云、瓦片云,有往北的,有往南的,有好半天不动的,它们的影儿从脸上爬过,凉阴阴的。 
你也可以学学兔子扒窝儿。找个苗稀土宽的地儿,弯着手指一替一下刨,就能见识到这块地有多厚实了。灯笼棵还没来得及挑起它们的紫色小灯笼,就被你从土里刨了出来,须根上带一嘟噜碎土末子,一层窝窝的叶片儿一捏就出水儿,青苦的味道呛鼻子。如果是一棵涩萝秧,你也许会不经意地把它扔到一边儿,因为你不可能知道,清水煮涩萝秧曾经是人们活命的主食。当然了,这块地上的印花儿还不止这些,荠荠菜、毛妮菜,麦郎棵,剪子股,面条菜,燕麦苗子,多了去了。它们的根儿和麦根一起,把这块地纳得虚泛泛的,再有蚯蚓、癞肚子蛤蟆和别的虫虫气气,三拱两拱,拱出数不清的毛细血管儿,不信你用手搦搦,比你那件粗线毛衣还软和。 
太阳就要落山了,咱这儿没有山,小星星,你就抖抖这块麦地,掂着东面的边儿,使劲儿一提,太阳就棚到老坟园那棵楸树杈上去了。然后,你把这块“花布”卷起来,连同被太阳翻晒得明媚鲜净的好心情,连同庄稼们开花结籽儿的好习性,一齐卷起来,好好珍藏,这是咱家祖传的飞毯,有了它,你和后世子孙们就能随意穿行在想要去的任何季节里了。 
冰雪之晨 
小学三年级那年冬天,一场大雪来得凶猛,冻云低低地压住树梢,天和地被冻在了一起。西北风呼啸着,把灰暗的寒冷搅成细碎的雪糁儿,绞着劲儿扑打着地上的一切。房檐下的冰锥有两三尺长,大树小树都成了琉璃树。 
父亲病了,忘了是牙痛还是胃痛,在风雪的尖啸声中断断续续呻吟了一夜。天麻麻亮,我就被祖母从热被窝里喊起来,去三里外的谢庄抓药。听着窗外鬼哭狼嚎的风雪,我非常害怕。刚想说不敢去,就听祖母大声呵斥:“没听见你爹喊了一夜?养活你这死妮片子干啥哩?光知道睡!天上就是下刀子,你也得去!”祖母从不这样说话,可她说出的这句话,足以把一个从小娇生惯养的嫡亲孙女,变成以命还债的可怜虫!我连三赶四穿好衣服,接过她手中攥得温热的几毛钱,流着泪一头拱进了暴风雪里。 
趔趄着身子往前挣扎,不大一会儿,鞋后跟就结了两个冰坨子,走一步一滑。曲曲弯弯的小路,蛇一样僵卧在田野里,影影绰绰看不清。一阵大风把我推出好远,我只好踩着冻成冰碴儿的麦苗儿眯着眼往前走。脸冻木了,露在头巾外面的头发结了一层冰。过水渠的时候,扑通一声摔在渠底的冰上,厚厚的冰层被我砸得“嗡嗡”响,喉咙一紧,汗毛直立,我也顾不得哭,手脚并用,使尽浑身的力气爬了上去。心想要是有只兔子就好了,可四周除了风雪还是风雪……我想哭,可哭声被风雪堵住了。小小的我是那样孤单,被亲人遗弃在冰天雪地的旷野上,伤心又绝望。 
抓完药往回走的时候,风住了,雪也停了,野地里清莹一片。空气吸在鼻子里还很痛,我的心情却舒畅起来。踩着冰雪,铿铿嚓嚓一溜小跑,仿佛盖在大地上的那层冰壳儿都被我踩动了。走到坝子上的时候,遇见了那棵孤零零的楝树,被冰包裹着的树杈上,脸盆大的鸟窝儿还在,鸟儿却不知道哪里去了。春天的时候,我曾经看见两只刚出壳儿的小鸟儿伸长脖子等着老鸟儿喂食儿。 
一转眼,祖母去世快二十年了,早在那天回家的路上,我就不再记恨她情急之中说的狠话,可那个寒冷彻骨的早晨却永久地留在我的生命里,成为消磨不去的疤痕。 
废瓜园 
