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再会吧南洋 >

第10部分

再会吧南洋-第10部分

小说: 再会吧南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滇缅路上,最终留在西南边陲的南侨机工王亚文。 
在他们家的厅堂中间,挂着王亚文青年时期着一身军服的像片,看上去非常的英俊。王亚文的小儿子王春林对我说:“知道吗,我父亲一直以来最大的梦想就落实在我身上。”具体说来,机工王亚文的梦想就是能让他三个儿子中的一个穿上军装。 
1913年出生的王亚文在南洋时侨居新加坡水仙门105号,是一名优秀的汽车驾驶员,曾担任新加坡英国皇家消防队消防车的司机。在一次救火现场,他把被火困在四楼的一名年轻女子背起从楼上跳出,有惊无险地救下了这名女子。之后,姑娘家在经过一番考察后,确认王亚文是一靠得住的人,决定将姑娘嫁与王亚文,招他为上门女婿。就在即将成婚之时,国内发出召唤,需专门人才往滇缅路服务。王亚文毅然报名,并说服了女孩及其家人。就这样,王亚文放弃了这门亲事,离别新加坡回国了。他和所有的南侨机工一样,在滇缅路上冒死完成了回国支援祖国抗战的重任。抗战胜利后,他未能赶上机工复员的队伍,留在了祖国西南的边陲小镇——畹町,后与当地的傣族姑娘板晓安成家。在20世纪50年代初,已出国到缅甸的王亚文再次回国,积极投身到祖国建设中。在畹町农机修造厂,他充分发挥技术特长,利用战后废旧的汽车部件拼装出能正常使用的汽车、拖拉机,直到被隔离审查。大儿子王春树在最有理想之时,最大的向往就是报名参军,加入到部队的大熔炉中去锻炼。无奈,其父王亚文因为是南侨机工的身份,“文革”中被诬为“海外特务”、“国民党的残渣余孽”。儿子报名后,查出了父亲的身份,结果连体检的资格都没有!孩子的理想因为自己的身份被连累,王亚文为此难过得常常暗自叹息,变得更加沉默了。 
但他的心中仍然留下了一个梦! 
20世纪70年代后期,畹町人民医院添置了一辆救护车,需一名技术优秀且全面的驾驶员,想到的首先是机工王亚文。 
在畹町人民医院驾驶救护车的日子里,王亚文从未拒绝过任何一次出车任务。院领导评价他说:“什么都不担心,只担心他病了都不休息。”他的孩子们也说,他那种工作热情真是少见!尤其是在后几年的工作中,他勤恳、吃苦,精神还相当愉悦。 
1978年,小儿子王春林高中毕业。王亚文语重心长地对这个有机会报名参军的儿子说:“现在已落实清楚,我不是海外特务,我们南侨机工是回来支援祖国抗战的。如今,你可以到部队接受锻炼,国家正需要人,这也是多年来我的一个梦想。”   
岁暮时才认识他们(5)   
至今,王春林仍然牢记着临去部队前父亲说的话:“到部队要勤学苦练,练就本领到任何时候都有用;但不管走到哪儿,都不要忘记自己是一名中国人!” 
