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柳:算命先生谈算命(全本)-第2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棋的计算机“深蓝”,其记忆与分析能力远在常人之上,但它不知道它自我的存在。
科学界一直认为,思维能力达到一定高度就能产生自我意识,但思维能认知思维吗?没有高一层的“识”的参与,即使复杂如“深蓝”也不能产生自我意识,有识的参与,即使最简单的生命体如蚯蚓,也知道它自己的存在。识是有情生命与非有情生命及物质世界的分水岭。
“识”是六入及外缘共同作用,形成的六种识身。外界与视觉作用形成眼识,即视觉概念;与听觉共同作用形成耳识,即听觉概念;与嗅觉作用形成鼻识,即嗅觉概念;与味觉作用形成舌识,即味觉概念;与身体感觉作用,形成身识,即身体感觉概念;与大脑的记忆思惟作用,形成意识,即意识概念。六者共同形成六识身,六识身就是生命认知中的世界。识是生命结构的最高层次,佛说:齐识而还,不能过彼。
因为五蕴是构成生命的五大必要因素和全部内容,缺一不可。在无常的原则下,五蕴需要不断地补充,否则生命无以为继。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在补充这五蕴以维持生命的存在。迁流不息的五蕴构成生命现象,现象之中,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生命需要对五蕴无止境地补充,这就是苦。
六入、四食与五蕴是从不同的视角分析生命现象。因为五蕴对生命现象概括得比较全面,故佛教重于五蕴的分析。六入与四食可以纳入五蕴分析的范畴。
4。十二因缘
六入、四食与五蕴是从结构上分析生命的构成,类似于空间状态;佛教还有一种从生命流程上来分析生命的方法,类似于时间状态这就是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指的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无明指不了解五蕴、六入等生命的真相,不懂得苦、集、灭、道等解脱的方法;行指身行、口行、意行;识指六识;名色指五蕴,其中色指地水风火四大,名指受、想、行、识四蕴;六入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知;触指眼、耳、鼻、舌、身、意触;受指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爱指欲爱、色爱、无色爱;取指欲取、见取、戒取、我取;有指欲有、色有、无色有;生指生命;有了上述条件,生命现象就产生了;老死指生命走向衰老直至终结的过程。
这十二因缘,必须要有前者才会有后者,环环相连。前者是后者存在的必要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现在部份佛教普及类书籍中往往将十二因缘的每一种,解释为从几岁到几岁,这是严重的谬误;十二因缘即是当下。
十二因缘展开来讲的话,内容很丰富,想了解的其本义的人,可找《杂阿含经》深入学习。由于此帖只是很粗浅的介绍,无法分析得那么深入,一言以敝之,十二因缘是生命流程的过程,是生命认知的时间概念上的分析。
综上所述,五蕴构成佛教的空间观,十二因缘构成佛教的时间观,二者组成佛教的时空观。这是佛教对人与世界的基本认知框架。这个认知框架的核心是:一切从生命个体的认知做为出发点。佛教是不二法门,不二指心法不二,世界即我心,我心即世界。自我认知构成自我的世界。
佛教是内观之道,向内观照自我的内心,认知自我的实质,找出烦恼的根源,寻求最终的解脱之道。
南传佛教从最基本的认知来分析,而大乘佛教则更加广博深入,涉及到的理论很深,须深入经藏,并且需要相当好的悟性,非初入门者所能理解的。初入佛门,最好从南传学起,不然学佛多年,还是不得要领。南传佛教的代表经典是《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等四部阿含经,尤以《杂阿含经》为要,是一切佛教经典的本源。
作者:西门柳 日期:2009…03…23 16:46
三法印
三法印指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是佛教与其它宗教的区别所在,凡符合三法印的就是佛教思想,凡违背三法印的即为外道。
在南传佛教中,三法印是站在有感知的生命体的角度而言的。意思是生命自我的感知迁流不息,无有常性;众生生命的构成没有一个实在的核心的自我,一切都是现象,现象之内无实质。大乘佛法涵义更深广,《金刚经》偈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如梦幻泡影是从空间意义上说的,如露亦如电是从时间意义上说的。
涅槃寂静是指通过修行,断尽烦恼,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涅盘。凡佛法,最终必指向涅槃。如果违背了这个指向,即是外道无疑。
作者:西门柳 日期:2009…03…23 16:48
十。佛教解脱之路
佛教中的解脱之路据称有八万四千种,此极言其方法之多,条条道路皆指向涅槃。比如观心、念佛、参禅、禅定、三密相应等等。但我认为最基本的一些解脱方法还是不能不修,即四谛。这是学佛的基础,也是佛教的最基本的基石。许多人念佛一辈子,最终功亏一篑,与此不能说没有关系。比如出离心都无法生起,如何往生?