通往瓜园的路在上圳儿地和下圳儿地之间,是一边一犁卷起来的,常常被旺长的庄稼挤住,想要找到它,得先找到那处茎肥叶大的庄稼,中间隐隐约约有条缝,用手分开一准是。 
我说的废瓜园,当然不是菜耙子搂过木榔头打,埋一层熟黑豆再撒一层碎芝麻饼,又堆雪又浇水,柳树发青瓜子下田的那片春地,也不是麦草瓜垫子竖一地,白天夜里都有人看守的那片禁地,我说的是黄瓜、菜瓜、甜瓜都罢了园,只剩空瓜秧子和草一起疯长的那片宝地。 
人们忙着锄地忙着种秋,早把这片被遛瓜孩子踩得半死不活的瓜秧子忘到九霄云外去了。下地割草的时候,我差不多每天都往那儿拐一趟,幸运的话,会在乱麻一样的瓜秧子里找到鸡蛋大拳头大的青瓜蛋子。等不到断苦,就宝贝似的摘下来,蹭蹭毛儿,啃车轴。要是连着下两场雨,草们肥嫩嫩地长上来,瓜园自然就成了我的秘密乐园。 
瓜秧子返省过来,翻个身儿摆正了姿势,伸开白生生的脚爪儿,撑着地,抬起卷须胡子,挠挠风,挠挠明晃晃的阳光,只要嗅不到寒冷的气息,就趴地上憋着劲儿再长一气儿。大多时候这只是它们的错觉,开花儿坐胎儿空欢喜,等不到成形,腾茬儿犁地的牛铃就响过来了。赶得及的只有长豆角,瓜匠在瓜园边隔三差五点几埯儿豆角,是为了自己吃。瓜罢园了,瓜庵拆了,瓜匠回家去了,豆角自然就没主儿了。豆角的藤比瓜蔓硬实,龙头抬起两尺高,草再多也埋不住。豆角儿甩下来,经风就长。长到半尺多,落在草窝儿里,只要轻轻捏着龙头一拎,扑棱棱,一对儿,两对儿,青嫩翠绿的豆角被带了出来。若是几天没去,能摘到好大好大一把。吃芝麻饼长大的豆角,味道真好。 
春节前的一个午后,我走出种植黄瓜和笋瓜的大棚,深呼吸,把肺里那团水蒙蒙白雾状的浊气吐出来。青青的麦苗绿向蓝天,村庄连绵,光阴重叠,不觉中,就重逢了那个废瓜园。废瓜园里有风有露水,有没被塑料薄膜过滤的阳光,有疯长的杂草,也有乱飞乱溅的 
甲壳虫和蚂蚱。废瓜园就在我的手边,在我的心里,它与我的生命共存。 
红薯的味道 
超市里卖红薯面窝头儿,买者多是吃腻了各种“糕”、“派”、“卷儿”的人。食品城的货架上,摆着红薯制成的“脯”,对于分不清空心菜和红薯秧的都市人来说,这叫尝鲜,叫换胃口。 
1958年红薯怎样做成“百样饭”,我不记得,只有不多的几种吃法儿至今回味起来还口舌生津:小时候儿吃得最多的,是圈在高粱秆箔里的红薯干儿,上一晌学或是下地回来,伸手抓几片,咔嚓咔嚓一顿大嚼,春红薯干儿甜得厚道,麦茬红薯干儿甜得薄脆。红心红薯生吃,洗干净不用刀削,抠掉皮儿,喀嘣咬一口,脆甜。麦快熟的时节,窖藏一冬的红薯糖化了,砍成块儿丢锅里,甜透一锅汤。扣着锅盖蒸,蒸汤水会变成糖稀。不怕烫抓起一个来,剥开皮儿,丝丝楞楞,浮一层黏黏的糖胶,舌尖舔舔,一直甜到喉咙眼里。若是蒸熟切成干儿晒晒,咬起来驴皮一样筋拽,一小块够你嚼半天。不过只有心里得闲又有兴致的女人,才会晒出一篮半筐这样的果脯,让孩子们闲嗑牙。 
还有一个与红薯相关的细节,是1960年春上,我和祖母一起,在县城的小饭铺里等着喝一毛钱一碗的白菜汤,大饥荒刚刚逼近,有个面黄肌瘦的中年男子,身上挎着蓝土布小包袱,在人腿和桌子腿之间钻来钻去,捡食别人扔在地上的红薯皮儿。红薯皮儿沾满灰沙,一定很碜,我至今仿佛还听得见他咬嚼出的哧啦声。这粉红色带一层内皮儿或不带内皮薄如蝉翼的东西,在那个男人口中,一定比世间最上乘的山珍海味还要好吃百倍千倍吧? 