后来王亚文病倒了,但他心中还有一个梦,想回海南岛,回到他出生的地方;想到新加坡,重返他生活、学技的地方。但令人惋惜的是,王亚文的这个梦永远地留在了西南边陲的土地上。 
天涯海角寻机工 
追寻南侨机工的足迹;我来到了天涯海角。 
在三亚市人民医院,我找到了已过世多年的机工——陈逸的家人。拿出珍藏的像片,抹去多年的灰尘,机工陈逸人如其名,潇洒、飘逸。 
天上明月古今同, 
人间岁月变化中, 
昔日蜚语翦除尽, 
今朝正气处处逢。 
这是陈逸1987年8月与同是海南籍机工的罗杰(罗豫川)相见时写给对方的赠言。字里行间,透出了陈逸喜悦的心情。 
这一年,是陈逸被作为“里通外国的特务”、“反革命”被遣送到农村劳教十八年后,得以平反的第五年,他等来了生命中的春天。 
陈逸,字钟法。1914年10月生于海南琼海县。八岁起在家读书六年,六年间所学文化在当地可称得上一秀才。之后,考入中学,初中毕业于海南嘉积第十三中学。十五岁时他离开海南来到马来亚。由于陈逸文化基础好,无论学习什么都能很快入门。十八岁时,他学习汽车驾驶,不久就掌握了熟练的汽车驾驶技能,然后在新加坡英国人开办的工厂里开车。有文化、有技能的陈逸,在马来亚的生活过得非常潇洒、舒适。 
1938年,时年24岁的陈逸和所有生活在南洋的华侨一样,时刻关注着国内局势的变化。1939年初,他报名参加“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第三批回国。回国后,他被编入西南运输处十二大队任司机,并任分队长。1942年滇缅公路运输中断,所在大队的机工被遣散,陈逸只好到下关以帮朋友驾车为生;之后,还曾到缅甸帮人驾车以维持生活。机工复员起程时,他没有及时得知消息而未能再回南洋。1949年底,他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云南省军区司令部为军区副司令员庄田驾车。当时的云南省军区司令员为陈赓将军。陈逸在云南省军区司令部驾车两年后,因他熟知缅语、马来语,被调云南省军区司令部二处任情报员。 
母亲曾回忆说,五十年代初,陈逸时常来我们家。问及他具体工作,他只是微笑。 
在省军区情报处工作时,他被派往缅甸收集情报。到达畹町后,他住进“粤渝饭店”。该饭店的主人是一海南人,其妹夫是重庆人。当时在畹町的南侨机工还有王亚文、陈家佩、林猷汉、李极荣、符云山等。几个同乡通过消息及时告知陈逸不能过去,说缅甸有国民党的部队,怀疑他是共产党,过去就有危险。陈逸听从了同乡的忠告,转回了昆明。 
1954年,陈逸从部队复员回到海南。 
带着军队复转军人的介绍信,陈逸回海南后被分配到海南岛自治州党委做驾驶工作;期间,结婚娶妻。1962年,已是两个孩子父亲的陈逸在“四清”运动中被遣返回原乡务农。 
在我找到陈逸家人之前;未曾有人过问陈逸南侨机工身份一事,我是多年来过问其南侨机工家属的第一人;悲哉!就连陈逸的档案,其单位也已经找不到了。 
陈逸家人面对千里迢迢来寻问其父的我,很是激动,不知如何是好。还是跟随陈逸一起回原籍生活十多年的次子陈立志,在沉默一阵后向我慢慢道来:“小时候同父亲在农村,吃饭是没问题,但菜是没有的,一个月能吃上一块肉那是相当不错了。长年都是酱油、豆腐块,有时摘几个椰子扒开,把椰肉挖出,用盐或红糖拌在一起就是菜,但更多的时候是酱油之类。常被不明真相的村民斥责。特别是小孩打架之类的小事,常被他人欺负。‘坏分子’、‘特务、反革命’,屡被唾骂。父亲常对我说,人家看不起咱们,不要与他们计较,就当没发生过。在村里、村外,有良心的村民都说他是个大老实人,是个书呆子。说来也怪,父亲从1962年到1980年的18年在家乡接受思想改造期间,从未有什么大病,就连感冒之类的小病也很少,若当时有什么大病,必死无疑。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许多从南洋归来的华侨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这是事实。幸好有了邓小平同志,做出英明决策给予平反,才了结了中国这一历史时期的冤假错案。今天,政府重新重视华侨的历史功绩,肯定华侨在抗日时期对国家、对民族的贡献,我们这些华侨机工的后代也会感到无比荣耀。父亲临终前曾经对我说,他一直想找机会回云南,到滇缅路上寻找、拜祭战友(阵亡机工),给他们烧些纸钱,或烧些香。他们像‘海外孤儿’,没有人记得他们,更没有人给他们烧香拜祭,让阵亡的机工也记得有父亲这个战友。现在看来,父亲的这个愿望只能由我这个做儿子的来完成了……回想起父亲在农村的那些日子,有时讲起他的过去,他就非常起劲,久久难以收拢他那高兴的笑脸,现出一种莫名其妙的满足模样,仿佛是有一种‘精神’在支撑着他。从他老人家那饱经风霜的脸上,我隐隐约约地觉察到父亲的确有一种莫大的欣慰,也许是他对自己的那一段经历感到骄傲吧,或是他对所做的事情感到问心无愧,我至今不得其解……”   