四谛指:苦、集、灭、道,苦是生命无常引发的种种烦恼,集是苦生起的原因分析,灭是与苦相对的解脱目的、即涅槃,道是走向解脱的方法,即修戒、定、慧通向涅槃之道,分为七大类,计有三十七道品:1。四念处,2。四正勤,3。四神足,4。五根,5。五力,6。七觉支,7。八正道。
四谛是走向解脱的框架,三十七道品是个细化的修行的路线行程表,相关的佛教经典中有详尽的分析。
佛教的思想内涵极为丰富,单纯是汉传大乘佛教中,大藏经与续藏中的经典就有一万多部。佛学典籍浩如烟海,理论博大精深,极为繁复。一个人穷其一生,也难尽其学。所以佛教各个门派也只是‘弱水三千,各取一瓢’。前面的介绍也只是脚下的一个路标,佛法还远在遥远的山那边。但学佛者也大可不必畏难不前。佛法万语千言,破一妄心。佛性非关文字。一语开悟者,古往今来,比比皆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一字不识,在街上卖柴,偶然听人读一段《金刚经》,即契心法,后成一代宗师。参一句话头,念一句佛号成就者,更是多如繁星。
即使不求开悟,因在佛法中有对世界的根本认识,我们学习之后,也会大为受益。求富贵可得富贵之道,求安宁可得安宁之道,求长寿可得长寿之道,人类的许多需求,都能在佛法中找到相应的答案。大海无边,可各取自己需要的那一杯水。学佛的过程有很多的乐趣,最少也能修到心境淡定平和;修行到一定层次还有很多神奇的体验,自然生发神通。
佛家讲缘分,进了这个帖,即是有缘人。我不敢说我的理解如何如何,如果此帖能引起部分有佛缘的人,对佛教产生一些兴趣;更多的人,与佛教结个善缘,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作者:西门柳 日期:2009…03…23 16:49
人的身体不过是各种物质的组合,人的精神不过是外界在头脑中的影像。而且这一切都在不断地迁流变化。你永远无法踏进同一条河流,也永远无法找到一个永恒不变的自我。
一切都如梦幻,一切都如云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
人生苦短,浮生若梦。
人在苍茫宇宙中,如苍海一粟,弹指一挥。
而数千年在印度产生的佛教,正是思考的这些问题,在为生命寻找一条解脱之路。
佛明白了,佛的弟子也在拈花一笑之间开悟了。
六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佛悟到了什么?悟到了世界的本源,生命的归宿。
这种归宿,只能由自己去寻找,自己去体验。谁也帮不了谁。
所以,佛陀是导师,佛经是教材,寺院塔像是象征,僧众是师团。但这一切只是辅助,路,还得自己去走。
作者:西门柳 日期:2009…03…23 16:57
《寿命是自己一点一滴努力来的》节录:
http://。chinavegan。/aixin/chen/
有的人一生过得很幸福,有的人却三餐不继,几乎朝不保夕,甚至多灾多难,大病小病不断。经典上说:“有感恩的心,便什么都有,没有感恩的心,便什么都没有”。
二十多年来,走遍全省各地,对需要帮助的人,给予可能的及时帮助。这些,几乎投入我们一家所有的积蓄和每年执行业务所得盈余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直到今天,我们大大小小仍然省吃俭用,希望能更有效地帮助更多的人。我们拜访过不少亟待救济的可怜贫户,发觉越苦的人,越没有感恩的心,甚至予取予求,认为伸手开口,都是理所当然的。这种贫户,很让人灰心,但最凄惨的,也是这类不知感恩,又无情义的绝人。许多人都有个共识,最需要同情的人,时常是最不值得同情的人,这叫绝人走绝路,陷身绝境。