我不知道那个人活下来没有。 
渡口 
从五里河浮桥向西,转个陡弯儿南下二三里,到两条河交汇的地方,曾经有三个渡口。每年过罢清明,雨水多起来的时候,拆掉十来对长腿支起的木板桥,那条船就在消消涨涨的河面上往返摆渡,根据水势,上下挪动着两岸停靠的位置,一直撑到冬日水枯。 
上初中的时候,春日天长,周六放学回家,我都会有半晌时间在河岸上消磨。绕过竹林寺向北,到渡口长长一段路,经过四个女人轮流踩着水车浇菜的河上坡,穿过大片的麦田和油菜地,就是熟悉的沙岸了。夕阳低低地从河对岸照过来,把岸上一尺多高的芦荻照得透亮。水味儿的风拍打着荻叶扑啦啦响,拍打得少年的心水天一片。心里没事儿可想,只好放慢脚步,一棵棵辨认来到脚边儿的野草野菜,出声或不出声地念叨着它们亲人一样的名字,感觉着自己就是河岸的一部分。 
小路沉落到水边细沙上的时候,太阳就被对面高高的河岸挡住了。风从宽阔的河面上溜过来,清亮亮的,带起层层波纹,那是我见过的最精美的图案。沙上的路水汪汪,镀着一波一波的水印儿,一脚踩下去,挤开水分,踏出脚印大一块硬地儿。可要在一个地方跺几脚,那沙立马就软出一坑水来。河岸一点一点沉浸在黄昏的清幽里,远远地就看见了那条渡船,轻巧地卧在自己的影子里,船头站着抱竹篙的撑船人。岸影幽暗了半边河,还有半边裸露在天光下,纯净得如同一块蓝玉。 
撑船人见我踏上那条伸进河间的沙埂子,就搭下窄窄的木踏板,笑眯眯地看着我爬上船去。人一蹦,船一歪,晃了几晃。望望好远没有行人,他就收了踏板,篙一点,船头摆动,绕过沙洲,悠悠地驶向对岸,我心中的欢愉比河水还清长…… 
泥鳅拱堤 
你可能逮过泥鳅,也吃过泥鳅,可是你见过泥鳅拱堤吗? 
那年夏天,雨脚儿扎到地里拔不出来,一连下了七天七夜。大路小路都被泡成了泥浆,人不能挑,车不能拉,可几十里外的工地上眼看就要断炊了,有人提议放船。二十多袋面装在两只小划子上,顺着半槽河水,一会儿划,一会儿撑,曲曲弯弯向下游漂去。 
天上的云彩马队一样往南飞。看这阵势,老天爷还是不泄威儿。浪大水急,只见两岸村庄飞快地往后退,顿饭工夫,两只小划子就到了离工地不远的横梁滩。这里地势平缓,河面宽展,水下去得很慢。白云屯、郭家寨两个几百口人的大庄子,都修有两三丈高的围堤。水库工地就扎在紧挨这两个村的红岩坡下,河水正走着,被红岩坡一扛,直挺挺拐了个弯儿,冲积成一大片砾石滩,人称横梁滩。白云屯和郭家寨正对着横梁滩,沿河百十亩地,不知道被洪水刮了多次“铁板”。后来人们学能了,干脆不种庄稼,毁了种树,洪水才被降住了。 
雨下了七天,但不是白桩子猛雨一个劲儿往下倒,下下停停,河水涨得比较稳。但是隔着堤坝往村子里看,也怪吓人的,一圈儿白茫茫的净是水,围在中间的人家就像沉在锅底里,真要决堤,还不像灌老鼠洞一样? 
两只划子靠堤岸边正走着,前面划子上的老大忽然惊叫一声:“不好!有个大漩涡!快靠边儿!扒住树!” 
幸得撑划子的都是老手儿,一拨一点,就有人抓紧了树枝,小划子打个横,在那个张着大口的漩涡儿边上停下来。 
“这阵势不对头啊!怕是堤坝顶不住水劲儿要裂口子了!” 
“哎呀!你们快看,咋这么多泥鳅?” 
“就是,泥鳅拧成疙瘩了,它们想干啥哩?” 
“干啥哩?龙王爷指派它们钻堤打洞哩!” 
“那不是要这一村人的命吗?” 
“这事儿谁也没法儿,有人坏了天地良心,老天爷降罪惩罚他们哩!” 
“我看不是,这东西肯定是受不了水淹,想自个儿给自个儿找个活路儿。” 
那人说完,一纵身跳上岸去,挥动手中的竹篙,对准那些泥鳅又是戳又是搅,水桶粗的一团很快被他打散。跟着又下去两个人,挥起船篙一阵猛打,余下的两堆也被打散水中不见了。眼看着那个漩涡越来越深,一个草叶落进去很快就沉了底儿。大家也顾不得往工地上送面了,赶紧抓起面袋往水里扔!谢天谢地,二十多袋面砸进去,漩涡不见了。 
后来几个人怎样去村里诉说险情,村里人怎样拿出各家的米和面送往工地,已经和泥鳅无关,不再赘述。 
第一次爬树 
第一次爬树,爬的是大柳树。柳树就在家门前的斜坡下,父亲砍一根柳木橛子揳在那儿拴羊,后来发芽长成了树。 
那时候人特稀罕地,巴掌大一块地方也刨刨种几棵豆角、南瓜。柳树下面那片空场也被开成了红薯地,有好几次,大人们商量着想把这棵柳树放了,嫌它歇了一大片地方。但是没过多久,上边儿就不允许私人开荒了,这棵柳树就活了下来。原先种红薯的地方长满了野草:熏蚊子的艾蒿,捂豆豉的黄蒿,开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