岁暮时才认识他们(6)   
南侨机工;中国抗日史上一个悲壮的群体,被尘封、被遗忘、被歪曲,他们沉寂,默默不语;那一段深深烙在他们记忆中的不可磨灭的历史,他们也不敢讲、不敢说,其家人也不得其解…… 
这是摘自陈逸1940年5月所写的《一篇感想》: 
为了适应祖国抗战的需要,争取祖国抗战的最后胜利,去年的今天,我们华侨机工,便一批一批地回国来了。因为前方、后方都需要运输工作人员,所以,我们刚刚踏上国土,只受了短短两个月的军事训练,就出发到滇缅路担任运输工作,到现在已经足足10个多月了。现在虽然奉命回所训练,但在那里的生活情况,会给我们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的。 
回想起来,当我们编队的时候,每位同志的心里都十二万分的愉快,那朝气蓬勃和精诚团结的精神,真够使人兴奋的。分发工作后,大家都站定岗位,认清目标,以百折不挠的决心,去克服那恶劣的环境带给我们的困难。那时候秋雨连绵,雪花纷飞,有时车驶至中途发生了故障,或因山路崩陷,阻断去路,做了四五天或一星期的“山大王”是常有的事,然而,我们处在这样艰难困苦的环境里,我们不会埋怨,只会从内心问道:“是谁使我们这样吃苦呢?”很明白,是敌人。 
……和我们关系密切,领导我们的各位长官,在很多地方不理解我们;我们自己知道,华侨机工一向在南洋是过着舒适散漫的生活。一半侨生都不晓得祖国文字,其行为和习惯。常有马来民族的表现,“李逵性格”的性情;领导我们的长官,如能够“谆谆善诱”,像孟子说的“以理服人”,说话有理,则人非草木,谁能无感!① 
历史有时也会开玩笑。陈逸从南洋归来参加祖国民族独立解放,抗击日本侵略者;共和国成立之际,他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派他出去收集情报,国民党遗部怀疑他是共产党,要抓捕他;后在共和国的政府里工作,非常时期,又认为他是国民党的特务,遭遇迫害。其实,他一样都不是。他只是一热血的海外华侨,一名平凡的中国人。 
记得在父亲去世后,曾收到一封海南三亚来信。读后,方知是陈逸所写。遗憾的是父亲未能看到这封分别三十多年后其战友的来信。他在信中写道:“今日云南省委正为我们这批侨工回国抗日胜利树碑,叙功纪念。所以,我们名正言顺,不要怕了。现在昆明的侨工同乡中你是最高龄的,海南有黄守琛他八十二岁,你要保重好身体……”可惜,父亲刚去了天国。我回信告知父亲已过世的消息,他无比伤感地写来回信:“从被流放十多年的岁月里,我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不敢通信。一直至今,多方打听,才知你父情况。我伤心的是他未接信即去世了。我和你父在新加坡时,各住一方。在云南解放初期,我在省军区情报二处工作,为掩人耳目,假装失业,故与你父同吃一段时间,结下很深情谊。”信末,他写道:“寄语你几句,即是当时侨工的志愿! 
三分天下两分亡,全民奋起保家乡。 
海外赤子怀故国,踊跃从戎赴战场。 
负责后方运输职,供应前线炮弹粮。 
今日树碑记事迹,勉励将来大发展。” 
陈逸,一颗赤子之心,尽管久经风霜,历经坎坷,但他矢志报国无怨,爱国无悔!   
南侨机工多少往事可以追忆(1)   
岁月如梭,生命匆匆。在人生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难忘的往事可以回忆,又有多少辛酸的旧事不愿再提。当人们追忆那段决定生死的往事时,脑海的闸门总是那样沉重而谨慎地开启,又艰难地关闭。一些回忆让人思维变得模糊,一些追忆又会使人脑子变得清晰。南侨机工的往事就是这样…… 
1937年,日寇全面入侵我中华,国土沦陷,生灵涂炭,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关头。800万南洋华侨义愤填膺,同仇敌忾,积极投身于抗战热潮之中。远在南洋45埠的168名代表,于1938年10月齐集新加坡开会,宣布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并选举陈嘉庚为主席。大会通过一项庄严的《宣言》,号召800万南洋华侨精诚团结,誓为祖国政府后盾,出钱出力,支援抗战。当时,普通司机、修理工、富家子弟、工程师、大学生纷纷唱着《再见吧,南洋》,奔赴滇缅公路。有的不满20岁却虚报年龄;有的与未婚妻约好胜利后再相会;有的瞒着家人秘密报名,只在临行前留下一封家书。 
《新华日报》1941年1月27日的报道说,“几乎每个人回国来参加抗战的经过,都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史实!” 
南侨总会的成立,标志着南洋华侨在抗日救亡大前提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