任何宗教都不希冀对方的知恩、感恩与报恩,可是,面对一个不知恩,也不知感恩与报恩的人,所有的拯救工作都是自费心血的无底洞,因为这种人永远是无法绝处逢生的悲剧人物。
我们只能救急,只能教导贫户们如何挣脱拮据的束缚,如何以自力来打开困局,而这些努力,都必须让这些人先打开内心深处产生最基本的感恩心,与知恩报恩的心。毕竟,天地有天地不变的定律:当一个人能有感恩的心,才能拥有他所想拥有的幸福,而一个不知恩、不知感恩与报恩的人,必然一无所剩,也一无所有。
这世间,大约有四等人: 1.在无恩处,依然有恩。 2.在有思处,有思。 3.在无恩处,无恩。 4.在有恩处,依然无恩。
换句话说:
1.在不应该感恩的地方,都知道有应该感恩的地方,而感恩报恩。这种人在该死的地方都不会死,在不能活的地方,都会活。这种能知恩、感恩、报恩的人,是第一等人,是修行人。他在大家都看不到神的地方,仍然可以看到神,在大家都不可能平安有福气的地方,仍然会很平安、很有福气。
2.在应该感恩的地方,知道应该感恩,这种人是凡夫俗子,但已经很少。是次等人。这种人在能活的地方,才活,在不会死的地方,才不会死。
3.在不应该感恩的地方,没有感度,而不知道感恩。这种人在不该活的地方,一定不会活,在该死的地方,一定死,不可能有神迹或奇迹。这是第三等人。
4.在应该感恩的地方,都不知道应该感恩,这种人是下下等,跟禽兽畜牲一样,比一只狗还不如。这种人在该活的地方,都不会活,在不该死的地方,也会死。
我不知道,您是哪一等人,但天地是公平的,您是哪一等人,便是哪一层次,哪一品,哪一格,生哪一种病,过哪一种生活,这是丝毫不爽的。世俗人都希望有高学历,但有高学历不一定有幸福,有健康。即使有钱,有地位,也都不等于有幸福,有健康。天地所应许的,只有一样,能有感恩,知恩,报恩的心,才能真正拥有您所希望拥有的,而不知感恩与报恩的绝人,必陷身绝境,直至一无所剩,也一无所有。
作者:西门柳 日期:2009…03…23 17:44
作者:cherish999 回复日期:2009…03…23 17:18:38
还有一个问题,到了寺庙就要拜佛,感觉有点不好。就像昨天,进了庙门,看见一尊大佛,我因为一心想要找师父,就要走开,他非要拉着我拜。我当时说,我都不知道他是谁,拜啥呢?呵呵,这算不算谤佛?还有,进了佛不拜是不是是不敬?
==========================
按佛教的因果观念:
富从施舍中来,贵从谦恭中来。
贫从悭吝中来,贱从骄慢中来。
何且佛弟子拜佛是礼师,那种一种感恩之心。
作者:西门柳 日期:2009…03…23 18:32
作者:六月的悔 回复日期:2009…03…23 17:46:27
向楼主请教一个问题。通过我所了解的八字和四柱理论算命,都是从时间上出发,也就是出生的时间决定了八字的排列。可是世界上在同一八字时间段里出生的人不在少数,难道他们的运势会是一样的吗?
=====================
排八字只能给人画一张命运的曲线图,相同八字的人,其曲线图的走向是大致差不多的。
但人的周边环境、心态、行为都在时时刻刻影响着这条曲线图。
同样是一个波峰,善心善行之下,可能扬得更高;暴性恶行之下,扬得很低。坏人走不走好运?同样走好运。只是如果他做一个好人的话,这好运要强很多倍。
同样一个波谷,善心善行之下,只是降那么一点点;而暴性恶行之下,这个波谷会降得很低,甚至于这个曲线图都会嘎然而止。